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了解疫情对消费的影响?

诗茵NOTHING


迫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国民众在本是“剁手”旺季的春节期间集体念了“宅”字诀,这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头号引擎的消费影响有多大?

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中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人民币,下同),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在此背景下,各方对鼠年春节再掀消费高潮寄予厚望。携程此前曾发布报告预计,2020年春节长假中国预计有4.5亿人次出游。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连维良: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疫情防控的进展和成效。从目前情况看,疫情对当前经济,特别是对消费的影响在加大。

疫情“黑天鹅”——很多行业老板纷纷喊难 “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个月!”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话引发了舆论哗然。 海底捞中国大陆所有门店“熄火”,中信建投估计,仅海底捞2020年应收账款损失或将高达50亿元,归母净利润将损失约5.8亿元。 北京最大KTV北京K歌之王宣布破产关店,王思聪曾在此一夜消费250万;国内最大PHP培训学校兄弟连教育停止运营,员工全部遣散…… 在新冠肺炎这只“黑天鹅”飞来后,一些行业无法幸免地陷入了“冰河期”。

2020 年新年伊始便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速度之快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预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这样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疫情期间及疫情过后,势必将会对未来企业及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广大行业来说,也必将是历史性的机遇。经过此“疫”,不仅仅是传统行业的复苏,更多新兴行业的发展也定会“势如破竹”。


韵和昆


疫情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从居民日常消费类别来分析疫情影响,具体包括:影视消费大幅下降。2019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达58.59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期间贺岁片集体撤档,影院大规模歇业,春节档电影票房惨淡;酒店住宿和餐饮消费受到较大影响。中国烹饪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全国93%的餐饮企业都选择关闭门店,除无盈利外,食材过期损失、房租、工资、折旧等费用开支较大;航空和客运等交通支出降幅明显。截至2月10日,春节后全国旅客发送量2.34亿,较去年同期减少81.9%。交通运输部预计春运40天客流量同比将下降45%。2020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69.9万台,同比下滑21.5%;教育培训消费损失较大。《2020新冠疫情教育行业企事业单位调查问卷》显示,35%的教育机构/企业预计第一季度营收下降幅度为10%~50%。

机遇:疫情倒逼新兴消费业态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宅经济”“宅消费”应运而生,一些新兴消费业态得到快速发展。

  非接触性服务消费迅速推广。非接触性服务消费颠覆了居民生活工作接触交流的传统模式。为应对疫情,一些医疗机构及时推出在线问诊服务,保证了民众足不出户也能得到专业医生诊断,有效避免求医者在门诊交叉感染带来的风险。

  在线消费大为普及。疫情对线下传统零售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倒逼电商和新零售加快发展。如盒马鲜生、天猫超市、京东生鲜、叮咚买菜等具备在线购物功能的零售新业态走入千家万户,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除夕至大年初三,京东生鲜销量环比节前增长超370%,卖出4000多吨生鲜产品。

  网络视频消费迅猛增长。短视频播放平台迎来快速发展机遇。众多教育平台开发网络视频课程,教学双方正逐渐适应网络视频教学的互动形式。


每日头财


1、消费领域受损严重。疫情冲击下,多数经济活动接近半停摆状态,消费领域受到损失严重。从主要指标来看,春节档票房收入损失近100%、入境港澳旅客下滑超8成、近8成调研餐饮企业损失超100%、交通客运量下滑也在5成以上。疫情带来的这部分损失,恐难全部弥补。

2、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测算。我们对最为相关的旅游、餐饮零售、交通运输、电影等消费种类进行了估算,其中旅游受损最严重,1季度收入下降或为1.2万亿,占全年旅游收入的近2成。餐饮零售收入下降9600亿、交通运输1400亿、电影100亿。

消费收入减少还会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影响,我们利用投入产出表对此进行估计。旅游收入下降将造成其他行业收入下降约5500亿,餐饮零售为3200亿、交通运输为820亿、电影为60亿。因此,如果只考虑旅游、零售等消费对本行业的影响,那么消费下降将使得1季度GDP减少约1.4万亿。如果将对其他行业的间接影响也考虑在内,消费下降将使得1季度GDP减少约1.8万亿。


江湖江策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经济和产业会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会短期或长期地改变民众的消费行为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对民众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会产生哪些和多大的影响?我们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行为模式会产生长期深远、广泛深入的影响,值得各类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工商企业、平台商家高度关注。

01『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行为模式的深远影响 』

安全消费会大大增加。线上消费会更加普及,线上教育学习、线上医疗问诊等消费模式将逐渐培育,线下实体店消费会更受挑战。即便在线下实体店消费,民众也会更关注购物环境是否通风、是否消毒,人流量是否密集等,以尽量避免消费带来的安全隐患。

健康消费会显著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民众更注重提高自身免疫力、追求身体健康,由此体育运动、健身器材、健康养生、保健营养等消费会显著提升。可以预期,健康消费的规模会持续扩大,品质会持续提升,结构会不断优化,目标群体也会进一步低龄化。

负责任消费会相对扩大。疫情会促使民众更深入地思考生活和消费的意义,对社会、对环境更加负责任的绿色环保、生态文明消费会相对扩大,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不文明消费会更受摈弃。对国家、社会和未来负责任、产生更多价值的教育、通讯、医疗、保健等发展性消费也会相应增加。

非接触式消费会全面爆发。疫情后民众会更加倾向人机自助式消费,而不是人际接触式消费,非接触式消费会全面爆发。如民众会更倾向由智能机器人提供服务,而不是由服务人员直接接触提供服务,相应地这会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远程商业模式的发展。

简单迅速式消费会更受青睐。很多人将不再把结伴逛街购物、长时间在实体店体验作为乐趣和娱乐,而是更青睐简单决策、直截了当、速战速决的消费方式,实体店购物的时间和过程可能会大大缩短。由此,提供更精准(而不一定更丰富)产品或服务的商家或许更有竞争优势。

享受娱乐性消费会有所下降。很多民众或许会意识到娱乐明星、影视偶像等在人生中不再那么不可或缺,况且疫情、病毒、肺炎、死亡本身就与享受、娱乐不完全兼容。相信疫情后民众一定程度上对享受娱乐性消费会有所下降,相应地明星、影院、宴会、酒店等消费都可能会受到抑制。

共享性消费会受到挑战。出于民众对疫情再次蔓延的担忧,共享出行、共享办公、公共交通等人际接触式共享性消费相对会受到挑战性影响。由此,共享经济的下半场除了需要更多地注重并提高“接触式共享”的安全性、健康性外,还需要更多关注并推进“非接触式共享”。

总的来说,未来民众消费的产品或服务会进一步趋向于安全、健康和负责任,品质化消费会持续引领消费提质升级,消费的过程(行为模式)会趋向非接触式和简单迅速,消费的结构会进一步从娱乐性层次向发展性层次演变,共享性消费模式也会产生新的变化。

02『政府应对消费行为模式变化可采取的对策措施 』

对各级政府来说,为了更有序地应对疫情后消费行为模式变化和消费格局调整,尽快恢复市场消费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政府既要做出系统化的宏观指导,也要做出精细化的微观引导。具体而言:


以发展为导向,建立消费行为变化的研判机制。就此次疫情后消费模式、结构、趋势的中长期发展变化进行研判,充分了解民众消费意愿、消费价位、消费诉求等微观消费变化信息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宏观消费数据信息,做出消费行为变化的价值和趋向的风险研判。

以品质为导向,深化促进消费升级的引导机制。政府应增加社会保障性支出,利用税收、利率、贷款等经济手段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释放消费潜力。同时,通过消费宣导等政策措施将疫情后可能爆发的“补偿式消费”引入合理化轨道,及时引导民众消费行为向多样化、现代化、品质化方向升级。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市场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政府需进一步推进税费减免、生产补贴和金融支持等政策扶持,保障与消费升级相适应的市场供给,进一步放宽发展性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打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厘清多样化、健康化消费细分市场轮廓,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以规范为导向,构建适应消费升级的法律保障机制。政府应尽快完善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安全法律制度,健全移动支付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降低线上消费的交易风险。同时针对疫情后受抑制的消费行为、增长的消费行为以及新兴的消费行为采取分类保障措施,保障消费者追求品质消费的合法权益。

以智能为导向,推进大数据应用的政策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在线消费市场发展、5G技术商业应用等配套政策体系的完善。利用云采集、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消费行为数据化,建立消费行为变化的大数据统计监测体系,更加全面精准地掌握消费结构升级的水平和趋势,驱动消费行为升级的政府决策。

03『 企业应对消费行为模式变化可采取的对策措施』

就各类企业而言,既要应对疫情冲击,尽快恢复生产能力,也要对消费行为模式变化和消费格局调整做出快速响应,应对疫情后新一轮市场变化的冲击。具体而言:

预测消费行为变化的整体趋势,提前谋划布局。企业应该尽快就疫情后市场行情进行充分调研,掌握消费者行为模式变化趋势。对消费者安全、健康、快捷等消费诉求予以快速响应,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发掘新的商机。同时调整下一步的经营目标和思路,做好疫情后的近期与中长期安全运营的统筹规划。

打造消费行为变化后的产品品牌,提升品质标准。企业应尽快完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自我审计,提高品牌企业员工健康、环境卫生、产品服务质量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的安全品质标准,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向市场提供非接触式定点送达服务等,建立产品安全溯源系统,满足消费新需求。

融合消费行为变化后的营销渠道,创新经营模式。企业应充分融合新的消费行为模式和升级趋势,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融合。加快建立线上办公+线下办理经营管理制度,提高员工办公成效。同时,发掘新的销售触点,建立线上社群营销+社区非接触式派送等模式,发展更大的客户群体。

打造消费行为变化后的产业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应从消费端的需求精准切入,抓住疫情后市场整合的机遇,优化全产业链的资源配置,构建从消费者到渠道商、品牌企业的产业平台,以更高的市场效率、更透明化的信息服务满足消费者更便捷、更安全的消费行为变化需求。

拓展消费行为变化后的市场领域,借势转危为机。企业应抓住疫情带来的市场风口,从疫情后消费行为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中开拓新市场。针对消费者的非接触式消费需求,精准挖掘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抓住传媒、教育、医药、IT等行业新的发展契机,通过线下业务线上化、线上业务改进等方式,开辟新的领域。

04『 结语』

预见方能遇见,未来各类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工商企业、平台商家需要更精准地“预见”并“因应”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行为模式的长期深远影响,方能更有效地应对挑战、创造机遇。例如,在民众对“冷疫情”心有余悸时,平台商家采用“暖营销”方式,提供更加安心、放心、暖心、贴心、爱心的产品或服务,这必然有助于民众的心灵抚慰和品牌的情感共鸣。


丿阿丶振灬


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进出口、基础设施投资、内需消费,其中消费已经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所以我们看消费指数,就可以预测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从而指导我们宏观经济政策和家庭理财策略!

全球一体化,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关心消费数据,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家庭生活!


智赢商道


这次疫情对全国经济肯定有影响,那么国家一是为了缩短影响期,二是为了收窄影响面,三是为了提振经济信心,肯定会有一些相应的经济刺激政策,而作为老百姓的我们对国家政策的预判没有可供参考的信息,唯一可以预知的是国家政策一定是向好,所以了解了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就大致能预判在哪些行业或许会有政策的改变,从而让自己抓住机会从容应对。


耕田的牛牛犇


是有一定的关系,人民的生活都是靠经济来维持的,为了更好的打赢这场疫情,快速走向正轨,很多百姓不能出门做生意,没有收入,都闭店在家里,是有些影响,但没关系,等疫情结束出门做生意去工作也就放心啦。


食客山水


经济永远是需求带动供给,疫情对消费的打击越大,需求就下降越大,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就销量就下降越大;企业效益不好了,就降薪、裁员或关闭,导致生业率上升,再次打击消费需求,会形成经济萎缩的恶性循环。

所以了解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很重要!


融易人


因为疫情影响的东西太多了 差不多方方面面


一幕深雾锁长江my


因为由于这个疫情严重!所以对全国的消费大大降低。最严重的是没有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