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溝通高手,從不靠嘴說話

真正的溝通高手,從不靠嘴說話

1.

諮詢中,經常聽到來訪者說,老公真的太不愛溝通了,是不是迴避型人格呀?!

不管自己說什麼,他就是隨便敷衍,愛答不理。

有情緒,不愛跟我說;

有意見,不想跟我表達;

有問題,也不願意跟我探討;

......

弄的我特別焦慮,怒火中燒,真急起來忍不住罵幾句,好了,他乾脆坐著沙發上雙眼一閉,面朝天花板,一副欠揍的裝死樣!

一般這個時候,我都會試著提出一些疑問:

才剛學會說話的小朋友,是怎麼溝通的?

啞巴是怎麼表達感受的?

如果我們養了條狗,狗不懂人話,我們又是怎麼培養感情的?

......


其實,由於性本能的驅使,生命的本質是連接,任何的人的感受都想被看到,被愛和光所照見——前提是外部的足夠安全,環境的足夠溫和,沒有過多的敵意,沒有突如其來的傷害。

那些所謂的迴避性人格,往往是生命的早期,無數次打開自己的時候,被傷害了,所以他們為了保護自己,選擇暫時封閉太多的連接。

也就是說,在不確保足夠安全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一個人待著。

但這樣的待著,並非沒有溝通信息,他們的肢體語言已經充分表明了,此刻的自己不想被打擾。

往往這個時候,有些朋友就會非常焦慮,覺得被忽視了,覺得老公不愛自己,覺得小三來襲了......他們迫切希望通過男人“把話說清楚”,以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但往往越這樣,男人離她越遠,越成為所謂的“迴避型人格”,迴避到最後,往往就會把能量伸展到其他人那兒,比如朋友,或是小三。


2.

眾所周知,如今國難當前,疫情氾濫,大家普遍都宅在家裡,全民抗疫,跟家人的時間更長了,但很多人卻發現,越是這樣,感情越不好了。

確實,關係的質量跟相處的時間沒有絕對的關係。如果不懂得溝通的話,相處越長,感情反而容易爆發出更多的問題。

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將人在壓力狀態下的溝通姿態分為四種:討好型、指責型、打岔型和超理智型。

(1)討好型:

他們常常容易忽略自己,內在價值感比較低。在言語中經常流露出“這都是我的錯”,“我想要讓你高興”之類的話。在行為上,他們過度和善,習慣於道歉、請求諒解等相對低姿態的表現。

(2)指責型:

他們常常忽略他人,有強有力的身體表現。但僵硬而緊張的肌肉,會隱隱透露出與他們跟外表不一致的內心。同時,他們經常會有攻擊性的言語表現。


比如責備他人:“全都是你的錯”

挑剔否定他人的行為:“你怎麼這樣”、“你從來沒做對一件事”

負面評判他人:“別找理由了,你就是笨”

命令他人,意圖控制他人,有時會顯得有些獨裁,習慣性反對他人的提議

……

(3)打岔型:

這類人在溝通時,容易抓不著重點,更習慣於插嘴和干擾,不直面回答問題或根本文不對題。

打岔型人最大的特點是,聽到別人的一句話,立即進入自己的個人世界,看似在處理別人的事,實際上是在處理自己紛亂的情緒。

(4)超理智型:

他們在與他人交往時,往往只在意事情合不合邏輯,是不是正確,認為人就應該做“正確的事”,或者說是有用的事。但卻總是逃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他們會非常希望能“解決問題”,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才是問題的核心。

在親密關係發生衝突時,我們往往會使用以上四種溝通姿態去應對,導致親密關係的阻滯和斷裂。

只有當我們能夠連接到內心的愛,感知對方的需求,用一致性溝通面對衝突,就能夠化解衝突,讓親密關係再次流動起來。


3.

記得,馬雲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普通人用嘴巴講話,

聰明的人用腦袋講話,

智者則用心講話。”

從嘴巴,到腦袋,再到心......可以說很好地詮釋了,身體的不同部位能夠起到不同的溝通效果。

單單用嘴巴說話,不經大腦的人,往往禍從口中;

用腦袋講話的人,則能夠很好地權衡多方利益,起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至於用心說話,顯然更容易打動人心,建立感情。

其實,對於溝通,我個人認為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對人不對事,胡亂發洩情緒,或是從溝通的事上升到所有的事,也就是翻舊賬。

第二重:對事不對人,很客觀的闡述事實就是真理,適合組織公司,但沒有想過世界不是隻有客觀道理事實這一個考慮因素,還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感情比如關係。

第三重:對人不對事,針對每個人不同的性格以及溝通方式特點,採用對方能接受或者說是投其所好的方式和語言來溝通。溝通的本質是情感和關係的角色定位,說白了,搞定了人,一切事都好說。

試問,我們目前的溝通,停留在哪重境界呢?


4.

往深處來看,溝通往往來源於以下三種心智。不同的心智,能夠起到了不一樣的流動效果,也會創造出不同質量的關係。

(1)語言/邏輯

擺事實講道理,分對錯爭輸贏,好處就是直接明瞭,張口就來。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忽視感受,往往說服了對方,卻輸了關係——特別是男人,喜歡用這個心智來溝通,但往往吵贏了女人,卻輸了感情。

記得,有個學員說,

人與人交往怎麼這麼累呢?

就不能直白坦率地溝通嗎?總是要繞著說話呢?

是不是有時候生活太殘酷,所以要偽裝下,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嗎?這算是退行嗎?還是虛偽?還是認清現實後的麻木?

......

我想了想後,反問她:

人為啥要穿衣服上街?

為什麼不真誠地赤裸相對?

她若有所思了片刻,隨後頓悟,原來直白說話,看起來簡單,最不費腦子,但卻弄得關係最複雜,也達不到溝通效果。

確實,中國有句古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相向六月寒。哪怕是真心為對方好,也要照顧好對方的感受,特別是那些自尊心過強的人。

正如當下,疫情肆虐,我們為啥要戴口罩去上街?

這是一種偽裝,還是虛偽,還是麻木?

抑或是愛自己,更愛他人,同時愛國家的行為呢?


(2)感受/身體

跟語言/邏輯不一樣的是,感受/身體式的溝通主要繞開了頭腦,少講道理多談心;少做檢驗多體驗;少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多用情感和肢體語言。

比如說,跟女人吵架,愚笨的男人可能會大吵出口,聰明的男人可能會不說話,去洗碗或是出門買花,智慧的男人會給女人一個擁抱,然後共情一下女人。

又比如說,一個來訪者說,前幾天跟老公溝通出現了一個問題。

老公說,你這麼愛看書,但我回到家只會打遊戲。我們多不和諧啊,我們就是不一樣啊。

她聽了之後,很緊張地說,我看的是小說啊,也沒有不一樣啊,挺和諧的。

然後我們探討,這裡面有一個什麼樣的溝通模式呢?

好的地方,在於沒有直接說教老公,說對呀,趕緊過來看書,別打遊戲了,這麼大人,天天打機。

但也有可以成長的地方,就是沒有肯定和共情,容易形成以下的心理:

老公最初感受的是不和諧——老婆直接否定老公的感受,試圖說服對方這是和諧的——老公的感受和邏輯被否定了,加重了自我認為的不和諧。

所以,一個比較好的溝通方法可能是這樣的:

老婆說,嗯嗯,是不太和諧呀,你的老婆太上進了,但本宮不嫌棄你呀。

這樣一方面肯定了老公,共情了對方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調皮有趣地做了一個引導。


(3) 意象/潛意識

簡單理解,就是構造出一個畫面感,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是形象思維,更能接受圖案和畫面。

也就是說,用這樣的溝通方式,不但能走腦走心,還能進到潛意識,影響深遠。

所以,我們在做目標設計的時候,

一般的目標可能是:年入100萬,換個新房子或是換個豪車。

而好的目標,可能是住在了一個江景泳池別墅的舒適感,開著豪車抱著美妻的愜意感,以及感受到獲得這些後到幸福感——所謂的藍圖,要有真正的圖才行。

同樣的,真正的演講高手,往往能夠激發起對方腦海中的畫面,形成情感上的共鳴;

而真正的情聖——或者說pua,都是給對方描繪出一個生兒育女舉案齊眉白頭偕老的愛之藍圖:

在心理諮詢中,幾乎大多數的技術——尤其是催眠和意象對話,都離不開畫面的構建,幫助來訪者重新構建出一幅新的圖畫在內心,以達到療愈的目的。

還記得,最初跟張久詳老師學精神分析的時候,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我是在用潛意識跟大家的溝通。”

“我們來構建一個意象吧。”

“大家可以跟隨我的感覺。”

當時,我還不太明白其中的玄機,以為張老師不過是故弄玄虛而已,殊不知這才是真正上乘的溝通境界。

真正的溝通高手,從不靠嘴說話


溝通一門真正的藝術,但最重要的不是藝,也不是術,而是心。所以不管我們學會了多少的溝通技巧,最重要的還是一顆真誠,帶著尊重和慈悲,以及愛的心——只有這樣,才能把話說到別人的心坎上。


最後,這裡來考考大家,如何更好地跟另一半表達愛意呢?

如果用邏輯語言溝通的話,可能是:“我愛你”,“我喜歡你。”

倘若用感受身體溝通的話,可能先是靠近一點點,露出一個魅惑萬千的眼神,然後用溫柔的話語說,

“你的愛,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安定和平靜,讓我對餘生充滿著信心。”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用意象溝通呢?

比如說,“曾經的我,迷失在了黑暗和不盡對孤獨中,你的來到,好像是一縷陽光,瞬間照進我的內心,從此冰雪融化,百花盛開。”

或是“春雨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

當然,我們也可以簡單說:

“我愛你,就像一隻老鼠愛上了大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