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核心家庭很穩固,但它其實很脆弱,而且正在不斷瓦解消亡

我們中國人原本會更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可隨著社會發展,我們的家庭規模也在越來越小。看看身邊,有多少年輕人外出打拼,至今還沒結婚?又有多少老年人因為子女不在身邊,而感到孤獨呢?

中國有句俗語叫“遠親不如近鄰”。可隨著城市的變遷,那些熟悉的老街坊也分散了。搬到新小區後,周圍鄰居幾乎不認識,大家各自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

“小家庭”之間的聯繫,正在慢慢弱化。

我們以為核心家庭很穩固,但它其實很脆弱,而且正在不斷瓦解消亡

最近,國內有一部話題度很高的電視劇,叫《安家》,據說是翻拍自2016年的熱門日劇《賣房子的女人》。

雖然劇情上做了不少改編,但主題很接近,都是透過一個金牌中介賣房子的故事來展現當代家庭中的複雜關係以及人們內心潛藏的需求。表面上是賣房子,其實是在傳達對人生的洞察。

如果你也看了這個劇,可能會有一個感受:別看當代社會的家庭結構很簡單——一對夫妻,頂多再加上孩子,但這麼簡單的家庭結構碰到的問題可真不少啊!

我們以為核心家庭很穩固,但它其實很脆弱,而且正在不斷瓦解消亡

過去的一個世紀,家庭結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一次演變,傳統的大家庭逐漸分裂成“核心家庭”,也就是由一對夫婦和他們的子女組成的家庭,也叫“小家庭”。

人們本來以為核心家庭這種形態挺好的,很自由,也很穩固。可現實情況是,這個“小家庭”非常脆弱,而且它還在繼續碎片化。家庭,似乎正在走向消亡。

那你可能會想不明白:核心家庭為什麼這麼脆弱呢?按說以前那種大家庭人多,不是更容易產生摩擦嗎?現在小兩口帶孩子單獨過日子,矛盾應該會少很多吧,怎麼還能不穩固呢?

我們以為核心家庭很穩固,但它其實很脆弱,而且正在不斷瓦解消亡

《大西洋月刊》對此給出了兩個解釋:

第一個原因是,核心家庭滋養了個人主義,而個人主義反過來又對核心家庭帶來了威脅。在核心家庭中長大的人更注重追求個性和表達自我,不太願意為了家庭做出讓步和妥協,結果就是家庭更容易破裂。

如果你對美國社會稍有了解,就會知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社會的主流觀念迎來了一次轉型。在那個時期,個人主義盛行,人們崇尚個性解放,出現了很多嬉皮士。同時,女權運動也興起了,倡導女性不要因為婚姻而失去自由,放棄自我價值的實現。

對於個人成長來說,這種文化轉向當然很好,但它卻對家庭的穩定性帶來了衝擊。

你有沒有發現,正是在這一時期,核心家庭開始出現了瓦解的跡象。

我們以為核心家庭很穩固,但它其實很脆弱,而且正在不斷瓦解消亡

第二個原因是,核心家庭缺少“減震器”,導致內部關係更難維繫。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年輕男性的工資開始下降,這給工薪階層家庭普遍帶來了經濟壓力。可當家庭內部壓力增加的時候,卻沒有其他親朋好友在旁邊幫助夫妻倆調解矛盾、解決問題,這也讓核心家庭維持穩定的能力變差。

相比之下,在以前那種多代同堂的大家庭中生活,雖然也有煩惱,但好處是始終會有“減震器”在起作用。

比如說,如果長者去世,兄弟姐妹、叔伯、姑嫂都會來幫忙。要是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破裂,會有其他人填補這個缺口。這就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提供了一張更大的“心理安全網”。

可如今,這樣的大家庭模式顯然是回不去了。

要是按照核心家庭進一步碎片化的現狀來看,家庭很可能會慢慢走向消亡。那該怎麼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