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少林寺問:朕也需要跪?方丈怎麼機智回答的才挽救了全寺性命?

小小嬴政


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年輕的時候做過乞丐,還出家當過和尚。後來投身到元末起義軍中做了一個普通小兵,依靠自己一步步打拼,最終建立起大明王朝。朱元璋稱帝后,製造了多起冤案,屠殺了大量的文武功臣。由於朱元璋屠殺功臣的原因,很多人都把他當成了一個暴君,因此在民間有很多關於朱元璋的“殘暴”傳說。例如說“沈萬三的故事”“粉刷匠的故事”,還有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佛像的故事”。

歷史上佛像故事的主角並不是朱元璋,雖然朱元璋對大臣們非常的狠毒,但是他對待平民百姓很寬容,而且朱元璋曾經做過和尚,也算是佛門弟子,不會在佛像面前這麼不守規矩。佛像故事的真正主角,是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胤出身于軍人世家,對於佛教不支持也不排斥。在趙匡胤之前,柴榮曾經在全國境內進行大範圍的滅佛行動,砸毀了大量的佛像,將很多僧人趕出了寺院。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改變了柴榮對佛教的排斥態度,佛教的勢力稍微得到了恢復。在此期間,趙匡胤參觀了北宋著名的大相國寺。大相國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唐朝時期一度非常繁榮,然而經過五代十國的滅佛行動後,已經大不如前。當得知趙匡胤要來的消息後,大相國寺趕緊將寺院打掃的乾乾淨淨,佛像也擦拭的乾乾淨淨,主持帶著僧人在外面迎接,只等著趙匡胤前來參拜佛像。

趙匡胤到了大相國寺和主持簡單的寒暄了幾句之後,就來到了供奉佛像的祠堂裡面。大臣們看到佛像都趕緊跪下磕頭,唯獨趙匡胤無動於衷。趙匡胤曾經是柴榮的大將,在滅佛的時候沒少出力,佛究竟靈不靈,趙匡胤心裡比誰都清楚。看著皇帝一直不跪拜,主持心裡也非常的著急,畢竟千百年來,不管哪個皇帝見到佛像都要下跪,這已經成為了一個規矩。

趙匡胤也看出了主持的心思,於是趙匡胤試探性的問主持:朕難道也要跪嗎?聽到趙匡胤說這一句話,主持的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五代十國時期滅佛的慘狀,主持依然記憶猶新,假如惹惱了趙匡胤,不僅自己的大相國寺遭殃,還要連累天底下其他的寺院跟著一起受災。主持心裡知道趙匡胤是不想跪的,於是他對著趙匡胤說:陛下是現在的佛,不需要跪之前的佛。

主持的這句話說的趙匡胤心花怒放,主持說趙匡胤是現在的佛,就等於是把趙匡胤捧到了神仙的位置上,趙匡胤對大相國寺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趙匡胤之後,皇帝再去寺廟參拜的時候,跪不跪拜就全靠自覺了。而大相國寺因為有一個聰明的主持,不僅化解了這場危機,還成為了宋朝的皇家寺院,地位提升到了北宋時期的佛教寺院之首。



日慕鄉關


自從佛教來到中國以來,就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有的朝代就連皇帝和那些王公大臣也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在這種情況下,僧人就對朝廷有不小的影響力,甚至不比那些官員差。

今天我們說的朱元璋跟佛教的緣分更是深厚,他曾經因為家裡太窮,就去寺廟裡當過一段時間的和尚,後來天下亂了起來,他又離開了寺廟,當過一段時間的雲遊僧。可以說,佛教對他來說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如果沒有佛教,也許他早就餓死了,根本不可能託庇於寺廟,過一段太平日子。

雖說佛教跟他的淵源很深,但他是一個明君,所以並沒有像那些迷信佛教的皇帝一樣,大力發展佛教。畢竟他是在亂世中長大的,知道佛教雖然可以安撫人心,但如果不加以節制,就會誤國。可能有人會好奇,為什麼佛教要是不加以節制,會誤國呢?這就要從當時的世道說起了,如果信佛的人太多了,人們就會修很多的寺廟,可有寺廟就不能沒佛像,於是人們就會用大量的黃銅去澆築佛像。不巧的是,銅正是古代的鑄幣材料,如果缺銅的話,就會影響官府鑄幣,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民間無錢可用。

再加上如果官府太過推崇佛教,對寺廟採取很多優惠政策的話,就會有很多普通人跑去當和尚。這群人其實並不是因為信仰佛教才出家的,而是為了逃避賦稅和兵役這些。

他們出家了倒是清淨了,可朝廷就不能從他們身上謀取好處了。要知道,古代的朝廷正是由這些普通人供養的,要是普通人都去當了和尚,那皇帝找誰收稅去,找誰去當兵呢?所以說,朱元璋正是因為看到了佛教要是勢力太大會對朝廷造成的不利影響,才沒有大肆發展佛教的。

雖說朱元璋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對佛教並不是特別的熱情,但好歹他也是當官幾年和尚的,有那麼一絲香火情在。

如果他對佛教太冷淡的話,那別人肯定也會說他忘恩負義,所以他本人偶爾還是會去參拜一下寺廟,追憶一下年輕時候的苦日子的。這不,有一次他就來到了大名鼎鼎的少林寺。皇帝駕到,對少林寺來說自然是一件大事,於是方丈就親自出來招待他,生怕惹怒了這位皇帝,害得全寺的人倒黴。

但是方丈沒想到的是,就算自己再恭敬,也有一樁麻煩事在等著他。那就是朱元璋在看到佛像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人們見到佛像是需要跪拜的,於是他就問方丈,朕也需要跪?這個問題無疑是很危險的,畢竟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窮困的年輕人了,他可是明朝的開國皇帝。

要是他朝著佛像下跪了,那肯定會有損他的天子威嚴的,所以朱元璋心裡肯定是不願意下跪的。要是方丈回答說朱元璋需要下跪的話,那他肯定吃不了兜著走,畢竟朱元璋可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主,有不少大臣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惹惱了朱元璋,那可是要掉頭的。

但如果方丈說朱元璋不需要下跪的話,也得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圓場,不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這是為了討好皇帝給皇帝開後門。要知道佛門的一個很大的主張就是眾生平等,而且他們這些僧人也自稱是世外之人,按理說是不應該為皇權折腰的,如果他在朱元璋面前表現得太過諂媚的話,傳出去對佛門的名聲也不好,所以方丈當時的處境可以說是進退兩難。

好在能當上方丈的都不是什麼庸人,尤其是少林寺的方丈,那更是得很有智慧的人才能當上的,所以少林寺的方丈急中生智,只用了八個字就解除了自己的危機,這八個字就是: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也就是說,朱元璋是現在的佛,而佛像卻是過去的佛,所以朱元璋就不用朝佛像下跪了。這個回答妙在哪裡呢?那就是暗暗的捧了朱元璋一把,說他是過去的佛,讓他不用下跪,避免朱元璋一怒之下把全寺的人殺光,但是又沒有向皇權示弱。畢竟方丈這句話的意思是,並不是朱元璋是皇帝就不用下跪,而是因為他是佛才不用下跪的,所以就沒有丟佛門的面子。

從這裡就能看出,這個方丈也是一個厲害人物,可見當時的佛門還是有不少人才的。筆者認為,正是因為當時佛門有不少人才,所以才能發展的那麼好。

要知道,佛教本來是外來的,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把本土的道教給壓制住了,這其中是離不開像方丈這樣的人才的。至於這些人才為什麼不選擇道教,而去佛門發展,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無筆


這是一段民間傳聞

話說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有一天他來到少林寺,看見寺中百姓在虔誠的跪拜,突然想到自己當年也是一名佛家弟子,但現在貴為一國之君,再次來到佛家淨地,是否也需要跪拜呢?


於是帶著疑問,他轉身問了少林寺方丈:“朕是否也需要下跪?”

也許朱元璋只是隨口一問,但這個問題對別人(包括方丈)來說是一個很考驗情商甚至關係到生死的問題,至於為何考驗情商,關係到生死,相信很多久歷職場的朋友們都能體會到各種含義吧……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少林寺方丈肯定也不傻,不會傻乎乎的說對與錯,於是他對朱元璋說:“不用跪拜,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不得不說,方丈這八個字說的真是精髓,佛教中有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一說,方丈將朱元璋比作現在佛,這馬屁拍的真是恰到好處,最後朱元璋非常滿意的大賞少林寺。

但,正如我開頭所說,以上只是民間傳聞,別說正史了,連野史都沒有記載,至於真假不得而知。


但是,在北宋文人歐陽修的筆記《歸田錄》中也有過類似記載:“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製”。

由此可見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到相國寺也曾有此一問,因為歐陽修此作多記朝庭舊事和士大夫瑣事,大多系親身經歷、見聞,因而《歸田錄》中的記載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所以關於“現在佛不拜過去佛”之說,很有可能是宋太祖趙匡胤親身經歷的事情,只不過經過幾百年後人的渲染加工主角變成了朱元璋和少林寺。

但不管怎樣,我個人還是很佩服那位方丈,將拍馬屁的功夫運用的臻於化境!這種人就是放到現在也是妥妥的“人才”!


鹹魚閒聊


這種故事我好像聽過好幾個版本了。


朱元璋去少林寺,問大和尚:我已經是皇帝了,禮佛需要跪拜還是不需要跪拜。


大和尚說:不需要。


朱元璋問:為啥。不拜不是顯得不虔誠嗎?


大和尚說:不會,您是現在佛,佛祖是過去佛,佛見佛可以不拜。

這話捧得朱元璋很舒服。


還有乾隆皇帝版的,也是去某個寺廟參觀,糾結於對佛祖拜還是不拜,這時候機智的老和尚和乾隆爺說,您不能拜,現在佛不必拜過去佛。


據說,乾隆皇帝信以為真,後來乾脆以老佛爺自稱。


不過這些都是故事,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真真假假,反映了老百姓對皇帝們的一種想象而已。


不過佛見佛這個故事和普通民間故事不同,是有版權的,原作者是歐陽修。歐陽修是個槓精,文章為一時之雄,平生最喜歡乾的事兒就是寫文章懟人。


神宗熙寧四歐陽修因為和當時的宰相王安石意見不合,加上年老,辭官歸隱潁州,閒來沒事寫寫朝野見聞,後來這些文章編輯成了《歸田錄》。

歸田錄開篇就記錄了趙匡胤遊大相國寺的故事,當時接待趙匡胤的是贊寧和尚,到佛前燒香的時候,趙匡胤自持皇帝身份,問贊寧自己是拜還是不拜佛祖呢?


大約心裡是不想拜的。


被安排接待皇帝的僧人都有七竅玲瓏心,一眼就看透宋太祖的心思,於是贊寧告訴他:不拜。


宋太祖問他為啥不拜呢。


贊寧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捧宋太祖是見在佛,現世佛陀,讓太祖皇帝心理很受用。


在這篇文章的後面,歐陽修寫道:


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


俳優就是演員的意思,說贊寧這人讀過書,會察言觀色,領會了趙匡胤的需求,於是順風拍馬,獲得了趙匡胤的喜歡,微笑而頷之。


僧人和和尚的段子在趙匡胤和乾隆身上都可能發生,會成為美談,但是在朱元璋身上發生的幾率不太大。


因為朱元璋曾經是他們中的一員,深深知道寺廟裡的那些事。


像我要拜他嗎?這種問話,我覺的朱元璋不會問,老朱做人做事很直,想拜就拜,不想拜就不拜,不會因為不想拜而去問和尚的意見。

我記得看過一個朱元璋當皇帝前和尚們的故事。


在朱元璋和陳友諒龍灣大戰前夕,朱元璋找了一間寺院借住,那間寺廟裡的僧人對這位不速之客很有意見,全程臭臉。


勉強給他們上的齋飯也是清湯寡水的,朱元璋很生氣。


但是臨走時還是給了那間寺廟香火錢,後來也沒有難為那間寺廟裡的僧人。


我覺得這更像真實的朱元璋乾的事。


雖然對他手下的大臣們,利益相關的人,他下手不留情面,但是對他少年時工作的寺廟,他還是有點香火情緣,畢竟在當年他快要餓死的時候,寺廟曾給過他一碗飯吃。


===============



薛白袍


民間傳說,朱元璋去少林寺,問方丈“我也需要跪嗎”,方丈機智回答,才挽救了全寺和尚性命。

這個傳說在歷史上是實際發生過的,不過不是發生在朱元璋身上,而是發生在趙匡胤身上。

話說宋太祖趙匡胤登基為帝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政治經濟欣欣向榮。尤其是在“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覺得能威脅到自己的不利因素已經大大減少了。

(趙匡胤劇照)

這時的趙匡胤開始思考,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文化來統治老百姓呢?

首先,他下令禁止符命迷信之類的活動,收繳這類活動有關的道具,拆毀從事迷信活動的場所。還下旨:“禁元象器物、天文圖讖、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私於家,有者並送官。”不遵旨意者,處以極刑。

其次,趙匡胤大力倡導儒學,下旨重修國子監,並在裡面懸掛“先賢”“先儒”的畫像。親自為孔子畫像,供子民瞻仰膜拜,他希望用儒家的等級制來教化臣民。

在對待佛教的問題上,由於趙匡胤親歷了周世宗柴榮反佛的政策,對佛教的態度就顯得理智了許多。

據說當年柴榮不但下令摧毀各地銅鑄的佛像,用來鑄造錢幣,還親自舉著斧子去砍真定(今天的河北正定縣)大悲寺的千手觀音銅像。不久後,柴榮就胸口長瘡疽而斃命。

趙匡胤吸取了柴榮的教訓,在對待佛教時,就顯得非常的睿智。

佛教提倡人心向善,崇尚生前多吃苦,死後登極樂。趙匡胤認為與其禁止佛教的傳播,不如順應民眾的願望,有限度地弘揚佛法,這是有利於帝王統治的。

(柴榮)

因此,趙匡胤開始在全國倡導佛教,大修寺廟。還親自到寺廟中去禮佛,參加一些寺廟的活動。全國的僧侶人數因此大幅度增加,佛教也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北宋開寶二年,趙匡胤到正定巡視,前往大悲寺禮佛,機靈的住持把當年柴榮毀佛像的故事,重新演繹後講給了趙匡胤聽。

住持說,柴榮在毀掉千手觀音銅像後,他們在觀音的蓮花寶座上發現幾個字,“遇顯即毀,遇宋即興”。“顯”指的是柴榮的年號“顯德”,“宋”當然指代趙匡胤。

這段離奇的故事,雖然趙匡胤半信半疑,但說得他心花怒放,龍顏大悅。於是下旨,撥專款重鑄千手觀音銅像,並將大悲寺修繕一新。

話說有一天,趙匡胤又一次來到大相國寺禮佛,下旨凡在朝的文武百官一道前往。一行人逶迤數里,浩浩蕩蕩地開往大相國寺。一路上旌旗招展,天子儀駕遮天蔽日,排場宏大。

(相國寺方丈)

這邊的相國寺早已接到通報,嚴陣以待,方丈率一眾僧侶於大門外跪迎。等到趙匡胤來到時,眾人皆山呼“萬歲”,然後由方丈前邊帶路,小心引進大殿。

進入大殿後,趙匡胤順手接過了方丈點燃的三支香,準備上香禮佛。身後的大臣及僧侶見皇上要上香了,頓時稀里嘩啦悉數跪下。

這時,趙匡胤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跪還是不跪呢?我就是天底下權勢最大的人,平常都是別人跪我,難不成我今天要跪佛?

於是,他靈機一動,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身後的方丈:“方丈,我跪還是不跪呢?”

方丈被趙匡胤搞了個突然襲擊,心中惶恐。說跪吧,這不就得罪了皇上,以後還有這大相國寺嗎?說不跪吧,哪有在佛祖面前不跪的道理呢?

不過,這個方丈還真機靈,睿智地回了一句:“阿彌陀佛,皇上,現在佛不跪過去佛。”

這個馬屁可謂拍得極為高明,不但解了燃眉之急,還把趙匡胤的地位置於佛祖之上,哄得他哈哈大笑,一場危機就此被方丈輕鬆化解。

至此以後,封建君王見佛不跪就成為了傳統。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又到了講故事的時候,這則故事其實閱讀性很強,且聽羽評細細道來。

朱元璋從一介平民,最後成了九五之尊,明朝的開國皇帝,這天,他來到寺廟,走到大殿,原本就是來拜佛的,可是剛想跪下去,心想“不對啊,我現在是皇帝,真龍天子,還需要拜佛嗎?”但是又不是很清楚,於是就問跟隨的大師

“大師,我現在還要拜佛嗎?”

我們先看看,為什麼朱元璋又這樣的疑問?據說佛教傳入中國時曾有個規定,就是佛門弟子可以不用拜君王,君王反倒要拜這些和尚,有個叫“慧遠”的僧人寫過這樣的文章,認為佛門弟子一經剃度就遁入空門,斷七情滅六慾,不受世間約束,縱使皇帝權力再大也無權過問。

可實際上卻是佛門弟子見了皇帝,依舊要拜,哪能脫離現實,墨守成規?所以當時大師的回答是

“現在佛不用拜過去佛”。

“現在佛”就是指的當世皇帝,也就是朱元璋,朱元璋一聽,心中大為歡喜,撥款修繕寺廟。可見修為到了大師級別,依然看透不了人情世故,世間冷暖,拍須溜馬。


實際上這並非是朱元璋的典故,只是後人套用而已,這件事出自歐陽修的《歸田錄》,歐陽修是北宋文學家,《歸田錄》是他的一部筆記文著作,裡面大多是一些北宋時期的人物事蹟、制度還有一些官場上的趣事。

太祖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曰︰“不拜。”問其故。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很明顯,這是記錄宋朝宋太祖在相國寺的情景,宋太祖進了寺廟,也是剛想跪下,但是心想自己是一國之君,跪的話有失天子威儀,不跪又不能表達自己的誠意,這才問了贊寧禪師,贊寧禪師回答“見在佛不拜過去佛”,這個“見”同“現”,意思當時是說宋太祖都貴為天子,是現在人的佛,沒有跪拜“過去佛”的道理。

其實都是為了自保,這樣回答不僅自己不會受到責罰,更主要的是直接去除了皇帝心中的疑慮、心理負擔,還能讓皇帝開心,拍馬屁,即使是佛門弟子也不能脫離。


貓眼觀史


這個典故其實是以訛傳訛。

原故事的主人公並不是朱元璋,而是宋太祖趙匡胤。他去的不是少林寺,而是開封的大相國寺。

當了皇帝以後,有一次趙匡胤去大相國寺禮佛。但是進入大殿之前忽然有點犯難。他覺得自己貴為天子,怎麼能去跪拜佛像?豈不是有失威儀?


於是問大相國寺的和尚:“朕是參拜佛祖好呢?還是不拜好?”

相國寺的贊寧禪師心領神會,知道趙匡胤是不想跪拜。所以才特意發問。於是回答到:“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意思是,趙匡胤貴為天子,拯救蒼生,是現在佛,不用去跪拜過去的佛。趙匡胤很滿意。

朱元璋絕對不會去拜佛。

題目中說朱元璋去少林寺拜佛,純屬扯淡。

朱元璋雖然當過和尚,但那是為了混飯吃。並不是因為信佛。他是窮的沒辦法,為了吃口飯才當了和尚。

像他這種殺伐決斷的人,我不認為他會信什麼佛,他甚至不會相信怪力亂神,他只相信他手中的刀,金錢和權力。

另外,朱元璋是明教信徒,他要信也是信彌勒佛。彌勒佛是未來佛。少林寺供奉的是如來佛。彌勒佛是如來佛的接班人,其實相互對立的。彌勒佛的道場在東天,而如來佛的道場在西天。

朱元璋不可能去拜如來佛。

而且,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根本沒有去過河南,也沒有去過少林寺。

朱元璋去河南,還是早年間當和尚的時候,化緣去的。說起來是傷心之地。為什麼還要再去?


上將噯福斯


朱元璋放過牛?放過!

朱元璋當過和尚?當過!

朱元璋還當過乞丐?當過!

一個自己爹孃死了卻沒墳地安葬的小流氓,一個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小和尚小乞丐,突然跑去投了軍,當了將軍。

當然,將軍也不是他的終點,他的終點是——皇帝!

這個創造了人生奇蹟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白手起家一手締造了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說起來,朱元璋這個被所有人視為“暴發戶”的皇帝,身上確實有不少故事,有的確實是他的故事,有的卻是別人捏造的故事,更有的明明是別人的故事,卻被說成了他的故事。

宮女看他深夜批閱奏章,給他送了一碗粥,然後被他砍了頭。

廚師給他做了膳食,他看到碗裡有一根頭髮,也差點被他砍了頭,好在他急中生智,說了一句,這不是頭髮,是龍鬚。

......

他有故事,你有酒嗎?

朱元璋17歲這一年,不幸遇上了蝗災、旱災、饑荒和瘟疫,他的爹孃不幸在這場百年一遇的災難中死去了。

劉繼祖送了一塊墳地給他,他和二哥安葬了爹孃之後,他二哥一看哥倆在這裡是活不下去了,於是便和他商量說,老弟,我們在這是活不下去了,走吧,我們各自到別的地方去謀生吧。

自此,朱元璋便和二哥分開了,他看著二哥離去的身影,心中泛酸,他想了想,跑去皇覺寺剃光了頭當起了和尚。

幾十年後,這個曾經為了能有一口飯吃而剃髮當了和尚的人已經成了坐擁數萬裡河山的皇帝。

這一日,朱元璋來到了少林寺,突然想起了自己當年的和尚生涯,心中頗為感慨,真是造物弄人呀,誰又能想到我這個當年不過一討飯的小沙彌也能有今時今日的權勢和富貴?

他一腳踏過了寺門,入了佛堂,看了看鍍了一身金的佛像,然後燒了香,正想著跪下去求求佛祖保佑自己的江山,讓老朱家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地傳下去。

可是,他在膝蓋彎曲的瞬間突然想到,朕,是皇帝,皇帝是真龍天子,真龍天子見了佛祖要不要跪?跪了,豈不是說明朕不如佛祖?

他對此猶豫不決,於是便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寺廟的方丈:“方丈呀,你說說,朕這個皇帝該不該跪拜這個佛祖?”

方丈一聽朱元璋的話,心裡一個咯噔,皇帝顯然話中有話,和尚雖然自稱“方外之人”,可是又有哪個和尚見了皇帝敢不跪的?佛祖再厲害,不也是一個和尚,佛祖有沒有飯吃不也得看皇帝給不給?皇帝一怒,輕飄飄一句話便能讓佛祖滾回老家!

想到這,方丈再沒有任何猶豫,只聽他恭恭敬敬地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佛,不拜佛。

老和尚這話說的實在漂亮,在保證了佛祖顏面的同時,還拍了朱元璋的馬屁,說朱元璋這個皇帝是現在的佛祖,佛祖救助世人,說皇帝是佛祖不正是在誇老朱將天下治理得很好?

朱元璋瞬間聽明白了和尚的話,果然哈哈一笑,撫須看著老和尚頻頻點頭,心中得意極了,他能夠從一個和尚、一個乞丐走到今日,還能被和尚誇為“見在佛”,難道不值得驕傲?

朱元璋絕對有驕傲的資本,如果他沒有的話,世間將再無驕傲一詞。

不過,這也終究只是一個故事,實際上,這個故事也早已經發生在了另一個皇帝的身上。

宋代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中記錄過這麼一個故事——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經去相國寺燒香,可是,燒完了香,他想到了一個詞,燒香拜佛。

燒完了香,是不是應該拜佛?

如果趙匡胤不是皇帝的話,拜便拜了,也沒什麼,可問題是他已經登基當了皇帝,如果跪拜佛祖的話,卻可能會引發難以想象的政治影響。

所以,他便問相國寺的僧錄:“當拜與不拜?”

僧錄一聽,瞬間反應了過來,答道:“不拜!”

趙匡胤聽完愣了一愣,又問:“為何?”

僧錄便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趙匡胤聽了僧錄的回答,滿意地笑了,他是世間主宰,卻拜一個佛像,哪還算哪門子主宰,算哪門子皇帝?自此之後,皇帝見佛不拜便成了定製。

只是趙匡胤也沒想到的是,幾百年之後,一個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個臭要飯的乞丐和尚,最後竟然將他老趙家丟掉的河山從元人的手裡給奪了回來。

更讓老趙尷尬的是,他的故事竟然成了老朱的故事。

不過,不妨回頭想想,朱元璋為什麼會被這麼多故事纏身?

說白了,也不過是有人在試圖宣揚朱元璋的“暴虐”,將他的歷史形象定位為一個濫殺無辜的“暴君”罷了。

因為朱元璋出身卑微卻能當皇帝,無數出身比他高貴的人卻只能跪在他的腳底下,他們能不嫉妒?

更何況,後來又有無數個被明朝視為“脊樑”的讀書人一個接一個降了清、剃了發,不黑黑明朝,不黑黑朱元璋,他們怎麼維持自己所謂的良心,所謂的風骨?錢謙益一句“水太涼”言猶在耳。

朱元璋的“殘暴”所對準的對象更多的是士紳階級,也即今日之既得利益階層。

所以,這個故事不論是杜撰於古時,或是杜撰於今日,背後的意義也沒什麼變化,一則眼紅於朱元璋的成就,二則......不說也罷。


流浪的侯爵


讓我答題前先由衷地嘆一句:朱元璋的段子能養活一群頭條作者啊!

朱元璋和寺廟方丈的故事,開講。


首先呢,我們先來看一看朱元璋這個人。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沒有強大的背景,更沒有家族實力。完全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步履維艱,吃了不知多少苦,最後才跌跌撞撞衝線成功,開創了大明江山。

沒錯,他是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但是如果要說布衣皇帝中誰的生活最艱辛,誰的登帝之路最為坎坷,是他是他無疑還是他。朱元璋自幼貧苦,家中沒有餘糧供他讀書,從小替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如果沒有意外,他或許這輩子也只能是個佃戶。但一次天災摧毀了他的家庭,帶走了他的父母,也將他推上了一人獨自面對亂世的道路。

注意,這個時候和尚該上場了,當時元朝統治者無德無能,中原大地戰亂頻發,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在某年天災之後,疾疫橫行,朱元璋的父親、長兄和母親陸續染疾離世,而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朱元璋和他的仲兄竟連塊為父母安身的地皮都沒有。還是一名為劉繼祖的鄉鄰家中稍有富餘,看不得朱家父母死無葬身之地,拿出了一塊地皮作為朱家的墓地。後來這人也因此後福無窮,封爵賞地,蔭及子孫,與明朝相始終。當然這只是後話,我們繼續來講朱家父母死後。

在將父母安葬之後,朱元璋與其仲兄一家各奔東西。朱元璋實在無處可去,只好投了那皇覺寺,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和尚是出現了,但似乎跟少林寺沒關係,朱元璋自己就是個小和尚。

做了小和尚後,朱元璋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他每日在寺裡做些雜務,還得時不時被老和尚責罵,再後來,當地饑荒,又適逢戰亂,寺廟生活拮据,沒有香油來源,最後沒有別的法子,寺廟主持只能打發弟子們都出去化緣,而才當了兩個月不到的和尚的朱元璋也在此列。

小和尚朱元璋離寺以後,邊走邊乞討。離寺三年來,他輾轉附近州郡,走遍了附近名都大邑,獨力領略這世間的風土人情。也就是這幾年,他在艱苦的生活中磨礪出了堅毅的品質,果敢的精神,最主要還是捱餓的能力。他在這段時間結識了不少同伴,為他日後加入義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348年,朱元璋回到皇覺寺,繼續僧侶生涯。

直到朱元璋25歲,他收到曾經的小夥伴湯和的邀請,加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軍。隨後朱元璋憑藉他的才能,先是被郭子興伯樂識馬屢次提攜,後來又在軍中屢立戰功樹立威信。最後歷時十數年登頂帝位,終於成就一世之尊。

朱元璋從乞丐做起,中間做了小和尚,後來做到了起義軍主帥,可他卻沒有被權力美色迷亂腳步。更為難得的是他在剿滅陳友諒、張士誠後完全可以效仿南宋建立自己的偏安小朝廷,而他卻選擇了最難的那條路,那便是誅元!其胸襟與膽色可見一斑。

朱元璋功成名就之後,大治天下,各種惠民政策被實行,出臺的無數政令都是針對官僚集團。那是因為出生草根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由此才開創了洪武之治。

成為皇帝之後的朱元璋沒有忘記自己當年的小和尚經歷,走到哪兒都願意到寺廟裡燒燒香拜拜佛,無非當年是祈禱混個肚兒圓,現在進步了,為天下蒼生和江山社稷祈福。

既然對佛祖有所求,那麼行跪拜禮向佛祖祈願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但如今地位變了,皇帝陛下見到佛祖還需要下跪嗎?

答案在我們眼裡看來,是肯定的,但對於方丈來說——呃,怎麼保命怎麼解釋吧。

比方說題目中說的這位寺廟方丈,他親眼見證了朱元璋的猶豫。

朱元璋站在佛堂中,見眾香客跪於佛前,心想自己如今乃是皇帝,今時不同往日,遂轉身問方丈:“朕是要跪,還是要跪呢?”方丈片刻答曰:“不用跪拜。”朱元璋好奇,問緣由。方丈答:“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馬屁拍的相當潤滑,朱元璋大喜,撥銀修繕寺廟,後此寺成為當世第一大寺廟。

短短几句對話,沒有玄機,很簡單,方丈的意思是你朱元璋現在是真龍天子,庇護萬民,就是現世的佛祖,所以就有了“現在佛不拜過去佛”的說法。

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就是這個道理。都已經做了皇帝了,還能與誰比較呢,那自然就是漫天神佛。而朱元璋恰恰又剃度做過和尚,將他比作現在佛,朱元璋聽了又哪有不喜的道理。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原本這個故事的主角並非朱元璋與少林寺,而是趙匡胤與相國寺。故事被記載歐陽修的《歸田錄》中,相對而言更加可靠。


不管故事的主角是誰,我們都可以從方丈的應對方式中學會一個道理。那便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出家人不打誑語,打起來絕不含糊。


歷來現實


不知道是從哪個電視劇裡面整出來黑我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段子。用我大哥@歷來現實的話說,這是一個能養活一群頭條作者的段子。

為了不免俗套,我也先講一講。

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后,來到了少林寺,見到了佛祖的佛像,卻猶豫自己要不要給佛祖下跪,當時方丈見到朱元璋猶豫,估計也猜到了朱元璋所想,因此就對朱元璋說:“陛下是現在佛,現在佛可以不拜過去佛。”朱元璋因此很高興。

這樣的段子,在歷史上並不少見,而且哪一個都比這個更能甩梗。

別人都在講歐陽修記在《歸田錄》中趙匡胤不拜佛的事情,我如果再講的話,就有點過分了,那我講一講宋徽宗時期的張天師的事情吧!

北宋時期很尊崇道教,宋真宗時期痴迷道教,其年號“大中祥福”就很有道教的意味,北宋時期的道教以東漢末年張道陵為尊,當時張道陵的後人甚至建立政權成為一方諸侯,後來為曹操擊敗,張道陵的後人就逃到江南龍虎山為據點進行傳教活動。

張道陵自稱張天師,天師的職位也是世代相傳,因此子孫後代也被稱為張天師。

宋徽宗時期,曾經召見這一代的天師張繼先入宮,徽宗問張天師:“聽說天師居龍虎山,這龍虎山果真有龍虎麼?”

張天師卻這樣回答:“虎天天都能見到,龍顏卻是今日才得幸見。”徽宗皇帝聽了甚是歡喜。

施耐庵將這個橋段巧妙的設計在《水滸傳》中的第一節,洪太尉前去龍虎山去請張天師,一路上看到的不是大蛇就是老虎。

關於宋徽宗是不是真龍那就不知道了,靖康之變的時候,宋徽宗的兵部尚書竟然把戰勝敵人的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敵,結果金軍攻破汴京,後來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不但將徽欽二宗貶為庶民,還拉到金國都城給完顏阿骨打披麻戴孝。

尊重歷史,我們好好來聊一聊朱元璋的宗教思想。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早年因為家庭條件困苦,因此入寺為僧,出家的寺廟就是安徽鳳陽的皇覺寺,後來又以雲遊僧的身份在江南一帶化緣,一直到1352年之前,25歲之前的朱元璋跟佛教是有著深刻的淵源的。

但是1352年朱元璋離開皇覺寺,參加了明教義軍隊伍,以“明王出世,彌勒降生”為號召,打著尊奉小明王韓林兒的旗號逐步發展壯大,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轉變,不止是信仰上的轉變,更是人生的轉折,當然,朱元璋壓根就不信佛教,更不信明教,朱元璋前期因為貧窮,入皇覺寺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後來加入明教不過是為了發展自己。

正是因為朱元璋太瞭解宗教,意識到宗教的作用,在當皇帝之前,朱元璋對宗教一直是利用的態度,正是在宗教的幫助下,朱元璋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中最有實力的一支隊伍,等到朱元璋統一在即的時候,朱元璋就和明教公然決裂。

在其討伐張士誠的檄文中,公然汙衊明教和白蓮教,甚至否認自己與小明王之間的關係,後來更是將小明王韓林兒殺死。

朱元璋最終推翻元朝,恢復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而自己也成為了皇帝。

這個時候,朱元璋更是採取對明教、白蓮教等宗教團體進行取締的宗教政策。朱元璋在修訂的《大明律》中更是將明教和白蓮教列為邪門歪道,以法律的形式進行盡職。

前面已經說到,朱元璋是一個很瞭解宗教的人,他知道什麼宗教對封建統治是有益處的,什麼宗教是有害處的,在嚴格封禁明教和白蓮教的同時,朱元璋對儒、釋、道三教的地位給予承認。

當然,三教之中,朱元璋認為儒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一再重塑儒家在國家統治中佔據的主導地位,對於釋、道兩教則採取調和、平衡的態度。

從根本上來講,朱元璋並不相信仙佛鬼神之類的說法,但是朱元璋卻並不想公然推翻這些信仰,朱元璋曾在《三教論》中說:“昔梁武帝好佛,⋯⋯終不遇佛證果。漢武帝、魏武帝、唐明皇皆好神仙,足世而不霞舉。以斯之所求,以斯之所不驗,則仙佛無矣。⋯⋯若崇信者從而有之,則世人皆虛無,非時王之治。若絕棄之而沓然,則世無鬼神,人無畏天。”

也就是說,朱元璋也害怕如果沒有神鬼這些東西,老百姓無所畏懼,反倒不利於統治。

朱元璋繼位之初,為了穩定全國局勢,對釋、道兩教採取的是積極支持和禮遇的政策,剛剛即位的時候,還在南京設置了專門的佛教管理機構——善世院,任命釋慧云為佛門領袖,並且曾經在南京召集過高僧舉行佛法大會,並且免費向僧尼發放度牒。

但是當政局穩定之後,朱元璋開始對釋道的發展採取制約措施,不僅在度牒上限制僧尼的人數,還不允許一定年齡的人出家,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規定,全國每個府最多有40名僧人,州最多30人,縣不得超過20人。同時,對各地的寺院數量也做了明確規定,各州、府、縣只能保存大寺院一所,“僧道有創立庵堂寺觀非定額者,悉皆毀之”。

對於違反了法律的僧尼也採取重典的措施,並且不允許僧人干涉政治、討論政府。

朱元璋以布衣出身,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唯一的布衣天子,朱元璋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其能夠看透世俗,瞭解宗教的真正意義。

弄明白這些,我們就知道朱元璋會不會拜佛了,如果佛教對明朝的統治有利,他會毫不猶豫的跪下去,如果沒有利,砸了佛像的也是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