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哪句古诗词最有意境,为什么?

娱鼎记


大家好,我是千叶书院的祝秀老师,我来回答我认为古诗词中哪句诗词最有意境这个问题。其实,几乎每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唐诗都是优质的,都有一定的意境,那什么是意境呢?意境就是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由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能使人身临其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以下,把我认为最有意境的八句古诗词分享给爱阅读,爱诗词的朋友们,让我们一同感受到来自诗词的那份古典情怀吧。

第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

走进《诗经》这句诗的意境,我会配上背景音乐《在水一方》,试想在那么个秋风习习,微有凉意的清晨,但见芦苇密密苍苍,露水晶莹剔透,一位长发女子伫水而立,若有所思,若有所盼,衣袂飘飘……此情此景,这样澄澈、纯洁、静默、文雅的女子谁人不思慕?

第二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句王维的诗,美就美在动静结合。山是静的,夜是静的,人是闲的,也是静的,桂花树也是静的,真可谓是春山寂寂,夜也寂寂了。但,一阵风儿掠过,细碎的桂花在飘啊飘,最后落在了地上。这个"落”是动词,是有声音的,这声音连同着作者的心跳声,这就是这座春山唯一的声音了,桂花落,春山空,幽幽一缕香,飘在深深旧梦中,尘缘如梦啊。

第三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句诗真是李白少有的闲适诗,意境太高远了。如果可以,我会把蔡琴的那首《问白云》或者那首《我是一片云》放这里做背景音乐,再或者放那曲古筝曲《云水禅心》。做一片与世无争,自在逍遥的白云有何不好,那么酒脱,那么飘逸,不与高鸟比高飞,只与蓝天做风景,于是通透,无忧,无碍,尽享闲适。

第四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王维的诗意境其实和陆游的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相似,都有一种历尽沧桑,走投无路之后的豁然开朗,正如庄子所认为的那样,这人间,总有路可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第五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是《诗经》里的一句诗,画面婉约、伤感。却无限柔美,这是告别的最美场景吧,无论与人,与事,我们都要学会断舍离,杨柳依依,别情也依依……

第六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记得我学书法《曹全碑》的时候就曾写过这一句诗,王维真不愧是山水隐逸派诗人啊,把月色写得这样美,明月、月光、松林、清泉、石头……尘世的烦恼到了这,怕早烟消云散了吧。

第七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前面婉约的诗句喜欢得太多,来一句豪迈奔放的,壮美的,意境够开阔吧,人的心胸应该像大海般开阔、壮美。

第八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又是王维的,高人在何处呢?只在这座山中,只是林木苍苍,草木葳蕤,云雾缭绕……此山深深深几许?不可得知,但见青山隐隐,木叶幽幽……

综上所述,有意境的唐诗还有许多许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三百首唐诗,不仅有三百种意境,或写景,或抒情,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时间关系,我只能简单推荐这么几句了,美好事物共同分享,也愿看到大家的分享,喜欢唐诗,深深地喜欢。











千叶书院祝秀老师


我先不说我认为哪句古诗词最有意境,是我最喜欢的,我先讲下我的一段不长不短的初恋。女孩子是我的同学兼同事,生有一双漂亮的丹凤眼,我认为我们很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谁知她妈知道以后,说我太活泛,不像是会过日子的人,将来不会幸福的,直接回绝了我。我当时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等随着时间慢慢的流逝,内心也逐渐平静,好像是想通了想开了的样子。不过脑子里仍旧留下了两样记忆。一样是有次我把女孩送回家的时候,看见她的家门,是那种标准江南风格由四扇小门组成的大门。二样是记得写了一首破诗,其中有一句特别难忘,“一条废弃的小铁道潜伏在路中央”。

由此开始,我对李商隐的诗渐渐产生了兴趣。虽然我是个男人,但我不喜欢有关天有关地的大起大落、意境非常粗犷的那种,我特爱李商隐诗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依赖,仿佛小家碧玉般的小巧玲珑和精美绝伦,惹人爱恋又惹人惋息。比如一眼惊魂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两件普通的东西写得如此高雅神圣,然后“到死”、“始干”,我反复读得心都软了,眼泪潸然而下。我不管李商隐写情,“一寸相思一寸灰”,现实美和悲情美互相纠缠。我也不管李商隐写诗的手法,如何比兴寄托寓意空灵对仗工整韵律婉转。我也不管李商隐写诗对某个人的表白扩大到了整体,所以受众欢迎。因为连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戏言,“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据说李商隐也曾经历了几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与柳枝小姐。是洛阳姑娘的柳枝小姐,长在一个容易发生艳遇和滋生爱情的地方,一位站在牡丹丛中,一位是刚出道的青年才俊,在四目相对的瞬间,便双双坠入爱河,不可自拔。但是历史故事是如此反复重演,既无地位功名,又出身低微家境贫寒的李商隐,随着柳枝小姐被嫁王侯,一对倾心相爱之人,只好两忘于江湖。

我终于懂了,因为我在李商隐的诗中,始终自怜自醒,一直在无意中寻找疗伤的药方,到头来竟是同道中人,似曾相识且一见如故,无怪乎宠着惯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了。至于啥“最有意境”,啥“为什么”,干卿底事?


手心我心bxl版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月七日,大雨,仆人阿翁刚走,雨具都在他身上,说过要给留下的,我拒绝了,这个季节,哪会下大雨。

我忘了,这里是黄州。

最近心里有些苦闷,特意挑了日子约朋友出游,今天的日子,是我特意挑过的。

去年今天,是我准备从徐州调往湖州的日子,很高兴,不是因为升官,不是因为湖州的米更柔,天更清,而是我终于有次机会,让我的声音上达天听。

新党的行径,非君子所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犹记得少时读书,师父教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问:为何读书?

师父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找了个夜晚,几杯淡酒,趁着暗烛,一篇《湖州谢上表》写的酣畅淋漓。这是官样文章,也是唯一表达我情绪的机会,圣上会看到吧。

记得晚风很柔,梅子味的天空点缀了几颗充盈着美酒香味的星。

“嗒”,一滴雨刚好落到我的眼眶里。思绪被冰冷的雨水打断了,竹林也被吹打的漱漱作响。身旁朋友害怕的紧,就像我刚被抓到御史台的样子。“东坡,快些走吧,一会该淋透了!”边说边拉着我小步趋走起来。

我轻轻甩开他,不禁笑了起来,雨声风声竹叶声,此刻显得如此应景。回想浑噩的官场,昏暗的世道,我虽无力回天,但休想让我沾染污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晴了,回家吧,路有些泥泞,身上有些湿。


枫夜夜夜耶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初读此句,只觉自己正置身在一幅绝美画卷中,黑夜如水,我撑着一帆小舟,飘荡在盈满闪光的河道上,那些是星星的倒影,随着碧波微微荡漾。我卧在船边,饮一壶清酒,飘飘然醉了,望着水中倒影,半梦半醒间还以为自己正卧在天河上。

西风萧瑟,洞庭湖上泛起层层白波,如湘水女神一夜愁成的满头银发。入夜时分,风停了,水面波澜不兴,银河倒映在湖中。醉酒的诗人看到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自己仿佛置身于银河深处,美好灵动、似幻似真、缥缈迷离。




清北文摘


古诗词,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学里,就好比鲜明靓丽且让人爱不释手的一颗珍珠,它虽然古老却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你要问那句古诗词最有意境,恐怕是没有具体且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说一说我的偶感吧。

现阶段,全国的肺炎疫情警报还没彻底解除,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这个比较靠近俄罗斯的边远小县城里,同样没有逃过这场春节被“禁足”的劫难,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为了早日战胜疫情,家家户户都自觉的“被隔离”了。

在“被隔离”的日子里,偶尔也出门去透透风,但就是这偶尔透风的登高一望,映入眼帘的是:北国边城的千山雪景,大街小巷的万籁寂静,此时,雪景高处,虽然树木琳琅,但却没有一丝生气,远处虽然楼群挺拔但却人迹全无,除了那中天日,就是孤独的我,独有的生息就是脚下被踩的“吱吱嘎嘎”的雪声,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来这首古诗:《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虽然此时非彼时,但总感觉还是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寂静和孤独!

题外话

柳宗元笔下,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诗人的主观的心情显得比较寂寞,这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此时的我不由得和他产生了共鸣。

《江雪》,虽然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但他却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孤舟,一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我以为诗人要向读者展示的应该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当然,此时我们也很清高孤傲!(十几亿人众志成城的如此团结一致,说你不清高孤傲谁信呢?)

但在这首诗里,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和我们这个时代没的比。

在《江雪》里,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仿佛就和我眼前的一样。背景越大,描写的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特别近似我眼前这种在喜庆的节日里极不平常的景象。)

诗人下面两句本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活跃起来了。

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可诗人却好像在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的一清二楚。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似乎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应该也都是雪。可是这个江,这个江心。当然了,江是不会存雪的(明显人物是在南方),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的妙笔生花就是这“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景物形象的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就好比我现在的大中国,为了战胜疫情,壮士断腕矢志不渝。

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认为哪句古诗词最有意境呢?


何必强求


王维鹿柴这首可关注一下。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下面我行书写的这首诗,望喜欢书法的朋友多关注交流。



明丽毛笔书法


桃之幺幺,灼灼其华,这句诗最有意境,诗词出自《诗经·周南·桃夭》。光看字面上的意思,她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很容易就能浮现桃花树的样子,桃花朵朵绽放,娇艳而明丽。

那么这句诗词有什么意境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后一句是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桃花来得红艳美丽,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实际上盛开的桃花是比喻新娘美丽的面容。暗寓新婚夫妇的爱情美满,渲染了新婚喜庆的氛围。

中国从古至今其实都是向往浪漫的爱情,我们也看到很多作品中,相爱的男女在桃树下约会蒙誓等等。十里桃林,落英缤纷,美好的爱情。说到桃林和落英缤纷,我又想起了桃花源记。不自觉想起桃花源里的黄发垂髫,鸡犬相闻。

如果不看桃之幺幺灼灼其华的下一句,也许也会把它比成一种平平淡淡,与世无争的生活。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够了。平凡才是真。桃花每年会盛开,桃树下不仅有相亲相爱的情人,也有挑着担子走过的农人。


黄裳文墨


当你恋爱时你会觉得空气都是甜的,当你生气时喝水都会被呛着,为什么呢?

因为相由心生,心随境转。

爱诗之人,总会在自己不同心境时,吟诗一首,那一刻即是最有意境之诗!

没有之最,只有最契合你此刻的心情,最能表达你内心之诗句。

当你看到春天下起的毛毛细雨,大地一片绿色时觉得美极了,不禁想起韩愈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决胜烟柳满皇都。

当你回到家中,看见自己年轻时的美照时,不禁感慨: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

于是泡上一壶茶,静品人生之味: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

喝完茶小憩一会儿,躺床上准备入睡时想在老家的父母,自己出来这么多年也未能尽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

愚见






黑米诗生活


我是予小草,我来回答。大家都知道中国诗歌最兴旺的两个时代是唐朝和宋代,这两个时代文人才子是最多的,就比如大家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


我最喜欢的古代诗歌时有画面感的那种,只要读出来,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出景、人,那个时代的场景,生活面貌,以及政治现状。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颈联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它自动带沙漠画境,无际无涯的大漠中,一缕烽火台上的孤烟,直上青天;长河似带,落日降临,异常浑圆。


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

该诗的创作背景在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朝廷使命前往边塞。作者通过自己的诗歌,记载在途中所看到的沙漠状景奇观,歌颂了大唐疆土辽阔,国力强盛,声威远镇。不过,我们从后来的历史可以得知,作者对待这次边塞战争缺乏了正确的认识,在晚期的唐玄宗手中,唐朝开始走向衰败。


我的回答到此结束,谢谢。


予小草说电影


诗词是古代文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意境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这里面我尤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作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宋 ]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意境深远。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融合无间 ,浑然天成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诗人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上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 ,下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富有极强的层次感。全篇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用语自然,辞意深婉,对女性心理刻画尤为传神。

可以说是写景,情,意境的经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