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进入板桥镇,行至风拂柳丝、烟雾缭绕的公路边,只见一座石桥跨过浅浅河水,桥身斑驳,在灰墙黛瓦的映衬下,平淡隽永。桥上人如流水车如龙,桥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风铃声声,桥下碧水悠悠,如诗如画。站在“画桥”上,仿佛能瞥见从青龙街走来的那个“古渡梅花卸红妆,北津烟柳弄舞姿”的翩翩女子。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这是被誉为“保山市的北大门”的板桥,位于保山市隆阳区北部,是全国重点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小镇、隆阳区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来是滇西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商家云集之地,文人雅士游憩之地。历史上,这里曾被称为“梅花古渡”、“北津烟柳”、“板桥孔道”,遗留下来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也素有"北津烟柳"、"梅花古渡"、"文献之邦"的美誉,为迤西一大集市。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漫步石板路

台湾作家陈念萱说:“散步,是生活里最好的奖赏,在古镇的老石板上。”已记不住去过青龙街多少次,每次走在石板路上,都是一次与灵魂的相约与邂逅。走进板桥青龙街,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一种令人心静的魔力。青龙街长875米,宽8.6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以青龙街为中心进行扩建。东汉时期,以商为市逐步形成长街,乾隆年间,在街北中段建魁星阁,耍青龙,又因长街蜿蜒似龙欲腾空上天,故称之为青龙街。青龙街以长型青石板铺就,是丝绸古道上典型的马帮之路。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蓝天白云,云卷云舒,干净自然的味道,向道路尽头延伸着静谧美好。青青的石板路,幽深的小巷,一地坑洼的青石板路,两旁的店铺林立,石雕、理发店、钟表店、地方小吃、家常饭馆,进出有序,前店后屋,布局严谨,尊卑有序,让这一方天地保留了古韵和朴实。时光浸染得青龙街不再浓艳,岁月的风霜覆盖住那一排排陈旧的木板瓦房,飞檐翘角上的沧桑剥下斑驳的墙面。漫步街中,淳朴的民风,古朴中有热情,安静而喧闹,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浓郁的生活气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每一个巷口都是一段故事,每一个缩进的门都锁着一段往事。踏着青石板,响声回荡在百年老屋前,能把人的思绪带回遥远的过去;细细品味这里积淀的历史,会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阳光斜斜照着,店家忙着生意,无暇顾及石凳上还冒着热气的茶。老人悠悠走在街上,孩童尽情玩耍,白发苍苍的老人叼着烟斗,坐在店门口,唠着家常。没有太多的嘈杂,即使有成群的红男绿女,说话也静静的,谈情也悄悄地,如一阵清风,吹过青龙街。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此刻,我多想撑一把油纸伞,渴望邂逅一个丁香般的姑娘。

老茶馆

一个两层的老式木架结构建筑,门头挂有板桥百年老茶馆的牌匾,简陋的门面,一个老人,一间百年老茶馆。被时间熏黑的墙面贴满发黄的旧报纸,几张黑白照片,参差不齐的横梁,凹凸不平的地面,被南来北往的茶客踩得光亮而坚硬,瓦数不大的灯泡,显得屋里有些昏暗。陈旧发黑的木桌木板凳,白瓷茶壶、印花杯子,载满风尘。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据说,这家茶馆开于鸦片战争前,从缅甸来的马帮,从昆明、大理来的马帮,都会在板桥卸货、休息、住宿、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茶馆都已消散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而这家老茶馆,历经两百多年依然门庭若市。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老人生火烧水,通红的灶火,清水在铁锅里翻滚。这热气腾腾,曾经为疲惫的赶马人洗去一路风尘。老人用一把颇有年代感的水瓢打着水,泡出一壶清香四溢的茶。倒上一杯浓烈的茶水,轻啜几口清香,口腔里尽是回甘的味道。店里茶客很多,大多是镇上的老人,他们聚在一起,聊天、喝茶,讨论着国家大事和家长里短。看着他们,脑海里浮现影视剧的经典场景来:人们悠闲地坐在老茶馆里,听着说书人用充满乡音的口吻说书的场景。仿佛,又回到了繁华的茶马古道时代。

一间老茶馆,一个时代的记忆。

红糖蛋糕

我们无法远离世俗,总要与烟火相遇。这里没有灯红酒绿,只有真实的人间烟火。走过恍若隔世的青龙街,“桂香楼”、“芝兰轩”里的红糖蛋糕、芙蓉糕、芝麻饼,在风花雪月中散发着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香甜,深深引诱着我。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南来北往的客,停驻在此,只等将烟火气、谈笑声打包带走,告诉外面这里的甜蜜与拥挤。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如约而至光顾这家糕点店,看一看风中摇曳的木质牌匾,木制柜台上漂香四溢的乡情风味以及柜台后质朴的笑脸,听一听似曾相识的乡音,美食与甜蜜一同涌向我,味蕾的记忆随时叮嘱我:要记得热爱生活。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这些在马帮兴盛时期创立的百年老店,以口感松软、酥、香、脆的糕饼而出名,深受人们喜爱,名声随马蹄声远扬,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坚若磐石,固若金汤,历久弥新。

马铃回声

行走在青龙街,踏在铿锵作响的青石路上,侧耳倾听,仿佛响起一阵清脆而悠扬的马铃回声,如小溪潺潺,似一行行轻快的歌词,跳跃在青石板的琴键上,唐诗宋词已定格在片片长满杂草的瓦砾间,在青砖矮墙上驻足,在雕龙画凤的窗棂上尽情律动。这马铃回声,惹得我从骨骼深处,生出一股寻幽访古的高雅意境。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走着走着,恍如隔世,回到了当年茶楼酒肆林立,书场百货兴盛的昨天。旧时青龙街上,商铺票号二百余间,古道风貌犹存的各行“堂”、“店”、“号”、“记”悬挂街面,“芝兰轩”、“桂香楼”、“马家银子”、“戈家饼子”、“三和号”、“静昌布庄”、万家麒麟面和林家皮鞋等商户林立,闻名遐迩,曾有“逢五日一街,入市约四万余人,繁荣为全县冠”,“迤西一大集市”之说。

在青龙街沿着石板路“遛弯”满满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青石板,磨平了多少人的棱角,留下了多少人青春欢畅的清梦?我在想,街边鳞次栉比的木楼,隐于闹市的深宅大院,曾有怎样的人家,又经历过怎样的悲欢?我想象着它昔日的辉煌、繁华和荣光,仿佛时空穿梭,我穿着粗布碎花长裳,跳过水坑,绕过小村,站在那时青龙街上,看着成都的蜀布、筇竹仗纷至沓来,云南各地的盐巴、丝绸汇聚于此,行人如织,车水马龙,马帮翻越高黎贡山,到达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遥远的国度。

当云翻山越岭,暮露沾衣,当风吹过青龙街,又见炊烟。远离生活的烦躁和喧嚣,只想漫步在青龙街的旧时光里,像时间的长廊,提醒着我,它曾经的故事。

文图:流浪的桉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