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如郑和、郑成功)?

静静de看着你装B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明朝这个朝代。它是由汉族人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一共历经十六个皇帝,国祚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疆域也较为辽阔,汉地尽是它的所属之地,初年疆域扩展至日本海、外兴安岭,后期后退至缩辽河地带;北边到达阴山山脉,后来演变成为明长城;西边则到了新疆哈密,后来退居嘉峪关;西南角临近孟加拉湾,后来折回今云南境内。

明朝为了更好地掌控青藏地区,设置了羁縻卫所进行相关事宜的管理,还曾经收复过安南地区。可以说,明朝这个时代十分的具有探究价值,毕竟它的疆域就进行额多次更改。

再来说说它的经济方面的状况,它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都十分地繁荣,还曾出现过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在文化层面上,则显示出趋近世俗化的态势。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进步也体现在人口方面,据《明实录》记载明朝人口最多的时候曾到达7185万,这个数字十分了得,也侧面烘托出明朝当时的国力强盛。曾有人这样评价明朝,说她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话锋转回来,今天笔者索要谈论的并不是进行对明朝的继续探讨,而是想探究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如郑和、郑成功)?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如果想要表示对某位臣子的喜爱,会赐予他与皇帝同姓,也就是国姓。例如,唐朝的开国功臣徐世勣,李渊为了表彰他赫赫的功绩,在武德二年封他为曹国公,加授右武侯大将军,赐予他李姓。此后,徐世勣成为了李氏宗族的一员。

如此可见,赐国姓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那么明朝的创始人为朱元璋,赐臣子为朱姓应该是不容质疑的一件事情,那究竟为何郑和、郑成功二人却被赐予郑姓呢?

其实这是对于皇帝赐姓有所误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先来介绍一下郑和此人,他就是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主角。郑和,原名马和,世称“三保太监”。有关他的幼年时代记载不详,无法进行合理地推测。仅限于的了解就是他在明朝发动的平云南战役中被俘虏。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后,马和也跟随军队一同进入当时的皇都——南京,随后入宫服役。之后因缘巧合之下,他变成了燕王朱棣的人。并在燕王朱棣发动的朝廷政变——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马和舍命追随。朱棣深受感动,为了表示对马和的嘉奖,用毛笔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于是马和被赐姓为郑,从此改名为郑和。从这里的历史细节中可以发现,原来当时朱棣只是单纯地给郑和赐了个姓,并非是国姓。

那么郑成功的姓氏来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郑成功此人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他激励推崇反清复明。其实他原名叫做郑森,字明俨、大木,他的姓氏并不是皇帝所赐予的,他与郑和的状况有区别。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郑成功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是明末海商及走私团伙的首领郑芝龙,母亲是日本女子田川氏。

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郑芝龙成为当时有权有势的将军,成为了隆武帝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郑芝龙借势将自己的儿子郑森推荐给自己的主子。隆武帝对郑森十分满意,从他对郑森说的话中可窥见一斑:“可惜我没有女儿能嫁给你,但你要忠于我大明,不要忘记!”

隆武帝对郑森实在是太喜欢了,就将国姓朱赐给郑森,并将他原名中的“森”改为“成功”。郑森就改名成为朱成功,民间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那笔者不禁疑惑,这样说来,他还是应该叫做朱成功,为何历史上一致称他为郑成功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其实,这与家族的势力有关,那郑成功可是家族的骄傲,名垂千古,可是不得了,郑家自然要大书特书,因此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

第二点与清朝统治者的心理有关,假若叫做朱成功,是否会唤起更多人对清朝的反对,这样十分不利于清朝的国运延绵。因此,清朝进行刻意地修改了郑成功的姓氏。

由此可见,历史上总有些巧妙的误会,但是这些误会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拓展和研究的重要材料。


无笔


明朝皇帝姓朱,可为何赐的国姓却是“郑”?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在一些人心里,肯定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那就是:明朝皇帝明明姓朱,可为何在给功臣赐国姓的时候,却叫“郑”而不叫“朱”呢?难道朱姓不是明朝的国姓吗?

当然,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朱”姓的的确确就是大明帝国的国姓,而之所以说赐予功臣的姓氏不叫“朱”而叫“郑”,实际上是被这两个人的名字给误导了:一个是郑和,另一个是郑成功。

朱元璋——剧照

我们先来说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他是在明朝军队攻克云南时被明军俘获的俘虏,后来被处以宫刑之后成了燕王朱棣身边的太监,并逐渐获得朱棣的恩宠。靖难之变后,朱棣当了皇帝,而他身边的宠监马三保也成了内官监的太监。

郑和这个人有智略,并且深谙兵法,熟悉作战之道。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过功劳,因此也被朱棣赐姓为“郑”。而关于郑和被赐姓,在《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

但是请注意了,这里所说的是“赐姓”而不是“赐国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意义完全不一样。朱棣所赐给马三保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姓氏,而不是所谓的“国姓”,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

郑和——剧照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叫郑森,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尽,同年四月清军大举入关,五月时,南京的明朝官员便开始拥立福王朱由菘登基称帝,史称“弘光帝”。作为南明政权的一分子,弘光政权仅仅只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到公元1654年的时候便被清军消灭掉了。

但是南明政权并非只有一个国家,公元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建正式登基称帝,史称“隆武帝”。值得一提的是,隆武帝之所以能够在这样的乱世中顺利登基称帝,其主要是得到了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的支持。

郑成功——剧照

隆武帝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曾经下过两次狱,在明朝的祖制里面规定:藩王不能领兵作战。所以此时的隆武帝可以说是一点本钱都没有,要兵没兵,要钱没钱,而他所能拥有的,便是老朱家的“皇室血统”。不过此时的郑芝龙却是一位名扬海外的大人物,既是海盗,又是海商。在当时,郑芝龙掌握着东亚最强大水师,雄霸整个东南沿海,势力爆棚。

在这样一个实力派选手的支持下,隆武帝最终还是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而也正是这个时期,郑成功被正式赐予“国姓”,这在《明季南略》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隆武尚未有子嗣,郑芝龙乃令子郑森入侍;隆武赐国姓,改名成功。隆武每意有所向,成功辄先得之,以告芝龙;由是,廷臣无敢异同者,宰相半出门下。”

隆武帝给郑成功赐国姓“朱”,并改名为“成功”。当然了,这也不过是隆武帝为了笼络郑成功父子所使用的手段罢了。

朱棣——剧照

不过此时的郑成功确实被授予了国姓,但并不是“郑”,而是“朱”,毕竟郑姓原本就是郑成功的祖姓。所以这个时候的郑成功应该也叫做“朱成功”或者是“郑森”。到后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习惯称他为“郑成功”,所以这也导致了很多人都认为这位“国姓爷”是被赐予“郑”姓而不是“朱”姓。

方圆总结:

综上所述,明朝的国姓确确实实是“朱”姓。郑和的“郑”,虽然是朱棣赐予的,但只是“赐姓”而并非是“赐国姓”,这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其次,郑成功原本就姓郑,所以更谈不上被赐予国姓“郑”这一说了。郑成功是被授予了“朱”姓,随后才改名叫“成功”的,他的本名叫做“郑森”,改名之后则应该叫做“朱成功”,只不过是后人习惯将其称为“郑成功”,所以便以为“郑”就是赐予的国姓。

参考文献:《明史》、《明季南略》


方圆文史


看过郑成功相关作品的朋友或者听说过的朋友都知道,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而郑成功又姓郑。就理所应当的以为“郑”是明朝的国姓。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朱是所谓的国姓!并非郑。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下这两人:

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郑森,人家一家本就姓郑。明朝末年,当时崇祯已死。当时中原北方已经被满清占领,明朝聚集了一些遗老遗少跑到南方云南称帝建朝,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

此时郑志龙与郑成功一家已经成为南海附近势力最强的一伙海盗,得知明朝唐王就在福州,于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便公开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朱聿键继位后,年号改为“隆武”。

由于郑成功一家拥护有功,并且郑家海盗是整个南明最强劲的水师,南明皇帝出于依靠和拉拢的目的,赐郑森国姓为朱,改名成功,也就是朱成功。但是当时郑成功说此时国难未除,满清铁骑肆虐中原,他愿只保留“成功”的名,等到国家一统之日,在使用朱姓。所以郑成功保留了皇帝的赐名,而没有使用国姓“朱”,同时也被称为国姓爷。

这就是郑成功国姓的来历。

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原本是朱棣府中的太监,从小可以说是与朱棣一起长大,对朱棣忠心耿耿,由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任命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郑和七次下西洋,也一直使用的是正使的官位。

而郑和被朱棣赐姓是因为在郑村坝作战勇敢,保护了朱棣,朱棣鉴于其忠心耿耿,杀敌护驾有功,但是由于他是太监,无法赐朱姓,于是就地取材,赐“郑”姓。这才有了郑和这个名字。

其实在朱明王朝中,赐姓最多的皇帝当属朱元璋,他是开国皇帝,所以明朝开国后,很多在他手下带兵打仗,战功赫赫的将领都被赐姓,除此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丫丫说史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郑成功的“郑”姓,并不是大明皇帝所赐的姓,而是他自己本来的姓氏。

郑成功,原名郑福松,后来读书时老师给他改名郑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趁机在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并改年号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芝龙将儿子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成功的才华,不由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译一下就是可惜我现在没有女儿许配给你,但你当忠于我们朱家,不要忘记啊!



在古代,皇帝将自己女儿许配给某个人做妻子,相当于是给他的最高荣誉,但当时隆武帝膝下并没有女儿,所以为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国姓“朱”赐给郑成功,并将他的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为朱成功,当时将士和百姓则尊称他为国姓爷。

只不过,当时大明风雨飘摇,国难未除,郑成功怕有负皇恩,就只保留“成功”这个名字,并没有公开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复大明江山时,再公开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改姓朱的机会。

后来,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台湾公开自称国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郑经,而非朱经,这也就等同于他放弃了“朱”姓。也正因为此,在后来的史书和各类文献上,都是以郑成功这个名字来记述他的生平事迹,而不是朱成功。



至于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养子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而在明军平定云南后,郑和作为俘虏中的一员,被明军带回南京。随后按照惯例,他被施以宫刑后进宫当差,后因聪明机智被燕王朱棣看上,并收留在身边。

其后,靖难之役爆发,郑和跟随朱棣一同南下作战,当时郑和虽然是太监,但作战特别英勇,尤其是在郑村坝一战立下头功。对于朱棣来说,郑和在郑村坝的这一战,不仅解除了建文帝军队对北平的包围,消还灭了建文帝军队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军队转守为攻,为夺取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也正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后,就决定赐郑和一个国姓作为奖赏。但问题是,郑和是个太监,从皇室的尊严和礼法上来说,朱棣自然无法将“朱”姓赐给他,因为把国姓赐给一个太监,会有损皇家颜面,不要说在朝廷上通不过,就是皇室成员内部也不会同意。

在这种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是考虑到郑和当年是在郑村坝立下的赫赫战功,所以就以此作为纪念,赐姓他“郑”;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给他取名“郑和”。由此,马三保正式更名为郑和。


我是赵帅锅


赐姓郑和的,是明成祖朱棣。当时,正值靖难之役,朱棣从北京南下,攻打南京的建文帝。

郑和原名叫马三保,老家云南,回族人。朱元璋攻打云南少数民族的时候,马三保所在的民族被灭,他因为年幼,成了俘虏,被收入宫中,做了太监。后来被分给了燕王朱棣。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就读懂了。个中原因,大家都懂,朱棣更懂,但不便说破,更不能公开在史料上说。因为马三保是回族人。

马三保对明成祖忠心耿耿,常伴左右。虽然只是个太监,但经常出谋划策,有点运筹帷幄的意思,深得明成祖赏识。

靖难之役的拉锯战中,朱棣的部队和建文帝的明军,在一个叫郑家坝的地方,展开大战。马三保观察了一下场上形势,根据自己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朱棣采纳后,大获全胜。

朱棣王爷十分欣喜,这时候他已经以皇帝自居了。皇帝赏赐别人,方法有很多种,但赐姓是最让人仰慕的一种。一旦被赐了姓,可以光宗耀祖。

相反的,就成了遗臭万年了,比如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有个人造反,名叫李尽忠,可把武则天给气得冒了烟,你个造反的,居然敢叫“尽忠”,于是赐名“李尽斩”。

还有她害死的王皇后、萧淑妃,出于憎恶,也赐她俩了恶姓,毒虫猛兽之类的姓,都不好记,我都忘了。

但赐国姓,那可是相当荣耀。朱棣一高兴,就要赐马三保国姓。可转念一想,他是回族人,自己的姓虽然是国姓,但和他们的习惯相违背,即便硬赐了,也会让人家心里疙疙瘩瘩的。

尊重他的民族信仰,朱棣很明智地没有赐他姓朱,而是说,此处名叫郑家坝,你在郑家坝扬名立万,朕就赐你姓郑吧!

其实我很佩服朱棣的,这说明他情商很高,知道尊重别人。换了一些飞扬跋扈的皇帝,才不管你什么信仰不信仰的,老子就是大爷!

所以后来郑和七次下西洋,对朱棣忠心耿耿,和朱棣对他信仰的尊重,很有关系。郑和下西洋,除了公务,还有私活,那就是到麦加朝圣,而且貌似是达成了目标(这一点我没找资料,印象中看到过;即便不是到了麦加,也是到了其他类似于圣地的地方)。

郑成功就不同了,他是汉族,本来就姓郑,后来被赐国姓,也就是姓朱。

不过,赐他姓朱的时候,明朝北京政府已经灭亡,只剩下一个南明政权,在苟延残喘。所以大家也没当回事儿,毕竟落魄的凤凰不如鸡,落魄的皇帝赐个姓,还不如赐点黄金之类的实惠——可穷不拉几的南明皇帝,估计也没几块黄金了。

所以,郑成功虽然被称为“国姓爷”,但很少有人喊他“朱成功”。何况,有了明成祖赐郑姓为国姓的先例,郑姓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当“国姓”来看,也就无所谓了。

有所谓的是,郑成功的确是被赐国姓“朱”;郑和则是被赐姓“郑”。


高了高


先纠正一个错误,郑成功本就姓郑,明朝就郑和被赐姓郑,且听鄙人慢慢叙来。

郑和,原名马和,明初航海家,有帅将之才,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时,功劳卓著,创业有功,被朱棣赐姓郑,关封司礼监太监,官居四品,从此郑和便走上了辉煌的政途生涯,最著名的就是后来的七下西洋之伟大壮举。郑成功我们后辈非常之熟悉,抗击后金,收复台湾,击退荷兰守军,被后人视为民族英雄。彪炳史册,万民景仰。

郑成功,本名森,号福松,出生于日本,其母为日本人,郑之父郑之龙为明之旧臣,郑成功实乃中日混血儿,有一半日本血统,明末清初,国家动荡不堪,先有李自成农民起义暴动,攻陷北京;西南张献忠四川称霸;东北努尔哈赤虎视关内;南有荷兰侵占台湾,东夷倭寇对沿海时有滋扰。大明王朝已经四面楚歌,统治阶级已经无力支撑。

南明政权时,郑成功被赐姓朱,实则改为朱成功,后人多叫国姓爷。郑成功攻取台湾后,建立台湾朱姓政权,继续反清复明,至郑经时,才被康熙收复重归统一。


贺鹏勃


皇帝姓朱,国姓当然就是朱姓了。郑和原名是马三宝,后来明成祖朱棣赐“郑”姓,这并非赐国姓。而郑成功原名叫郑森,南明隆武皇帝赐他“朱”姓,也就是国姓,并为其改名叫成功。

第一,赐姓乃是彰显皇恩浩荡

赐就是恩赐,皇帝赐姓,就是彰显皇恩浩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多次赐姓给一些亲信,比如名将沐英,朱元璋最早赐其国姓,称为“朱英”,后来又赐“沐”姓,意为永沐皇恩。朱元璋收入不少义子,都赐“朱”姓,但是后来都取消了。毕竟朱氏是皇家,要是赐那么多国姓,难保不会出乱子。

因此,明成祖朱棣给马三宝赐姓时,也没有赐“朱”姓,而是赐“郑”姓。为什么赐“郑”姓呢?据说是因为马三宝在郑村坝之战中表现英勇,遂以“郑”为姓,后来便以郑和之名闻名天下。

第二,郑成功赐国姓始末

郑成功一生有很多称谓,他使用过许多名字,小时候在日本叫“福松”,回国后改名为“郑森”,在南京求学时,老师钱谦益给他起名“大木”。可是最广为人知的名字还是“郑成功”,这是南明隆武皇帝为他起的名字,同时还把皇室的“朱”姓赐给他,故而他又以“国姓爷”这个称呼闻名天下。

隆武皇帝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所立。郑成功第一次晋见隆武帝,隆武帝问道:“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郑成功回答说:“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这个回答让隆武帝十分感动,于是抚郑成功之背道:“只恨朕没有女儿可许配给卿家,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于是皇帝赐他“朱”姓,并改名为“成功”,郑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第三,有没有“朱成功”的称呼呢?

按理说,隆武皇帝赐国姓外,应该称为“朱成功”,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这样的叫法呢?现在大家说到郑成功都晓得,你要说朱成功,恐怕所有人都没听过。

其实,朱成功这个叫法是存在的。大家看下面一张图,这是郑成功发行的漳州军饷铜币,币面花押是由“朱成功”三个字组成的。在郑成功死后,1700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诏书,里面有这么一句:“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这里康熙用的就是“朱成功”的叫法。

不过,在绝大多数史料里,很少有“朱成功”的称呼,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四,明代赐国姓,仅赐给个人,后代是不能继承这个国姓的

明代皇帝的赐国姓,基本上都只是恩及个人,属于一个荣誉,是不能传给后代的。

比如说,郑成功是可以称为“朱成功”,但他的儿子郑经,就不能称为“朱经”。“朱”是国姓,只赐给郑成功一人,不及子孙的。因此,赐国姓并不是真的把皇家姓氏赐给你这个家族,受赐人死后,国姓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们只能把赐国姓当作一种荣誉称号。我们知道,姓氏在中国是很重要,中国人讲传宗接代,讲光宗耀祖,所以郑成功自己的姓氏是不能丢的,他儿子、孙子都得姓“郑”,不能姓“朱”的。

第五,郑成功以“国姓”代替“朱”字

郑成功有时也会称为“朱成功”,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用国姓,相反,他很巧妙地用“国姓”代替“朱”字。

也就是说,不叫“朱成功”,而是叫“国姓成功”。清代几本关于郑成功的重要史料,如《海纪辑要》、《郑成功传》、《台湾外记》等都写:“自是中外称国姓云。”我们再结合荷兰人的史料,可以看到,荷兰人的记录里,也把郑成功称为“国姓爷”,而不是称他“郑成功”或“朱成功”。在清朝官员的奏稿中,往往称呼郑成功为“国姓”、“郑国姓”或“伪国姓”。在明末清初的史料里,不仅“朱成功”的叫法少,“郑成功”的叫法也是比较少的。

我们来看看夏琳的《海纪辑要》里写的:“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晋潮王国姓成功殂于东都。”大家看到没有,当时不是称他“郑成功”或“朱成功”,正确的叫法是“国姓成功”。


君山话史


说起“郑”姓,确实是国姓,也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二年时所赐,所以在明朝凡是有点作为的郑姓男神都被尊称为“国姓爷”。然而,众所周知明朝皇帝是姓朱,为什么明成祖朱棣所赐的“郑”姓也被尊称为国姓呢!



其实,皇帝赐姓自古就有,并不是明代才开的先河,自西周以来,被皇帝赐姓的有卓著功勋的家族这一惯例已经很盛行,只要被皇帝赐姓的人家,不只是一种荣耀和尊贵,还能封地、加冠御爵飞黄腾达。


在皇帝身边的人有的直接赐皇帝姓,比如:被唐朝皇帝赐李姓的党项人拓跋氏后裔的李继迁,也是以后西夏王朝的奠基人,被宋朝皇帝赐姓的则姓赵等。

有也很多的时候,皇帝就以封地、或者地名为姓赐给下人为姓,也称“国姓”。而郑和就是被明成祖朱棣以一个村子的名为姓赐给郑和为姓的!

据《郑和家谱》记载:郑和,原名马三宝,出生于1371年,云南人。洪武(1381年)在明军征讨云南时被俘,按惯例被宫刑后进宫当差,后因聪明机智被燕王朱棣收留在身边。因跟随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时战功卓著,在永乐二年在朱棣表彰会上被赐“郑”为姓,自此郑姓就成为了明朝的“国姓”,马三宝也改名叫郑和。封郑和为内官太监,四品大员,自此郑和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航海!


朱棣在表彰大会上回忆“靖难之役”时,郑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的勇敢和贡献,就以这个地名的首字“郑”为国姓赐给了郑和。

因郑和的父亲是伊斯兰教徒,儿时的郑和的愿望就是去圣城麦加朝圣!也就是这个梦想,成就了郑和成为了明代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求图55


答:明朝皇帝姓朱,赐三宝太监马和姓郑,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中国姓氏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大家想过没有?

中国现在各家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追根溯源,查《续文献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其中有谈到:“炎帝姓姜,太皞所赐也;黄帝姓姬,炎帝所赐也。”即在古父系氏族部落,姓氏是从部落首领那儿受赐而来的。

当部落向国家形态转化,部落首领成了国家政治首领“王”或“天子”,王或天子对部落臣民所拥有的褒贬赏惩和生杀予夺和的权力中,也包括了赏赐姓氏,所谓“天子赐姓赐氏”、“姓非天子不可以赐”也。

而由“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记载可知,以地名作为赐姓姓氏,是早期姓氏赐予的显著特征之一。

《续文献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也记:“居于姚墟者赐以姚,居于嬴滨者赐以嬴。”

明成祖朱棣赐马和姓郑,就属于以地名为姓。

据《皇明大政记》载,郑和本是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为回人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洪武四年(1381年),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被送燕王藩邸阉割,做了一名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马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展开的战斗中表现突出,得赐姓“郑”。

这,就是郑和得赐姓“郑”的由来。

话说,自秦始皇横扫宇内、一统天下后,历代帝王都把天下视为自己一家一姓之天下,君主的姓氏和国名开始连为一体,如刘汉王朝、隋杨王朝、李唐王朝、赵宋王朝、朱明王朝等等,君主的姓氏被尊称成国姓。

为了笼络人心,历代君主屡有赐功臣国姓的举止。

如汉高祖赐娄敬姓刘;隋文帝赐尉迟义臣姓杨;唐高祖赐徐世勣姓李;宋徽宗赐马植姓赵;明隆武帝赐郑成功姓朱……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例子。

但历朝历代赐姓者中,名气最大的就是郑成功,因此,后世只要提起“赐姓”、“国姓爷”,人们都知道指的就是他。


覃仕勇说史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很多皇帝的江山并不是靠着自己一个人所打下来的,而是靠着手底下的众人一起打拼而来,这自然就是有功,那么有功之人是一定要上次的,不然试问还有谁能替你守卫江山呢?而皇帝赏赐别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升官发财,赏赐一些什么东西,还有一种奖励的方式便是赐国姓,这绝对是非常高的赏赐了。

皇帝赐姓的历史

在很多的认识中皇帝赐姓是明代的时候开始的,但其实不是,最早的赐国姓是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对于帝王有着卓著功勋的是可以享受着这份的待遇,这不只是一种荣耀和尊贵,地、加冠御爵飞黄腾达。在明朝的时候第二任皇帝乃是朱允炆,而明成祖朱棣却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当时他身边有一个得力干将名叫马三保,此人便是后来的郑和。因为马三保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帮朱棣夺得了天下,所以朱棣自然对他是非常的感激,于是朱棣便将一个村子的姓赐给了马三保,这个姓氏便是郑,于是马三保改名为郑和。

郑成功原名乃是郑森,为了表示对郑森的欣赏,隆武帝将国姓朱赐给郑森,并赐名为成功,郑森便是后来的郑成功,只是当时的郑成功名唤朱成功。在明末清初之时,反清复明的大多数势力都是郑成功的手下,为了不让汉人有着反清复明的思想,所以清朝将朱姓收回,并将郑姓列为国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