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面前,我不再是一名剛入職的大學生”

香城都市報訊(通訊員 林緒雍

)李儀,一名剛剛入職通山縣發改局的大學生。當這場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武漢,席捲全國的時候,她無悔地選擇到這場疫情防控戰鬥中去,接手入職以來第一份神聖而艱鉅的工作。

疫情“排查兵”

春寒料峭。大年三十的晚上下著雨,單薄而弱小的李儀冒著雨摸著黑,敲響一家又一家的門,排查返鄉人口。排查工作範圍大,任務繁雜,對於每一棟每一戶都要詳細登記信息,尤其是武漢和其他地區返鄉人員,要單獨記錄。上門排查僅有的工具就是雙腿,一棟又一棟,一層又一層,但她不畏困難,冒著寒風堅守在社區排查一線。一個人排查了小區居民71戶,錄入249條個人信息,並進行存檔。排查免不了與各類人員接觸,僅有的防護裝備僅就一隻口罩,明知道這樣被感染的風險很大,但心中依然堅定不移。排查人口信息是動態的,每天都要對信息進行更新,增加新返回的人員,對未回的再次上門,在門口張貼紙條,以便第一時間取得聯繫。

群眾“服務員”

嚴格的疫情排查後,就是對於武漢返鄉人員,進行14天的醫學隔離觀察。李儀逐戶上門貼上居家隔離提示牌,並附上給武漢返鄉人員的一封信,提醒其他居民避免與其接觸。每天,她還要在小區內宣傳防控知識,分發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冊子,張貼政府令和通告,將蔬菜供應和煤氣配送聯繫方式梳理出來,告知居民。上午九點和下午三點上門為武漢和外來地區返鄉人員監測體溫,實時掌握隔離人員的健康情況。常常是白天忙完監測和排查,晚上統計信息數據,為武漢返鄉人員建立一人一檔,定期追蹤回訪。在值守同時,李儀還加入了應急採購小組。為居民代購生活物資,運送生活垃圾,購買藥物成為她每天應盡的義務。陳秋燕、殘疾人;趙大花、骨癌晚期;徐秀英今年84歲;張琪是學生與她相依為命的親人只有患腦梗的父親,自已剛動過手術,邊讀書邊務工,掙錢養家。這些獨居、孤寡、高齡老人便成了她心中的牽掛 。

隔離“安全網”

病毒人傳人,傳播速度快,潛伏期長,做好人員隔離,從源頭控制疫情,是最有效的方式。小區實行封閉管理,李儀上門發放通行證,全天候值守,對進出小區的人員進行身份核實,登記信息測量體溫,對非小區人員進行耐心的勸退,對聚集人群進行勸導疏散。有時候來不及吃飯,一天就吃一桶泡麵,雖十分疲憊,內心卻很滿足。

“在疫情面前,我不再是一名剛入職的大學生。”在抗疫的戰鬥中,李儀不斷地成長起來。2月23日,她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寫道:魯迅有一句話“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站在偉大祖國的大地上,我必要“發一分光”,並且盡我所能成為未來的“炬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