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建議孩子刻苦學習?

我為什麼不建議孩子刻苦學習?

一直以來,關於學習的一個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學習要刻苦”。許多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向他灌輸這樣的觀念,要求年齡尚小的孩子“刻苦”。

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但用“刻苦”的言語和思路來要求孩子,則往往是在幹一件南轅北轍的事。

提到“刻苦”或“吃苦”這一類學習態度,我們習慣於欣賞它所表達的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總是忽略它裡面包含的那個令人不快的“苦”的味道。

作為成人,在考慮一個問題的因果關係時,會為了結果忍受過程的痛苦。把這種經驗推廣到孩子身上,要求他接受學習過程的苦,換取學習成績的甜,卻變成了一種給孩子的不良暗示。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樂,孩子更是如此。感覺“甜”的東西他就喜歡,感覺“苦”的東西他就討厭。

我們原本想要孩子喜歡學習,卻把學習過程做成苦饃饃,只把結果設想成甜餡餅,要孩子天天吃著苦饃饃去想甜餡餅,結果只能是背道而馳。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把這件事做好。


據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好的瑞士鐘錶匠被脅迫去給納粹製造一批高質量的鐘表。儘管他費了相當大的力氣,卻始終做不到戰爭前的水平。

後來有心理學家分析,這是因為他製造鐘錶時的心境不一樣。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離到什麼程度,活動的意義就減少到什麼程度,並使活動成為一種苦工,一個人只要有可能就會逃避”。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家長越要求孩子用功學習,孩子越對學習提不起興趣。

我為什麼不建議孩子刻苦學習?

其實,孩子並非不知道刻苦學習可以換來好成績,他只是做不到。當學習沒有喚起他的愉快體驗時,他就無力去調動自己的主動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懶散、不刻苦、不認真等態度。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願意自己在學習上做得更好,願意讓父母滿意,願意受到大人的誇獎。因為人有一個天性,就是上進心如果一些孩子表現出對學習沒有上進心,這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後天成長中慢慢丟失了


在培養孩子勤奮學習方面,恰是不能強化“苦”,而要儘量消解“苦”。就是說不要老是向孩子提示學習是苦的,也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避免他在學習活動中感覺苦悶。


我國著名教育學者尹建莉,曾經談到她是如何幫助女兒圓圓來減淡對學習苦的體驗的。


女兒圓圓上高中後,學習很累,她偶爾也會抱怨說太累了,表現出鬆懈。


於是媽媽尹建莉就找了些高考狀元談經驗的資料,尤其是那些談刻苦用的,讓女兒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績的同學,沒有一個不勤奮。

這表面上看是強化了學習要刻苦,實際上緩解了女兒對苦的感受。既然狀元們都那麼用功,那麼自己用功也是正常的了。

媽媽還和女兒一起讀了《科學的故事》這本書,女兒從這本書裡看到人類科學知識的積澱是那樣不易,僅僅是氧氣的發現就經歷了那麼多年、那麼多坎坷。

想想自己可以輕易地拿著薄薄的教科書縱覽前人的成就,女兒就覺得很幸運。

媽媽所做的這些,無非是讓女兒站在高處看待事情,既能刻苦用功,又不覺得很苦。高中生已有較為成熟的理性,她的認識已可以喚起她的毅力,而毅力可以降低痛苦感。


想讓孩子做好一件事,首先就一定要讓他喜歡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這件事裡摻雜進讓他感覺不快的因素。學習不要“刻苦努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內容節選自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