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話:瘟神——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瘟神又稱五瘟使者,是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是傳說中能散播瘟疫的惡神。

道教所信奉的瘟神,始於隋唐。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隋文帝開皇六月,有五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面約有三、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一人手執杓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執錘子,一人手執火壺。隋文帝急問太史公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張居仁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總瘟中瘟史文業。現天降災疾,無法逃避。這一年果然出現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於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們,並於六月二十七日下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並規定五月初五為祭祀五瘟的節日。唐朝承襲隋朝祀奉五瘟神。後來道教匡阜真人遊歷到此,於五瘟祠將五瘟收為部將,自此道教將其衍化為在教瘟神。

道教神話:瘟神——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起源

瘟疫,古人或單稱瘟、溫、或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古代民智未開,醫療條件低劣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怕疾病,恐懼至極,很容易認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靈保護,當是很早就出現的行為,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古人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死的,但靈魂能夠成神成仙的人很少,多數人死後,靈魂在陰間為鬼。古人是非常懼怕鬼的,他們認為鬼無影無形,具有超人的本領,能使人得福或遭禍。特別是那些生前有靈異的人和非正常死亡的人變成的鬼,往往神通更大。

既然鬼能使人遭禍,古人就認為世間許多災難,尤其是疾病,是由鬼作祟所致,因而產生了瘟神、疫鬼、痘神等信仰。瘟疫是古代烈性、急性傳染病的通稱,因其傳染迅速,死亡率高,古人對它極其恐懼,但又無法抗拒,遂認為是惡鬼作祟。這惡鬼據蔡邕《獨斷》、幹寶《搜神記》記載,是顓頊帝的三個兒子。《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所以又有稱瘟神為五瘟鬼的,民間瘟神塑像也多設五座。唐宋時期,世人傳說趙公明等五位人鬼,奉天帝之命,至人間傳播瘟疫,於是民間又有以趙公明等為五瘟神者。道教將此五瘟神作為匡阜真人的部將。

道教神話:瘟神——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文獻記載:

《禮記·祭法》記載,天子七祀中有泰厲,諸侯五祀中有公厲,大夫三祀中有族厲。

《春秋傳》記載:“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疏曰:“曰泰厲者,謂古帝王無後者也。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也。”“公厲者,謂古諸侯無後者。”“族厲者,謂古大夫無後者鬼也。”

《左傳》記載:“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於人,以為淫厲。”古人懼怕鬼,但又幻想得到鬼的佑護,於是就賦予鬼一些神的特性,甚至將某些厲鬼奉為神。中國民間崇祀的紫姑、天妃諸神,就是由厲鬼轉化成的人神。

民俗祭祀

農曆“大暑”節氣,台州市沿海群眾雲集椒江區葭沚街道參加傳統民俗送“大暑船”祈福活動。“大暑船”按三桅帆船模樣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放有各種祭品,人們在鑼鼓和鞭炮聲中拉、抬著“大暑船”巡遊,最後“大暑船”被放置江中用漁船拉出港點燃燒燬,祈求平安富足。這項民俗活動2009年入選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暑節送“大暑船”民俗活動起源清同治年間,相傳當時葭沚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後為甚。老百姓以為五聖所致(相傳五聖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鍾仕貴等五位,均系凶神),於是在葭沚江邊建造五聖廟,老百姓有病向五聖祈禱,許以心願,祈求驅病消災,事後以豬羊等供奉還願。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老百姓中以漁民居多,為保一方平安,遂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聖,並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為五聖享用,以表虔誠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