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李醫生坐在高考考場上

那時候,李醫生坐在高考考場上

原創 馮超 商業人物 2020-03-07

晨霧 / 轉帖

那時候,李醫生坐在高考考場上



2004年,李醫生參加高考。當時非典剛過去一年。


語文作文題是材料寫作,原題如下——


記者採訪一位名人的母親時說:“您有這樣出色的兒子,一定會感到十分自豪。”母親贊同地說:“是這樣。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也同樣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裡挖土豆。”


這位母親的話令人深思。功成名就,確實讓人驕傲;但平凡充實,也足以令人自豪。請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就“平凡與自豪”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不知道李醫生的800字作文寫了什麼。


2020年2月7日這天,梨視頻採訪了李醫生的母親。母親說起兒子:“可惜孩子,孩子沒挺過來,34歲,他非常有潛力,非常有才華的孩子……”


李醫生是遼寧人,所在省份是自主命題。那年,他的試卷上沒有非典。但採用全國理科綜合卷1的考生,第一題就是SARS。


題目是這樣的——


在臨床治療上已證實,將受SARS病毒感染後治癒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體內能夠提高治療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療作用的物質是: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體


在那場決定命運的考場上,李醫生考了609分,到武大上學,後來成為一名醫生。有的人,要寫好平凡與自豪的作文。有的人,要做對一道關於非典的選擇題。



李醫生這波人屬於85年左右的人。他們的父母輩,大多是1965左右的人。父母的年紀,比那個“張爸”,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大幾歲。


父母是革命年代出生,長身體的時候碰上貧窮,營養跟不上,學知識的時候,又遇上山下鄉。他們記憶中的第一次災難,應該是1976年造成24萬人死亡的唐山大地震。那年,他們10歲左右。


恢復高考、改革開放後,他們依然艱苦奮鬥。


那些參加高考的,都用一張卷子。1984年,作文是讓考生談一談中學作文的現象。這個現象是“學生無話可說,只好東拼西湊,說一些空話套話,甚至編造一些材料”。1985年,讓考生給《光明日報》寫一封信。


那時候,李醫生坐在高考考場上


90年代,60後早已成家,孩子都長大了,但他們又遭遇國企下崗潮、98年大洪水。這大概是他們成為家裡頂樑柱後,第一次直面時代的困難。他們得硬扛。李醫生的父母就在那時候下崗的,下崗後沒有正經工作,一直打零工做零活,供孩子上學。


2020年的60後,成了新冠肺炎的高風險人群。


武漢市中心醫院醫生梅仲明、江學慶因感染新冠肺炎後殉職。他們分別生於1962年、1964年。


還有些去世的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而那些農村出生的60後,是新中國的第一代農民工群體。國家統計局2018年的一份數據稱,中國農民工總數是28836萬人,其中50歲以上佔比22.4%,老年農民工的佔比近5年都在提高。


他們還在為健康碼、通行證奔波,等著通路,收拾行囊去外地打工。



李醫生參加高考的2004,考生是729萬。而2003年,非典爆發那年,考生是613萬。總共1300多萬人。


高考時,他們多是17、18歲。他們開始成年。成熟的標誌,是學會明辨是非,學會記憶那些重要的事情。


他們不會忘記2003年的高考,因為非典期間的這次高考,其難度係數之高,在改革開放後歷屆高考裡著實罕見。


高考時間由7月調整到6月的7號、8號。考試時間是在2002年就確定的,主要考慮到7月天氣炎熱。但因為非典,學校停課,複習時間又緊張。有些考生一個月不洗澡,怕感冒發燒被隔離。當這些考生戴著口罩,過了體溫檢測安檢進入考場後,遇到一份全國卷數學題。


這張滿分150分的數學卷子,能拿到70分就是高分了。幾年前,一個高考命題組的人接受澎湃採訪談說,這份卷子開創了高難度數學的先河,是恢復高考以來的峰值。高考前夕,四川有個考生偷了試卷,震驚全國。據說因此案,啟用了高難度的備用卷。


中新網的一篇文章說,從數學考場出來後,一位考生見到很多人都在哭,還以為出了什麼事在開追悼會。事情還沒完。當時多地是先估分,再填志願。很多人因為數學沒考好,分數估得低,又跌進坑,很多應該上一本的,志願填的二本。



2020年新冠肺炎時,這些經歷過非典高考的人已經34、35歲了。他們中的一些人,此時也在疫情一線。媒體都報道了他們,有些醫生還是在03年高考時,被抗擊非典的醫生事蹟感動而報了醫學系。


新冠肺炎。刀刻般的記憶。


因為計劃生育政策,他們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組建的家庭是4+2+1,雙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這幫85後,要操心4個老人的健康,要養家。他們為生活事業打拼,揹著房貸、車貸,他們可能在事業上剛有點地位,孩子今年頂多就10歲多點。


這些小孩兒,大多都在家上網課,把小小的怨氣撒在網課APP上。小學生的作文被媒體報道出來。有的寫父母堅守在一線,有的寫自己當醫生的媽媽。


這些是孩子們的記憶,講奉獻,講真善美。


財新的總編王爍寫了篇文章,講他如何給孩子講李醫生的故事。“孩子雖然小,但也不要低估他們的理解力”,王爍寫道。


每個家長心中,都有新冠肺炎期間醫生的故事,有的醫生在他們心裡已經立了一座碑。面對孩子,這些故事能講,關鍵是如何講。



非典時期參加高考的人,正在為生活操勞。而非典時期剛出生的嬰兒,已經17歲,90多天後,就要參加2020年高考了。


非典那年,廣州有一對男雙胞胎出生。母親是全球第一例感染非典的孕婦。她要求剖宮產保住孩子。家人反對,因為擔心她的安全。為了讓醫生剖宮產,她一度拒絕治療,導致嚴重脫水。


她住院31天后平安出院,但當時早產生下的雙胞胎兒子雖然沒染上非典,診斷報告是“腦癱”、“零聽力”、“甲狀腺低下”。這個普通家庭的夫婦開始為治療孩子奔波,掰著指頭花錢,每週帶孩子去三次醫院,在家裡擺個鈴鐺訓練孩子聽力。兩年後,孩子慢慢好轉。


2013年,非典10年時,《新快報》採訪了這個家庭。報道說,這10年裡,“非典”成為家庭裡的敏感詞彙,沒有人去提。


記者問一個孩子:“什麼是非典?”“是一種病。”“還有呢?”“不知道。”


報道中說,2013年這對雙胞胎上四年級。2020年的高考,他們可能要參加了。


幾天前,河南周口一位高三班主任開網課,哭了好幾次:“有些同學是在2003年非典那年出生的,而高考又趕上新冠病毒,今年參加高考的話,對同學們的影響應該還是比較大的。”



除了擔憂今年高考是否如同03非典高考的高難度之外,學生們還在猜測今年高考作文會不會考新冠肺炎。


98年洪水,沒有出現在當年高考作文裡。


03年非典,也沒有出現在當年高考作文裡。當時輿論就作文會不會是非典而討論了一個多月。人民網上,有論者反對將非典放到高考作文裡。


他們的理由是,第一,高考是考察學生的理性認識和思維深度,非典要是出題,可能是機械的“崇高”、“正義”、“勇敢”、“無私”等“道德概念”,學生施展不開;第二,非典的各類題材的報道已經氾濫,太容易搬運了。


不過,2008年高考題全國卷1的作文題,卻是緊扣5.12汶川地震。這一年,我在河南參加高考。


備考期間,我記得默哀時,陽光炙烤,同學們流著眼淚。我收集了汶川地震的新聞報道,找了幾篇文章瘋狂背誦。報紙上有篇文章引用了思想家帕斯卡爾的一句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進了考場,我想方設法地在作文的某個段落裡寫下這句話。當時不知這句話的深意,引用名言,是個套路。


無論今年作文考不考新冠肺炎,這幫非典出生的學生都在準備素材。他們恰好在一個社交媒體爆發的時代,相比過去,他們能接觸到的疫情消息更多。在這次疫情裡,一座數字博物館已經慢慢建立起來。碎片的信息被慢慢拼起來,私人的記憶、日記也被保存、傳播。這是宏大敘事之外,私人的作文,與私人相關的珍貴歷史。


到6月7日,這1000萬恰逢成年的考生,將帶著一份新冠肺炎的記憶進入考場。



非典參加的高考人,正在抗擊新冠肺炎。


非典出生的人,正在備戰新冠肺炎之年的高考。


而新冠肺炎之年出生的中國嬰兒的數量預計還是1000萬。媒體上,那些感染的孕婦,有的提前剖宮產,有的堅持治療已出院。這一段記憶,暫時由那些在產檢路上擔驚受怕,又擔心奶粉錢的父母保管。


也有孕婦,離開人世。澎湃新聞報道說,湖北黃岡的翁某,1月9日,驗孕棒查出懷孕;10日,生病;21日,去世。


她的家庭生活本就拮据。丈夫花完借來的20多萬元醫療費後,病情並無好轉,簽下放棄治療的同意書。死亡證明上寫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


那時,她的死亡跟新冠肺炎的關係並不確定。她去世不久,國家出臺了新冠肺炎免費治療政策,含括了確診和疑似病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它們成磚成牆,壓在人的背上,組成了歷史。


王琛,新快報,《全球首例感染非典孕婦回憶10年前生產時感受》。


*頭圖購買於視覺中國


ID:biz-leader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