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們對瘟疫並沒有清楚的認識,面對猛烈的瘟疫,手足無措的人們只能將其認為是神明降下的災禍。


《山海經·西山經》中說西王母“是司天之厲及五殘”之神,也就是掌管瘟疫和五刑殘殺的神靈。


這裡的“天之厲”就是上天降下的瘟疫,反映了先民認為瘟疫的爆發是上天降災的意識。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圖 《山海經》西王母形象


在早期,西王母是一位有著豹子的尾巴和老虎的牙齒、頂著一頭蓬亂之發的半人半獸之神。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記載說: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五大瘟神在帝都上空現身,並導致了當年的全國大瘟疫,染病致死者甚眾。為了祈求瘟神護佑,隋文帝不得不為他們建立了神祠。


這裡的五大瘟神,也就是《管子·輕重甲》中提到的“五厲”


昔堯之五吏五官,無所食,君請立五厲之祭,祭堯之五吏。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圖 五瘟使者


通過驅逐或祈求鬼神獲得庇佑,藉此消除災禍和疾病,中國民間在這種背景下發展出了形式多樣的驅逐病疫的民間習俗。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儺(音同“挪”)儀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圖 現代贛儺


儺,初司驅鬼逐疫之職。《禮記·月令》中記載周朝每年會舉辦三次儺儀,分別是季春之月(3月)、仲秋之月(8月)和季冬之月(12月)。


人們相信在這些月份裡,由於太陽在二十八星宿中所處的位置而導致陰陽不調,致使厲鬼橫行、災難疫病流行,必須舉行儺祭以禳除鬼邪。


《後漢書·禮儀志》中詳細記錄了漢朝大儺祭祀的場景:


臘月七日晚,由黃門令主持,中黃門和僕射裝扮成方相氏和十二神獸,十到十二歲的黃門弟子一百二十人為侲子擊鼗鼓,先在帝王殿前齊唱驅儺歌,繼而大呼搜索宮內三遍,把火把傳到端門外,由騎兵遞相傳接一直送到洛水拋入河內。


宮廷驅儺儀式相當壯觀盛大,參與人數特別多,程序複雜,莊重肅穆。


儺儀在民間也廣為流傳。宋朝東京、臨安地區每年到了十二月,就會有成群結隊的乞丐,敲著鑼、打著鼓,到各家各戶去索要錢財。


自入此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夥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


人們為討得好兆頭,也樂於施捨錢財,好借乞丐所扮演的神靈驅逐疫鬼。


但是,儺儀每次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所以民眾又發明了一種簡單易於操作的驅逐方法——解除。


王充認為“解除”是對前代先民驅趕鬼魅的習俗的因循。


故歲終事畢,驅逐疫鬼,因以送陳、迎新、內吉也。世相仿效,故有解除。

——漢·王充《論衡·解除》


解除比正式的儺儀要方便得多,也節省了大量財力,而且解除不規定具體的舉行時間,任何時候都可以。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祓(音同"福")禊(音同"細")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圖 華清出浴圖 清 康濤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古時有在三月上巳日進行沐浴以禳除災害的習俗。


《後漢書》對此有相關介紹:


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為大潔。


在古人的觀念裡,水是純淨的東西,可以清除一切疾病災禍。人們遵循著古老的巫術沐浴方法,在沐浴時撒入帶有香氣的花草,目的還是驅逐疫鬼,消除病疫。


唐代上巳節這一天皇上還會賞賜大臣用六條製成的細柳圈,認為佩戴細柳圈可以躲避災疫。


沈佺期作詩《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也提到了這一點:


寶馬香車清渭濱,紅桃碧柳禊堂春。

皇情尚憶垂竿佐,天瑞先呈捧劍人。


用柳枝驅邪的觀念到宋代時也很普遍。


如呂原明《歲時雜記》提到人們過寒食節的時候都會在門上插上六條,尤其是江淮地區風氣更重,沒有任何一家會違背這種習俗。


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


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後數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於門上,名曰“明眼”。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端午節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圖 清代端午節風俗圖


端午節在古代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古人認為五月處於仲夏時節,五月天氣燥熱,瘟疫易流行,蛇蟲繁殖也易傷人。


五月早在先秦時期就被視為惡月。


《荊楚歲時記》也言:


五月俗稱惡月,多禁。


所以在五月初五這天會舉行辟惡除穢攘兇的儀式活動,以祈得健康。


明人謝肇淛的《五雜俎》詳細記述了當時的端午習俗:


競渡也,作粽也,系五色絲也,飲蒲蒲也,懸艾也,作艾虎也,佩符也,浴蘭湯也,鬥草也,採藥也,書儀方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並噴屋壁、床帳,嬰兒塗其耳鼻,雲以闢蛇、蟲諸毒,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沸而浴之。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掛符籙、貼門神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圖 山西新絳 門神年畫


民間在歲末年初還會通過懸掛符籙、畫門神來驅逐疫鬼,如王充

《論衡·謝短篇》


立桃象人於門戶……掛蘆索於戶上,畫虎於門闌……除牆壁書畫厭火丈夫。


又蔡邕在《獨斷》裡面雲:


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鬱壘以執之。……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競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乃畫荼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御兇也。


歲首畫鍾馗於門,不知起自何時?

——沈括《夢溪筆談》


鍾馗在古代也是驅疫鬼的一把好手。


《夢溪筆談》中就提到皇帝會在每年歲末賞賜大臣鍾馗的畫像:


熙寧五年,上令畫工摹拓鐫板,印賜兩府輔臣各一本。是歲除夜,遣入內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鍾馗之象。


每逢過年商鋪便會出售門神等年貨——“近歲節市井中皆印賣門神、鍾馗、陶板、桃符及財門鈍㱺——之類,以備除夜之用。”


除了通過盛大的儀式或者活動來驅逐代表瘟疫的鬼怪,人們也通過虔心的祈願,向強大的神明祈求庇護,讓瘟疫能快快過去。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許願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圖 拜月圖 清·袁枚


許願,這是求得神明保佑的重要方式之一,時至今日仍大為流行。


《秦玉版甲簡銘文》載,秦馳因為生病悶悶不樂,便向華山之神祈禱祭祀,經華山神保佑得以病癒。


許願是通過祭祀時向神明或先祖許下一定的諾言來愉悅神明,取得神明或先祖的信任而得到福佑。如果自己的願望得到實現,就要進行還願儀式,對神明或先祖進行酬謝。


人類以自己的交際習慣來反觀鬼神世界,認為鬼神幫助人類也應有所取,幫助了自己就要對其進行感謝。還願成功下次神明或先祖還願意再次幫助自己。


因此,人們遇到災禍、疾病、不孕之事多會在神明面前起願。起願和還願都需要到專門的地方進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到寺廟或者其他祭祀神明的地方。


《元史》便有記載病好後對神的酬謝的故事:


劉氏渤海李伍妻也。少寡,父母使在醮,不從。舅患疽,劉禱於天,數日潰,吮其血,乃愈。既而親挽小車,載舅詣嶽祠以答神貺。


祭瘟神、掛符籙、貼門神……聊聊那些支撐先祖們走出苦難的習俗


驅疫祈福的習俗,一方面體現了舊時科學的落後,對事物的認知處於矇昧狀態;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那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的敬畏之心,願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思想。


(全部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