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進入板橋鎮,行至風拂柳絲、煙霧繚繞的公路邊,只見一座石橋跨過淺淺河水,橋身斑駁,在灰牆黛瓦的映襯下,平淡雋永。橋上人如流水車如龍,橋頂飛簷斗拱,雕樑畫棟,風鈴聲聲,橋下碧水悠悠,如詩如畫。站在“畫橋”上,彷彿能瞥見從青龍街走來的那個“古渡梅花卸紅妝,北津煙柳弄舞姿”的翩翩女子。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這是被譽為“保山市的北大門”的板橋,位於保山市隆陽區北部,是全國重點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旅遊小鎮、隆陽區政治經濟文化重鎮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是南方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歷來是滇西交通要塞,兵家必爭之地,商家雲集之地,文人雅士遊憩之地。歷史上,這裡曾被稱為“梅花古渡”、“北津煙柳”、“板橋孔道”,遺留下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蹟,也素有"北津煙柳"、"梅花古渡"、"文獻之邦"的美譽,為迤西一大集市。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漫步石板路

臺灣作家陳念萱說:“散步,是生活裡最好的獎賞,在古鎮的老石板上。”已記不住去過青龍街多少次,每次走在石板路上,都是一次與靈魂的相約與邂逅。走進板橋青龍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一種令人心靜的魔力。青龍街長875米,寬8.6米。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以青龍街為中心進行擴建。東漢時期,以商為市逐步形成長街,乾隆年間,在街北中段建魁星閣,耍青龍,又因長街蜿蜒似龍欲騰空上天,故稱之為青龍街。青龍街以長型青石板鋪就,是絲綢古道上典型的馬幫之路。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藍天白雲,雲捲雲舒,乾淨自然的味道,向道路盡頭延伸著靜謐美好。青青的石板路,幽深的小巷,一地坑窪的青石板路,兩旁的店鋪林立,石雕、理髮店、鐘錶店、地方小吃、家常飯館,進出有序,前店後屋,佈局嚴謹,尊卑有序,讓這一方天地保留了古韻和樸實。時光浸染得青龍街不再濃豔,歲月的風霜覆蓋住那一排排陳舊的木板瓦房,飛簷翹角上的滄桑剝下斑駁的牆面。漫步街中,淳樸的民風,古樸中有熱情,安靜而喧鬧,不緊不慢的生活節奏,濃郁的生活氣息,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息撲面而來。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每一個巷口都是一段故事,每一個縮進的門都鎖著一段往事。踏著青石板,響聲迴盪在百年老屋前,能把人的思緒帶回遙遠的過去;細細品味這裡積澱的歷史,會有種怦然心動的感覺。陽光斜斜照著,店家忙著生意,無暇顧及石凳上還冒著熱氣的茶。老人悠悠走在街上,孩童盡情玩耍,白髮蒼蒼的老人叼著菸斗,坐在店門口,嘮著家常。沒有太多的嘈雜,即使有成群的紅男綠女,說話也靜靜的,談情也悄悄地,如一陣清風,吹過青龍街。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此刻,我多想撐一把油紙傘,渴望邂逅一個丁香般的姑娘。

老茶館

一個兩層的老式木架結構建築,門頭掛有板橋百年老茶館的牌匾,簡陋的門面,一個老人,一間百年老茶館。被時間燻黑的牆面貼滿發黃的舊報紙,幾張黑白照片,參差不齊的橫樑,凹凸不平的地面,被南來北往的茶客踩得光亮而堅硬,瓦數不大的燈泡,顯得屋裡有些昏暗。陳舊發黑的木桌木板凳,白瓷茶壺、印花杯子,載滿風塵。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據說,這家茶館開於鴉片戰爭前,從緬甸來的馬幫,從昆明、大理來的馬幫,都會在板橋卸貨、休息、住宿、交易,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茶館都已消散在歷史的洪流之中,而這家老茶館,歷經兩百多年依然門庭若市。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老人生火燒水,通紅的灶火,清水在鐵鍋裡翻滾。這熱氣騰騰,曾經為疲憊的趕馬人洗去一路風塵。老人用一把頗有年代感的水瓢打著水,泡出一壺清香四溢的茶。倒上一杯濃烈的茶水,輕啜幾口清香,口腔裡盡是回甘的味道。店裡茶客很多,大多是鎮上的老人,他們聚在一起,聊天、喝茶,討論著國家大事和家長裡短。看著他們,腦海裡浮現影視劇的經典場景來:人們悠閒地坐在老茶館裡,聽著說書人用充滿鄉音的口吻說書的場景。彷彿,又回到了繁華的茶馬古道時代。

一間老茶館,一個時代的記憶。

紅糖蛋糕

我們無法遠離世俗,總要與煙火相遇。這裡沒有燈紅酒綠,只有真實的人間煙火。走過恍若隔世的青龍街,“桂香樓”、“芝蘭軒”裡的紅糖蛋糕、芙蓉糕、芝麻餅,在風花雪月中散發著生命裡不可或缺的香甜,深深引誘著我。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南來北往的客,停駐在此,只等將煙火氣、談笑聲打包帶走,告訴外面這裡的甜蜜與擁擠。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如約而至光顧這家糕點店,看一看風中搖曳的木質牌匾,木製櫃檯上漂香四溢的鄉情風味以及櫃檯後質樸的笑臉,聽一聽似曾相識的鄉音,美食與甜蜜一同湧向我,味蕾的記憶隨時叮囑我:要記得熱愛生活。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這些在馬幫興盛時期創立的百年老店,以口感鬆軟、酥、香、脆的糕餅而出名,深受人們喜愛,名聲隨馬蹄聲遠揚,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堅若磐石,固若金湯,歷久彌新。

馬鈴回聲

行走在青龍街,踏在鏗鏘作響的青石路上,側耳傾聽,彷彿響起一陣清脆而悠揚的馬鈴回聲,如小溪潺潺,似一行行輕快的歌詞,跳躍在青石板的琴鍵上,唐詩宋詞已定格在片片長滿雜草的瓦礫間,在青磚矮牆上駐足,在雕龍畫鳳的窗欞上盡情律動。這馬鈴回聲,惹得我從骨骼深處,生出一股尋幽訪古的高雅意境。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走著走著,恍如隔世,回到了當年茶樓酒肆林立,書場百貨興盛的昨天。舊時青龍街上,商鋪票號二百餘間,古道風貌猶存的各行“堂”、“店”、“號”、“記”懸掛街面,“芝蘭軒”、“桂香樓”、“馬家銀子”、“戈家餅子”、“三和號”、“靜昌布莊”、萬家麒麟面和林家皮鞋等商戶林立,聞名遐邇,曾有“逢五日一街,入市約四萬餘人,繁榮為全縣冠”,“迤西一大集市”之說。

在青龍街沿著石板路“遛彎”滿滿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

歲月和風雨磨損了當年的風光,青石板,磨平了多少人的稜角,留下了多少人青春歡暢的清夢?我在想,街邊鱗次櫛比的木樓,隱於鬧市的深宅大院,曾有怎樣的人家,又經歷過怎樣的悲歡?我想象著它昔日的輝煌、繁華和榮光,彷彿時空穿梭,我穿著粗布碎花長裳,跳過水坑,繞過小村,站在那時青龍街上,看著成都的蜀布、筇竹仗紛至沓來,雲南各地的鹽巴、絲綢匯聚於此,行人如織,車水馬龍,馬幫翻越高黎貢山,到達緬甸、泰國,最後到達印度和中東遙遠的國度。

當雲翻山越嶺,暮露沾衣,當風吹過青龍街,又見炊煙。遠離生活的煩躁和喧囂,只想漫步在青龍街的舊時光裡,像時間的長廊,提醒著我,它曾經的故事。

文圖:流浪的桉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