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木者”王全喜,他在黄龙山“拾”到海量艺术品

“黄龙山到处是怪石嶙峋的景,盘根错节的树,这些都是艺术品。”黄龙县根雕非遗文化传承人王全喜说。

他说:“有时候,我在河滩边走,就能遇到一些冲下来的树根,在农家院、木料场也能看到一些被废弃的树根,我就把这些东西捡拾回去,白天看,夜里也看,最后就把它们看成了禽、兽、物件,或者什么意境,然后我就用雕刻刀把它们变成了艺术品,让它们有了生命。”

“淘木者”王全喜,他在黄龙山“拾”到海量艺术品

对王全喜来说,如果根雕是枯木逢春的艺术,那么盆景就是松柏常青的精神。不知是黄龙大山太偏爱王全喜,还是王全喜太钟爱这座大山,他总能从大山中发现被常人忽略的美,然后用他粗糙却灵活的手进行再创造,使大山中的精灵获得崭新的生命。

可正当王全喜根雕艺术日臻完美时,谁也想不到,他却突然来了个急转弯,走上了另一条路:培育盆景。或许,这两条道是殊途同归;或许,他走上了一条更宽广的快车道。总之,当王全喜把上千棵松树移植到盆中时,他看到,奇迹发生了……

王全喜在他独院的一侧,搭起了一个帐篷。帐篷内,艺术品琳琅满目,几件根雕作品让简陋的帐篷内熠熠生辉,八百余盆松柏盆景占据了主要位置。

“这些盆景还只是半成品,成品要比这漂亮得多!”王全喜边忙着他的根雕作品,边自豪地说。

“淘木者”王全喜,他在黄龙山“拾”到海量艺术品

王全喜的艺术梦是从根雕开始的,可以说,从学习根雕到小有成就,再到成为黄龙根雕“非遗文化”传承人,王全喜成功完成了一次次人生的“逆袭”。

然而,艺术无止境。正当他创造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品,艺术灵感和创作经验越来越丰富时,他遇到了一个从常州来的朋友,从根雕艺术谈到盆景艺术,让他眼前一亮。“把根雕和盆景融合到一起,那就更完美了!做盆景,黄龙有土地资源,黄龙的气候也占有优势,培育出的树苗在全国各地都适合生长。”王全喜这样考虑。

眼小聚光,王全喜有眼光。他早就看到了盆景艺术广阔的天地。2015年,他到过陕西唐苑西北盆景基地参观,当时他就被基地大规模的盆景艺术深深的打动,内心感到无比震撼。

接着,他开始了到南方考察学习之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得多了,王全喜眼界更加开阔,他和几位长期跟着他学习根雕艺术的同行一合计,感觉根雕艺术向盆景艺术转型是很好的出路,于是,他们制定了一个长期发展盆景的计划。

“从计划实施到今年初见效益,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王全喜说。今年,王全喜在石堡镇马家塔村公路边培育的盆景苗木被南方一个客商偶然发现,于是他就联系王全喜商议购买。

“淘木者”王全喜,他在黄龙山“拾”到海量艺术品

但是,完全卖掉这些还生长在地里的苗木,王全喜有点舍不得,所以就只卖掉了200余棵,收益16万元。剩余的800余棵,他移植到盆中,准备用自己做根雕艺术的手,做出一盆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盆景嘛,讲究无骨不值钱。我用舍利干做盆景的骨,要把根雕艺术和松柏精神完美融合。目前我培育的苗木主要是油松,接下来,我就要把它们嫁接成大阪松、五针松、千寿丸等,还可以采集山里的奇石做出深邃的意境。”

王全喜发展盆景,不是只看眼前,他的计划已经到了20年之后。

“我还在冯源镇种了十亩梅花,在旗杆庙培育了50亩丛生盆景苗木,可以打造更高端的盆景艺术。预计到2023年,4万株梅花就可出售了,而到十年之后,在旗杆庙培育的苗木也就长成了,到时候,不仅南方盆景市场火爆,我想北方人也一定普遍喜欢盆景了,我那些高端的盆景艺术品正当其时,一定很市场受欢迎。”

“淘木者”王全喜,他在黄龙山“拾”到海量艺术品

王全喜的成功逆袭,也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走上发展根雕和盆景的道路。“我这个团队有十几个人。三名徒弟,算是领班,另外长期雇用5个工人,还有临时来帮忙的。做造型树每人每天200元,锄草每人150元,普通工人半年可收入3万左右,徒弟每年可收入十几万。”王全喜说。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是,劳动创造美。王全喜不仅善于发现美,还善于创造美。在他家院子里,无论是一件件让人赏心悦目根雕,还是一盆盆匠心独运的盆景,都浸透着王全喜和他的团队辛劳的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