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比一線人員多拿未必一無是處,多勞多得不是公平分配的全部

——“任何對分配正義的傷害,都是對制度本身的傷筋動骨”——這是人民日報官方評論文章裡的一句話。

近日,陝西省安康市中心醫院的抗疫一線補助名單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名單中“領導專家拿到的錢比服務確診患者的工作人員都高”。

這條新聞在疫情防控大形勢下尤為讓人憤慨,也難免人民日報發出這樣的聲音。但除了對其調查和譴責之外,我覺得換成是非特殊時期而是在一般情況下,“領導比一線人員多拿”也未必一無是處,而“多勞多得”也不是公平分配製度的全部。

其一,分配製度本身是以按勞分配為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拋開資本因素不說,在勞動量無法用統一標準進行量化的情況下,按照崗位類別和職務高低進行分配雖然做不到完全公平,但也是“最不壞”的一種選擇。試想,按照勞動量分配,誰來核定核定勞動量的多少?人給主管決定會帶來帶來更大的不公平,反之,崗位職務還有個統一的標杆。

其二,領導未必付出大於下屬的具體勞動量,但承擔的壓力和責任顯然大於下屬,耗費的精力也要增加。分配公平既要體現在勞動量的付出,還要兼顧風險與利益的對等。不能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捱打。所以,古今中外,任何組織之中,在基礎利益分配方面幾乎都是按照職位高低來進行的。在一些經營性組織當中,可以量化的工作量,例如:銷售收入、生產量、業務量等,便於統計操作,這樣的分配是沒有問題的。

其三,分配製度和方式不能簡單的依靠主觀情緒進行糾偏,需要科學設計。此次陝西安康醫院“領導比一線人員多拿”事件暴漏了傳統思維的強大慣性,院方沒有充分考慮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造成了社會輿論的爆發,立即糾偏是必須要進行的,但不能以平息公眾情緒為最終目的,而應該對整個分配製度和分配方式進行徹底反思,研究科學合理的分配製度,讓“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在分配製度中得到充分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