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生存,求變與創新

1

企業是社會的器官,企業宗旨最重要的一個定義就是創造顧客。作為社會的器官,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會迎接什麼樣的挑戰和問題?在疫情下,中小企業又是如何生存、求變與創新的?

上海大學MBA雲課堂聯合零壹財經舉辦了第一期線上公益直播,直播以“企業是社會的器官——疫情下的生存,求變與創新”為主題,主咖嘉賓邀請到上海大學MBA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寅斌博士,圓桌嘉賓邀請到上海大學經管中心德魯克研究所的研究員王雷,同時,上海經濟管理中心副主任孟添博士擔任本次雲課堂直播的主持人。

課堂上,劉寅斌博士分享了五個小企業在疫情下“求存與求變”的案例,嘉賓們由此進行展開,本文將圍繞五個案例展示嘉賓分享內容。

來源:上海大學MBA(SHU MBA)

01 一個普通人案例:上海蘭州牛肉麵老闆

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達到確定的目標

劉寅斌首先分享一個普通人的案例,他是上海蘭州牛肉麵的老闆。我每次跟他說你們家蘭州拉麵特別好吃,他都說:有沒有搞錯,我是蘭州牛肉麵。

疫情下的生存,求变与创新

疫情來了之後,我發微信問他:老王,最近開不了業是不是很焦慮?結果老王回覆說不焦慮。他說,他在上海開蘭州牛肉麵,開了整整15年,沒有休息過一天,這回好不容易抓住時間休息一次。我又問他“萬一疫情結束之後你開不了業了怎麼辦呢?”他對我說,他在上海開了15年牛肉麵館,從來沒有選過一個位置。這個麵館只要往那裡一放,就會顧客盈門。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很簡單,他燉的牛肉比別人好吃,只要疫情一結束,只要他一開始開張,顧客還是會跑過來吃麵。

老王的話為我們傳達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東西,就是疫情確實會改變很多東西,但是疫情有幾個東西是改變不了的。第一,疫情改變或者消滅不了個人的專業技能,你原來是專業的,你今天還是專業的。第二,對於企業來講,疫情不會消滅一個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你沒有核心競爭力或者你本身沒有價值,疫情是會把你消滅的。第三,疫情不會磨滅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渴望發展、渴望進步、渴望富裕的巨大動力,這個動力是繁華的根本。我從這個小麵館的現狀看到了這個東西。

孟添:

劉老師的這個例子很有意思,好像老王並沒有大家現在廣泛認為的小微企業主的焦慮,好像沒受到疫情的影響。大家都知道疫情是突發事件,就像這些年大家一直討論的VUCA時代,易變,不確定,複雜與模糊的突岀體現。但老王的篤定,就在這種不確定性中找到關鍵的確定性。他沒有忘記做麵館的初心。德魯克對確定與不確定有非常精闢的論斷,請王老師給我們解讀下。

王雷企業家都知道,追求確定性的人往往不是一個好的企業家。任何一個企業家做買賣、幹生意,都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來達到確定的目標,這也是德魯克理論經常講的,如何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達到確定的目標。

可能很多企業家不知道怎麼應付不確定,怎麼在不確定性下應對確定目標,答案恰恰是用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就像大樹一樣,樹根扎的越深,就可以應付越多的變化。

蘭州牛肉麵的老闆,他那種極其強烈的確定性的東西相信大家都能感覺到,他用確定性的東西來應付今天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家們有什麼啟示呢?

在這種不確定性下,你要再確定,找你業務上的定位,找你業務上的核心,找你業務上符合你業務的價值觀、符合你業務的東西來集中,即用你的定位、核心價值觀、核心能力去應對這場不確定性。

02 一個企業家案例:洪記兩輪徐洪軍

事業高潮期只聚焦一個項目 疫情來了現金能維持8個月

劉寅斌:這家公司名字叫做洪記兩輪,創始人叫徐洪軍,他曾經是摩拜單車的聯合創始人,負責摩拜單車的硬件和智能硬件的生產。摩拜單車和OFO打的最厲害的時候,每天大街上投放大量的摩拜單車,這些摩拜單車如何在那麼快的時間內完成設計、完成生產、完成投放,都是徐洪軍在背後操盤。

疫情下的生存,求变与创新

在2017年離開摩拜之後,徐洪軍創立了洪記兩輪,專門為全球各大共享公司提供共享單車和共享兩輪工具的智能化、一體化解決方案。2018年,這家公司開始運營,之後徐洪軍拿到了美國最大的共享單車公司LIME的訂單,要求洪記兩輪在很短的時間內一次性為他們提供4萬輛雙滑輪車的裝備。

當時,全世界沒有人能夠設計,也沒有人能夠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完成生產。而徐洪軍的洪記兩輪利用他豐富的經驗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研發、生產。在完成這筆訂單之後,來自全世界的共享出行公司都來找他,訂單紛至沓來。到目前為止,只有一歲半的洪記兩輪2019年全年營收達到六千多萬。

在疫情前的三個月,徐洪軍把所有的員工叫在一起做年終總結,他在會上問道:“如果我們公司只有一個月的壽命,現金只能維持一個月,我們應該幹什麼項目?”反覆討論之後,洪記兩輪選擇了一個出口歐洲的兩輪車項目。因為這個項目,徐洪軍把當時公司手裡頭的20多個項目全部都“咔碴”了,這個決定還引起了公司同事的“不滿”。不過,徐洪軍說:“我們必須要聚焦,必須要專業,必須要把精力投在一件事情上,這是大家選出來的項目,選出來我們就幹。”

疫情前三個月的這一次聚焦,導致了什麼結果呢?公司財務告訴徐洪軍,洪記兩輪的“錢”還能維持八個月。這下徐洪軍放心了。

疫情發生之後,徐洪軍的投資人問他:“疫情對洪記兩輪2020年上半年的生意有沒有影響?徐洪軍答道,洪記兩輪現在的市場在歐洲,由於整個歐洲的兩輪車、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的生產基地全部在中國,所以,公司所受到影響就是“我們的自行車出不去”,但同時“洪記在歐洲的所有競爭者的自行車都出不去。”

徐洪軍進一步答道,疫情會結束,疫情結束之後歐洲市場的報復性消費將會到來。拿幾個問題來考驗:第一個問題,誰家生產的自行車先到歐洲誰就贏;第二個,誰的自行車最酷誰就贏;第三個,誰的自行車產量最大,誰就贏。

在這三個方面,洪記兩輪都有優勢。第一,洪記的自行車設計,全球最酷,長相上沒問題。第二,洪記的競爭對手都是一兩百個部件,也意味著他們要管理一百多家供應商,而洪記的自行車只有13個核心部件,只需要管理好十幾家供應商就可以了。拿徐洪軍的原話來說,就是“在產能爬坡和產品快速生產上,誰也玩不過我”。第三,價格比別人便宜一半。

比你酷,產業鏈、供應鏈比你簡單,價格還便宜,這三個優勢放在一起,一定能保證一件事,那就是隻要市場一開放,洪記兩輪的產品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批量、最酷的形態出現在歐洲,歐洲兩輪車報復性市場增長的大蛋糕,洪記兩輪吃定了。現在就等春天到來的結果。

此外,徐洪軍在當天的直播裡透露,洪記兩輪在這段時間裡還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並且這兩天就要籤協議了——真金白銀近1億元人民幣,就要到賬了。

劉寅斌博士用三句話為洪記兩輪做了一個總結:第一句,專注才能聚焦;第二句,聚焦才能專業;第三句,唯有專業方能生存。

王雷:徐洪軍最厲害的地方在哪裡?他在生意那麼好的時候,在高潮點把二十幾個生意砍了,迴歸初心,這個我覺得特別厲害。一旦發現你公司不是20%集中利用的資源產生了80%的成果時,那就意味著你要做一場拋棄,把資源集中在20上,產生80回來。這是德魯克老先生給我們的一個警示,他講的“拋棄”也是這個意思。

孟添:徐洪軍的案例可以看到,創新是可以計劃,甚至訓練的。企業家可以有意識地系統性地每年進行創新,或者按時間計劃,去重視創新這個步驟,定期檢視自己,正視變化,企業如果建設有計劃的創新體系,就可以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與情況。而且,徐洪軍在做有計劃地放棄,這個很難的,通過系統性地創新,把精力聚焦在核心競爭力上。這是企業家精神可貴的價值所在。

03 一個行業案例:火鍋行業

疫情前火鍋外賣看不上VS現在積極擁抱外賣

劉寅斌:火鍋這件事情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有火鍋外賣,但在重慶這個火鍋之鄉,到處都是火鍋店,大約有3萬多個火鍋店,這導致火鍋外賣這個小細分行業,經過幾年發展,仍未被主流社會接受。

疫情下的生存,求变与创新

劉寅斌博士採訪了幾位火鍋店的從業者——原先他們看不上火鍋外賣,這次疫情來了,火鍋外賣都做起來了。

這次重慶火鍋外賣最早受到啟發的是劉云云(音),他在自己家門口開了一家火鍋店,主要服務小區的老百姓,核心特點就是便宜。他們家一共五口人,全靠這個火鍋店生活,春節一來火鍋店停業,劉云云一家急的如鍋上的螞蟻,因為停業一天就意味著一天沒有收入。結果大年夜裡,小區一個老太太打電話來問“12點能不能送一個火鍋過來?”,之後一傳十、十傳百,從正月初四到現在,他們單天火鍋的銷售額是平時運營的2.4倍。

再來看看張洪森(音),他在觀音橋有三家店,全國還有20多個合作店。從2月10號開始,張鴻森的火鍋店開始配送火鍋外賣了,一個星期以後,他的火鍋店外賣做到190單,而且上升趨勢非常顯著;餓了麼、美團,騎手不夠用,現在在跟順豐談合作,送外賣。在疫情之前,他說火鍋外賣算什麼,根本看不上,結果現在特別積極地擁抱外賣。

再來是老王,他說火鍋外賣一定是一個大趨勢,他現在能清晰的感覺到火鍋外賣和火鍋就跟迷你卡拉OK和卡拉OK是一樣的。他的結論就是一個火鍋行業的新時代正在到來。全公司上下正在集中所有的力量,尋找火鍋外賣生意的奧妙和核心。

孟添:不僅是餐飲火鍋這個行業,好多行業受到這次疫情的影響後,認知習慣與消費行為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感覺好像有一種很深遠的影響。打個比方,就像餐飲業大佬看不起外賣,原來老師們也看不起在線教育,但現在無論是中小學、大學,大家都在嘗試,我和寅斌最近都在準備網課。原來的既有利益被突發事件打破了。

這種網絡教學的行為習慣慢慢會培養起來,它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是前所未有的。

王雷:德魯克的思想告訴我們,你要抓住新的創業創新機會,你就必須發現機會。看見這個種子還不夠,怎麼把這個種子放到這個組織的土壤裡,讓它在這個土壤裡成長起來,還要把土壤裡創新成長的果實推到市場裡。疫情一來,這三件事被壓縮成一件事了,就像上述的火鍋外賣。 這也告訴我們,來自於用戶的真實的需求,一定會孵化出意外的驚喜。

04 一個小眾產品案例:非洲鼓

特定時刻 會創造很多特定的應用場景

劉寅斌:最近在疫情期間,我買了兩個非洲鼓。是從哪裡買的呢?在抖音上。我看到抖音視頻裡一個年輕的爸爸和媽媽,帶著一個不到兩歲的小孩子,在一起跳唱兩隻老虎愛跳舞,小孩子唱的特別有節奏,當時一看之後就覺得這個東西我要買。然後我就買了這個鼓,當我問鼓店老闆最近生意怎麼樣時,他告訴我一個數據——春節半個月,他把2019年下半年的庫存清空了,鼓賣光了!問他為什麼,他說不知道。

疫情下的生存,求变与创新

抖音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傳播的應用場景。當你在賣產品的時候,第一個賣的是產品,第二個賣的是場景,第三個賣的是標籤。標籤是什麼?標籤是網紅產品,為什麼買了喜歡發微博、微信,是因為它是一個人設建設和自我心理滿足非常重要的標籤性的東西。這個案例,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刻,會創造很多特定的商品和特定的應用場景,非常有意思。

05 一個傳統領域案例:中醫顆粒劑

專業不代表市場,市場只是市場

劉寅斌:在疫情期間,中藥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我要說的這個案例是郭氏中藥館,它的老闆六年前從電腦報集團旗下的大眾網絡報辭職,辭職之後,跟他父親一起開了一個郭氏中醫館。他們家是六代從醫,他父親也被稱為“神醫”。

疫情下的生存,求变与创新

六年前他創業的時候就開設了網上問診。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我問他“網上問診不用切嗎?”他說有幾個條件是不用切的,比如,他父親的一個老病人,已經吃了九年的藥,在此之前被西醫判斷為肝癌,生命還剩下半年時間;結果吃了他父親開的藥,到今天還活的好好的。像這種病人,每個月開藥就行了,不用去切了。第二類病人,比如,有一個病人是帕金森患者,已經80歲了,在烏魯木齊有一個尿毒症患者,像這種病人年紀大來不了了,只能網上望聞問,然後給他開藥,現在一直維持的特別好。

以前覺得網絡上開藥場景特別棒,後來出問題了,疫情一來,市政府規定所有的中藥館和民間醫院全部停業。剛開始他想停業沒有關係,可以網上看病。結果一看病就發現問題:他父親講究熬藥,哪味藥先下、哪味藥後下是有講究的,所以一般都是熬好藥之後用真空包裝給病人寄過去。疫情開始後,因為藥工回家了,藥熬不了了。他就跟他父親講,中醫行業還有顆粒劑的東西,比如小柴胡這種,其實每種藥都有中藥顆粒劑,這類藥在韓國、日本、中國臺灣發展的特別好,但他父親特別反感這個。現在問題出來了,病人在網上在線診斷,求藥救命。

一個老中醫行醫幾十年,堅持熬藥幾十年,終於在這一刻“崩潰”了。他父親一下子就轉變過來了,讓他聯繫三九、華潤各大公司把顆粒劑拿來。這就跟吃火鍋一樣,雖然說先下後下差一點,但差一點就差一點吧。救命要緊!

最後,他預言到,春季疫情一結束,中醫推廣幾十年的顆粒劑產品的春天就到了。

中藥館的案例,讓我們看到,不要在自己的慣性通道上把自己逼到死衚衕,中藥熬不了,讓病人回家熬嗎?不是,用顆粒劑。這個世界上答案比問題要多。

王雷:其實,很多人把營銷和推銷,給弄反了。就是說很多人雖然知道這個,但是都是以專業性代替了營銷、代替了市場。什麼叫營銷?我們只有去認識市場的需求,這才是營銷。永遠用我們的專業性去代替是不行的,專業不代表市場,市場只是市場,所以這是這個案例給我們提供的一個很好的啟示。

孟添:

德魯克說企業的宗旨不是贏利,而是滿足顧客需求,所以正視需求的變化很重要。這次疫情下,出現很多新的需求,或者說以往的不少需求也被更深刻地認識與認知。好多行業都是這樣,以前有這樣一個技術、產品,但是一直沒有被很好的推廣開來。好技術不一定有好商業的。這次疫情讓這些產品離開了原本被大家固化的慣性軌道,從而銷量帶來大幅增長。比如,我一個朋友的公司是做電子合同簽名的,叫法大大,企業微信上有他們的小程序。疫情發生後,他們的整體業務量增加了5倍。

疫情期間,我們現在研究生論文的導師簽字,都開始用電子簽名電子合同,以前怎麼可能,有幾個導師會願意嘗試,有哪個管理部門會許可這種嘗試,推起來很費勁。但現在完全變了。這都是認知的變化,原來的疑慮糾結不願改變都消失了。大家這對電子簽名的認知有了很大的改變未來,我們所有的合同與更多場景都會用上電子簽名,有可能導致整個行業未來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出現顛覆性的變化。

06 結 語

劉寅斌:

疫情下的生存,求变与创新

王雷:

疫情下的生存,求变与创新

孟添:

疫情下的生存,求变与创新

This news is about the changes of the small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perio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