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核心家庭很稳固,但它其实很脆弱,而且正在不断瓦解消亡

我们中国人原本会更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可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家庭规模也在越来越小。看看身边,有多少年轻人外出打拼,至今还没结婚?又有多少老年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呢?

中国有句俗语叫“远亲不如近邻”。可随着城市的变迁,那些熟悉的老街坊也分散了。搬到新小区后,周围邻居几乎不认识,大家各自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小家庭”之间的联系,正在慢慢弱化。

我们以为核心家庭很稳固,但它其实很脆弱,而且正在不断瓦解消亡

最近,国内有一部话题度很高的电视剧,叫《安家》,据说是翻拍自2016年的热门日剧《卖房子的女人》。

虽然剧情上做了不少改编,但主题很接近,都是透过一个金牌中介卖房子的故事来展现当代家庭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们内心潜藏的需求。表面上是卖房子,其实是在传达对人生的洞察。

如果你也看了这个剧,可能会有一个感受:别看当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很简单——一对夫妻,顶多再加上孩子,但这么简单的家庭结构碰到的问题可真不少啊!

我们以为核心家庭很稳固,但它其实很脆弱,而且正在不断瓦解消亡

过去的一个世纪,家庭结构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一次演变,传统的大家庭逐渐分裂成“核心家庭”,也就是由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子女组成的家庭,也叫“小家庭”。

人们本来以为核心家庭这种形态挺好的,很自由,也很稳固。可现实情况是,这个“小家庭”非常脆弱,而且它还在继续碎片化。家庭,似乎正在走向消亡。

那你可能会想不明白:核心家庭为什么这么脆弱呢?按说以前那种大家庭人多,不是更容易产生摩擦吗?现在小两口带孩子单独过日子,矛盾应该会少很多吧,怎么还能不稳固呢?

我们以为核心家庭很稳固,但它其实很脆弱,而且正在不断瓦解消亡

《大西洋月刊》对此给出了两个解释:

第一个原因是,核心家庭滋养了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反过来又对核心家庭带来了威胁。在核心家庭中长大的人更注重追求个性和表达自我,不太愿意为了家庭做出让步和妥协,结果就是家庭更容易破裂。

如果你对美国社会稍有了解,就会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主流观念迎来了一次转型。在那个时期,个人主义盛行,人们崇尚个性解放,出现了很多嬉皮士。同时,女权运动也兴起了,倡导女性不要因为婚姻而失去自由,放弃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于个人成长来说,这种文化转向当然很好,但它却对家庭的稳定性带来了冲击。

你有没有发现,正是在这一时期,核心家庭开始出现了瓦解的迹象。

我们以为核心家庭很稳固,但它其实很脆弱,而且正在不断瓦解消亡

第二个原因是,核心家庭缺少“减震器”,导致内部关系更难维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年轻男性的工资开始下降,这给工薪阶层家庭普遍带来了经济压力。可当家庭内部压力增加的时候,却没有其他亲朋好友在旁边帮助夫妻俩调解矛盾、解决问题,这也让核心家庭维持稳定的能力变差。

相比之下,在以前那种多代同堂的大家庭中生活,虽然也有烦恼,但好处是始终会有“减震器”在起作用。

比如说,如果长者去世,兄弟姐妹、叔伯、姑嫂都会来帮忙。要是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破裂,会有其他人填补这个缺口。这就为每个家庭成员都提供了一张更大的“心理安全网”。

可如今,这样的大家庭模式显然是回不去了。

要是按照核心家庭进一步碎片化的现状来看,家庭很可能会慢慢走向消亡。那该怎么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