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镇级课题”研究,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铺路

一、开展 “镇级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近年来,小课题研究蓬勃兴起,如火如荼,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朵奇葩。它之所以受到教师们的追捧,其原因有三:第一,“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源于教师平日的教育教学实践,解决的都是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的研究来源于课堂,贴近教师实际,极易走入教学实践,正所谓研教师想研,解教师所“急”;第二,一般的“大课题”研究,周期长,人员多,方法复杂,一时半会还看不出什么成效。而“小课题”研究,切入点小,便于入手;涉及的人员少,便于研究;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这正是“急功近利”的教师所希望和需要的。第三,“小课题”也是课题,它同样需要先进理念的支撑,同样需要讲求研究的策略,确立研究的方法,同样需要通过一个研究的过程……因而同样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尽管非常重大,各地研究实践也已多年,但对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还基本处于一种自觉自发状态。因为课题“小”,“普遍意义”当然也就相对较“小”,很难在县、市级的课题研究中有立足(立项)之地。因此,时下的“小课题”研究大都是以校为单位进行,也就是所谓的校级课题。

近年来,由于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生源锐减,小学规模日趋缩小,学生不足百人,教师10人左右的学校成为常态。这给“小课题”研究带来了困难,一是每处学校每科一只有一名师,单枪匹马,缺乏与之研讨的同级同科教师,既使进行“课题研究”也只是一种个人经验总结与反思,制约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二是,研究出来的成果除了自己外,无人欣赏,无处推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小,研究条件简陋,资金不足等情况也都严重制约着“小课题”研究的进程和质量,同时也造成了研究“成果”的闲置和浪费。因此,要盘活农村学校“小课题”研究,迫切需要打破校际界线,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镇级课题”研究机制,确保“小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与成果的价值性,使“小课题”研究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做好“镇级课题”研究,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铺路

二、“镇级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研究问题

所谓“镇级课题”就是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的“小课题”研究。它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小”。“镇级课题”研究问题的实质仍是“小课题”,因而研究的问题应全部来源于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线实践;既然是“小课题”,研究的问题内涵就应具体,易于入手;研究的组织简单,三、五位教师就可进行。第三,研究的周期不易搞马拉松,一学期,一学年就应见效结题。其二是“题”。“小课题”研究的问题虽然是来自于教师一线实践的“小问题”,但也并不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课题。“镇级课题”所研究的不是某个学校、更不是某位教师的“个性问题”,而是在全镇范围内有着“共性”的教育教学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有着普遍、长期的意义。如:如课前预习题目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对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检查为二次备课服务的研究;课堂预设中如何为生成留足时间和创设机会的研究;对如何最快捷、最大面积对当堂达标进行检查的研究;利用“班班通”提升课堂效能的研究等等都可以作为“镇级课题”进行研究。但是,如何提升某个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对于某个教师上课不善于组织教学,课堂纪律较乱等问题可以“研究”,但却不是“镇级课题”研究的内容。

做好“镇级课题”研究,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铺路

三、“镇级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镇级课题”研究的内涵是源自于教师教育教学一线的“共性问题”;研究的外延是“农村全镇中小学”;研究的主体是“全镇在岗教师和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者”;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问题反思、理论引领、实践尝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的在教育科研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研究的组织形式是把全镇中小学教师以学科为标志划分成几个片区,片区内同学科教师为一个研究单元,共同确定研究的课题,然后向镇教科研中心提出申请,教科研中心组织相关专家、教师论证后确定其是否有研究的价值、是否可以立项。立项的课题,在一定时间(一学期、一学年等)内,由立项教师分工协作,共同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研究心得,撰写研究报告,及时向教科研中心通报,并适时地把研究成果向全镇学校、教师进行推介。

开展镇级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课题研究跨越了校际界线,能够有效地整合研究资源,同时也能使研究的成果的及时推广,让课题研究的效益最大化,有效地促进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可以盘活农村教育科研,为学校和教师搭建起研究的平台,即促进学校和学校、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使全镇教育教学成为一体,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共同提升。

在组织教师开展“镇级课题”研究的同时,镇教科研中心也将着力进行“镇级课题”管理模式的探索,力求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镇级课题”研究体系,使“镇级课题”研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利用“镇级小课题”,做好农村教育大文章,使“镇级课题”的研究,成为深化农村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强有力的推进器。

四、做好“镇级课题”研究,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铺路。

众所周知,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是指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更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而究其本源来讲,后者是前者的动力之源,毫不夸张地说,一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点滴提升,都是“研”的结果,因此,唯有具备后者,才能促进前者的可持续提升。但是,许多教师往往注意不到这一点,不重视这一点,教育教学达到某一层面时,就会徘徊起来,甚至再也止步不前,这都是缺失教育科研意思,教育科研能力较弱的缘故。

再有,教育科研能力也是教师职称晋升的要求。人社部、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中,对各个岗位级别的教师都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科研究,二级教师是“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一级教师是“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高级教师是“具有所教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正高级教师则是“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职称晋升,教育科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实践层面,教育科研看什么?最”硬核“莫过于课题,在不少地方的职称评聘中,甚至对课题有着明确的要求。即便现在国家对课题不做硬性要求,试想,教育、教学、科研,三缺下,同等情况下,没有课题,其劣势不必自低。因此,做好校级、镇级小课题,实在为教师职称晋升铺路。

教师如何做课题?不能一开始就想着去”吃天“做县级、市级、省级课题,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别说你申请不下来,申请下来你也不会做。没走过坡路,就无法登高山,做课题当从”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渐次上升!

做好“镇级课题”研究,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