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关系惩罚VS现实后果惩罚

今天跟大家一起来谈论一下惩罚。

现在很多家长可能在使用惩罚时,会心有顾忌。

因为我们接受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知识,强调正面管教、积极心理的培养,会建议我们更多地使用表扬,使用积极的赞赏的方式去发现孩子,挖掘孩子内心的力量。甚至很多家长担心惩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关于是否可以惩罚孩子,很多家长也会问到我,一般我的回答是可以惩罚,而且惩罚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我们每一个物种的进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这个环境惩罚的一个结果

比如说猎豹必须跑得足够快,那是因为猎豹要避免挨饿的惩罚。对一个客体的内在发展,我们说惩罚的作用也是类似。

惩罚就是孩子出现一个不正确或者错误的行为时,外在给孩子呈现一种厌恶或者是令TA恐惧的刺激,而这种行为与结果的反复绑定会让不良行为或者错误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这就是惩罚的本质

进行深刻的自我认识的时候,需要头脑进入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惩罚会引发孩子的消极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会是让一个孩子的注意力狭窄,而积极情绪,往往会让一个人注意力的范围变宽。

在跟孩子探讨一些严肃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孩子的注意力足够狭窄,这样的话他才能够在某些事情上够专注,你想一个孩子情绪高涨的时候或者开心的时候他会嘻嘻哈哈,对很多事情很难会有一个非常严肃的态度。因此,惩罚很多时候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惩罚,我觉得不是不要惩罚,而是需要来跟大家谈谈如何正确地使用惩罚的方法,在现在家庭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就是惩罚对孩子并没有作用或者是孩子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被惩罚。

你会惩罚孩子吗?|负性关系惩罚VS现实后果惩罚

惩罚孩子的目的

首先,当我们使用惩罚这个手段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惩罚的目的是什么?个人认为我们惩罚孩子,目的是让孩子具备一个良好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比如说孩子现在有一个行为做得非常不好,我们希望孩子停下来。有些家长可能会用直接的呵斥或者是直接上手给孩子一巴掌,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对,以此来制止孩子的行为。

但这种做法其实很多时候都并不能够收到一个长效,只能制止当下的单个行为。我认为停止孩子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安插一个机会,让孩子自己能够停下来。

比如说你可以给孩子一个数三秒:1、2、3,并且告诉孩子,如果你在这三秒内能够停止你当下的行为,你可以免于受罚,但是如果你依然停不下来,那么你就要接受我们规定好的惩罚。

不要小瞧这三秒,这三秒可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孩子利用这三秒停下来,这其实是对他大脑前额叶功能的一种训练。

前额叶负责理性思考和行为控制,通过他前额叶的努力,停下不好的行为,经过这种反复的训练,会让孩子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惩罚之前,我们对孩子进行三秒倒数,这种释放信号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叫思维的刹车。大人给出的信号,扮演了一个参照点的角色,引导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地学会自律。

上面的做法,看起来好像跟我们一直强调的不要限制孩子有些违背,但是我的观点是每一位家长既要鼓励孩子,又要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

比如当一个十岁的孩子正在试图欺负或伤害她的弟弟妹妹,如果你对他说,请你更友善一点,这要是有效果那才叫奇怪。

人们总感觉如果对孩子没有一直保持积极态度,没有不断鼓励孩子,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家长,这是一个教养误区。

其实给孩子设定行为框架,让他们学会与规则和谐共处,真的会让他们受益良多,因此我认为惩罚在很多时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无条件地爱孩子,但

对于他逾越规则界限的行为要惩罚,要知道孩子的错误行为不等于孩子本身。

那些因为孩子犯错,转身离去不再理会孩子的家长,其实是在告诉孩子,我不要你这个犯错的小孩了,这就是我们上篇文章中提到的价值关爱。而那些帮助孩子一起管理行为,让孩子越来越懂得规则的家长,正是在执行无条件的爱。

负性关系惩罚

第二点,我想分享的就是我们惩罚的方法。

中国父母都偏爱使用负性关系惩罚,什么是负性关系惩罚呢?

负性惩罚指通过破坏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来惩罚孩子,比如说我们会跟孩子说,你这样做让我很不开心,我非常生气,你再这样做,我不理你、不爱你啦等等。


你会惩罚孩子吗?|负性关系惩罚VS现实后果惩罚

家长总会破坏亲子们之间的良性关系,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当然,这个方法,可以说有及时效果,因为孩子基于生存的需要,天然对父母有很多的依赖需求。

只要你跟他说你不爱他了,或者是因为他的行为而感到很生气,不愿意再跟他有一些亲密的接触等等,这个时候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很恐慌,他会停下他当下的行为。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他这次停下某个行为只是为了能够缓和你们关系,他可能根本不知道他这个行为本身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根本不知道他要为这个行为后果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因此这种惩罚模式不能引发他的反思。

例如,我们在成人身上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女性朋友会用三天不理她的男友,或冷战五天等方式惩罚男友的丢三落四,以这种方式来惩罚。

这个男人往往会开始去争执“你看你你这人怎么这样啊,你至于吗?不就这点事儿,你至于这样吗?”

当他这样去说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已经跳过他自身所犯的这个错误,开始去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

他根本就不会去深刻的思考要为自己的这些错误承担什么责任。

所以,孩子在这种惩罚下也是这样子的,对于惩罚的原因并不关注,而变成了修复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因此一个有效的惩罚方式应该使用的是现实后果惩罚。

现实后果惩罚

什么是现实后果惩罚呢?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孩子不好好吃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其实大家都知道,可能会挨饿,对不对?因为他在该吃饭的时候没有好好吃,那么他到了半晌会提前饿了。

现实后果惩罚就是要利用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去惩罚行为本身。因此,对不好好吃饭的孩子,你要做的是不要在中间给他零食,当他饿的时候你不要妥协,不要总是担心孩子饿就一天喂他六顿饭。

如果你在他饿的时候总是供应零食,那他绝对不会在你认为应该吃饭的时候去好好吃饭。所以,我个人认为一定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什么叫饿,要让他知道,如果他不好好吃饭,有可能他要挨饿。这就是现实后果惩罚。

所以,父母不必采用非常激烈的负性情绪,或者带着非常负面的情绪去惩罚孩子,通过现实后果惩罚,会让我们的孩子懂得因果。


你会惩罚孩子吗?|负性关系惩罚VS现实后果惩罚

例如,不吃饭就会饿,不睡觉就会没精神,从而使他们变得对自己更有责任,最起码他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知道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孩子逐渐的建立自我管理。

小结

总的来说,父母在和孩子的关系中,要起到的是促进让他们为自己负责的作用,而不是一味的抱着为孩子着想,不给孩子自己负责的机会,或者是通过负面的惩罚,而不让孩子明白到底为什么会被惩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