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春分不暖,秋分不涼”,究竟有什麼說法?

微塵微視界


春分和秋分都是24節氣之一,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每年二月十五日前後(公曆大約為3月20-21日期間),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這一天應該萬物復甦,溫暖起來了。



而秋分呢。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如果這個時候卻冷不起來,那麼後面的日子也得給找補回來,可能到了秋分節氣的時候,該感覺到涼爽的時候,卻反而冷不起來了!

春分不暖,秋分不涼”,這句話說的是有道理的,意思是:春分的時候如果天氣還不暖和,那麼到了秋分天氣也不會涼爽了。會持續熱一段時間。 大自然的運行是有其自身規律的。“春分不暖,秋分不涼”這句農諺體現的就是這麼個道理。意思就是該熱的時候不熱,那該涼的時候也就不會涼了



這也是老祖宗在多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現的規律。發現如果春分節氣這段時間不熱的話,那麼到了秋分時節,天氣該涼爽的時候,可能要熱一段時間了。因此,這句話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因為我國的地域廣闊,以及近年來自然氣候的強烈變化,所以應該是有地域侷限性的。


但個人還覺得農村俗語能帶給我們許多人生啟發。就是我們為人和做事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正如該熱的時候不熱,該冷的時候不冷,違背了自然規律,就要遭到懲罰!


川南小熊


春分不暖,秋分不涼。這話說的切實,真的是這樣。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很為特殊的四個中氣。每年太陽來回在南北迴線內直射,夏至是太陽到達北迴歸線上,然後往南折回,夏至時北半球日長夜短,北極內有極晝,南半球亱長日短,南極內有極夜,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冬至時太陽到達南迴歸線上,然後往北折回,這時南北半球日夜長短正好夏至相反,南半球日長夜短,北半球日短亱長;南極內有極晝,北極內有極亱。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


夏至後,太陽直射一天天往南移,至到秋分又在赤道上,形成南北各半,日夜平分,陰陽平分,北半球是從夏入秋,餘熱還在,所以有秋分涼的感覺與說法。冬至後,太陽直射一天天往北移,至到春分又在赤道一上,又一次南北各半,日亱平分,北半球是由冬到春,餘寒尚在,所以有春分不暖的感覺和說法。這事實上又真的是有這我現象特徵。

另一種說法就是,到春分時還不如春天暖和,那麼到秋分時就還沒有秋天的涼意。有說春天來得遲,夏天去得慢的意思。春要暖和,秋要涼爽,春分是春之中,秋分是秋之中,春分不暖就是有春來遲的感覺,秋分下涼,就是有夏去慢秋來遲的感覺。



樹德漢碩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分的意思是說在這個節氣點將春天分成了兩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分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今天2019年3月21日為春分日。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產生的四個節氣之一,古人在春秋時期,就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曆法,並制定了冬至和夏至兩個最關鍵的節氣點,後來隨著人們的不斷觀察,又制定了春分和秋分的節氣,到了漢朝逐漸完善了二十四個節氣,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指導作用。

古代氣象預報不發達,所以人們對於未來的天氣變化總是好奇,於是人們就觀察二十四節氣中的天氣情況,最後根據人們的觀察和積累逐漸總結出來很多關於氣候變化的節氣農諺。

春分不暖,秋分不涼的意思是說如果在春分的節氣天氣還沒有變暖和的話,那麼到了秋分的季節溫度還是會很高。本來按照正常的節氣物候變化規律來說,春分應該是比較暖和的,特別是黃河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地區是溫度上升,春暖花開的季節。但是如果沒有變暖,那就說明了發生了氣候異常或季節延遲,所以造成了到了秋分該涼的時候卻不涼。

二十四節氣中最讓人覺的神奇的地方就是很多節氣之間都有氣候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是人們通過自然界變化觀察總結出來的,這些時間的間隔一般是30天的倍數,春分和秋分之間正好相距180天,也說明了自然氣象變化也在遵循這樣的規律,所以發生了氣候呼應。比較常見的還有“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也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農村俗語“春分不暖,秋分不涼”,究竟有什麼說法?大家認為這種說法準確麼?你還了解哪些關於節氣氣候變化的農諺,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這是因為每年公曆3月20日左右,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位於黃經0°時,為春分。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就是秋分。



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

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進入北半球,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故春分也稱升分。

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春分時節,無論南北方都開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



這個時候雖說天氣冷熱均衡,但氣候變化劇烈,乍暖還寒,天氣多是忽冷忽熱,夜溫差仍較大,且不時有寒流侵襲,體質差的人容易犯病,也容易舊病復發,因此減衣不宜過早過多,還要多喝水勤鍛鍊,定時睡眠,以防著涼感冒。

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同“春分”日一樣,太陽直射地球赤道,秋分的到來意味著秋天已過去一半,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

此時的氣候不冷不熱,涼爽宜人,而且菊花盛開,蟹肉肥美,是視覺與味覺雙重享受的季節。



秋分後日照減少,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天氣也就自然一天比一天涼了,我們將開始體會“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的味道。

這句俗語這主要反應了“春分”和“秋風”兩個氣節氣候不穩定,在這個時候容易犯病,要特別注意保重身體。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今天3月21日是春分節氣了,由於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也是傳統春季三個月期間的中分點,如果是按照90天計算的話,春天已經過去45天了,還有45天就要到夏天!不過,春分節氣處於三月後期,往往這時候的氣溫變化並不穩定,會乍暖還寒或晝夜溫差比較大,但同時,這會兒氣溫相對適宜外出,因而春分節氣也是民間外出放風箏、摘野菜或踏青的正式開始,一般適合春季外出遊玩,享受這春暖花開時的美妙世界!

事實上,到了春分節氣前後,這時太陽就會直射在赤道附近,這會兒晝夜長短几乎是一樣的,而後太陽直射區域一直會往北半球偏移,因而處於北半球的咱們國家就會逐漸晝長夜短,這時的氣候變化應該是逐漸趨於變暖和,最突出的變化就是人們春耕農忙或外出踏青遊玩的活動是越來越多!

而關於“春分不暖,秋分不涼”,意思是說:如果春分節氣前後天氣不暖和的話,那麼今年秋分節氣前後應該還會繼續熱上一陣子!由於春分和秋分都是“晝夜均分”的時間節點,在節氣對稱方面會特別明顯,而過去在人們長期生活經驗中通過不斷總結經驗,因而便形成了這種節氣間天氣變化的經驗常識,應該算是一種參考吧!類似說法還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其實也是節氣間天氣的變化規律!



一般來說,春分和秋分時期的天氣都是冷暖相對變化比較明顯的時節,同時也是人們感覺氣候最適宜的時候,因此,春分前後是人們外出踏青的季節,而到了秋分前後,因為趕上中秋節和國慶十一長假,往往也是人們喜歡外出旅遊的最佳季節!所以說,我們不妨可以理解為:春分是天氣逐漸變暖的開始,而秋分則是天氣逐漸變冷的開始!如果今年春分變暖和的時間比較晚一些,自然到了秋分變涼爽的時間也會稍微延後一些!

不過,由於春分節氣前後,這會兒東亞大槽雖然已經明顯減弱,但西風帶槽脊活動卻明顯增多,尤其是北方低壓活動的氣旋發展和移動,很容易引導西北冷空氣強勢南襲,因而春分節氣時一般會以多大風或降溫降雨等天氣為主,尤其是這幾年還會伴有揚沙等天氣!而當上層西風帶中的長波槽在東移過程中,如果當地受到冷暖氣團交匯處的影響,可能就會出現連續降雨或倒春寒天氣,所以說,春分節氣後一段時間,也是極端天氣頻發的季節,這時對於農戶來說,應該要未雨綢繆,以免春季農作物生長遭遇凍害等影響而出現歉收或絕收!


龍百曉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