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哥的能力明明更强于雍正,为何康熙最终还是选择了雍正?

zhutg0630


康熙朝晚年的时候,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爆发了激烈的“九子夺嫡”事件,而最终的结果是原本并不被人看好的四阿哥胤禛取得了胜利,顺利继位,成为了后来的雍正皇帝。而在整个“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八阿哥胤禩至始至终,都是夺嫡的热门人选与关键人物,但是却最终失败了,不仅与皇位无缘,最后还落得一个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的结局。

历史上的八阿哥胤禩,能力的确是非常的出众,就连雍正皇帝都曾评价其曰:

“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而胤禩不仅仅是能力强,获得的支持呼声也是最高的,包括当时权臣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都在支持八阿哥。

但是最终的继位人选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而是由康熙皇帝乾纲独断,一人决定的,而胤禩及其政治集团在“九子夺嫡”中,接连犯下了三个致命的“错误”,最终招致了康熙皇帝厌恶,最终无缘皇位。

第一个错误便是“江湖术士张明德案”,过早的暴露了八爷党的野心与实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此时的大阿哥胤褆急于表现自己,力主杀掉胤礽以绝后患,进而引得康熙的极度厌恶。之后,大阿哥竟然大言不惭的直接向康熙皇帝举荐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理由便是客居在八爷党人府上的江湖术士张明德对于八阿哥的一番评价:

“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

这还不算,大阿哥更是将包括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以及支持八阿哥的皇室宗亲统统“出卖掉”,告诉了康熙皇帝。

康熙得知此事之后是大为愤怒,他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了此时的皇子已经开始结党夺嫡,事态已经是非常的严重。于是,他将张明德捉拿审讯,很快,张明德就将此事全部招供,康熙是更加的愤怒,将张明德押赴菜市口处斩,其余参与者也知情者也受到了康熙严厉的处罚,整个“八爷党”在朝中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这一次,八阿哥胤禩以及整个八爷党都被大阿哥胤褆给坑了,不仅从一开始就暴露了全部实力,更是因为过度的将野心暴露,进而引得了康熙的极度反感。

第二个错误,是康熙召集朝中重臣召开了一次讨论会议,胤禩因为获得了大部分权臣的支持,进而引发了康熙愤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畅春园召开了一场会议,就皇位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征求一下朝中主要大臣们的意见。康熙非常迫切的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会议统一朝臣的思想,同时营造积极的舆论效应,让自己能够顺利的重新册封胤礽为皇太子,以缓和皇子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局面。

会议的结果让康熙大失所望,所有人都推举八阿哥胤禩为康熙的接班人和继承人。

面对这样的情形,康熙内心是极度的不平衡,当即反驳了朝臣的意见: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但是在场的朝臣始终坚持举荐八阿哥胤禩,让康熙看到了朝中对于八阿哥的拥护与支持,已经开始威胁到了康熙自己的皇权,因而康熙也就此更加的厌恶八阿哥胤禩。

第三个错误,就是“毙鹰事件”。

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康熙前往热河,八阿哥胤禩以为母守孝为由留守北京。

期间八阿哥派人给康熙请安,并派人送去两只海东青作为礼物,谁知到了康熙那里的时候,这两只海东青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要知道,海东青在满洲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并且是最高图腾的象征,而以两只待毙的海东青作为礼物送给康熙,实际上就是在诅咒康熙,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引起了康熙的震怒,立马将胤禩召集过来,不仅怒斥八阿哥,宣布“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并且当着众人的面大骂胤禩为“辛者库贱妇所生”。

这件事情的发生也最终宣告了八阿哥也从“九子夺嫡”之中彻底的出局,再也无法染指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的位置了。

尽管八阿哥胤禩能力非常出众,但是纵观整个康熙朝的历史背景,胤禩想要继承皇位,已然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首先,胤禩的母家出身非常卑微。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是良妃卫氏,辛者库出身,非常的卑微,尽管位列“妃”位,但是其在后宫之中的地位根本没有办法同“惠宜德荣”,这康熙的“四妃”相提并论,况且也并不是持续性的受到康熙的宠爱,这对于胤禩来说,在非常讲究出身背景的清朝初年,可以说是极大的劣势。

其次,康熙最为反感的就是皇子与朝臣的结党,但是胤禩一而再再而三的趟这个“雷区”。

康熙在“一废皇太子”期间,已经将自己反对皇子与朝臣结党的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八阿哥胤禩却依然与康熙的想法时背道而驰,不仅继续结交朝中的重臣,甚至在接替太子胤礽署理内务府的事宜期间,拉拢内务府的中下级官吏,更加使得康熙对其大为不满。所以单从这一点来说,胤禩为康熙所持续厌恶,并且到了记恨和反感的程度,无缘皇位也就成为了必然。

再次,就是在胤禩的支持者中,基本都是文臣。

尽管与胤禩结交的朝臣中,不乏有阿灵阿、揆叙这样的权臣,重臣,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文臣在朝局稳定的时候,可以利用其权势发挥左右朝政的作用,但是在朝局变得混乱且扑朔迷离的时候,这些人必然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真正能起决定作用的人还是掌握兵权的人。因而,在康熙去世之后,真正发挥决定作用,扶保雍正登基的不是这些朝中文臣,而是九门提督,隆科多。

所以,不管雍正是“遵诏继位”、“矫诏篡位”还是“无诏夺位”,都与八阿哥无关,因为八阿哥胤禩从一开始就已经为康熙所厌恶,已经从“九子夺嫡”中出局了,就连民间野史都也只说雍正抢夺的是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而不是八阿哥胤禩的。


雍亲王府


的确,八阿哥胤禩在权谋、人缘等很多方面都要强于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在大臣们中间,胤禩素有“八贤王”的美誉;而在兄弟们中间,老九、老十、老十四等人也都很敬佩他,唯他马首是瞻。应该说,以他的能力,让他当皇帝,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康熙为何选了人缘不佳的“冷面王”胤禛,而放弃了“八贤王”胤禩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康熙晚年,由于他的懈怠,再加上他的仁慈,导致吏治败坏。很多当年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及其子女,都开始躺在功劳簿上贪赃枉法。康熙看到了这一点,但他年纪大了,不想掀起血雨腥风了。他把整治吏治的任务,留给了下一个皇帝。

从这个角度看,他选择铁面无私的胤禛,而放弃八面玲珑的胤禩,可谓十分英明。后来的事实证明,雍正皇帝确实没让康熙失望。他上位后,立即着手整治吏治,并且很快就让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第二,胤禩拉帮结派,犯了康熙的禁忌。

胤禩这个人,很会搞人际关系,善于团结别人。他不仅拉拢了三个兄弟,在大臣中也拉拢了很多死党。

这必然会引起康熙的警觉 。因为废太子胤礽谋反的事情,并未过去多久。

帝王家的父子关系,并不像寻常百姓家。儿子为了皇位,弑父的事情并不鲜见。所以,犯了忌讳的胤禩,必然引起康熙的防范,自然不会把皇位传给他。

第三,康熙喜欢胤禛的儿子弘历。

胤禛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是康熙最喜爱的孙儿。在100多个孙子中,只有弘历被接进宫里陪伴着晚年的康熙,两人感情甚笃。

如果康熙希望自己最宠爱的孙子将来当皇帝,那么必然要先让这个孙子的爸爸当皇帝。

以上浅见,供诸君一哂。


趣谈国史


没有读过清史稿,不知道真实的老八和老四是什么样子,仅靠看二月河先生的《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来谈谈。

据说二月河先生是在第二历史档案馆看了馆藏的清朝全部历史资料,在二月河先生的眼中,仅就勤政一点来说,过去几千年的封建帝王中无出其右者。仅其朱批御旨据说平均每天达6000余字,这是个什么概念?也许有的朋友会说,雍正无非是用勤来补拙,可当我们经历过几十年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后,你一定会明白,巧力只能一时一事,不可能充满你的一生,一个团体中,最勤奋的那一个才能走的最远。

也可从二月河先生的书中所讲到的两个事例来判断老八和老四的能力。老四去清理户部亏空,可看出老四的细心和耐力,又能看出他勇于任事,不怕得罪人的品格,他这是把大清的江山社稷真正当做爱新觉罗家的来管。反观老八处理刑部弊案,他的立场只是站在了自己小集团上了,最后一个人也没得罪。这样一来,老八的所谓能力强是体现在了文武大臣们的嘴里了,而老四的能力是体现在了做事的成果里。

做弊体现的是小聪明,是投机取巧;兴利除弊体现的才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治理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老康熙不糊涂。


用户9768687920


能力有很多方面,但是作为皇帝最重要的能力有两条,一个是担当,一个是用人。

先看担当。康熙朝打了很多仗,打仗是很废银子的,所以国库空虚,而且不少官员从国库借钱不还,康熙下令追缴欠款。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得罪人的活,因此没人愿意干,最后落到胤禛头上。胤禛干这个差事得罪了不少人,虽落得个“冷面王”的名号,但却展示出他敢于担当的精神。胤祀号称八贤王,最擅长的是送人情,在康熙看来,胤祀没有担当,他是拿国家利益来送人情,早晚会把国家送人。



再看用人。刘邦在总结自己为什么能成功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用人的重要。但是,胤禛和胤祀争夺继承权时,都只是王爷,没有实际用过人,怎么能看出他们用人水平高低?这好办,用人的前提是看人,看不准人就用不好人。康熙希望儿子们和平相处,相互帮助,不争斗,胤禛看明白了,不争,胤祀没看明白,与太子争位;康熙希望继任者有担当,胤禛看明白了,勇于担当,胤祀没看明白,推脱责任;康熙反对帮派团体,胤禛看明白了,私下搞,胤祀没看明白,把八王党搞得很大。由此可见胤禛要比胤祀看人能力强得多。



雍正当政地实际情况也充分证明了康熙选雍正接班是正确的。如果让胤祀继位不可能达到雍正朝的成就。

欢迎评论留言加关注!


有得观史


很严肃地谈点正史!八阿哥的能力不一定比雍正强。

皇子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弓马骑射,各有所长。康熙帝父爱如雨露,遍撒在每个人的头上。他对儿子们以欣赏和鼓励为主,很少进行冷眼责备。所以说,大伙受到的恩宠厚薄不相上下,咱就不拿夺嫡以前的那点圣眷来说事了。



那为什么有八阿哥的能力比雍正强的说法呢?

依据一,雍正自己对老八的评价很高。

胤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而其心术之险诈,诸大臣亦无与之比者。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雍正朝起居注》闻旧记作:“从前众皆奇异廉王,保为皇太子”。雍正甚至承认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与相当”。《起居注》记载雍正帝在二年四月初七日对诸王大臣论说胤禩为人:朕之此弟较诸弟颇有识量,可资于理,朕甚爱惜,非胤禟、胤礻我等可比。

从上面这些评语、来判断老八的能力比雍正强,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雍正说这些话的时间,都是在他登基以后。当时,雍正占据中央,俯视跪拜称臣的老八,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

面对曾经的对手匍匐在自己的脚下,雍正肯定有一种征服的快感。在场面上,夸夸对手,其实是深层次地夸自己。用对比法,对手越强大,凸显自己更威武嘛。

夸完以后,雍正就开始挑理了。

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庙,在端门前设更衣帐房,但因其都是新制,故而油漆味大,雍正为此大怒,命管工部事务的廉亲王胤禩跪在太庙前一昼夜。

另外,雍正在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夸其能力出众后再来个大转折,“而其心术之险诈,诸大臣亦无与之比者”。从中可以体味到,夸奖越高只为了后面的贬损愈狠。

场面话当不了真,雍正还说了“朕之此弟较诸弟颇有识量,可资于理,朕甚爱惜”。从后面雍正对老八”改脏名、圈禁、议罪四十条”来看,雍正不是爱惜,而是憎恶他。

依据二,史料记载: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召满汉文武大臣廷议太子,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令康熙大感意外。

以此为依据,说明老八的能力强,也经不起分析。

首先,当时的形势是皇长子被圏、皇太子被废。在之前皇子可以分为三派:皇长子占“立长”的优势,自成一派;太子一派;老八一派。

胤禛彼时不显眼,还带着太子标鉴。对手都倒了,自然突出老八了。

其次,廷议太子时满汉大员九名,有不发声的,发声的都支持老八,占大多数。这个是表像,其实大家漏算了康熙帝,他的话语权最重。诸多大臣认为老八能力强,但康熙不认可他。

如果把廷议太子看成是股东表决老八的能力,很可惜,大股东否决了,小股东说的都是非主流。

所以说,老八的能力高于雍正,这种表达方式不准确。

说句残酷的话,从头到尾,在康熙的心里,储君的名字都没有老八的人选。

下面,我按照时间顺序,说说发生在老八身上的事和康熙的反应。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十八日,正式行文废太子。皇长子胤禔自知无望承继大统,便向康熙推荐老八,说看相人张明德曾预言胤禩日后必大贵。

康熙勃然大怒,认为胤禩有希冀大统之心,对其予以防范。 次日,康熙再召众皇子至乾清宫,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将其锁拿治罪。

在此之前,康熙认为老八是个本分皇子。因大阿哥一言而锁拿老八,说明康熙震惊后的反应过激。

不日,张明德一案审结,康熙帝于是说胤禩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奏闻,所以革去贝勒,为闲散宗室。

废太子后,皇子间矛盾大爆发,康熙帝渐渐冷静,处罚老八变得有理有据。

随后,康熙曾于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初四日有言:“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

真实的情况是:老八当时已有子弘旺,属庶出,已经九个月了。康熙这是既骂了老八的正妻,又骂了他的儿子。

再回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廷议太子。

康熙事后说:凡朕所宽宥者及所施恩泽处,胤禩俱归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之?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是:我做了好事,老八都归功于他,那把我摆在哪里?

康熙这不仅仅是骂老八,此时已经深深地忌惮他了。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发生了历史上称作的“毙鹰事件”。 八阿哥离开康熙、祭奠母亲卫妃,同时托太监送给康熙一只老鹰。康熙打开后,老鹰已经奄奄一息了。

分析这件事,其中可能有隐情,但康熙的反应明显借题发挥。

当即召诸皇子至,责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再责胤禩,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这一次,康熙终于骂到老八的生母了,说她是下贱的洗衣女,还要和老八要断绝父子之情。

康熙帝王心术,但凡立储,必多加抬举。骂老八是从儿子到妻子、从妻子骂到生母。显然,正大光明牌匾后的名字永远都不可能是老八。



雍正后来得以继承大位,因为他做好了下面三件事。

第一,雍正懂得“不争即是争”,多次保举废太子,让康熙相信了他没有野心。

第二,秉心为国、任劳任怨,让康熙看到了他的能力。

第三,问寒问暖、侍侯汤药,让康熙看出了他的孝心。

结局是正常的,被骂的靠边站,优秀的皇子做皇帝。康熙没看错,雍正帝后来干得太棒了!

作者心语:闲来无事,翻阅粉丝信息。其中多数只关注不到二十人,侥幸有我。余来头条号,开康、雍、乾专栏不足半月,承蒙关爱,心甚感激。感谢悟空!感谢有你们陪伴!


链天绝


历史上康熙最初还是很看好八阿哥胤禩的,十七岁就被封为贝勒。但到了后期,在经历了几次重大事件后,胤禩势力发展之大之快超乎康熙的想象,于是遭到了康熙的厌恶,康熙也开始有意识地去削弱和打击胤禩的势力。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大阿哥胤禔夺嫡未果,又向康熙极力推荐八阿哥胤禩,说道士张明德给胤禩看相,说胤禩有大贵之相,言外之意即胤禩将来必继承大统。康熙顿时警觉,于是下令革去胤禩贝勒爵位,并将张明德凌迟处死。

不久,康熙萌发复立胤礽之意,并不断向佟国维、马齐等大臣暗示自己的意思,然后下诏举荐新太子,没想到诸大臣却纷纷推举胤禩为新太子。自此,康熙对胤禩一党更加忌惮,虽然之后又复封胤禩为贝勒,但已有提防之意。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巡视热河,胤禩托太监送给康熙一只老鹰,但送到康熙处时已经奄奄一息。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胤禩此举是公开向他示威,于是留下狠话,说:“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而此时四阿哥胤禛,并没有过早暴露实力,展露出夺嫡的迹象,而且十分低调,从未让康熙感觉到自己权力失控的威胁,所以康熙最终选择了低调务实的四阿哥胤禛。



而胤禩的能力并不一定比胤禛强,但也绝对不会比胤禛差,他们两人无论谁继承皇位,干得都会很好。


达摩说


八阿哥有“八贤王”的美誉,门生故吏众多,治国能力突出,不得不承认八阿哥的确是治世能才。但是,他属于聪明过头,性子急,不懂得收敛锋芒的人,历史上能够继承大统的皇子多是能力出众而又懂得韬光养晦策略的人,可惜八阿哥没有好好学习汉文帝韬光养晦的策略。康熙是圣祖皇帝,治国理政、眼光谋略、洞察人心等等都是一流,他难道不知道八阿哥的能力吗?

八阿哥的悲剧在于自己的性格。一是性子急。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八阿哥不仅没有替太子求情,更表现出很想当太子的意愿,八爷党甚至劝说康熙立八阿哥为皇太子,这是猪队友呢!康熙那么疼爱太子,太子一失势,立马就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康熙会怎么想?这太不理智了。二是虚伪。纵观四爷党和八爷党,会发现四爷手下聚拢了一批能人,这些能力里有人文化不高,有人出身不行,到四爷任人唯才,这批人都死心塌地地追随他,而八爷党里其实都是些首先得对八爷有用,其次才能成为他的人,说明他在笼络人心的时候都抱有目的心。

这些都是康熙不喜欢八爷,不看好八爷的原因。当然,我认为最终选雍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弘历(乾隆)给雍正加了分。弘历小时候聪敏过人,太受康熙喜爱了,爷爷疼爱孙子,想把皇位传给孙子那只有先传给雍正了。这一点很像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太喜欢所以朱瞻基了,远征蒙古都把他带在身边,最后为了让孙子朱瞻基继位,也是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朱高炽。


朱苇杭


简单地说,就是八阿哥太作死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以后,八阿哥胤禩一度是舆论中太子的热门人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没想到不久后,康熙帝面责胤禩和胤禟,还差点拔刀杀了支持胤禩的十四阿哥胤祯。经此一事,胤禩与皇位彻底无缘。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胤禩的失败是因为他的出身,也就是他的母亲。康熙认为胤禩的母亲是“辛者库”贱奴,这样的出身不能成为未来的一国之君。“辛者库”是什么呢?

“辛者库”是满语,意为“管领”或者“内管领”,“半个包衣佐领”,是管理包衣的组织。

“包衣”是奴才的意思,一个“包衣佐领”管理三百户,半个包衣佐领,也就是一个辛者库,管理一半的包衣。

辛者库的“包衣”,作为清朝在“龙兴之地”——关外就来投靠的“家奴”,因为人数少,所以被编入“辛者库”,虽然比普通旗人地位低,但并不算低贱。

后来,也有将犯罪的官吏家属编入“辛者库”的,这部分人,才是真正低贱的人。大约是因为这一类“官奴”的加入,大家才对“辛者库”这个整体概念有了误解。

专家考证,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出身应该是前一种“辛者库”人,正常的包衣人家,通过正常的渠道被选入宫。

当然,出身包衣的女子,一开始只能做宫女,和“上等人家”的小姐们是不能比的。可能是因为良妃自身的美貌和性格上的优势,这个小宫女得到了康熙的宠幸,并在康熙二十年生子胤禩。

胤禩长大之后颇受康熙喜爱,到康熙三十九年,也就是胤禩十九岁的时候,他的生母被正式册封为良嫔。

后来,很可能在康熙五十年良妃病重将要离世时,又被封为良妃。除了“辛者库人”这个似是而非的名头,实质上胤禩生母良妃和雍正生母德妃的入宫途径、“晋级”经历应该是差不多的。

良妃死后,康熙帝曾亲自祭奠她,并且先后写过两篇祭文,这在众嫔妃中,已经算是很优容的恩典了。由这些信息看来,康熙对于良妃,是有一定感情的。

至于“辛者库贱奴”或者“贱妇”的说法,其实出自写于雍正朝的《清圣祖实录》,康熙本人是否说过,并没有足够的实据。

不知是不是雍正为了故意贬损宿敌胤禩,才故意强调良妃的“辛者库贱奴”身份,混淆视听。

综上所述,胤禩的“出身”并不是康熙帝贬斥他的主要原因,更有可能的原因是,胤禩过早“培育”起的个人势力。

胤禩曾经是“八爷党”的首领,“麾下”有老九、老十、老十四等皇子支持,胤禩本人则礼贤下士,颇有“贤王”之誉,和不少大臣都有交往。

比如苏州织造李煦,曾经出钱为“八阿哥”买过美女,此事后来成为李煦在雍正初年被率先抄家的关键罪证。

其实,皇子交通外官,是皇帝们最忌讳的事情之一。

第一次废太子之后,立“八爷”为太子的呼声非常高,而康熙帝的心里是不舒服的:刚刚废了太子,其他皇子就蠢蠢欲动了,而老八居然已经培育出自己的势力!是准备继位了吗?为此,他才选择迎头痛击,彻底断了胤禩的“接位”念头。

事情发生三年之后,胤禩生母良妃去世。此时距离雍正“夺嫡”及后面一系列惨痛事件,特别是胤禩胤禟的被迫害致死,还有十几年的光景。

良妃没有被牵扯其中,而得到了死后哀荣,已经相当幸运了。


边读边看话历史


九王夺嫡——奈何花落雍王家

曾经电视剧《雍正王朝》一经播出万人空巷、轰动全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甚至受到朱镕基总理的高度赞扬。该剧以清朝康熙皇帝选拔皇位继承人的历史为蓝本,经著名作家二月河演绎为历史小说《雍正皇帝-九王夺嫡》,最后编剧精心编排,搬上银幕。剧中演员演技高超,将这段纷繁复杂、神秘诡谲、步步惊心、你死我亡的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皇八子胤禩风流潇洒、八面玲珑、宽仁和蔼、精明练达,做人做事滴水不漏,广结人心,实力最强,人称八贤王,几番夺嫡争储皆折戟沉沙,最终恨水东逝;皇四子胤禛苦行僧般自律节俭、待人严厉、办事认真严苛,经常得罪人,实力弱小,人称冷面王,却最终足登天下、南面称孤。很多人对康熙选择冷面王胤禛做接班人,放弃八贤王胤禩不理解,其实当你认真分析当时局势和两人优劣就会豁然开朗,下面我们试着揭开九王夺嫡,花落雍王家的的神秘面纱。

康熙皇帝皇子众多有二十多个,其中最有实力的只有九个。大阿哥胤市粗浅鄙漏,魇镇太子,并提出杀掉胤扔,激怒康熙,被永远圈禁。太子胤礽懦弱无能,品行低下通奸康熙妃子郑春华,两次被废,最后被圈禁。皇三子胤祉文学最佳,编书讨好康熙,揭露大阿哥心怀不轨,坑害太子,被康熙批评居心叵测,落井下石,最后不再争位。九阿哥胤禟城府颇深,十阿哥鄙陋粗俗,不学无术与胤禩为死党。十三阿哥胤祥人称侠王,胆大敢为,武艺高强,懂兵法,胤禛铁杆,因太子胤礽被圈禁十年。十四阿哥胤禵与胤禛同母所生,为人勇武大胆,懂兵略与八贤王交往较密,与胤禛疏远,后来被封为大将军王,出兵西北。最终夺嫡就在八贤王胤禩和冷面王胤禛之间展开,为何胤禛胜出从以下方面可看出端倪。

一、康熙皇帝英明神武,选择继承人一定会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精挑细选,在竞争中选拔,注重培养、历练,让继位者将来能攻坚克难、光大清朝。康熙晚年宽仁过度,吏治腐败、党争激烈、文恬武嬉、财政亏空、土地兼并、边患日起、百姓流离失所,危机四伏。这就需要一个精明强悍、洞悉民情吏治,攻坚克难,大刀阔斧,矫正时弊的继承人,扭转颓势,振刷庶务。胤禩比康熙还宽纵百官,只会让弊端更多;胤禛刚强严厉能够整顿官场乱象,清除积弊。

二、胤禩虽有优点,但缺点也不少。(一)结党自大,组建文武班底。文班底,胤禟、胤、阿灵阿、揆叙、王鸿绪、张德明等人筹谋划策;武班底,胤禵、成文云、阿兰布为爪牙,沆瀣一气广结党羽,收买人心,打击政敌。(二)营私舞弊,挖人参、开铜矿、收金税、宰白鸭,敛财有术,提起他欠债官员还款,补亏空。(三)出身卑微,其母为辛者库奴婢良妃。(四)家有悍妇,惧内,八福晋,蒙古科尔沁王独生娇女,孝庄太后重外孙女,为人刁悍。(五)宽仁过度,只学到康熙的仪表、风度,为人之道,没有学到为君之道。党羽良莠不齐,施恩太滥,亲结亲,门连门,盘根错节,若日后登基为帝想整顿官场乱象,被左右挟持,难以施行。例如清理刑部冤狱,刚开始雷厉风行,风骨挺硬,后来九阿哥、十四阿哥带任伯安来求情,揭出老底,自己也被他们拉下水,只能找几个替罪羊不了了之,遭到康熙驳斥。(六)党内有党,内部不团结。八、九、十、十四几个皇子虽然明面上以胤禩为首,但是各个心怀鬼胎,胤禩以君王自居,九阿哥胤禟也抱着幻想,十四阿哥封大将军王之后夺嫡之心日炽,与胤禩互相监视防备。(七)阵营太大,树大招风,时常左右朝政,威胁到皇权,遭到康熙狠狠打压。(八)聚众看相,自造声势,弄巧成拙,不够光明正大。(九)手下人才多而不精,缺乏统领全局,明察帝心、洞悉局势的谋士,导致决策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十)毫无功劳,很少参与具体政务,没有单独办过柴,也没有野战之功,惟知追逐虚名,邀结人心,拥戴的人很多,夺嫡之心太过明显,让康熙感到厌烦。

三、雍王抱朴守拙,坚韧不拔,后来居上。(一)为人诚孝,自古孝治天下,处处体念康熙艰难,努力办差,为康熙分忧,康熙晚年常伴左右,伺候汤药。(二)有治世之才,熟悉政务,历任户部、吏部、刑部等部门,经常独立办差,赈灾、追缴欠款,筹措粮草,事无巨细,任劳任怨,办差认真,耐得烦琐,卓有政绩。(三)精明强悍、坚如铁石。性格独立,不轻易依附别人,做人严谨,将来登基,能够整顿积弊,攻坚克难,刷新政务。(四)读书养性,颇具成效,办事有章法,书法精湛,严以律己,勤俭持家。(五)选人用人极其严格,非落难之人不用,没有才能不结交,秘密组建文武班底,文以邬思道、施世纶、尤明堂等人为羽翼,筹谋划策,处置政务;武以胤祥、年羹尧、岳钟琪等为爪牙以备不测。(六)做事先公后私,光明正大,以大局为重,不避艰难,不计利害得失。(七)有“好圣孙”,雍正的儿子弘历自小聪明过人,气度不凡,再加上雍正精心培养,深得康熙喜爱,康熙也看中这个隔代接班人。(八)顺势而动,注意分析局势和揣度康熙心思,不做无益之举,找准机会再下手。(九)康熙最后默定雍正为接班人,多次暗中保护,打压胤禩,调胤禵出关分散八爷党势力,令张廷玉、隆科多辅佐雍正登基。


清水时至


八王处处比雍正能干,为什么还输给了雍正?这个问题出得有问题,我不是来回答问题的,而是来驳斥题主的。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四王胤禛和八王胤禩都是九子夺嫡的核心人物,两者风格迥异,势同水火,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四王和八王的竞争和博弈直接决定了清王朝的历史走向,因而这两者的对比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在《雍正王朝》中,四王胤禛因忠勇耿直,敢于干事,敢于得罪人而被称为“冷面王”。八王胤禩为人随和,情商高,处事圆滑,八面玲珑,在大臣中有极高人气,因而被称为“八贤王”。单从这一别称上来讲,八王似乎要比四王要能干很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八王是人气爆棚的网红的话,四王就是犄角旮旯里不为人知屌丝。从这个角度来讲,题主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八王既然这么能干,英明睿智的康熙大帝为何不选八王当储君呢?这个当然不是因为雍正弑君或者篡改遗诏什么怪力乱神的原因。而是在于两个字,实干!

清王朝发展到康熙晚年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非常多非常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表面太平的水面之下是各种暗潮汹涌的社会问题。对待这些问题,再依靠康熙晚年的那套中庸和谐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清王朝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得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痛除顽疾,痛挖毒疮。比如,各类既得利益集团大量兼并土地,垄断工商业,一方面与民争利,一方面破坏国家税收。也就是说,穷了老百姓和朝廷,肥了这些大财团们。康熙其实是看到了这一点的。不过,康熙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平定国内(如三藩之乱)、国际(如噶尔丹叛乱)的各种动乱,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要让年老的他再实施改革,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他既没有那个精力,也没有那个胆量。而这个任务,康熙必然要交给后代。而八王的那套,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胤禛和胤禩到底谁能干,那得从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而这一点在全篇的第一幕大戏就给出了很完整的答案。面对国库亏空和救灾的两难,胤禩出来说话了,前一段拍了康熙一通马屁,也没说出个实际的东西来,胤祥看不惯了,怼了一句,胤禩就说其实灾情并没有实际那么大,是各地官府为了让国库掏银子而夸大灾情,实际上还是捡好听的说。反观胤禛呢?康熙问胤禛怎么办,胤禛的回答才是中肯的,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先拨四十万两以解燃眉之急(国库按胤禛的清查数字只有五十万两了,总不能一股脑的全掏空了),其次派钦差大臣去江南筹款,由此剧情开始转向江南,当然去的人只有四爷了,用太子的话说,找人要钱可是得罪一大帮人的差事,但是胤禛肯定还是会去,一来这方案自己提的,二来也是确实苟利社稷,忧国忧民的主。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两相比较之下,胤禛才是能拿出真办法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能干!所以王储之争,在这一幕就有了极大的暗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