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环顾当今全球影视界,要论拍摄各类神剧的本事,能跟中国导演叫板的大概只有印度导演了。宝莱坞出品的战争题材或动作题材影片向来以超大尺度的夸张特效和违反客观规律的动作设计而出名。如果只看影片简介,2019年推出的印度战争影片《凯萨里》也颇有高能神剧之风范,本片讲述了21名锡克士兵对抗上万部族武装最后全体战死的故事,历史上不乏以少敌多的战例,但相差如此悬殊确属罕见。然而,查了一下资料,笔者发现阿三还真没吹牛,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场战斗,就是1897年9月12日的萨拉加希之战。这场战斗对于中国人比较陌生,但在印度却是家喻户晓,可以比肩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温泉关之战,堪称印度版斯巴达勇士。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 2019年印度战争片《凯萨里》的宣传海报。

为了更好地观赏这部影片,笔者恶补了下相关的背景知识。萨拉加希之战源于19世纪末英属印度和阿富汗之间的边境冲突,1897年9月,阿富汗部族武装纠集万人意图进攻英军的三座边境堡垒:洛克哈特堡、古利斯坦堡和萨拉加希堡,其中萨拉加希只是一个小型堡垒,充当前两座堡垒的信号中转站(传递信号的方式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卖个关子,下文详表),守军仅有21人,而洛堡和古堡的驻军也不过百余人。阿富汗人的计划是先攻取萨拉加希,切断两堡联系,再各个击破,在9月12日天黑前拿下全部目标。以如此庞大的兵力优势,胜利似乎轻而易举。然而,由伊沙尔·辛格中士指挥的萨拉加希守军表现出异常顽强的斗志,死死拖住进攻者八九个小时,21名锡克士兵最终全部阵亡,为援军抵达争取了时间,挫败了阿富汗人的进攻。这场战斗被锡克人视为战场神迹,广为传颂,而现代印度也将此战作为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典范大力宣传。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凯萨里》中阿富汗部族武装准备进攻萨拉加希堡的镜头,真正的重兵压境!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1897年9月14日英军收复萨拉加希堡后拍摄的堡垒废墟,几名锡克士兵肃立其上。

19世纪英国与阿富汗之间的战争即使对于国内军史爱好者而言,也是相当冷门的,如果不是因为这部影片,萨拉加希之战恐怕也鲜有人知晓。虽然《凯萨里》难免带有印度特色主旋律影片的理想化色彩、夸张手法和歌舞元素,但还是让笔者感觉耳目一新,尤其是片中对于当时英印陆军锡克部队的服装和武器装备的表现十分引人注目,其中有三件出场的装备特别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在观影后收集了资料略作研究,下面就分享一二。

杀敌神器:步枪

21人对抗上万人,按照一般的逻辑,这些锡克士兵个个都是兰博式的人物,人手一挺州长标配加特林机枪,以一当百。然而,这不是《第一滴血》和《终结者》,19世纪末也没有能手持的火神炮。在《凯萨里》片中,杀伤力最强的武器是早期型马克沁水冷式机枪,在影片开头阿富汗人攻击古利斯坦堡的战斗中漏过一脸,但是萨拉加希堡并没有配备这等大杀器,守军用于抵抗如潮敌军的主要武器仅仅是步枪而已,还是装一发打一发的老式步枪!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在影片开头的古利斯坦堡防御战中亮相的马克沁机枪。

笔者对古典枪械不是很熟悉,最初没能识别出具体型号,但这种步枪的操作方式和片中表现出的强大威力(颇为神化)还是令人侧目的。与大家熟知的栓动步枪不同,锡克士兵手中的步枪没有枪栓,而是通过枪托下方的弯型杠杆完成开膛动作,这与美国内战时期出现的斯宾塞连发步枪相似,而且其装弹方式也很独特,由机匣上方将枪弹压入枪膛,一次只能装填一发。现在看来这种单发步枪早已过时,但片中颇为神奇,威力奇大,中者立毙,射程超远,主角伊沙尔中士利用顺风狙杀敌方刽子手,目测距离超过2000米!更有甚者,伊沙尔将单筒望远镜直接绑在枪身上充当狙击步枪,将子弹直接射入敌方狙击手的步枪枪膛内,导致目标枪毁人亡,估计很多现代步枪都打不出这样的效果。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凯萨里》中锡克士兵为步枪装弹的镜头。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凯萨里》中将单筒望远镜绑在步枪上制作的简易狙击枪的细节镜头。

笔者按图索骥,确定了这种步枪的身份,即英国马蒂尼-亨利步枪,而它在历史上确实是一款传奇武器。马蒂尼-亨利步枪是英国陆军第一种专门研发的后膛装填来复枪,自1871年列装后,在英国陆军及其殖民地军队中服役长达三十年,被广泛应用于19世纪后半叶大英帝国的殖民征服战争。即便进入20世纪,马蒂尼-亨利步枪仍被世界各地不同的武装组织所使用,甚至在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中还出现在塔利班的军火库内,这样算来其服役生涯超过130年!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曾在英国陆军中服役长达30年的马蒂尼-亨利步枪。

马蒂尼-亨利步枪虽然是英国陆军的制式步枪,但它并非英国人发明的,其原型是美国枪械设计师亨利·皮博迪在1862年发明的一款采用起落式枪机的单发步枪,并申请了专利。1866年,居住在瑞士的奥地籍工程师弗里德里希·冯·马蒂尼对皮博迪的步枪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坚固且射速更快。马蒂尼携带新枪参加了1867年英国陆军新型步枪选型,一举中标,由皇家兵工厂批量制造,经过改进后于1871年7月正式列装,以两位设计师的姓氏命名为马蒂尼-亨利步枪,在服役生涯中衍生出多种改型,同时也被土耳其和罗马尼亚引进,最特别的是阿富汗当地的枪匠也大量仿制,甚至连原厂徽标也一并复制,当然品质与原装货存在差距。据估计,马蒂尼-亨利步枪及其仿制品的产量可能高达100万支!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马蒂尼-亨利步枪的枪机结构图。

马蒂尼-亨利步枪空枪重3.83公斤,长1245毫米,枪管长度844毫米,最初的口径为0.577英寸(14.66毫米),发射多种类型的金属弹壳枪弹,枪口初速400米/秒,有效射程370米,最大射程1700米,射速达12发/分,而在训练有素的士兵手中甚至可达20发/分。马蒂尼-亨利步枪坚固耐用,动作可靠,威力精度颇佳,服役后深受英军信任。不过,随着更先进的弹仓式步枪的问世,单发装填的马蒂尼-亨利步枪于1889年停产,但是直到一战结束才彻底从英军中退役。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凯萨里》中锡克士兵手持马蒂尼-亨利步枪守卫在堡垒城头。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陆军早在1888年就列装了李-梅特福德弹仓式栓动步枪,逐步淘汰了马蒂尼-亨利步枪,但是出于对殖民地部队的防范,驻防印度西北边境的锡克部队依然使用停产的马蒂尼-亨利步枪。不过,在萨拉加希之战中,堡垒守卫者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支老式步枪的威力,给予进攻者重大杀伤。

通讯神器:日光镜

前文提到,萨拉加希堡是作为两座堡垒之间的信号中转站存在的,其实洛克哈特堡和古利斯坦堡相距并不远,但受到地形阻隔,无法相互看到,因此才在两地之间的萨拉加希建立信号站,协助传递讯息。在19世纪末无线电还属于高精尖技术,英印陆军边防哨所也没有装备电台电话这种先进通信工具,但他们使用一种古老而有效的通信媒介:日光,而各个堡垒之间用于通讯的工具就是日光信号反射器。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凯萨里》中英军军官下通信兵下达命令的镜头,注意他们身边的日光反射信号器。

相信很多朋友在儿时都玩过用镜子或其他反光物反射阳光晃人眼睛的把戏,而《凯萨里》片中登场的日光信号反射器的工作原理与之相近,是通过转动镜面或遮挡光线发出闪光信号,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其实这种方法古已有之,现在也依然被广泛采用,比如遇险时利用镜子反光发送求救信号等等。近代作为通信工具使用的日光信号器是由德国数学家卡尔·高斯在1821年发明的,并在19世纪下半叶作为无线电普及之前一种非常有效的通信器材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方面,一度是很多国家军队的制式装备,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将其列为标准装备,在巴基斯坦军队中甚至使用到1975年。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一个典型的日光反射信号器实物,有两面镜子。

日光反射信号器的核心部件其实就是两面镜子,多为圆形,直径在38毫米到305毫米之间,也有更大的尺寸,其具体形制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是将两面镜子安装在可旋转的支座上,下设三脚架,其中一面为发信镜,用于发送闪光信号,另一面为反光镜,用于发信方背对太阳时将阳光反射到发信镜上。在使用时,利用信号器上的准星对准受信方,转动镜面或利用遮光板间断遮挡光线,按照摩尔斯码发送闪光信号。受信方通过目视或望远镜识别信号,进行解读,从而实现讯息传递。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凯萨里》中锡克通信兵使用日光反射信号器发送信号的镜头。

日光反射信号器有很多优势:首先,它不需要任何固定设施,携带便利,使用方便;其次,通信保密性好,反射的光束很窄,发散范围很小,方向性好,只有处在光束反射路线上才能接收到完整的信息;最后,通信距离远,传信速度快,根据光照条件、空气透光度、镜面尺寸、地球曲率、通信地点相对高度等因素的影响,日光反射信号器的最大通信距离通常在32~80公里,而利用日光反射器完成通信的最远记录是295公里,是1894年9月17日由美国陆军通信兵部队创造的,而光的传播速度也赋予了日光反射器高效的传信速度。当然,日光反射信号器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要有太阳,是不是想起《国产凌凌漆》里达文西的太阳能手电筒了?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凯萨里》中锡克通信兵用于打印信息的木制活字。

在《凯萨里》表现的萨拉加希之战中,日光反射信号器是一件非常博人眼球的装备。在萨拉加希堡坚守到最后的古穆赫列兵就是一位信号兵,负责操作日光信号器传递信息,实际上关于这场战斗为数不多的现场信息几乎都是他通过闪光信号发送给相邻堡垒的,而他发出的最后一条讯息是"请允许收起信号器"。除了日光信号器本身,片中古穆赫使用的收信解码工具也很有看点。在接到信息后,古穆赫从一个木盒里依次取出带有字母的活字,将其排列到一个长条木槽中,然后蘸上印泥,将信息印在纸上,恰如现场版活字印刷,这个历史细节的还原真的相当赞。

信仰神器:锡克环刃

《凯萨里》片中有一样东西第一眼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那就是锡克士兵那硕大头巾上的金属圆环。起初,笔者以为那只是一个头饰而已,后来发现锡克士兵对圆环非常重视,就算取下挂在墙上也要双手合十膜拜,到了影片最后高潮阶段,这个圆环才显出真实用途:主角伊沙尔中士右手紧握烧红的长剑,左手握持圆环,与阿富汗人展开近身肉搏,而那个圆环外沿开有锋刃,被击中的人顿时皮开肉绽,鲜血横流。原来这个圆环是一件近战武器!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凯萨里》中伊沙尔中士和他的战友们都在头巾上带着金属圆环。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得知这个圆环是印度次大陆特有的一种异形兵器环刃,英语称为Chakram(查克拉姆),也称为飞轮、轮刃、战轮、圆月轮等,是不是很有诗意,却是一件杀人利器。环刃据说起源于古印度教的法轮,是一种投掷武器,也可用于砍杀。典型的环刃是一个轻薄的金属圆环,重量为150~500克,直径10~30厘米,圆环外沿打磨得锋利无比,吹毛立断,在使用时将圆环套在手指或手腕上,旋转后向目标抛出,射程可达40~50米,据说在30米距离上可以切断2厘米粗的竹子,在近距离的话其力道足以轻松削断对手的手脚,威力相当可观。当然,要想娴熟使用此等利器也非易事,需要长久的训练和高超的技巧。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现代复制的360度开刃的环刃,还加装了一条皮带套便于携带。

环刃主要有三种形制,第一种是半环或大半环开刃,未开刃的部分作为手柄用于握持,可投可砍;第二种是360度开刃,但在圆环内侧另有手柄可供握持;第三种是360度开刃又没有手柄的形式,这种环刃无法赤手握持,主要用于投掷。那么为什么锡克士兵要将环刃佩戴在头巾之上呢?这还要从锡克人的历史谈起。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19世纪末驻守印度西北边界的英国军官和他们的锡克卫兵,注意卫兵头巾上的环刃。

锡克人是居住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信奉锡克教的民族,具有深厚的尚武传统。锡克男子以战斗为荣,自尊心极强,人人裹头巾、蓄长须、带铁镯、佩短剑,名字中都带有"辛格",意为狮子,表明要像狮子一样勇猛作战。19世纪初,锡克人曾驱逐了阿富汗人,在印度西北部建立了锡克帝国。1842年至1849年,英国通过两次锡克战争征服了锡克帝国,这是印度次大陆上最后被英国吞并的邦国。在战争中,锡克战士的英勇善战令英军印象深刻,此后开始大量招募锡克人进入殖民地部队服役,锡克部队和来自尼泊尔山区的廓尔喀部队成为英属印度陆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分。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现代印度陆军中的锡克族士兵。

在锡克帝国的军队中有一支被称为"无畏者"的精锐部队,起初是作为锡克教领袖和宗教场所的护卫武装,创建于17世纪末,其成员自幼从军,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武艺高强,意志坚定,作战勇猛,视死如归,后来发展成为锡克帝国的军事精英贵族。"无畏者"部队在战场上身穿蓝衣,头戴独有的圆锥形尖顶头巾,非常有辨识度,而且"无畏者"们热衷于使用冷兵器进行近战,最特殊的是他们会在尖顶头巾上套上不同直径的环刃,可以随时取用,堪称一个戴在头上的武器库,这副装扮成为"无畏者"部队的标志。当然,随着进入热兵器时代,环刃的实战价值大为降低,而英印陆军的锡克士兵们将环刃戴在头巾上,更多出于对前辈勇武传统的缅怀,也是一种彰显尚武精神的行为。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锡克帝国的"无畏者"部队战士(左)和带有多个环刃的尖顶头巾实物(右)。

《凯萨里》片中锡克士兵头上的环刃总体感觉更像是装饰物,虽然最终男主角也将其当作近战武器,但如果平日就把如此锋利的凶器戴在头上,会不会太危险了呢?而且,有资料记载,锡克战士最偏爱使用第三种形制的环刃,而那种是无法握持的,所以伊沙尔中士最后使用环刃肉搏可能算是个小BUG吧。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

■《凯萨里》中伊沙尔中士手持长剑和环刃与敌人搏斗的镜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