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卫青死后,汉武帝诛杀了其整个家族?

瀚海说史


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写到:“ 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当时的卫青年龄小,说自己是奴仆生的孩子,能够少些打骂就够了,怎么会想到以后会封侯拜相呢?

就是这么一个奴仆的孩子,在大汉抗击匈奴的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为什么卫青死后,汉武帝要诛杀其整个家族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卫氏一族在朝堂上的势力,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掌管着汉武帝的整个后宫,卫皇后的儿子刘据是当朝的太子,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是抗击匈奴的大将,卫青的三个儿子在朝堂之上同样也是位列侯爵,手中握有重权。


在汉朝这样的封建王朝之下,卫青的家族威胁了皇权,威胁了汉武帝的统治利益。这是汉武帝追杀卫氏一族的根本原因。

再来看一下汉朝自高祖之后的历史,自汉高祖之后一直就有外戚干政的例子,吕太后、薄太后以及窦太后。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强权皇帝,他自己就吃过外戚干政的苦。

在他看来,卫家的势力太过显赫,极有可能会断送刘家的江山,那么自己一定要提早的防备卫家,以免在自己身死之后会造成难以收场的局面。

因此,便在卫青死后诛杀了卫氏一族的人。 在卫氏一族中,卫青的姐姐以及太子刘据是必须要提的。


卫子夫作为汉宫的皇后,生了嫡子刘据,本来可以安稳顺利的成为皇太后,但是却落得不好的下场,也是卫家灭亡的导火索。

卫青死后,太子刘据便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此时,许多朝堂之上的大臣见太子没了最大的靠山,便在武帝面前讲卫家的坏话。

武帝也渐渐意识到卫氏一族即便是没了卫青,但势力依旧在朝堂之上盘旋。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汉武帝便有意打压卫氏一族。太子刘据便是这场政治风暴的受害者,被迫逼着造反。

太子造反被镇压之后,汉武帝便决定将卫氏一族彻底打压下去。这便有了后来的诛杀卫氏一族。

汉武帝虽然是千古一帝,但同样有个好色的毛病,当初卫子夫就是凭借美貌而得以被武帝宠幸,进而有机会成为皇后,但是到后来,随着卫子夫年老色衰,已经不再是武帝心中的美人,因此卫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更是一落千丈。

直到卫青死后,公孙敬声擅自挪用军费而祈求赦免。公孙作为卫皇后和太子的另一靠山,自此便被有心人拿住了把柄,为武帝杀掉卫氏一族提供了理由。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武帝后期,随着年龄的变老,整个人也渐渐沉溺于求仙问道,长生不死,便愈发的性情乖张,疑心身边的人。


一个在皇位上坐久了的人,是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的,即便是自己的皇后和儿子也不行。

综上,卫氏一族的陨落实质上就是封建皇权的牺牲品。


小小嬴政


卫青死后15年,朝廷发生巫蛊之祸,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被杀,卫青长子受到株连。

题主的说法有三个错误,首先汉武帝并未想诛灭卫氏家族,只是卫氏家族收到了巫蛊之祸的牵连。其次汉武帝没有“急着”动手,是在卫青死后15年才发生的。最后,卫青只是长子被牵连杀死,其余两个儿子应该没事。

题主这个问题倾向性很明显,大约想说卫青因为功劳太大引起汉武帝猜忌?可是卫青在世时候就有意识不养门客,缩小自己的权势,让汉武帝安心。

真正让卫氏家族倒霉的,是发生在卫青死后10多年的巫蛊之祸。这件事最早是在公元前92年农历冬天,当时一个被追捕的“侠客”朱安世,上书告发大臣公孙贺(卫青的另一个姐夫)之子公孙敬声(卫青的外甥)与阳石公主私通,埋藏木偶人诅咒汉武帝。于是,公元前91年春正月,公孙贺父子被灭族。同时还牵连阳石公主和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女儿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全部被杀。

在这以后,“巫术诅咒”成为宫廷斗争的大杀器,动不动就检举揭发。汉武帝有一天也做梦梦见自己被木头人殴打,怀疑有人诅咒自己。酷吏江充和卫子夫、太子刘据有仇,趁机大肆搜捕,拷打致死数万人。最后,他说在太子宫中发掘出了大批木头人 。刘据害怕被父亲杀死,先下手为强捕杀了江充。但这就构成了造反。汉武帝命丞相调兵镇压。一场大战,长安血流成河。皇后卫子夫自杀,太子刘据兵败逃亡后也自杀。二位皇孙也一同遇害。卫青的姐姐和外甥死于非命。

不过,汉武帝后来查明是江充污蔑太子,很是懊悔,怀念太子。到了汉宣帝、汉成帝以及汉平帝时期,卫青的后人又得到皇帝的诏书,恢复了富贵。


巴山夜雨涮锅


为什么卫青立下赫赫战功,汉武帝却在他死后还要诛杀卫青家族?

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第一,卫青确实立下赫赫战功,在卫青生前,汉武帝没有对卫家下手。卫家出事,也是在卫青去世很多年以后的事了,所以和卫青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第二,卫子夫失宠。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给汉武帝生了一子三女:戾太子刘据、卫长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随着儿女们慢慢长大,卫子夫的容颜慢慢变老,汉武帝开始宠幸其他美人。

第三,汉武帝并没有诛灭卫家九族,只是因为巫蛊之祸,卫青的长子长平侯卫伉受牵连被诛,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坐巫蛊之罪处死,卫长公主之子曹宗亦在连坐之内。卫子夫不愿受辱,自杀而亡。但卫伉的子嗣以及卫青次子卫不疑与幼子卫登的家族并没有受牵连。

从以上事实分析,汉武帝并不是象刘邦、朱元璋一样诛杀功臣之后,而是因为奸臣江充逼反了太子,假造巫蛊之祸。汉武帝是受蒙蔽才酿成这场悲剧的。罪在江充。因为并没有斩绝卫家之后,所以在汉宣帝、汉成帝以及汉平帝时期,卫青的后人以皇帝诏复家。武帝之后,卫子夫的名誉也得到了恢复。

当然,从客观上,卫家的势力在卫青时代达到了高峰,大将军姓卫,皇后姓卫,丞相也姓卫(卫倌)。卫青的后人,包括外甥霍去病在内五人封侯: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外甥霍去病及霍嬗(霍去病之子)。这么强大的势力,一是遭到汉武帝的防范,二是遭到其他大臣的妒嫉与加害。这也是卫青家族遭到陷害的原因。


生生游戏解说


其实,在卫青还活着的时候,汉武帝就开始打击卫青后人了。

一开始,卫青是得到汉武帝极大宠爱的。卫青打了大胜仗,还没有班师回朝,汉武帝就高兴地把卫青的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封为侯。

要知道,当年刘邦曾和大臣们立过“白马之盟”,指出,如果一个人不是刘姓,就不能封王。如果一个人没有战功,就不能封侯。卫青的三个儿子,不但没有任何战功,而且还没有成年,汉武帝竟然就把他们封为侯,同时,每个人都是食邑1300户。

(卫青剧照)

卫青是个明白人,知道汉武帝封他三个未成年的儿子为侯,对他的儿子们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一回来,他就推辞。说他的儿子们无功,不能封侯。但是汉武帝不听,一定要封。

不过,没过多久,汉武帝都开始打击卫青的儿子们了。

当然了,功臣的后代,很容易就养成纨绔子弟的作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官二代”。“官二代”行为不检点,作风浮浪,受到皇帝的惩罚,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卫青的儿子们所受到的处罚,似乎并不是“官二代”的那些作为。

在卫青的儿子们被封侯第八年的时候,汉武帝就以“矫制不害”的罪名。削夺了卫青大儿子卫伉的侯爵。

“矫制”就是假传圣旨,“不害”就是没有造成什么危害。那么,卫伉究竟假传了什么圣旨?假传圣旨本来是大害,怎么会没有造成危害呢?因此,这个罪名实际上是非常可疑的。更为可疑的是,史书上并没有给出理由。既然是“矫制”之罪,为什么却不给出个理由呢?因此这就很让人不理解了。更有可能是这个罪不值一说,要是说出来的话,让大家看明白了,对汉武帝的形象有损害

除了卫伉外,卫青的两个儿子卫登和卫不疑在卫青活着的时候,也遭到了打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夺了卫登和卫不疑的侯爵。

削夺卫登和卫不疑的理由,是“酎金不如法”,也就是说,献给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

(汉武帝剧照)

如果说汉武帝打击卫伉,有些让人不明所以的话,他打击卫不疑和卫登,就明显是一种故意找茬了。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故意找茬打击卫青的儿子们呢?

我们知道,皇帝如果忌惮某个大臣,一般是这个大臣居功自傲。但是卫青恰恰相反,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不居功自傲。汉武帝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而卫青加以拒绝,就是证明。

除此之外,卫青有一次得到了汉武帝一千的赐金,卫青当即把五百金赠送给了汉武帝最宠爱的王夫人。五百金是小事,但是这个行动,表明了卫青在讨好王夫人,也以此讨好汉武帝,这就是卫青不做大的证明。

另外,卫青也从来不“养士”。当时的“养士”之风很盛行,这是从战国末期传下来的一个传统。但是,当社会发展到汉朝这样一个大统一的朝代,依然还要“养士”的话,就很有嫌疑了。卫青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再加上他位高权重,因此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养士”。

可以说,一直到卫青去世,他都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也没遭到汉武帝的打击。这在汉武帝的手下,是相当不容易的。

(霍去病剧照)

那么,既然卫青那么谨小慎微,为什么汉武帝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就亲自把他封给卫青儿子们的爵位给夺去了呢?

这实际上就是汉武帝的一种“驭臣之术”。他要对大臣随时保持一种高压的态势,让大臣任何时候,都不敢有非分之想。汉武帝任用过很多宰相,这些宰相都基本上都无一善终,就是一个证明。

毕竟卫青对于汉武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打击匈奴,还只能靠卫青,以及卫青的侄儿霍去病。汉武帝虽然忌惮卫青,却不敢把他给拿下。所以只能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断地对卫青进行敲打。

当卫青已经去世后,汉武帝对卫青家族就不客气了。尤其是在后来“巫蛊事件”发生后,卫青家族遭到了重大打击。《汉书》上说,“卫氏悉灭”。对这句话,后人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在“巫蛊之祸”中,卫青家族被汉武帝悉数杀光。有人认为说的是“巫蛊之祸”后,卫青家族的势力全没有了。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了汉武帝对卫青后人,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张生全精彩历史


卫青家族是汉武帝时代最有权势的家族,皇后、太子、大将军、骠骑将军、丞相都出自其家。但卫氏家族却下场凄惨,大部分成员最终都被汉武帝杀死。这是为何呢?

因为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独裁、最有权力欲的皇帝之一。他杀卫氏家族成员,主要是为了限制外戚权力、加强皇权。

汉代从建国起就有外戚干政的传统。吕后、窦太后等都大量的干预朝政,不亚于后来的武则天、慈禧。汉代皇太后的权力不亚于皇帝。

吕后

汉武帝刚继位时,有着两个太后,一个是他的奶奶窦太后,另一个是他的母亲王太后。窦氏外戚和王氏外戚在武帝时期都很有势力,其代表人物是窦婴(窦太后堂侄)和田蚡(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两代外戚对汉武帝的压制都非常厉害。比如窦太后曾经罢免了汉武帝任命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而任命自己的人做丞相、御史大夫。田蚡担任丞相时,仗着姐姐王太后撑腰,也是专权跋扈,令汉武帝非常气愤。刚继位的汉武帝,对窦太后、田蚡都是无可奈何。

随着窦太后、田蚡去世(王太后较少干政),汉武帝逐渐开始大权独揽。汉武帝很了解外戚得势后的嚣张跋扈。所以,他不能容忍外戚势力过于强大。

窦太后

汉武帝废掉了出身高贵的皇后陈阿娇(其母是武帝的姑姑、馆陶长公主),立奴婢出身的卫子夫为皇后。之后又开始提拔卫青,这是在培植自身的亲信势力。卫氏出身低微,在汉武帝看来,是易于控制的。

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卫氏已经发展成仅次于皇家的豪门大族,皇后、大将军、骠骑将军、太子、丞相都出自其家(卫子夫的大姐卫君孺,嫁给了大将公孙贺,公孙贺后来官至丞相)。卫氏已经成为朝堂上最庞大的势力,实力更胜过前代外戚。当然,卫青为人忠厚谨慎,并不贪权。但汉武帝不会因此就对卫氏放松警惕。

在卫青最受宠幸的时候,他的三个儿子全部都被封侯。但在卫青晚年,他的三个儿子都被剥夺了侯爵。卫青去世后,又发生了巫蛊之祸,卫子夫、刘据、卫伉(卫青长子)、公孙贺(卫青姐夫)等都死于此次事件。卫氏主要成员几乎全部死亡。

汉武帝继位之初,地位不稳,需要扶植卫氏作为羽翼。等到卫家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被汉武帝削弱、打击是必然的。


国史拾遗


汉武帝晚年追求长生,听信方士。据说有次方士献上长生不死药,东方朔看见了就跑过去把药吞了,汉武帝大怒,要杀掉东方朔,东方朔说,如果这药是真的,我已经长生不死,你杀不了我的。汉武帝细细一想才知道上当。汉武帝上了几次当,还把一个女儿给搭进去。汉武帝疑心病很重,对此卫青是十分了解的,早早就交出兵权退下来,但是其他人就不好了,汉武帝又是一个热血上涌,不考虑后果,动不动就灭人满门的皇帝,比如李广利,作为汉武帝时代最后一个带兵大将,汉武帝竟然在他带兵在外的时候屠他满门,要知道五代十国的时候,郭威就是带兵在外的时候被皇帝屠戮满门,郭威立刻回军灭了皇帝。如果当时李广利也回军打汉帝国,那会如何?估计汉武帝当时想起自己的错误也是会出一身冷汗吧。汉武帝和太子在京城大战,祸及全城百姓,数万人为此丧生。不得不感叹汉帝国生命力之顽强,如此折腾竟然都没有动摇国本,可见根基之深厚。


静夜思160519196


汉武帝诛灭卫青家族,根本原因是其宠信法家思想。



其一、韩非子认为,国君立太子后,太子和王后便希望国君早死,非爱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

也就是说,除了太子外。皇后卫子夫也希望刘彻早死。卫青整个家族都希望刘彻早死。所以,刘彻重用法家酷吏杜周、江充,假借巫蛊之祸,屠戮皇族,包括卫氏满门。

刘彻也知道太子和卫子夫不信巫蛊。但刘彻认为,不用巫蛊诅咒我。照样用其他方法诅咒我死。

汉武帝唯一信巫蛊的儿子刘胥,却活了下来。因为依据法家思想。刘胥最不想让皇帝死,皇帝一死,太子即位,他就没戏了。

其二、还是法家思想。

韩非有曰:大臣太重,必易主位。功高震主者,必诛。

韩非又称: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那杀谁?

且看韩非之言:近爱必诛。刑不避大夫。即首先是国君的骨肉至亲,其次才是大臣。

基于以上原因,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杜周、江充,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尽。其中,大将军卫青和皇后卫子夫家族,是重点屠戮对象。

此外,卫子夫所生的长公主,是汉武帝最最最最宠爱的女儿。依据法家思想,长公主是太子的亲姐姐,她也希望皇帝早死。于是,长公主被腰斩,驸马全家被灭族。


杨朱学派


卫青从平阳公主的一介骑奴,最后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武帝皇后卫子夫同母异父的弟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凭自己的实力和战功。汉武帝为什么要诛杀卫氏家族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对卫氏家族的削弱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了。另外,卫氏家族并没有被汉武帝彻底灭族,汉宣帝刘询(卫子夫曾孙)招卫青孙子卫玄,让其复家。



卫氏家族势力大,担心外戚专权

汉武帝诛杀卫氏家族,主要还是担心外戚专权。西汉自高祖驾崩之后,先后经历了吕后,窦太后家族的外戚专权,而窦太后(武帝的奶奶)更是废除了汉武帝的推行的新政。所以汉武帝对外戚专权非常敏感,终其一生都在避免外戚后宫专权。

而反观卫氏家族,当时确实已是枝繁叶茂,大权在握,已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其中比较著名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有以下几个:

卫青: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

卫青外甥: 太子刘据

卫青三姐:皇后卫子夫

卫青大姐夫:丞相公孙贺

卫青外甥: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

卫青三个儿子:宜春侯,阴安侯,发干侯

为此随后汉武帝开始一系列的操作,宠信霍去病,大有分化卫青二人的舅甥关系;同时开始冷落皇后卫子夫。

并逐步废除了卫青三个儿子的候位,元鼎元年(前116年),因矫制废除长子卫伉侯位,元鼎五年(前111年),卫不疑和卫登都因为“酎金”事件,侯位被废。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长子卫伉继承了长平侯,卫氏家族大受打击。


“巫蛊之祸”,卫氏家族势力彻底瓦解

卫青死后,他的姐夫公孙贺(当朝丞相)的儿子公孙敬声被游侠朱安世诬陷用巫蛊巫术诅咒汉武帝,并且和阳石公主通奸。

于是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将公孙贺父子下狱斩杀,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长子卫伉也连坐被杀。自此以皇后和太子汉廷内部的政治盟友也因此损失殆尽。

随后武帝命宠臣江充调查巫蛊案,因为江充和太子刘据有矛盾,他借机联合宦官苏文,安道候韩说诬陷太子。

汉武帝晚年疑心较重,崇信方术,太子恐惧,被迫起兵诛杀江充。被镇压后,太子和皇后卫子夫相继自杀。虽然武帝后来醒悟,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但卫氏一族势力彻底瓦解。

后记:

汉武帝托孤于霍光(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和卫氏一族并无血缘关系),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汉昭帝二十一岁驾崩,无子。几经周折,霍光拥立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汉宣帝。汉宣帝在元康四年,诏赐卫青孙子卫玄钱五十万,使其复家。


多有疏漏,烦请指正


中外纵横史


汉武帝有个特点,就是见不得外戚耀武扬威。他亲眼看到过三代外戚对朝廷的制约。所以,使尽手段根除外戚势力。但是,他又不得不依靠外戚。这很矛盾。

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是个霸道婆婆。她读本书《老子》,也必须全国全宫廷推广。汉景帝就是在她的阴影下执政,受尽窝囊气。汉武帝的妈王太后,在窦太后刚过世,她就马上要进主长乐宫,这让儿子非常反感,更可怕的是建元新政舅舅田分(伴虫旁),要当丞相,还封武安侯!凭什么?就凭是老妈的弟弟。窦婴之死,就是死在王夫人姐弟手中。窦氏惨败于王氏手中。汉武帝的皇后阿娇,她是姑妈的女儿。因为扶持汉武帝出了大力,后来虽没干政,却也让汉武帝受了许多气。

自卫子夫生下刘据后。卫家在朝中得势起来。卫青以军功得到三子一出生就封侯的殊遇。后来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嫁给卫青。霍去病崭露头角,功勋盖过老舅。这霍卫一大族在朝中赫赫有名。无人企及。

卫青在霍去病建功后,势头弱了下来。霍去病死后。卫家的势力碰上冬季了。汉武帝宠信李夫人,这信息让朝堂别有用心的人看出来了。恰在这时,卫青过世。卫太子刘据又在处理政事时得罪了一些人。特别是从赵来来告黑状而得到皇帝宠信的江充。江充就一破罐,让刘据很恶心。江充怕刘据上台,今后整治自己。就造谣说宫中有邪恶的"蛊",于是就奉旨挖"蛊",竟然连皇后宫和太子宫也不放过。皇后谁呀,太子谁呀?太子一气之下就杀了江充。结果苏文这宦官向武帝告状,说太子带兵造反……

事情就大发了。汉武帝一怒,镇压。于是卫子夫自杀,卫太子一家逃亡,后除刘病忌尚小外,其余全死了。这事一牵连,卫青家受累甚广,夺侯之后,伏诛,几乎消灭干净。

霍去病之弟霍光,后来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之一。





劉一千五


汉武帝诛杀卫青的后人,是源于汉武帝末年发生的“巫蛊之乱”,当时江充和宰相刘屈鼇成为了汉武帝的宠臣,他们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怕太子上位后对他们清算,自导自演了巫蛊事件,并且以汉武帝做梦有人杀他为事件的导火索,开始长达好几年的巫蛊案件。

图:江充

巫蛊之乱发生后波及到了卫子夫皇后,当时她已经年老色衰,失去了汉武帝的宠爱,她也因为这个事件而上吊自杀。卫氏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

尽管卫青立下赫赫战功,但汉武帝也没有因此而放过他的儿子们,汉武帝是一位帝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独裁和汉朝的稳定,我可以想象,如果当时卫青没有死也会被这个事件所波及。



巫蛊之祸不光波及卫家,许多长安的百姓也受到牵连死伤无数,等到太子刘据死后汉武帝才意识到自己的错,并发布了有名的“轮台罪己诏”但一切都晚了。

经历这件事后,他把凡是参与“巫蛊之祸”的大臣们经常会以随便的罪名杀掉,晚年的他肯定活在深深的悔恨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