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你们是怎么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生活中你们怎么做呢?

睡梦中的呼呼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句话源自于诸葛亮所写的《诫子书》。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由于忙于蜀国政务,无暇教育儿子,于是便写下《诫子书》,告诫他要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然而,现在的人也大多数早已忘记了“诫子”的意义。我们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看出:

  • 浮躁的生活观

现在的生活是快节奏的,浮躁的,压的人喘不过气的。步入社会年轻一代的人终日与手机相伴,嬉笑怒骂全在手机上,能够静下心去学习的不多。



  • 扭曲的消费观

从近几年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中可以看出:低收入的年轻人比高收入的更敢花钱。因为传统的“储蓄消费”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种新的“信用消费”习惯已经在年轻人群中萌生。

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4500万开通了某呗,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



而且有些商家也在极力推广“消费至上主义”,使用花呗还会获得免单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将消费与身份、品味、智商、情商等等联系在一起,让“你不花钱就会低人一等”的观念充斥着你的整个内心。

环顾整个社交大环境,都毫不例外地在助推消费热潮,都在刺激消费,一种物欲横流的浮躁气息弥漫开来。

  • 错误的教育观

现在很多父母都已忘记“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的意义,一心想着要让子女穿名牌,上名校,打扮时髦,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长大后更是要出国留学。然而,过早的培养子女的名利观,是大错特错的。如此教育下的子女,只会变的好高骛远、铜臭缠身。



父母只有正确教育,才会有利于他们的未来。要教育他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试问,终日与手机相伴,何以静以修身?消费毫无节制,何以俭以养德?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终会毁了下一代?

现已为人父母的我,回想之初,也曾被父母错误的教育观误导过,也曾有过无节制,也曾有过浮躁的生活。但一切终究会改变,之前有过不理解父母的,现在也大都理解了。



然而我不会把父母那一代错误的教育观在加到我下一代身上。在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我总会出来制止,耐心的教导她:什么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能要的,拿了东西要说谢谢;盛在碗里的饭要吃完,不要浪费。

自己也要放下手机,多陪她玩耍,告诉她细心一点,耐心一点,积木才不会倒。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留言,一起讨论、学习~


墨书微阅


静可以深思,深思可以出智慧,从而达到修身。俭在不贪婪,不贪婪可以出人品,因此而养德。

一个人达到深度的静的状态,排除一切杂念以后,会有一种智慧像光明一样爆发。据说,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坐禅七七四十九天,平复心中所有的杂念,把自己和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终使心中许多的迷惑都豁然开朗,证得大圆满,修成了正果,他坐禅所体悟到的大智慧,成了佛经教义的精髓。佛教所谓的坐禅,其实就是一种深度的静修。

一个人能够一切从俭,放下多余的贪婪,一定会逐渐培养出高尚的情操。第欧根尼简单得连碗都是多余的时候,他的内心干净无比。第欧根尼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他言传身教,简单明了的教学:所有的人都应当自然地生活,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摆脱那些繁文缛节和奢侈享受,只有这样,人才能过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认为他占有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还有马匹、仆人和银行存款。其实并非如此,他得为这些东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上面。这些物质枷锁着他,支配着他,他实际上成了贪欲的奴隶。

我们普通人,不望成圣成贤,只希望自己生活得质量高一点,身心愉快一点。若要达成这个目标,不妨静下来,活得俭朴一些,单纯一些!

天是不会塌下来的,即便真塌了,也如小平同志所说,自有长汉顶着,我们惊慌什么?静得下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俭得下来,“良田万倾,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去掉贪婪,方能活得自在!




金风359


静下来了才会反思,俭朴才会去掉贪欲!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确实是一句千古名言,人间至理。这句话对于现代人来说尤其有意义,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浮躁,做什么事情都静不下心来。于是,大家很少能够去安静的反思自己,很少能够去去掉自身的毛病,而去掉自身的缺点毛病,恰恰是修身的基础。

俭朴能够修养自身的道德,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朴能够保持好我们的天性,避免我们被欲望所蒙蔽双眼。

至于生活中是怎么做的,个人的做法是,每天如果有空的话就会在睡前打坐一会儿。而每周则会尽量的抽半天时间让自己独处。


叶好古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可以从表面去理解,此静非安静以及静谧,更多的是心静,与“心境”同音;俭不单单是勤俭,还有通“简”的意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诸葛亮

我们如何理解这两句话带来的含义?

静以修身

历史之上有句话,谓言之:“以静制动”的说法,在内心心境平和之下,往往能够让人去完全梳理自身的脉络。

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情,所有意义之上的完美都是对自己的查漏补缺,而“静”就是对自己反思的最好时间,思虑一天所做都从心“静”下来开始的。

诸葛亮所著此书,并且有这一句,是告诫所学之人,“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超脱了淡泊名利的最根本养心。

在你静下来的时候,会陷入印度所说“冥想”的最高境界,即为“返璞归真,忘却自我,无欲无求并且看破一切,能够明因果及识天相,一种超脱物外的大智若愚。”

所以“静以修身”是一种精神上的大无畏境界,能够使你完善自己,每天都应该脱离吵杂的世间,给自己“静”下来思考,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点滴,最后达到“修身”效果。

俭以养德

“俭”与“简”是大致相通的,意为简单以及对自身杂质的祛除,人在红尘之间,难免受到世间的杂事,一旦浸染,就会心生欲望以及杂念。

“俭”更多的是想要人对于自己的约束,道德存乎与一念之间,不是某件事做错了就没有道德,而是事事往坏处想,思想上的污染,才是无道德的表现。

只有对自己的约束,约束也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表现,其节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只有养成质朴以及勤劳的习惯,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德操。

但是“俭”不单单的指勤俭节约,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干净空明,对于万事万物需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去看待。

这一句蕴含了诸葛亮的必生经验,纵观历史,成就高者莫不是对自己有约束力的人。

此书是诸葛亮用来告诫儿子的,也可以算做“育儿篇”的启蒙,对后世之人亦是影响深远。


笔下点史


对于“静以修身”,我的理解是:“静则明,明则虚”(《庄子·庚桑楚》),“虚”“静”可以“增认识、明事理”,有包容思想,会公正无私,处事周全不偏,符合老子“道”的规律,从而使修身处世在思想意识、品行德操方面能达到崇高境界,终生不会犯错误。同时,虚、静也是养生长寿之道。所以要“静以修身”。

对于“俭以养德”,我的理解是:“俭”用途广泛,俭用于修身,可以养廉;“俭”用于克制私欲,“可以聚集精神”;“俭”用于思虑,“可以消除烦恼”;“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老子把“俭”称为一个宝,所以要“俭以养德”。

至于“生活中怎么做”,我大概是:遇到问题冷静些,分析问题全面些,解决问题稳妥些,急躁性格改善些,经济生活节约些,做事安排科学些,遵纪守法严格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