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琅琊利劍


原因很簡單,因為很難且毫無意義。在印度,種姓的影響無所不在,雖然姓名可以冒充,但其生活卻無法複製。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三千多年曆史,雖然這一制度已從法律中廢除,但其傳統影響力卻依然盛行。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種姓文化已經滲透到了方方面面。

對普通的印度人來說,他們對種姓話題沒有多大興趣。但對高種姓的人來說,他會主動告訴你他是婆羅門或剎帝利種姓,因為這可以炫耀他們的身份和地位。

要想講清楚低種姓人為何不冒充高種姓,首先得了解種姓制度和如何區分種姓。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形成於吠陀時代後期,已經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執掌宗教和祭祀的婆羅門(僧侶),執掌軍政大權的剎帝利(統治階層),從事農牧商等活動的吠舍以及由土著構成的首陀羅。

其中的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屬於高種姓,而首陀羅屬於低種姓。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類人被稱為達利特,他們被排斥在種姓外,是地位最低的一個階層。

如今,每個種姓之下都發展出很多的亞種姓,數量達數千種。種姓制度等級森嚴,婚嫁通常在同種姓中進行,要求比較嚴格的種姓,甚至規定是同一亞種姓。

男性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但女子卻不能嫁給低種姓的男子。如有違反,將會被驅逐出種姓,其孩子也會淪為達利特,這種婚配保證了高種姓人血統的純正。

每個種姓的職業幾乎是固定的,不能自由選擇,更不能從事比自己種姓低的職業。由此可見,職業也是種姓的具體反映。另外,從姓氏也可以看出種姓類型。

當然了,在當今的印度,姓氏和職業已不能準確的區分種姓的高低。高種姓也有因落魄而從事低職業的現象,一些低種姓也有因發跡而出現所謂的梵化現象。

同樣,容貌在以前也是區分種姓的一大特徵,但如今早已變得難以區分。在印度的一些地方,高種姓也有黝黑的膚色,低種姓同樣也有淺膚色,區別並不大。

對於婆羅門種姓,未必都是高等級的祭司,也有破落的婆羅門去當廚師,原因是所有種姓都能吃婆羅門做的飯。而低種姓做的飯,高種姓是絕對不允許吃的。

印度種姓通用的識別方法是男性佩戴的“聖線”,高種姓男孩出生後都要舉行佩戴“聖線”儀式,通常婆羅門佩戴棉線,剎帝利佩戴亞麻線,吠舍佩戴毛線。

通過印度人手腕上的聖線質地,就可判斷其種姓。沒有佩戴聖線的人,通常是首陀羅或者達利特,又或者是非印度教教徒。低種姓人有沒有可能冒充高種姓?

如果是個人的話,很難。在印度的城鎮中,每個種姓都有特定的職責和聚居區。比如達利特是專門為他人而工作,他們不能進入神廟,不能使用高種姓水源。

如果有低種姓冒充高種姓,他們會很容易發現破綻的。比如隨便看幾眼,或者交流幾句便會即可判斷出你的種姓。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生活,生活很難改變。

對個人來說,冒充高種姓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因為你的種姓決定了你的生活,即使種姓偶爾會撒謊,但生活絕對誠實。況且,冒充行為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通常情況下,只要知道姓氏和其它一些因素如職業、相貌、聖線等,就可大致判斷出其種姓。這樣可排除全家改姓的特例,這通常是一些發跡後的低種姓人所為。

另外,高種姓人通常都是素食主義者,而低種姓人素食者很少。婆羅門雖然富裕,但卻常以新鮮蔬果和糧食為食。而達利特家庭則相反,而且有些還會酗酒。

對達利特的規定非常多,比如在經過高種姓聚居區時,他們要提著鞋子赤足行走。從神態上也可以判斷,高種姓人通常很自信,而低種姓大多比較自卑羞澀。

還有,從人們的談吐中葉可以看出種姓高低。高種姓大多都受過教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低種姓大概率講當地話。雖然說不是絕對,但也是判斷方法。

所以說,在印度很難出現低種姓人冒充高種姓,這個難度實在太大,很容易被人識破。


野史也是史


在印度,低種姓冒充高等姓這事兒,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難度太高,可行性太低,基本上沒有冒充成功的可能性。一旦被發現,後果絕對會很慘。

據說曾經發生過一個真實案例,一個低種姓男子冒充高等姓的,還成功地娶了一個高種姓女孩。但不久後,他妻子發現真相,直接與他離婚,女方的家人還想法兒要了這位男子的性命。這事兒不知真假,但是也足以說明冒充失敗的嚴重後果。膽敢冒充高等姓,一旦被查到,可是會有可能丟命的。

低種姓冒充高等姓都有哪些困難?

首先,外貌和膚色就是一大難關。

高種姓和低種姓在外貌上有著很明顯的區別。高種姓屬於外來的雅利安人種,膚色較淺,而低種姓大都是被征服的原住民,屬於達羅彼荼或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膚色較深。同時,高種姓的人往往家境富庶,不會從事體力勞動,所以皮膚相對就會比較白。再加上他們世代只跟自己種姓的人通婚,後代的皮膚就會越來越白。而低種姓者尤其是達利特,他們都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工作,印度日曬強烈,他們的膚色自然都很黝黑。所以,一般僅憑外貌就能區分出高種姓和低種姓。

第二,姓氏和家庭。

長久的等級制度,將高種姓與低種姓完全割裂開來。一聽到你的姓名,就可以通過姓氏籍貫來辨別你的身份。雖然可以改名換姓,冒充姓氏,但如果人家問起你這一姓的情況,問起你的家庭背景,那可就麻煩了。畢竟高種姓姓氏一般都有著一個大家庭,這你又能如何偽裝呢?

第三,語言和受教育水平

在印度有兩種語言使用的人最多,第一種就是印度本土演化出來的印地語,是印度人的母語。第二種則是英國人在殖民印度的時候帶到印度的英語。高種姓人一般受教育水平高,基本都會說英語。

而低種姓人雖然也可以受教育,但是因為貧窮等各種原因,不少人都沒上學,沒有渠道學習英語。印度的電影《起跑線》就談到了這種狀況,說是印度的下層人士如果想要融入上流圈子裡,必須要掌握英語,如果不掌握英語,無論再怎麼有錢,都會被排斥在上流圈子之外、被人看不起。

四、職業限制

高種姓是精英,從事高端職業,比如律師、公務員、醫生等等,低種姓則是低端職業,殺豬的、掃地的,甚至於掏糞的,並且有大概率,他們家裡世世代代都從事這項職業。。像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以後肯定還是接父輩的班,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僅限於周圍環境。如果讓他們冒充高種姓,根本是不可能的。

就算假設:一個低種姓家庭裡有個孩子撞大運了,有機會上學,並且讀書不多,成功畢業並且考上律師,那他還是很難進入高種姓的世界。因為他會被整個律師圈子排斥,沒有人聘用他。印度有一個叫《真相調查》的訪談節目,有一期就談過這個問題:其女嘉賓是個首陀羅,雖然是賤民,但他、通過努力已經讀完博士,並且在德里的大學裡成為了教授。但迴歸到普通社會里,仍然逃不過等級的束縛。同事們看不起她,連吃飯都不會和她坐一張桌子。她和她的媽媽在德里租房子,房東在她不在的時候使喚她媽媽打掃院子,這不併不是她媽媽的工作,但是因為房東是高種姓,她的媽媽是賤民,她媽媽不得不照做。這就是印度的現實。

總之,在印度,一個低種姓要想冒充高等姓,他最好是有副長得像高種姓的相貌,膚色得白;偽造一份內容龐大的身份信息幾乎全方位的再造一個身份;受過較好的教育水平英語流利;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即便有了這些,冒充成功的可能性依然很低。與其指望著冒充,還不如指望著逆襲,好歹還有一丁點的希望。雖然在印度這樣一個基礎教育落後,精英教育發達的國家裡,像前文提到的那個逆襲成為教授的低種姓人實在太少,但也不能說絕對沒有。


大夢覺醒


無法冒充。

第一,低種姓基本都是黑人,皮膚黑粗,身體矮小,比如印度女人平均身高1.53米,但佔據人口主體(大約56%)的首陀羅女人平均身高只有1.4米。

請注意成年首陀羅女子的身高:








第二,經濟條件不允許。

高種姓天生就是老爺,不用幹活。比如婆羅門生下來就能從祭司手上按月領補貼。

吠舍的住宅已經算得是豪華了:

首陀羅的廚房與住宅:

貧民在豪華城市的垃圾場處理垃圾:

印度貧民區:




低種姓自己都難養活,怎麼冒充大爺呢?

第三,教育不足

雖然法律給低種姓在大學教育與政府職位上都留出了法定的份額,但窮人家的孩子很難繼續讀書下去。而沒有高等教育,不會英語,無法在當地找到好工作。



哪怕就算讀了大學,低種姓在高種姓面前也很難鼓足勇氣平等交流,更不要說競爭。

說白了,低種姓已經被3500年的婆羅門教洗腦到骨髓之中。低種姓,不敢、不能,也不願反抗,就等著順從而投胎到高種姓家庭。



第四,祭司制度

印度是封閉社會,也是農業社會。

當前印度人口的主體還是在農村,大家相互之間都知道誰是什麼等級。

婆羅門祭司要做法祈福,誰會呢?











印度教是縣域祭司聯合會體制,每年全縣婆羅門召開大會商議處罰違反宗教制度的人,女子低嫁會被正式驅逐並黜落賤民,高種姓男人可隨便睡低種姓女人,只要他願意。

所以,即便遷移出去的低種姓,如果沒有本地祭司的書面證明,遷入地的婆羅門祭司也不會承認他是高種姓。

目前,種姓制度在大城市中略微鬆動,但宗教歷史文化的積累,還遠不能說種姓廢除已經取得成果。

美麗的婆羅門女人:




四川達州


第一,則是膚色。印度人種姓分為四種,其中婆羅門,剎帝利,是高種姓,也是雅利安人中的祭祀與貴族,天生皮膚白皙,吠舍和首陀羅皮膚微微發黑,畢竟印度天氣與非洲差不離。

膚色一般情況下是可以改變的,要是低種姓裡有白皮膚,那該如何辨識?第二種方法,就是姓氏,這是印度人才是瞭解的,就如同外國人不懂咱們中國人的姓氏一樣。

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n、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n)、沃爾瑪(Verma)等;

(Thakon), Walmart (Verma), etc.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

嘎加爾(Ghaggar 高爾(GoaD)等:

Gagar (Ghaggar Gore (GoaD) et al.)

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n)、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等

第三種,就是看職業了,因為印度的種姓不僅規定了高低,而且還規定了職業,掏糞的,祖祖輩輩都掏糞,當官的,祖祖輩輩大都當官,只要是官僚、軍官,大商人,醫生等中產以上階級的,基本上都是高種姓

這些都是可以冒充的,只要捨得花錢就行了,低種姓的人,也有富人的。

只有一種,是比較難冒充的,也是比較簡單粗暴的,那就是靠手腕上的繩子以及名字判斷階級。

印度人手腕上的繩子叫做“梵線”或是“聖線”,這是由印度教寺廟認證的,相當於身份證了,那些高種姓們不僅從小就被照顧,甚至婆羅門階級可以像貴族一樣每個月去寺廟領取生活費。

婆羅門佩戴棉線,剎帝利佩戴亞麻線,吠舍是毛線,首陀羅和賤民佩戴塑料的或者不佩戴。


動漫旗手


膚色是阻礙低種姓人假冒高種姓人的最大桎梏,因為低種姓人和高種姓的膚色差距實在太過於巨大了。

膚色是一個簡單的區分方法

一般不太瞭解印度的人,都會以為印度人皮膚都是棕色的,但實際狀況卻與大家認為的不太一樣。

在印度,除了棕色皮膚的人之外,還有著一個白色皮膚的群體。

這些白色皮膚的人就是印度的高種姓人,他們與那些棕色皮膚的人不一樣,天生皮膚白皙,如果和棕色皮膚的人站在一起,會顯得格外突出。

而他們的皮膚之所以會和那些棕色皮膚的人不同,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祖先並非印度“本地人”。

白皮膚人的祖先是4000多年前入侵到印度的雅利安人,他們在進入印度之後,很快征服了印度地區,給原本以棕色皮膚人種為主的的印度強行施加了他們創建的種姓制度,用種姓制度把他們自己和印度當地人劃分開了幾個階層。

其中,高種姓和平民是他們這些外來的雅利安人,而主要從事傭人工作的低種姓人和高種姓人碰都不想碰的賤民則是那些被他們征服的印度當地人。

在膚色有著巨大差距的情況下,那些皮膚特別棕或者偏黑的低種姓人、賤民想假冒成高種姓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他們混在高種姓人中,第一眼就會被人認出來是低種姓人,就像美國黑人跑到白人社區會很快被認出來一樣,除非他們能把自己的皮膚漂白或者弄淡一點。

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例外,這些例外就是白棕混血的混血兒。

根據印度的種姓制度規定,高種姓男子和平民男子是可以把低種姓女子娶進門的,在他們和低種姓女子混血生下孩子後,他們的孩子也會擁有他們的種姓身份。

這時候倒不好用膚色來區分他們的種姓了。

不過對於這些白棕混血的人,印度人也有一些方法來區分他們。

這方法還是看膚色。

雖然這些混血的人皮膚有可能是棕色的,但是因為有著雅利安人血統的融入,卻也總比那些純種印度人白上許多。

他們和印度的低種姓人的區別就如同奧巴馬和純種黑人的對比一樣,一個因為混血黑得發黃,一個血脈純粹、黑得像炭。

家族姓氏

如果不看膚色的話,印度人可以用家族姓氏來辨認一個人到底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在印度,有著一整套規矩區分人姓氏的差別,雖然其他國家的人僅看姓氏看不出來,但是印度人卻能通過姓氏一眼辨認人姓氏的高低貴賤。

是否掌握英語

另外,語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區分高種姓人和低種姓人。

在印度有兩種語言使用的人最多,第一種就是印度本土演化出來的印地語,是印度人的母語。

第二種則是英國人在殖民印度的時候帶到印度的英語,在印度,英語是印度人使用第二多的語言,大概有5000多萬人能精通使用英語、2億多人能簡單說一些英語。

雖然說低種姓人和賤民也可以學習英語,但是因為大多數低種姓人和賤民沒上過學、沒有渠道學習英語,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印度低種姓人是不懂說英語的。

而高種姓人就不一樣了,一般高種姓人因為生活比較富裕,所以在受教育充足的情況下,英語水平都非常不錯、基本都會說英語。

這時候,是否會說英語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辨認一個人種姓高低的方法。

前段時間印度的電影《起跑線》就談到了這種狀況,說是印度的下層人士如果想要融入上流圈子裡,必須要掌握英語,如果不掌握英語,無論再怎麼有錢,都會被排斥在上流圈子之外、被人看不起。

雖然那部電影裡並沒有明確說到英語是高種姓人和低種姓人的鴻溝,但現實中道理卻是差不多的。

畢竟印度人一直以會說英語為豪,身為高種姓人不會說英語,那豈不是跟低種姓差不多?


孤客生


種姓制度其實並不是只有印度一個國家存在,就是在它相鄰的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地方,都還存在。不同的是,雖然這幾個國家都存在這種制度,但只有印度這一個秀兒將其發揚到最“風光”的地步。種姓制度最早源於印度教中,到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種姓制度主要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些等級,其實就是按照“原人”的身體進行分類的,從上到下,從尊貴到卑賤。

在這四個種姓制度中,屬首陀羅最為低等。他們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非雅利安人。所以,他們只能從事如伺候用餐,做飯這樣的傭人工作,或者是其他的工匠工作。雖然還是人口最多的種姓,但他們卻被看作是最低賤的存在。

與這第四個等級中的種姓相比,其他的種姓享受的待遇是一個比一個好。

吠舍沒有政治特權,但卻可以從事商業,地位相對較高。而剎帝利則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享有各種徵稅的特權。而婆羅門,則是最貴重的存在,有各方面的特權,主要掌管和從事教育,並且相當於是處於壟斷地位的。可以說,這三個種姓的生活,都比最後一個好太多了。但事實上,這都是在印度內部進行劃分的,在外國人以及旁觀者看來,這些印度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他們的容貌相似,如果不說其他,就單獨的調換一下服飾和打扮,那低種姓的人可以冒充高種姓的人嗎?

其實,這只是在我們的眼中看來,這些人是沒有區別的,但在他們當地人的眼中,這些差別很明顯,大多時候,只需要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

低種姓的人,從事的都是苦力活,時常要在外頭接受日頭的照射,就單單是從膚色來看。低種姓的人,與高種姓的人,也是有很大差別的。再者,因為高種姓人群佔據了教育等方面的極大優勢,所以,高種姓的人,在文化程度和語言能力方面,與低種姓也有很大的差別。這樣的差別也導致了低種姓者與高種姓者的不同。

因為長期以來,這種種姓制度一直紮根在大多數印度人的心中。所以,低種姓這一般不會挑戰這種所謂的種姓高低制度。對照前段時間發生的,一場低種姓男子進入高種姓的婚禮被趕出並受到了非人的折磨,我們大概可以明白,想要挑戰這種權威,是非常難的事情。

其實印度的種姓制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就單單隻有這些種姓的劃分等等。因為這種制度非常的複雜,所以在大部分時候,我們就將其簡單化,歸結為種姓制度。

聽印度的朋友說,他說不可能冒充。很簡單,你冒充哪個高種姓?對方一問那個家族就知道你真假。高種姓不可能就你一個人,都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你要編造一整套虛假的簡歷和謊,這簡直太難了。


山外山FJH


如果印度社會的低種性人群能夠輕易地就冒充高種性人群,印度社會就不會存在3000年的種姓制度了。即使印度政府在上世紀50年代已經宣佈廢除了印度種姓制度,但是根深蒂固的種姓思想依然在整個印度社會當中難以根除。第一種性的人群與高種性的人群存在著諸多的區別,而這些區別也讓低種性的人群很難介入高種姓的圈子當中。

印度的種姓制度起源於印度教,印度的種姓從高至低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與首陀羅,而在這後面還有一個賤民。在整個種姓制度當中婆羅門主要是主管宗教祭祀的僧侶,而剎帝利則是軍事貴族與行政貴族,他們都屬於高種姓人群。而吠舍多是普通的雅利安人,而首陀羅則是印度土著居民為主。而建民族裙則是在這四大種姓之外的,他們的地位比這四大種姓更低,他們幾乎從事著印度社會最底層的工作。




在印度的低種性人群當中,都是從事著相對卑賤和低微的工作。他們與高種性之間的區別,不僅僅在教育和文化程度上差異巨大,還有他們從事的工作也存在著本質的差別。讓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宗教祭祀和行政職務的低種性人群,怎麼來冒充這樣的工作呢?顯然這是不切實際的,畢竟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職業生涯,根本就不懂相關的工作內容。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性人群的關鍵,那就是他們之間的膚色。印度的低種性人群,其膚色一般都是比較黝黑,接近非洲人的膚色。對於高種性的人群,他們的膚色都相對白皙,接近歐洲白種人的膚色。兩種人群有著相當明顯的區別,這是通過肉眼幾乎就完全可以分辨出來的。而這樣天生的差別,讓低種性人群就很難混入高種性人群的交際圈當中,那就更別說冒充了。

因此,對於低種性人群來說,幾乎就很難介入到高種性人群當中。他們也只能做著那些,相對低賤的工作,而且與周邊的低種性人群為伍。就是印度社會種姓制度帶來的社會不公,這也讓印度社會存在著等級差別。不公平的社會,必然會帶來印度社會發展的巨大問題,而印度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想要讓自己的國家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領頭羊,恐怕印度的社會改革還要加大宣傳力度。不從根本上破除這種種性制度的差異,那麼印度的經濟想要得到快速發展,恐怕還會存在巨大問題!(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淡然小司


低種姓印度人想要冒充高種姓根本不可能,因為種姓已經深入到整個印度社會,印度老百姓只要一聽對方的姓名就能自動識別出他的種姓。
(看好了,南印度泰米爾人的婆羅門女性)

有些人以為分辨種姓是靠膚色,皮膚越白種姓越高,皮膚黑就是低種姓,實際上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謬論。印度總理莫迪膚色很白了,但他其實是吠舍種姓。而南印度的泰米爾人皮膚都很黑,依然有很多黑膚色的婆羅門祭司。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皮膚白就是高種姓。

種姓是可以直接從“姓”裡面體現出來的,由父系一路傳下去不可更改。只要你明白對方的姓氏是什麼含義,就能知道他的種姓。比如聖雄甘地的姓氏就是“菜販”的意思,甘地就是吠舍階層。而印度街頭巷尾的“庫馬爾”姓氏則是剎帝利。如果名字中有經書典籍,學問之類的含義,那就是婆羅門種姓。如果名字中是財富,經商,農業相關,那就是吠舍種姓。姓氏作為宗族和種姓的標誌是難以更改的,低種姓人姓名一出來就被人知道了根底,完全沒有冒充的機會。
(印度的普羅大眾)


如果一個低種姓印度人亂改了自己的姓名,說自己是婆羅門和剎帝利,那麼旁人只要問一問他家鄉的情況,他的生活方式就能知道真假。比如“你兄弟家結婚用的什麼儀式”。沒有過高種姓生活的人根本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很容易露餡。

如果真的想改變自己的種姓,只能進行梵化,也就是召集和你一個種群的人,按高種姓方式生活,然後找個諸如“我祖先其實是婆羅門/剎帝利,只不過後來破落了”之類的理由,然後得到印度教法學家的承認,就可以和整個家族,父老鄉親一起變成高種姓了。

如果能夠成功變成錫克教徒,也可以避免種姓制度的限制,但這基本上不可能,因為錫克教徒被默認為剎帝利種姓,門檻很高。很多印度人為了逃避種姓制度的困擾,乾脆移居海外。
(錫克人)


當然啦,冒充高種姓的下場是很可憐的,一旦被人發現,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輕則一頓痛打,重則以死謝罪。冒認者會被認為挑戰了高種姓的權威和尊嚴,不會有好下場。


朱興子


題主的問題:印度低種姓人為什麼不能冒充高種姓?

在印度,低種姓有能力冒充高種姓,高種姓也會冒充低種姓!

所以,要是單指冒充這件事來說,印度的低種姓還是有這個能力的。

關於低種姓冒充高種姓,印度的電影中就有描寫。印度著名的神片三傻大鬧寶萊塢,其中的主演阿米爾汗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位第種姓青年冒充高種姓在學校裡求學的故事!

阿米爾汗所扮演的蘭徹真名叫做馮查,他是一個印度富人家已故園丁的孩子,雖然從小學習就很好,因為是低種姓沒有能力接受大學深造,好在主人家的孩子是個學渣。

於是,主人出錢讓他頂替自己的兒子去大學學習,條件是拿到畢業證之後他就得消失。

在大學的這幾年沒有人知道他是一個低種性的人,都以為他是富人家的兒子蘭徹!

所以,在印度,低種性的人可以冒充高種性的人,並且周圍的人哪怕跟他朝夕相處幾年也很難發覺。

可是,當他一旦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這一切就將回歸初始,他以前是什麼種性,照樣還是什麼種性!

印度的種姓制度產生於3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入侵的時候,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基督出生的至少1000年前。

目前,印度的種姓可以進一步被分為大約3000個子種性,並且每一個種姓有其特定的職業。

尤其在農村地區,種姓制度執行的更為嚴格。

比如低種性的人,他們總是生活在固定的區域內,一個人只能在自己的種姓內結婚!

在那裡,人們始終無法逃避固定的社會秩序。

不過,目前印度也有改變,在越發達的地區,低種姓的人也往往能突破種性的限制取得成功,這和印度政府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印度的第一任總統尼赫魯曾經希望獨立後種姓意識會消亡,所以印度獨立憲法禁止給予種姓的歧視,並試圖糾正歷史上的不公正現象,為處於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所以,現在有的地方高種姓甚至會冒充低種性。

例如,在泰米爾納德邦,這裡的69%的政府工作和教育職位被留給了低種姓。那些生活比較困難的婆羅門,為了能夠得到這些工作,他會偽造種姓證書來假冒達利特人!

所以,種姓制度的根源還是和經濟、權利掛鉤,一旦高種姓得不到優質資源的時候,所謂的種姓高低也沒有意義了,甚至會以冒充低種姓的方式來試圖平衡種姓制度帶來的不公平現象。

但是,在政府的高層,仍然被高種姓印度人所統治,所以他們是不屑和低種姓為伍和給予尊重的。

所以,當一些人主張不再以種姓為基礎,而與經濟標準掛鉤的時候,上流社會的印度人反對聲極為熱烈。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世俗教育的普及和城市化,種性的影響已經有所減弱,尤其是不同種姓並肩生活的城市,種姓之間的婚姻正在日益普遍!

未來印度很可能會實現尼赫魯當年的設想,種姓意識最終在印度消失!


歷史風暴


每個國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文化、衣著、相貌、身材上多少都是有分別的,就像東北地區的人,普遍高大魁梧,這部分人很多是闖關東的移民在東北混血的結果,東北人裡的朝鮮族,一般都是皮膚白,小眼睛,瓜子臉的很少,年齡大的多數小腿不直(小時候被長輩背在後背上,用布裹著,腿也分別在兩側繫上,自然就向內彎曲了)…印度也是一樣,雅利安人種和本地人互不通婚,形成了各自階層的皮膚、相貌、體態、習慣,所以一看就能看出來,再者也沒有必要,人在不同生活環境下培養出來的氣質是裝不出來的。再就是裝高種姓會有生命危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