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哪些名將比較厲害?為什麼?

漢史趣聞


中國近代史上,我認為劉伯承元帥很厲害,他是中國軍隊的重要人物,被蔣介石評價“對中共軍隊建設的作用僅次如朱毛”。劉伯承元帥是毛主席眼中的“一條龍”,是讓朱老總自稱“手下敗將”的人,是周總理死前惦記的人,是鄧公心中的“大軍事家”,在蓋棺定論中,所有元帥只有劉帥有“毛澤東軍事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樣的評語。



中共的五虎上將每個人打仗都各有特色:彭德懷元帥可謂猛,橫刀立馬;林彪元帥可謂謀,謀定後動;劉伯承元帥可謂智,妙筆生花;徐向前元帥可謂勇,堅持最後五分鐘;粟裕大將可謂奇,千奇百計。每個人都有特色,每個人都是戰必勝,攻必克的卓越軍事將領。


劉帥是他們之中成名最早,軍事生涯最長的人。早年川中護國戰鬥中,劉帥在川中戰場叱剎風雲。曾經以一個旅的兵力,一舉扭轉了四川局勢,來回穿插與川東,川北,最後於成都城外決戰,打敗了劉文輝等優勢兵力的人員,劉帥也因為此戰成為川中名將。

連年軍閥混戰生涯,讓劉帥對戰爭的意義產生了思考,也讓他多次負傷。劉帥一生負傷9次,其中三次負傷幾乎喪命,兩次負傷致殘,一次將眼睛打瞎,一次被打傷大腿,醫生斷定要截肢,劉帥憑藉其堅強的毅力站起來了。而就是在此次腿傷之後,劉帥接觸到中國共產黨,在經歷出川考察之後,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併為中國共產黨奮鬥終生。


劉帥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瀘順起義,起義部隊有一萬多人,起義堅持了半年之久,最終在各方圍剿中失敗。劉帥也空有十五軍軍長的名頭,手中無兵,隨後在南昌起義中擔任參謀部參謀長。南昌起義部隊南下被打敗以後,劉帥由中央安排到蘇聯學習軍事。

劉帥在蘇聯學習其間已經三十五歲,他依舊堅持每日學習俄語,三個月後就基本掌握了俄語。在蘇聯其間劉帥總結了中國共產黨起義問題,提出了中國不能依靠軍閥部隊,要組建自己部隊,要提升戰鬥力,這樣才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劉帥提出的這個觀點和朱老總改編軍隊,毛主席建立連級黨支部的做法不謀而合,所以後來中央要調朱毛去中央的時候,朱毛提出了除非調劉帥來接替他們指揮部隊的要求。


劉帥從蘇聯回到中國後,先在上海協助周總理處理了一些軍隊問題,而後到中央蘇區擔任紅校校長,其間劉帥編寫教材,完成了紅校的很多基本建設問題。此時的劉帥並沒有完全瞭解紅軍的軍事遊擊指導思想,所以提出軍隊正規化的問題,在稱呼上統一為各種“員”,如:通訊員,司令員,炊事員等等。同時劉帥也發表了一些軍隊正規化建設的問題,這些問題衝擊了毛主席所提倡的游擊戰思想,是劉帥對紅軍情況不瞭解所造成的。

不久之後由於中央人員到達蘇區,毛主席被剝奪指揮權,劉伯承元帥調任總參謀長。劉帥協助周總理和朱老總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但是隨著博古和李德的到來,軍隊指揮大權基本被李德所控制,劉帥也因為不滿李德的瞎指揮,被撤銷了總參謀長的職位,調到五軍團任參謀長。


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李德的錯誤指揮,中央紅軍被迫轉移,開啟長征。在湘江之戰之後,紅軍損失慘重,各級軍事將領都對李德的軍事指揮產生不滿,也由於對中央軍事指導的需求,在黎平會議時劉帥被回覆了總參謀長的職務,並且擔任先遣隊司令員。

劉帥在紅軍途中,首先是安排奇兵智取遵義,為中央開遵義會議爭取時間;在遵義會議上劉帥提出向川西發展的目標,成為了長征的第二階段目標;劉帥協助毛主席四渡赤水,巧奪金沙江,過彝族區等等為中央紅軍開路,保障了中央紅軍長征的順利前進。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劉帥率領129師共計約9000人東渡黃河,抗戰結束後129師已經發展到30多萬人。抗日戰爭其間129師殲敵數達到43萬多,大大超過了115師和120師,基本等於這兩個師只和。


抗日其間129師奇襲陽明機場,重疊伏擊,神頭嶺伏擊戰等等,都是打的出神入化,很多戰例都寫進了兵書。而劉帥在抗日其間提出敵進我進的戰略思想,為敵後游擊戰提供了新的思想,是八路軍反圍剿勝利的重要原因。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劉帥首先組織部隊進行大規模的運動戰,取得了定陶戰役等戰爭的三戰三捷,殲敵數萬,有效的保證了毛主席重慶談判的安全。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央制定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這期間劉鄧所控制的平漢路和京浦路是蔣介石南北聯通的重要樞紐,也成為老蔣重點進攻的區域,但是在劉鄧的守護之下,蔣介石在此處沒有前進一步。

解放戰爭初期,只有晉冀魯豫戰區沒有敗戰,此時東北被迫到松花江以北立足,華東失去江蘇大部,陝西毛主席開始轉戰,而晉冀魯豫的部隊加上地方武裝發展到47萬人,位於關內各大戰區之首。

劉鄧大軍在連續多次取得勝利之後,蔣介石決定將陝西和山東做為重點進攻方向,毛主席決定挺進中原。當時距離大別山太遠,挺近大別山意味著沒有後方,沒有物資,沒有傷病員安置,但從戰略上這是一步大棋。劉帥能理解主席的戰略目標,對於毛主席南下的戰略意義也十分清楚,不過畢竟此次千里躍進風險極大,若是有一點損失那麼就會全軍覆滅。

劉帥猶豫之際,毛主席一封“陝北已極為困難”的電報,讓劉鄧這兩位具有大局觀的偉人,立刻決定南下挺進大別山。劉帥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情況下,發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最終進去大別山。

挺近大別山標誌外線作戰的開始,也是反攻的開始,讓解放戰爭提前一年進入到第三階段。劉鄧挺進中原吸引了30個旅的兵力,緩解了陝西和山東戰場的壓力,毛主席高興的對周總理說:“我們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

當劉鄧再次出大別山的時候,部隊只剩下七萬人,各縱隊減員嚴重,但是依舊參加瞭解放襄陽,逐鹿中原的戰鬥。到淮海戰役進行時,中原野戰軍軍隊人員只有12萬人,但是在淮海戰役中,中野牽制了國民黨華中集團的力量,而後又在華東野戰軍的配合之下,圍殲了國民黨精銳12兵團。

淮海戰役其間,劉帥敏銳的發現了宿縣的重要性,提出攻佔宿縣的目標。宿縣位於國民黨南北聯通要道,切斷宿縣就意味著徐州附近的敵人被孤立,其意義和遼瀋戰役的錦州類似,起到關門打狗的戰略意義。

淮海戰役結束之後,劉帥又指揮了渡江作戰的西集團作戰。渡江以後,二野部隊追擊最遠,進到江西上饒,直逼廣東。劉帥也擔任新中國的首任南京市市長。


大軍南下以後,二野承擔瞭解放大西南的任務,劉帥在毛主席的大迂迴戰略之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大西南,完成了中國大陸上對國民黨最後一個軍事集團的圍剿。

解放戰爭期間,二野承擔極其艱苦的作戰任務,最終殲滅國民黨軍隊230萬左右,位居五大野戰軍第二,僅此與山東野戰軍的270萬。

戰爭結束之後,劉帥也基本告別了軍事生涯,開辦中國軍事學院。為中國軍隊的正規化建設嘔心瀝血,即使受到不公平的教條主義迫害,劉帥依舊本著共產黨員的要求,為中國的國防事業貢獻力量。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爆發,當時劉帥擔任中央戰略小組組長,在毛主席的點將之下,負責對印反擊戰的戰略指揮。劉帥分析印度方面的兵力特點,第一階段提出迂迴包抄的戰略,留下“有水必有路”的名言,一舉擊潰入侵我國的印軍;第二階段劉帥分析印度軍隊為一個畸形的長蛇陣,採用剖腹,斷尾的進軍,打的印度軍隊潰不成軍,開啟中國軍隊追擊的高潮。

對印反擊戰也成為了劉帥最後指揮的一個戰役,此戰乾淨漂亮,總參謀部長羅瑞卿用“亂”字進行總結,是因為我軍追擊的太快,穿插的太迅速,此戰也達到了毛主席所要的30十年和平的目標。



劉帥此後一致到中國的邊境線勘察國防情況,很多時候不顧自己70多歲的高齡,親自蹬到坑洞中試驗效果。到最後唯一剩下的眼睛都瞎了,才告別軍事。

1986年劉伯承元帥與世長辭,享年94歲,是十大元帥中壽命最長的一位。劉伯承元帥去世之後,鄧小平帶全家弔喪,據北京的市民而言,劉帥的葬禮也是自朱老總和毛主席逝世以來,規格最高的葬禮。徐向前元帥“十萬軍帳哭劉帥”,表達了他對劉伯承元帥的無比敬佩。

然而劉伯承元帥晚年從不談論那些立下的戰攻,他深刻的明白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道理。他在思維清晰前留下的遺言是:“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帝國烽火


古代的英雄比比皆是,項羽、白起、衛青、霍去病、岳飛、辛棄疾!他們的英雄事蹟流傳千古!讀來至今讓我們熱血沸騰!但說到他們誰最厲害,毫無疑問,我首推辛棄疾!為什麼?且聽我說。

我先聲明一下,我是個女的。。。家中的老么。我爺爺奶奶是大學生,但我爸爸不識字(我爺爺奶奶的階級不好,後來家庭困難他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那個特殊的年代,造成了這個奇特的局面。我們村是著名的墨家發源地,崇文尚武之鄉。哥哥姐姐們因故輟學,所以我奶奶把希望全寄託在我的身上。

奶奶愛看書,她的偶像就是辛棄疾!我還在丫丫學語的時候,她就天天對著我講詩詞。等我會說話了,我就得每天背首詩詞,背的最多的就是辛棄疾的。奶奶不許我和別的娃玩!讓我好好學習,有朝一日考取功名重耀家族榮光,甚至為國爭光!因此,我就被村裡別的孩子打了一頓,他們說我是書呆子,有一次額頭被打了一個洞,血流如注接近毀容,至今疤痕猶在。奶奶說,辛棄疾“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帶領50人闖百萬大軍取敵首。我委屈地哭腫雙眼。

除了學習詩詞,奶奶就讓我每天看福爾摩斯探案集,1歲識字,看探案集那個時候我才五六歲。奶奶說成大事者必須學會思考和分析。善於分析形式,英雄才會有用武之地!她和我說英雄之所以悲劇,就是沒有看清形式。我反覆看了30多遍,最後的結果,我把眼睛看壞了,然後長成了一根廢柴,除了看書,就是寫詩吟詩!

奶奶說辛棄疾是文武全才,於是奶奶還要求我天天跑步,全家人的個子都很高,就我個子瘦小。我怎麼跑都長不高,所有的肉都長在小腿肚子上,於是我長成了個子小小,長髮飄飄但是腿特別粗的文學少女。

辛棄疾壯志未酬,抑鬱而終時高呼:殺賊!殺賊!殺賊!——奶奶去世時拉著我的手,讓我不要停止手中的筆。我答應了奶奶,然後。。。因病輟學,後為生存南下闖深!

我的成長過程就是聽著辛棄疾的故事長大,他是英雄,而我是廢材!他天賦異稟,而我如此平庸!不是每個人都能文武全才成為英雄!但我在潛移默化中,血液裡始終奔騰著愛國之心,每當國歌響起時我熱淚盈眶!所以在我心中,辛棄疾是古往今來第一名將!

——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本段摘自百度百科)。

此為辛棄疾兩首風格不同的名作:

《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艾靈


粟裕、徐向前、劉伯承、彭德懷、朱德、曾中生、彭雪楓、蔡申熙、林彪、許繼慎、鄺繼勳、伍仲豪、左權、黃公略、劉光烈、段德昌、葉挺、盧德銘、高敬亭、尋淮舟、鄧華、李明瑞、吳光浩、劉疇西、何畏、周逸群、朱雲卿、羅炳輝、曹淵、潘忠汝、陳明仁、周維炯、陳光、韓先楚、鍾漆偉、俞灑度、陳賡、孫德清、徐海東、劉志丹、王良、董振堂、張雲逸、俞作豫、鄧萍、季振同、趙博生、黃克誠、周昆、周子昆、黃忠嶽、陳樹湘、陳潛、葉成煥、黃開湘、陳文達、蕭克、王樹聲、葉劍英、周士第、賀龍、聶榮臻、蕭勁光、羅瑞卿、陳毅、李先念、張鼎丞、楊尚昆、唐澍、李聚奎、劉亞樓、王維舟、朱瑞、楊靖宇、趙尚志、吳煥先、周桓、彭紹輝、許光達、楊得志、王震、宋時輪、王建安、王宏坤、葉飛、陳伯鈞、陳再道、陳奇涵、唐亮、陳士榘、許世友、張愛萍、李達、李天佑、黃永勝、賴傳珠、李濤、郭天民、宋任窮、謝富治、王平、張宗遜、朱良才、烏蘭夫、楊勇、陳海松、蘇振華、陶峙嶽、張震、董其武、閻紅彥、傅秋濤、傅鍾、甘泗淇、洪學智、楊成武、蕭華、楊至誠、王新亭、李志民、譚政、李克農、周純全、羅榮桓、王佐、鍾期光、韋國清、趙爾陸、龔楚、賀炳炎、呂正操、陳錫聯、解方、韋撥群、周建屏、邵式萍。


有才君子


中國戰將如雲,名將輩出,要說誰最歷害,沒有統一衡量的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僅人民解放軍的將帥來看,除開資歷閱歷和特殊貢獻外,單從戰功方面來講,這幾位元帥是很歷害的。

△彭德懷,從平江起義、創建紅五軍起,歷經中國革命的全過程,一路征戰,功勳卓著。最典型的就是指揮百團大戰、解放大西北、抗美援朝戰爭。

△林彪,紅軍時期最年輕的軍團長,共和國最年輕的元帥,能征善戰。平型關一戰,首戰告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捎揮的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從東北到海南,打遍了半個中國。

△劉伯承,號稱“軍神”,護國軍時期,就是川中名將,領導瀘順起義。他文武兼備,軍政兼通,任過紅軍總參謀長。抗戰中任129師師長,解放戰爭初,他率部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插蔣匪區腹地,淮海戰役、進軍大西南是他的傑作。

△徐向前,是被蔣介石低估的元帥,他是紅四方面軍和鄂豫皖根據地的創姑人之一。抗戰中,創建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與劉伯承元帥一起領導指揮了鳳凰山戰鬥、長生口伏擊戰、神頭嶺戰鬥、反六路圍攻、響堂鋪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取得了戰役的勝利。解放戰爭中,他指揮了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打遍了山西全境。





zj史海拾貝


我來聊聊粟裕將軍吧。

親們知道,我軍有很多十分優秀的指戰員,但風格不同,比如彭德懷是橫刀立馬,氣勢磅礴。林彪是不動如山、動如雷震,而戰神粟裕則善於打巧戰,善長懸崖上的白刃戰。

今天重點聊聊粟裕,這位開國大將富有傳奇色彩,在早期名氣沒有林彪響亮,到抗戰後期,才一鳴驚人,繼而被毛主席賦予重任,這才成為解放戰爭中唯一可以跟林彪一較戰功的大將。

但就是這樣一位大將,在早期的時候,差點因為一次受傷,被自己的排長放棄。

那次戰鬥是著名的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時,領導人很多,比如周恩來是前敵委員會書記,朱德是副軍長,賀龍是總指揮,葉挺是前敵總指揮,劉伯承是參謀長,聶榮臻是軍黨代表。

而粟裕只是小小的指揮部警衛班的班長。

南昌起義後,部隊南下轉移,準備在潮汕開闢出根據地,以期接受國際上的援助。

大軍行進到廣東大埔縣時,部隊進行了分兵,朱德率四千人留守三河壩,阻擊追兵。剩下的部隊向潮汕進軍。這個分兵被證明是錯誤的。部隊分散之後,被敵人各個擊破,去潮汕的主力全軍覆沒。

粟裕就在南下的部隊當中,因為他主要負責後勤,所以撤了出來,跟朱德率領的僅剩的二千人的部隊匯合。

這個時候,革命的形勢非常危險,主力已經打散了,敵人又四圍而來,而且軍心不穩,很多人開了小差,比如林彪,據後來很多人回憶,時為連長的林彪就準備脫離隊伍,只是當時地主的武裝抓得很嚴,一發現口音不對的就抓去打死。所以晚上,林彪又歸隊了。這個事情,陳毅元帥也說過。

好在,朱德穩住了軍心,跟大家講要抱有希望,軍閥們馬上就會相互開戰,這樣就有我們的生存空間了。

這其中,粟裕的意志是很堅定的,他一直跟隨著部隊進行艱苦的轉移,到達武平的時候,國民黨第三十二軍軍長錢大鈞率領第十八師率部隊追了過來。當時,粟裕所在的排奉命掩護。

在戰鬥中,一顆子彈突然擊中了粟裕,而且從右耳上側的顳骨穿了過去,馬上鮮血染紅了頭部,這是粟裕軍旅生涯六次負傷的第一次,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次。

粟裕轟然倒在了地上,排長一看,馬上跑了過來。粟裕的傷勢讓排長倒吸一口涼氣,子彈打穿頭部,還能活嗎?所以,排長猶豫了一會,作出了一個決定。他跑到粟裕身邊,蹲下身子,說:“粟裕啊,我不能管你啦。”

說完,排長就卸下粟裕的駁殼槍。

在地上呆了一會,粟裕感覺到沒有半點的力氣,但他知道,自己要是再躺下去,就永遠都趕不上隊伍。那真的就沒有希望了。所以他咬咬牙,努力站起來。剛起身,身體搖晃,撲通一聲摔倒,沿著山坡滾了下去。

粟裕不顧頭部的巨痛,再一次爬了起來。

爬上坡,走了二步,又滾到了水田裡。這時,實在是沒有辦法爬起來了。但天佑粟裕,天佑我軍。正好有幾個同志路過。這幾位同志馬上上前扶起了粟裕,替粟裕包紮好傷口,然後扶著粟裕趕上了大隊伍。

就這樣,原本被排長當作犧牲者拋棄的粟裕又跟上了革命的隊伍。順便說一句,據粟裕回憶,拋棄他的排長後面開了小差,離開了隊伍。

這段轉移是一段血與火的考驗。當初三河壩的二千多人,到達目的地時,只剩下了八百人,但就是這八百人,成為日後燎原的星星之火。

而粟裕無疑是這其中最為耀眼的星火之一。


此後,他一生征戰無數,屢戰屢勝,唯一一次讓他親口承認的敗仗是在早期紅軍時與國民黨軍隊發生的譚家橋戰鬥。

譚家橋位於安徽省區,地處黃山東麓。很多年以後,粟裕重返譚家橋,回憶起那段硝煙彌散的歲月,粟裕彷彿又聽到了戰友的吶喊聲。機關槍在嘶吼,火焰在升騰,鮮血模糊了雙眼,當年的一幕幕彷彿歷歷在目。良久, 粟裕說了一句話:“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勝仗,就是在這裡打了敗仗。”

這到底是怎樣一場戰鬥呢?是誰讓戰無不勝的粟裕將軍吃到了人生當中唯一的一場敗仗。

這就不得不提到被稱為長袖善舞的國民黨將領王耀武。

王耀武出生于山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念過私塾。成年後,因為家境困境,在天津當過一段時間的店員,後又到上海當店小二。這個經歷使王耀武非常擅長處理人際關係,與何應欽,劉峙等國民黨高層關係極好。所以被稱為“長袖善舞”。

1924年,王耀武報考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三期的學生。後參加了國民黨的第二次東征,第二次北伐以及中原大戰,因為屢立戰功,升任為團長。

而跟粟裕在譚家橋交鋒時,王耀武的軍職已經升為旅長。

說起來,王耀武的升職是在我軍另一位虎將身上取得的。

1933年,國民黨發動了對紅軍的第四次圍剿。王耀武對上的是當時江西紅軍的主力紅一軍團。指揮紅一軍團的不是別人,正是我軍另一位常勝將軍林彪,林彪是黃埔四期生,算是王耀武的師弟。

林彪發動奇襲,將王耀武反包圍在宜黃。

林彪在國民黨軍隊中打出了恐林症,幾乎是談林色變,蔣介石都氣得大罵林彪是戰爭魔鬼。碰到這樣的對手,當時的國民黨軍官都主張撤退。而王耀武抓住林彪的軍隊善於野戰,攻城武器不足的弱點,建議固守待援。最終,王耀武在林彪的猛攻下,苦苦獨撐24天而城不破,從而等到了國民黨援軍。

林彪分折形勢後撤走。

王耀武因此晉升為旅長,從而獨當一面。

林彪,王耀武,粟裕,這三位當世名將,林彪早經獨當一面,王耀武剛剛話事,而粟裕尚藏鋒芒。

粟裕時為紅第十軍團參謀長,紅十軍的軍政委員會主席是方誌敏。

軍團長則是黃埔軍校一期生劉疇西。

算起來,劉疇西是王耀武的師兄。

剛在師弟身上賺到了甜頭,王耀武又找上了師兄。

當時,王耀武與國民黨軍隊的十一個團圍追堵截紅十軍。紅十軍決定在譚家橋伏擊尾追的國民黨軍隊。追在最前面的正是王耀武率領的補充第一旅。

王耀武在追隨過程中十分謹慎,被伏擊後,大部馬上撤回,並採用迂迴戰術搶佔高地。結果這一戰,紅十軍團應付不當,造成重大損失。

戰鬥中,紅19師師長尋淮洲手持機槍衝在最前面,王耀武在望遠鏡中看到都不禁讚歎:“真虎將也!”。

最後,尋淮洲被炮彈擊中,不治身亡。

此外,還有8名師以上幹部負傷,87團團長黃英特陣亡。紅十軍團損失慘重。不久後,方誌敏跟劉疇西在戰鬥中被俘壯烈犧牲。粟裕則帶領先遣部隊成功突圍。

在這一次戰鬥中,粟裕並不是實際的指揮員,實際指揮者是軍團長劉疇西。這次戰鬥的失敗原因之一是劉疇西的指揮出現了一些錯誤,劉疇西還拒絕了粟裕的一些合理建議。另外,紅十軍團內部也有一些不和諧,造成各自為戰。

這一敗責任並不在粟裕,但粟裕依舊引為恥事。並尋找著血恥的機會。

國共內戰暴發之後,粟裕成長為我軍戰功卓越的將領,併成為我軍反擊的尖兵。在1947年,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向山東萊蕪地區發起了萊蕪戰役。

坐鎮山東的正是時任國民黨山東省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的王耀武。

此時的王耀武名頭更響了。

在譚家橋一戰之後,王耀武升任為師長。

不久後,抗日戰爭暴發。王耀武迎來了最好的用武之地。

淞滬戰役:

1937年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王耀武率51師參戰。淞滬戰役雖以中國軍隊失利撤退而結束,但王耀武卻成為淞滬戰役中方的亮點。王耀武的51師不但擊退日軍多次進攻,還在夜間伺機出擊,擊斃日軍多名高級將領,一時之間,報紙紛紛報道。王耀武也因此成為抗日英雄。

淞滬戰役結束後,51師因為作戰突出,正式編入74軍。74軍是國民黨軍隊的王牌中的王牌。王耀武以51師師長的身份成為74軍主要創建者之一。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王耀武再次率領51師參戰,血戰牛首山,多次擊退日軍。在撤退中,51師又充當殿後部隊。王耀武率部奮勇力戰,雖損傷過半,日軍圍截,但依然脫身撤走。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參加蘭封會戰,在河南三義寨遭遇日軍主力土肥原之第二師團,兩軍激戰,王耀武率部重創日軍。

萬家嶺戰役

1938年7月,王耀武率部參加萬家嶺戰役。這一戰是74軍的成名戰,共傷斃日軍4000餘人。此戰過後, 王耀武升任七十四軍副軍長。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升任為74軍軍長的王耀武率部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王耀武採用反包圍戰術,收復高安城。

上高會戰

1941年春,王耀武率74軍參加江西上高會戰,這一戰,王耀武部在日軍使用毒氣彈的情況下,對日軍窮追不捨,最終殲滅日軍數千。這一戰,74軍贏得“抗日鐵軍”的稱號,並且在戰後,開始換裝蘇式裝備,從而成為五大主力之一。

隨後,王耀武的抗日戰績精彩不斷,74軍成為全國對日作戰唯一沒有敗績的軍隊。

此後,王耀武又參加了浙贛會戰,鄂西戰役,常德會戰,鮮有敗績。尤其是常德會戰。

王耀武經六日激戰,收復常德城。王耀武也因此升任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拉下來,王耀武迎來了人生最輝煌的時刻:雪峰山戰役。

這一戰,王耀武親自指揮,對陣日軍6個師團十萬餘人。戰鬥歷時二個月,傷斃日軍近三萬人,是中國軍隊為數不多的大捷之一。

在抗戰中,王耀武率領74軍獲得了“抗日鐵軍”的名號。王耀武也成為當之無愧的抗日名將。人稱:“寧碰閻王,莫碰老王”。蔣介石親自點評 :“三李不如一王”。意思是山東籍黃埔一期的三位師兄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加起來不如王耀武。

遺憾的是,抗戰結束之後,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對和平的要求,悍然發動內戰。

王耀武被推到了不情願的戰場上。

粟裕也迎來了再次對陣王耀武的機會。

萊蕪戰役,粟裕採用誘敵戰術,伏擊李仙洲軍團。王耀武雖然察覺到了危險並下令李仙洲撤退,但為時已晚。這一戰,粟裕全殲王耀武的李仙洲軍團。

對王耀武來說,這不過是個開始,接下來,才是讓他充分領教粟裕軍事指揮才能的時刻。

1947年5月,粟裕發動孟良崮戰役,全殲王耀武一手組建的王牌部隊74軍,連馬伕都沒有跑掉。

王耀武的老部下張靈甫身死孟良崮。

順便說一句。在抗日戰線上,王耀武的貢獻遠在張靈甫之上。張靈甫對抗日的貢獻其實不大,至少遠不如王耀武。八年抗戰,王耀武是全勤。張靈甫卻是一會搞學習,一會搞後勤。但為什麼大家都知道張靈甫,不知道王耀武呢?這大概跟國民黨的宣傳有關。至於為什麼要大力宣傳張靈甫,大概是看臉吧。

其實臉靠不住啊,比如張靈甫就娶了四個老婆,還槍殺了自己的一任妻子,反觀王耀武卻與髮妻相敬如賓,忠貞不渝。

聽聞74軍的覆滅,王耀武仰天長嘆:“有如喪父之痛。”

孟良崮戰役之後的濟南戰役,是王耀武的退場時刻。

這一戰,又是粟裕指揮,當時有個口號叫:“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果然,經過八晝夜激戰,華東野戰軍拿下濟南。王耀武化妝出逃,半道被俘。

被俘後,王耀武在淮海戰役中向以前的同事喊話,希望大家在戰場上起義。

在廣播中聽到這一段,蔣介石一氣之下一腳踢壞了收音機。

其實,蔣介石大可不必如此氣憤。因為與其說王耀武背叛國民黨,不如說國民黨拖累了王耀武。因為王耀武的戰敗並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敗在了國民黨腐敗體制上。

粟裕終於報了譚家橋之恨。但這位名將心中依然無法釋懷當年的譚家橋之戰。

戰後,粟裕多次重返譚家橋,祭奠當年戰亡的戰友。最後一次,粟裕坐在譚家橋山澗邊的巨石上,望著這片勾起他無數回憶的土地久久不願離去。最後,他說道:“我死後,將和將士們長眠在一起。”

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病逝。遺體埋葬在譚家橋的一個小山坡。幾棵黃山松,幾株翠柏還有當年紅軍將士的英魂陪伴著這位名將。

青松長在,忠魂不滅。


腦洞歷史觀


我是 陸軍一號WZC 縱觀中國上下5千年的歷史,名將輩出,在各自的時代獨領風騷,想要找出一個最厲害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同時期的人,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我認為在近現代史上,彭德懷元帥是個人最欽佩的軍事將領,一代戰神,大滿貫元帥

我們不可否認,在單兵作戰能力上,彭老總可能不是最厲害的那個,但毋庸置疑的是,彭老總是最敢打惡戰和硬戰的那個人,百團大戰 抗美援朝這就是實力

山高路遠溝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早在1935年10月21日,中央紅軍在經歷長途跋涉之後終於抵達陝北的吳起鎮,遭遇到了敵人的堵截,彭老總率部大破敵軍,主席在得知彭老總打了勝仗之後,激動的寫出了這首詩然而,彭老總卻絲毫不貪功,把最後一句改成了“唯我英勇紅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彭老總在華北戰場上組織了百團大戰,對日本人的交通線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破壞。

最讓我欽佩的是建國後的那一場大戰,彭老總臨危受命,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橫跨跨過鴨綠江,面對著美國不敗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率領的聯合國軍,開始了一場生死的較量,此舉,為新中國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

很明顯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在火力上處於絕對優勢,當時的時間正是10月份,距離西方的聖誕節也就2個月的時間。確實,麥克阿瑟是回家了,卻是在第二年4月份以敗軍之將的身份被撤職回國

在這一場新中國開國元帥與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的巔峰對決中,彭帥獲勝,他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帥 中最具實力的


甜蜜牛奶味的WZC


非彭德懷元帥莫屬!

一、說先說人品!一九五零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大局已定,全國已無戰事,社會基本穩定。能夠掛帥出兵朝鮮,力排眾議,力挺毛澤東,可謂高風亮節。

二、朝鮮戰爭,我們打的是世界第一的軍事強國,對方統帥是二戰名將麥克阿瑟。

三、朝鮮作戰我們沒有制空權,沒有制空權在戰略上就先輸一招。另外,敵我雙方無論在裝備上、後勤保障上相差懸殊,這在戰略上又輸第二招。

四、朝鮮戰爭,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們僅用了三年就打敗了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美國。打的美國人不得不低下他那高貴的頭,不得不在停戰協議上籤上恥辱的名字!打出了志願軍的威風!打出了國人的尊嚴!打的西方列強再也不敢小看我剛剛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五、五十年代,國內已無戰事,彭德懷元帥完全可以選擇明哲保身。這時彭德懷元帥出兵朝鮮,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我們都知道炮彈是沒長眼睛的,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就是在志願軍的司令部的所在地的附近,被美國飛機投擲的凝固汽油彈奪取生命的,年僅二十八歲。

六、“勝敗乃兵家常事”!

朝鮮戰爭我們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如果打敗了呢?彭德懷豈不成了千古罪人了,一生的功勞前功盡棄!做為一個軍人、一個統帥,一“死”一“敗”難道彭德懷元帥能想不到嗎?肯定想到了,既然想到了為什麼還要掛帥出兵呢?彭德懷元帥想的肯定不是他自己的榮辱與得失,“唇亡則齒寒”!“皮之不存,毛將焉乎”!“捨生取義”!他想的是保衛祖國,保衛人民。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龍泉居士


粟裕。絕對是一代名將。

解放戰爭中,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3萬餘人的部隊,在江蘇中部地區同12萬多人的國民黨軍隊江蘇兵團作戰,連續等七次戰鬥的勝利,共殲敵5萬3千餘人,史稱蘇中七戰七捷。

毛主席接到捷報後,十分高興,還特意把粟裕的經驗推廣到全軍學習:

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土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並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

蘇中七戰七捷,讓毛澤東對粟裕另眼相待。華東野戰軍成立後,毛澤東特地電告陳毅:“具體作戰由粟裕同志負責。”

後來的孟良崮戰役,粟裕“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指揮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地區,一舉殲滅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破解了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所謂的“中心開花”戰術。震驚了蔣介石和國民黨,對國民黨軍隊的軍心,形成極大震撼。

1948年開始的淮海戰役共殲敵55.5萬人,其中粟裕直接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就殲敵44萬人。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袁衛宇


指揮朝鮮戰場的彭德懷,指揮平型關的林彪,三大戰役的遼瀋戰役的林彪,羅榮桓負責,平津戰役是劉伯承、鄧小平負責,淮海戰役是聶榮臻,總帥部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僅一年時間,扭轉乾坤,打敗了國民黨百萬大軍,又是中國現代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




依稀57


中國古代歷史,本來就是一部戰爭史詩,名將就如同繁星璀璨,閃爍於這片土地上的星空之中。可能是由於個人比較喜歡大迂迴的作戰體系,更傾向於騎兵戰將(帥)。

項羽

理由,彭城一戰,3萬精騎千里奔襲,全殲劉邦漢軍56萬餘。

考古發現,秦軍的兵馬俑裡沒有高橋馬鞍和馬鐙,且在西漢之前的壁畫和陶勇之中也沒有見到馬鞍和馬鐙。因此在史學界認為,高橋馬鞍和馬鐙是在西漢後才出現的,而且是由與匈奴作戰後才逐步應用起來的。

高橋馬鞍可以阻止騎馬人的身體向前後移動,使得騎馬的人能平穩坐在馬背上。匈奴人把馬鞍帶入了歐洲,西方的學者曾經這樣評價道:“馬鞍是人與馬完全結合在一起的關鍵,這樣不論馬怎麼跑,騎士們都能穩穩地坐在馬背上”。
馬蹬在使用時拴在馬上,是騎馬人的腳懸掛的地方。馬鐙是匈奴人發明的(根據陶勇的發掘,那時候的馬鐙主要是單邊,且以繩索為主),是匈奴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上帝之鞭在給上帝子民做SM時,將馬鐙帶進歐洲,馬鐙的作用:“它給騎手們一種安全感,同時也能讓他們在馬上站起來向各個方向轉身。”


這也就意味著項羽與劉邦的楚漢之爭那幾年時間裡,沒有馬鐙和高橋馬鞍的存在。以下是史記記載彭城之戰: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

項羽這是一次大迂迴攻擊完美表現,他一開始並沒有率軍從齊地直線救援彭城,而是走了個弧線,從魯出胡陵……

項王乃西蕭,晨擊漢軍項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然後突然出現在西面的蕭縣。早上攻擊時,是先攻擊漢軍的東翼(又一個小迂迴,估計是東翼漢軍防備鬆懈),中午就大破漢軍。

然後呢,追著潰兵一直殺。《戰爭藝術概率》中提到“騎兵追擊時,需要一個度”,其實就是不能一味追求殺戮,而是騎兵統帥能追擊時擴大戰果,將一切在追擊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意外扼殺掉,如敵人軍將在收攏潰兵;或是潰兵自發結陣抵抗;以及讓潰兵衝擊敵陣,使本身傷亡降到最低等等。

早上攻擊,中午破陣,然後全軍追殺,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

最後漢卒皆南走(入)山,楚又追擊——漢潰軍想向南邊走入山林,楚軍又追擊(截斷進山路線)。

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等於將漢軍從南面向睢水驅趕而去,最後呢,漢軍擠在河邊,被楚所擠到水裡,淹死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

迂迴到西面,從漢軍東翼先打,再截斷想進南面山林的漢軍,將他們驅趕到東邊的睢水…趕羊一樣!

然後呢?

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將漢王劉邦圍得裡外三層,但是起大風,注意了,大風是從西北方向起的,而楚軍是正面迎風(說明楚軍主力為東南面)。劉邦趁機帶著數十騎兵逃跑。




再然後呢?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楚軍追得急,劉邦更急,將兒女推下去去,連續三次。喪家犬般的驚恐,連骨肉都丟棄了…

三萬騎兵,打了一次大迂迴作戰及完美的追擊戰,打得劉邦56萬軍隊全軍覆沒(後來劉邦靠奪韓信兵馬再次起家)。




直接完美繞過田橫、樊噲的防禦體系,突然出現在西面…這種戰前隱蔽性,在古代史上何人能做到?

晝夜趕路,剛到,早上就發動攻勢,中午破陣,一路追殺……三萬騎兵,沒有作高橋馬鞍也沒有馬蹬,不休息就能投入戰鬥,且連續追殺。誰能如此控制好如此龐大的軍隊且能保持戰鬥力?霍去病封狼居胥時才800人。

就連後來將大迂迴作戰發揮得極致的蒙古,也少有出現這樣快速、激烈、士兵連續不休的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