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區的“婚姻習俗”

婚姻和人類本身的繁衍密切相關,所以婚姻也是人生禮儀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歷來都受到個人、家族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從人生諸禮儀的演變傳承來看,形制最為完備,傳承最為悠久。

江蘇地區的婚禮與全國其他漢族聚居地的婚禮一樣,乃是從古代的“六禮”中發展演變而來,一直到近代,還折射出“六禮的某些影子。所謂“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完整模式形成於西周。江蘇地區的六禮在古代六禮儀式的基礎上,發展演變得更加繁縟。

江蘇地區的“婚姻習俗”

下面我們以蘇州地區的婚禮習俗為主,結合其他地區的特有風俗,選擇較為重要者,來加以介紹。

1. 請八字帖

男女兩家願結親者,女方先將女子年庚,裹以紅封,附以紅米、千年紅、由女方媒人轉交男方媒人。男家接到年庚之後,徑至廚下,供灶座下。三日內家中平安,就拿到算命先生處,或求籤占卜;三日內倘有碎碗破碟之事,即認為不祥,便託言不合,將八字退還。

2. 送小盤

門第品學相當,就由媒人將消息轉告女家,男家用金“求”字一個,金錠一錠,金如意一枝,兔毫雙管,取“必定如意”之意。果品四色,或八色,如龍眼、荔枝、桃、蜜棗之類,茶葉數十或近百瓶,僱人擔到女家。女家則報“允”字,加上泥金年庚扣,銀髮祿一隻,百果喜糕數十百盒,加上針黹數件,讓男家親友傳觀。男家得喜糕之後,便散發諸位親友,而女家也以茶瓶贈送諸位親戚。禮物送到之後,由雙方親屬啟封,稱為“開盤”。開盤的必須是夫婦雙全之人。

3. 送日子

男方想要迎娶,要先將男女雙方的八字送算命先生,一要選擇沒有衝犯、沒有刑剋的良辰吉日,然後由媒人送女方,稱為送日子。

4. 六禮

所謂“六禮”,就是男家送女方飾物,飾物有金、銀、全金、半金等。中上人家,一般要送鑽石珠玉。

江蘇地區的“婚姻習俗”

5. 暖床、鋪床

婚前十餘日,新郎邀請未婚的男性朋友或親戚同床,據說這樣今後能生男孩,稱為“暖床”;到婚期時,請成雙夫婦,按時鋪設床褥,稱為“鋪床”。

6. 迎娶

男家按時發轎迎親。轎前彩旗飄舞,鼓樂悠揚。少年朋友四人,騎馬前行,稱為“帶親”。來到女家,新郎先坐茶席,然後到岳母房中小憩,岳母囑咐數言,然後到黨層行禮。

7. 開面、上笄

大喜之日,新娘通常要賴床,等到彩轎臨門,方才起身、洗沐、更衣;點燃紅燭,剃去臉上的汗毛,稱為“開面”;在頭髻中加入新郎的頭髮,稱之為“結髮”。等到吉時已到,由父兄抱上轎子,另請四位少年送行,謂之“送親”。新娘上轎時,一要放聲大哭,半途方止。

8. 拜堂

祠堂龍鳳花燭高燒,中間懸掛和合之像(即寒山、拾得),旁懸賀聯賀幛。新娘來到禮堂,由掌禮(司儀人,由鼓手充當)三請新人出轎。新娘頭覆紅帕,名曰方巾。男左女右,跪拜天地與和合,新郎拱揖稽首,新娘下跪襝衽即可。禮畢,讓新人各執紅綠牽巾(一條半紅半綠的狹長帶子)一端,對面而行。新郎退走,履不著地,地鋪米袋,稱為“代代高”。來到洞房,新人雙雙坐在床沿,以果撒帳,由長輩用秤(或甘蔗’放在肩上,背面而立,挑起新娘覆頭的方巾,稱為“挑方巾”。用秤,是稱心如意的意思;用甘蔗,則寓節節甜之意。婆婆用脂粉為新婦添妝,稱之為“上脂粉”。惡婆婆往往在這時手擦薑汁,以壓制新婦,稱之為“下辣手”。

江蘇地區的“婚姻習俗”

9. 祭祖、待新人

新婚夫婦出來後,和全家人一起祭祀祖先。既而喜筵又開,新人上坐,親戚女子作陪,僕人放篩(所謂放篩,即是由一名僕役一手持盤,退後十餘步,快步上前,來到桌邊,屈一腿,凡數十次),稱之為“待新人”。

10. 見禮

待新人已畢,依序敘禮。所見者無論長幼,新郎新娘皆要跪拜,先公公婆婆,後親戚朋友。長者有賜,稱之為見面錢;幼者則由新娘新郎賜物,豐嗇依親疏而定。

11.回門

見禮之後,再次來到新娘家,稱之為回門。如果前面用大鑼開道,稱之為“響回門”。來到女家,開筵南坐,請數位善於應對的年輕人陪客,勸酒加餐。新郎一般都要推辭,否則必被灌醉。

12. 接回門

男家發轎迎親,新人偕入洞房。於是開始鬧新房。諺語有“越鬧越發”之說,目的在於作弄新人。鬧得有秩序者,稱之為“擺將臺”。

江蘇地區的“婚姻習俗”

從構成婚姻的性質、方式和手段來分析,江蘇地區最常見的婚姻形式是在買賣婚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夫一妻制。其特點是男方用相當數量的財物為代價娶女方為妻,即以財物構成婚姻關係。這個特點鮮明地反映在婚俗中。除此之外,江蘇地區還存在著招養婚(招男方入女家為婿)、童養婚、交換婚(兩個氏族或家族協議互換其姊妹或女兒為妻)、表親婚(由兄弟的子女與姊妹的子女之間結成婚姻關係)。其中以招養婚和童養婚較為常見。招養婚最常見的原因乃是女家有財產,無子侄。在蘇州,人贅後所生長子從妻姓,所生次子得承父姓,妻方一般應允。但女婿大都一俟岳家無人,即攜妻歸宗,鄉俗也不以此為怪。童養婚大多是因為女家衣食不足溫飽,所以幼時即送往男家婆婆,一般到十七八歲時結婚,稱之為“並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