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約”道路,我們學什麼?

“塘約”道路,我們學什麼?

“塘約”道路,我們學什麼?


我沒有去過塘約。直到塘約,是由領導直接推薦的報告文學“塘約道路”上知道的。後來,在網上多次研讀報道塘約的文章。

塘約是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莊,它本是個普通多民族聚居村,是個二類貧困村,2014年6月的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沖毀了道路、田地,也沖毀了許多村民的房子。然而,這場大水之後,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而這些事情,造就了塘約,成為了典範。

我們研究塘約,學習塘約,總想找出我們能夠複製的地方或者我們能夠移植到我們這裡,也實現向塘約那樣的嬗變。之所以說塘約實現了嬗變,因為塘約的成功,時間太短了,只有二三年的時間。塘約副書記越學成說:唐約村如此宏輝耀眼的成就,是在一年半時間裡取得的。一年半?是什麼概念,一個新開發的中等規模的樓盤,建設週期大概就是一年半。

報告文學“塘約道路”,有他獨特的視角,也有他文藝成分,讀起來是非常感染人的,傳播了一種塘約人的精神,大多數的新聞報道,也都是從宣傳的角度解讀塘約的發展之路,其模式、其幹部作風都是符合我們現時代發展之要求。

而作為農村,我們除了學習精神,模仿其道路之外,我們更應該反思我們自己,如何利用政策、資源去發展。塘約的發展,我們不能看著眼熱,而我們自己毫無辦法。

塘約很好的利用了扶貧資源。塘約是二類貧困村。《塘約道路》裡安順市委周建琨書記說的“推廣“塘約道路”,就是最大的扶貧資源”,這是對塘約快速發展的一個準確定性結論。唐約村的所有樓房,100%是由政府出資修建的,投資了5400萬。為了搞活經濟,唐約村須大力發展蔬菜事業,政府出資101萬多元購買了分蔥、辣椒等蔬菜種子。唐約有150畝水塘,政府出資30萬元購買了蓮藕種苗。我們在報道中經常看到的那汪碧綠盪漾的蓮花池塘。2017年由平壩縣和青島兩家共同投資5000萬元在塘約建設了10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蔬菜園區。

“塘約”道路,我們學什麼?


可以說,塘約的發展得益於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我個人認為,人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安順市委周建琨書記準確地抓住了國家有精準扶貧政策之機遇,借塘約村遭受的水災在塘約精準落實了政策;同時又恰好塘約村有一個以左文學帶頭的好的黨支部。而塘約村在災害後,首先實施了國家給料而由塘約村民自己幹活兒來修建起了一條長四公里的柏油馬路,塘約村群眾能幹活。這個時候,市委對塘約村大力扶持,創造典範,也是塘約村自己努力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