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農電商翻車成“坑貨”,專家揭露這門生意不為人知的一面

助農電商不是今年的新詞,但是最近成為消息面的高頻詞,核心的爆點是“好心助農卻收到‘坑貨’”。其實,助農電商所謂的“坑貨”更是生鮮電商行業的“坑貨”。

“坑貨”的起源

“坑貨”產自遠古的不公平交易時代,但是由於體量不成氣候,“坑貨”也就沒有被主流關注。

第一屆引起關注的“坑貨”,則來源於山寨時代。“坑貨”的高光時刻來源於生鮮電商大爆炸時期,而引起眾怒則源自最近的助農電商。

覆盤助農電商這場鬧劇,其實從開始就是一個錯誤的模式。今年春節的助農電商源自農產品的滯留與滯銷,而停滯的背後還隱藏著物流停擺這一隱患。二者的結合,並不會激起美妙的浪花,反而是血雨腥風。

“坑貨”的主角是農產品,領頭的是生鮮,而宛深平老師是資深的生鮮專家(這是業界的共識),關於生鮮的全鏈條輕車熟路,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產生“坑貨”的根本原因。

種植

乾燥類農產品走電商的問題不是很大,問題最大的就是生鮮類的蔬菜、水果(以下統稱為“生鮮”)。而我們農產品的種植以散戶種植為主,散戶模式註定了“標品化”的難度,也就是根源上否定了生鮮電商這一組合。

經常購買生鮮的應該知道,即便我們採用的低溫保鮮,超過一定的時效仍然會腐爛。而春節的這一情況,鮮有及時派送的案例,這就出現了最後一個坑,即快遞的坑。我們試想,全鏈條標準化的生鮮產品即便達到快遞員手中是新鮮的,最終到達顧客手中也不會太新鮮。這種特殊情況,顧客能收到完好的生鮮產品就是萬幸了,出現生鮮產品在中間環節消失的情況也不是個例。

助農電商翻車成“坑貨”,專家揭露這門生意不為人知的一面

生鮮本就不是標品,儘管目前這一情況正在改善,但不是任何一個環節標準化就可以解決的。生鮮的標準化需要全鏈條的共同協作,最終抵達消費手中才有極大可能出現標品的情況,而不再是“坑貨”。標品化的場景是美妙的,但是另外一個問題也出現了,全流程標準化對應拉昇的成本,有幾個顧客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