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我們太嚴厲還是過於心急?

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裡,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音樂和閱讀。因為,當我們每個人都靜下來思考的時候,或許就會多一些安寧,以及更多快樂的可能。對於孩子的成長,真的不能過於心急,並不是我們太嚴厲,也不是我們過於心急,只是你的方法有問題。那就跟我一起來讀讀

岸見一郎《不管教的勇氣》吧。

一切,為了孩子的幸福

我一直都相信:從來沒有哪個時代,比我們這個時代的家長更關心教育。因為,我們不希望他們再走我們曾經走過的老路,更不希望他們再吃我們曾經吃過的苦。我們同樣期待:他們可以擁有更多選擇的機會,而且比我們過得更幸福。

反思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我們太嚴厲還是過於心急?

一切為了孩子的幸福

然而,完全依靠孩子自然的成長,註定會消掉太多的時間。所以,不止一個家庭當中出現:“愛孩子——要求孩子——孩子達不到要求——按“我”的要求去做——孩子不配合——怒吼——越吼越不聽——越不聽關於緊張——服軟”,而後又開始週而復始的循環。


然而,以阿德勒教育思想為出發點的《不管教的勇氣》則告訴我們:只有與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才能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有效指導。


與此同時,無論是對於孩子的愛、是陪伴、還是教育,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自立”。是的,教育的目標就是“自立”。


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不了對於孩子進行狠狠地批評,甚至“動手動腳”,我們似乎更傾向於認為——訓斥是能夠令孩子聽話最好的途徑。然而,幾年陪伴孩子成長的經驗告訴我們:批評並不是改變孩子行為的好辦法;而且長時間的批評,可能會讓孩子變成懦弱消極的孩子。


反思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我們太嚴厲還是過於心急?

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


然而,與批評相對應的或許就是表揚。通常來講,越來越多的國內家長嚐到了“表揚”、“點贊”的方法來鼓勵孩子,進而希望他們做得更好。當然在我個人看來:階段性、適度的表揚是需要支持的。只是也需要時刻警惕,避免孩子成為——不被表揚就不好好做事情的孩子。


舉個例子:

考試考好了,怎麼辦?已經取得好成績,孩子自身已經獲得滿足感,所以,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不必進行額外褒獎!

考試考不好,怎麼辦?不必過多幹預,可以試問一下“有沒有什麼其他能做的呢?”


是的,父母終究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我們更不能借著愛的名義來支配孩子。孩子現在和我生活在一起,但終有一天他會獨立並離開我們。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一定要努力地友好相處。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明白:孩子並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能夠愉快地接受父母建議的最佳途徑。


會學習的孩子和不會學習的孩子


這幾天,跟張一米交流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自驅力以及其產生的深遠影響。雖然,我並不知道周總理是如何在少年時期就有這樣一個願景,但是我能看到的是:學習絕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現在的努力學習將來才會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反思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我們太嚴厲還是過於心急?

會學習的孩子和不會學習的孩子


一次模擬測試很關係,期末考試的成與敗很關鍵,小升初,初升高,高考……都非常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試著去理解:一次的成與敗與整個人生相比,或許就沒那麼重要了。考好了不喜,失敗了不驚。因為,有太多的考試等著他們。


那麼,學習上,我們真的就放任孩子自然成長了嗎?當然不是,引導他們在學習中收穫喜悅感受獲得新知的快樂,同時也要鼓勵他們遇到困難時不放棄,是我們這些家長應該做的事情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階段,不要開口只談學習,試著去相信他們,因為學習或者不學習,都是他們終身需要面對並且解決的問題。


賦予孩子勇敢面對人生的勇氣

阿德勒曾經提出“任何人都可以做所有事”的主張。於是我開始相信:自信顯得非常重要!讓孩子找到自我價值的認同感,並且樹立自己解決任何問題的勇氣則顯得更為重要。

反思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我們太嚴厲還是過於心急?

賦予孩子勇敢面對人生的勇氣


當然,對於孩子而言,並非所有的難題他們都能輕鬆化解。那麼,當我們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時,就可以確保他們在需要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向我們求助。所以,不妨試著多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對於孩子而言,短處或缺點就像是黑暗。而一味地關注短處或缺點,不會從根本上讓孩子有任何改變。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投以光明黑暗就會消失。不要看孩子短處,要看長處,或者把看似短處的地方當作長處來看待。當然,這並非只是麻痺自己,也並非只是“小樹不修理”,只是在維繫良好親子關係的同時,將他們的長處發揮到最大。從而讓他們獲得直麵人生的勇氣。


分享,一些實用的小案例


學習比幫忙做家務更重要嗎?從8歲開始,孩子便開始尋求自己在家庭當中的存在感。父母吵架時,孩子會反問“這件事情是否跟我有關?”“我這樣做,對家裡是否有價值”……學習重要,幫忙分擔家務同樣重要。多對孩子說“謝謝”,給他們信任和鼓勵吧!


是否因為是考生而享受特殊待遇?不要!因為,他可能會藉著學習的理由去做其他的事情。作為家庭成員合作必不可少,學習放鬆兩不誤,不開特權很關鍵。這樣,既可以讓他們體會到合作的樂趣之後,又可以建立生活上的自信。何樂而不為?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只會學習的人!


家長焦慮的時候怎麼辦?可以暫時時與孩子保持距離,並且對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比如“孩子,沒怎麼看到你學習,所以,我非常擔心……”,然後調整好狀態好心平氣和地陪伴在孩子身邊。


孩子為自己設限,怎麼辦?告訴孩子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認同感,讓孩子學會愉快地接納自我。當孩子帶著自信去做一件事情時,那麼父母便不用做太多。


反思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我們太嚴厲還是過於心急?

賦予他們人生的勇氣


結束語

在和“張一米”(來哥)相處近九年的時光裡,我是一個偶爾放縱代勞偶爾無賴嚎瘋、有時極度嚴苛有時放縱的媽媽,確實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做才好。

在這個假期裡再次重讀岸見一郎《不管教的勇氣》,又有了不一樣的收穫,所以,整理出來分享給你和你們。

希望你們在深度陪伴的每一天,都和善而堅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