纳土纳群岛的前世今生

引子

最近看到东方网的一篇文章《印尼重提“纳土纳群岛”释放出哪些信号?》,印度尼西亚政府承认我国的九段线南海疆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我国政府承认印度尼西亚政府对纳土纳群岛拥有主权。纳土纳群岛被印度尼西亚政府作为作秀、转移内部矛盾的挡箭牌,对于我来说,内心是疼痛的。相比被他国侵占的南沙诸岛而言,让我最难以释怀的还是纳土纳群岛。

纳土纳群岛的前世今生

曾母盆地周边地形

前世今生

纳土纳群岛,由27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为2110平方千米,距曾母暗沙约400千米,距中国大陆约1900千米。在这些岛屿中,最大的岛屿叫大纳土纳岛,最高峰海拔约为959米,岛屿周围是广阔的曾母盆地,属于浅海区,平均水深约30米,最深处100余米。纳土纳群岛位于南中国海最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纳土纳群岛的前世今生

纳土纳群岛

《后汉书》(432年至445年)记载:“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东汉时期的《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三国时期的《南州异物志》记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

涨海即南中国海,面积近350万平方公里。中国南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是南中国海的一部分,在古代称为“石星石塘”,是南沙、中沙、西沙、东沙的总称,因为其水面没有露出多少,礁石大部都在水下,又因其水下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就象密布的星星一样,所以,人们称此海域为“石星石塘”。

涨海崎头即为纳土纳群岛,极大崎头即为大纳土纳岛,明朝时称为“万生石塘屿”。因潮汐的作用,从太平洋经过巴士海峡传来的潮波,小部分进入台湾海峡区域,大部分进入南中国海,潮波自东北向西南以每小时600-700千米的速度传播,北部起于西沙群岛,南部延伸至曾木盆地,东部到达巴拉望岛,西部到达越南芽庄。同时由于纳土纳群岛正对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马六甲口,此海域受到两个大洋水位落差活动的影响,致使该水域水位时有升高和回落现象,其潮水涨落频繁而壮观。

公元1405年,明朝的船队第一次下西洋做贸易,就以纳土纳群岛作为中转站,当时这个中转站的作用,不仅是用来做修整与补给,同时也作为连接中国大陆与大西洋的桥梁,郑和船队的船工、将士们沿用中国古籍的命名,把纳土纳群岛称为“涨海崎头”,把最大的岛称为“极大崎头”。

有后人做过调查,根据郑和船队的湖南籍船工的流传,明代时,大纳土纳岛作为海上第一驿站,曾建有大量的营房,生活设施比较齐全,也有明朝的士兵在岛上值守。纳土纳群岛海区渔业资源丰富,郑和船队每次经过,都要在此捕鱼、加工、换洗、检修等。船工有木工、篾工、雕工、画工、漆工等。随后,聚集在大纳土纳岛的中国船工越来越多,达到万人之众,于是极大崎头在世界上第一次被称为岛屿,叫做“万生石塘屿”。“万生石塘屿”是大纳土纳岛在法理上归属于我们的直接依据之一,是我们通过国家、政府行为开发的第一片海外领土,这个名字被详细标注在世界著名史图《郑和航海图》上。

纳土纳群岛的前世今生

《郑和航海图》

公元1433年,明朝郑和船队的官员考虑到“万生石塘屿”是我南海的重要门户,自郑和下西洋始,就代表朝廷直接管理,岛上还有不少营房等生活设施,于是上奏朝廷,请示“万生石塘屿”的去留,明宣宗赐予“万生屿,安不纳”,意思是说在大纳土纳岛居住的明朝人,皆可享受安定的生活,永远不用纳税。此后,以曾沅芳为代表的船工队伍,带着皇帝手谕及各自家眷上岛居住。为纪念和感谢皇恩,住岛人员将“万生石塘屿”亲切地称为“安不纳岛”。明宣宗的圣旨再次证明纳土纳群岛是我们历史上第一个直辖地。

湖南籍住岛船工曾氏的后裔,至今保留着一块象牙胸牌,据说这件工艺品出自于郑和船队所携带的艺人之手,胸牌上的一面刻有“万生屿,安不纳”“宣宗癸丑年”字样,中间是一立体岛屿,中下部是水纹;胸牌的另一面刻着曾家的20个家谱老派字。由此能够佐证,不仅“万生石塘屿”这个名称实实在在地存在,而且“安不纳岛”名称确实来自皇帝所赐。

公元1601年至194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的“安不纳群岛”,从此纳土纳群岛被荷兰施行了340年的殖民统治。荷兰人占领纳土纳群岛后,推行极其严厉的文化奴役政策,殖民者首先从更改地名下手,将“安不纳岛”篡改为“安波纳岛”,将永不纳税的含义强行抹除,因为对荷兰殖民者来说,岛民不纳赋税是绝不允许的行为;随后荷兰人设立了宗教机构和教会学堂,将汉语和汉字从日常生活中取缔掉了,荷兰殖民者通过300多年的去汉化努力,使当地华人与祖国大陆文化的联系逐渐远去,虽然在1980年代时,纳土纳群岛的华人比例仍然高达80%以上,但基本不会讲汉语,不会写汉字。殖民者后来又发现“安波纳”与另一个殖民地同名,于是他们又把“安波纳岛”篡改为“纳土纳岛”,这就是如今所谓“纳土纳群岛”的由来。

公元1942年,日本海军进入望加锡海峡,大败美、澳、荷联军,纳土纳群岛从荷兰殖民者手中被日本鬼子夺走。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荷兰又企图继续派军对纳土纳群岛实行殖民统治,印度尼西亚人英勇反抗,通过三次战争,最终瓦解了荷兰的企图,1945年12月19日印尼联邦成立,27日举行移交主权仪式,这次仪式上,荷兰将侵占的纳土纳群岛移交给印度尼西亚。从此以后,纳土纳群岛成了被列强拐卖的中国孩子,永远地离开了祖国的怀抱。

驳斥

有人对《郑和航海图》提出异议,质疑“万生石塘屿”的位置,声称其地是西沙永兴岛,亦或是中沙群岛。

这种言论深藏不可告人的目的,意图混淆历史,这种错误言论很容易反驳:

第一,西沙群岛离大陆很近,岛礁数量为22个岛屿、7个沙洲、8座环礁、1座台礁、1座暗礁,远远达不到过万的数量;第二,万生顾名思义是能住一万人的,西沙最大的永兴岛原始面积仅为2.13平方千米,无法容纳一万人;第三,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是南华水道,与永兴岛还有很远的距离;第四,南沙群岛古称“万里石塘”,与万生石塘屿相印证,也就是说万生石塘屿应该离南沙群岛更近才对;第五,《郑和航海图》中的万生石塘屿图案画的是山的形状,从绘画技法的角度分析,是象征较高、较大的海上岛屿,在中国东南海域,只有台湾、海南外,只有纳土纳群岛才有较高的山峰,三沙地区的所有自然岛屿海拔都极低,海拔最高的石岛,位于永兴岛东北部800米处,海拔只有15.9米,是南海诸岛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小岛;第六、此图上,我们只要将“万生石塘屿”与“万州”间的距离上下拉开两倍,就会发现,“万生石塘屿”正好处在当代地图的印尼“纳土纳群岛”位置上。

至于将“万生石塘屿”说成是中沙群岛,更是极端错误的言论。我们只需要说明一个事实就可以驳倒它,那就是中沙群岛中的中沙大环礁、黄岩岛都只有零星的礁石露出海面,连立足之地尚且没有,何来容纳一万人之众呢?

归属

岛屿归属权问题,历来有两种理论:一是历史主权论,二是有效先占论。

从第一种理论来看,纳土纳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法理依据为:

一、《后汉书》记载:“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

二、《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

三、《南州异物志》记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

四、《郑和航海图》。

五、纳土纳群岛居住者后代提供的证人证言证物。

六、今天的纳土纳群岛的原住民,仍以华人为主。

七、毗邻我们的九段线,属于曾母盆地的一部分。

从第二种理论来看,纳土纳群岛是我国先民最早发现并最早开发的,按“谁发现谁所有”原则,整个南中国海的所有岛、礁、滩、沙(包括纳土纳群岛)都是我们的。我国早在汉朝就发现了纳土纳群岛,并于明朝时期以官方的身份长期经营纳土纳群岛,这是印度尼西亚必须接受的事实。1980年代华人依然占80%以上,1993年的中国地图把纳土纳群岛列入,这些都再一次证明纳土纳群岛从法理上属于我们。

纳土纳群岛的前世今生

《异物志》

结束语

有网友留言说,11段线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并且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懂历史导致的谬误。当容韵琳用悲伤的声音演唱《七子之歌》的时候,你难道忍心调侃“11段线流氓”吗?当邓世昌驱舰撞向清朝定制而没有购买的吉野舰的时候,你难道忍心调侃“东亚病夫”吗?当蒋介石再次申明不承认外蒙古独立的时候,你难道忍心调侃“丑陋的中国人”吗?

答案是不会,因为我们都是爱国者,我们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1947年,民国内政部方域司11段线为何只划到曾母暗沙?

这个问题留给后学者去讨论吧,欢迎大家留言。

纳土纳群岛的前世今生

1947年,民国南海区域图

本文引用的图片尚未联系到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我会第一时间删除图片,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