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定律:成功機率有多大?應選擇普遍使用的方式還是劍走偏鋒?

年輕時,我們喜歡用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某些選擇。好比布里丹毛驢效應,總是不知道該吃左邊的草堆,還是右邊的草堆。幸好我們比布里丹毛驢聰明,還能把決定權交給天意。

有趣的是,明明心裡已經有答案,但又不確定,非要用拋硬幣的方式把答案說出來。大部分人拋一次硬幣,卻不太接受得出來的結果。於是,他們選擇拋三次硬幣,且以其中兩次相同的答案為準。

為什麼要用拋硬幣的方式來選擇?瞭解一點概率論的知識,相信都知道拋硬幣所出現的結果,無論是正面,還是背面,概率各是50%

但是,也有人提出,字面朝上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圖面較重,大概率會先著地,而且拋過幾次硬幣之後發現,確實是字面朝上的次數較多。就這麼下了結論,認為字面朝上的可能性偏大。

事實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大數定律:成功幾率有多大?應選擇普遍使用的方式還是劍走偏鋒?

01

什麼是大數定律

數學之美,始於它能抓住規律,發現潛藏在現象背後的本質問題。當你拋三次硬幣時,有兩次出現字面朝上的結果,會認為字面朝上的可能性更大;當你拋十次硬幣時,有六次出現字面朝上的結果,又會覺得字面朝上的概率大於50%。

事實上,字面和圖面朝上的概率,依然還是各50%。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一些隨機出現的結果,經過實驗可以得出一種規律,實驗越多次,規律越明顯這便是“大數定律”

多次實驗之後得到的結果,也就是隨機出現的期望值,這一期望值對職場來說相當重要,起到非常大的引導性作用。反過來思考,當你想要得到某種結果,倒推回去找到大概率會成功的做法。

現代人都講究“靠譜”,擇人要選擇“靠譜”的人,做事情要做“靠譜”的事

。又該怎麼去定義“靠譜”二字呢?

1、正向思考:用大量的實驗結果來下結論

職場上,少不了愛指點江山和發號施令的人,他們的經驗真的有用嗎?如果一個非常自我的人,總是拿自己的工作經驗來說事,就需要我們認真去思考該結論是否靠譜。

這種正向的思考方法,就是經過大多數人的工作經驗,取相同的值來下結論。隨機出現的結果越多,越能得出結論。

2、反向思考:通過大量的實驗能否得到這一結論

經歷的事情越多,越容易先得到結論,且未必是得到經過論證的結果。那麼這時候,理性的人通常會用大量的實驗來得到想要的結果。

這種反向的思考方法,要麼是為推翻結論,要麼是為證明結論。無論是得到大概率的結果,還是得到結果的大概率方法,勝算依然是50%。

大數定律:成功幾率有多大?應選擇普遍使用的方式還是劍走偏鋒?

02

即便勝算只有50%,仍選擇大概率被使用的方法

很多人對大數定律有一種很美的誤解,認為大概率事件的發生,勝算會大於50%。例如,第一學歷本科,畢業自名校的學生,大概率能獲得一份好工作。

對整體而言,名校不止一家,倘若頭部企業計劃校招20名員工,或許全招來自名校的應屆畢業生,仍有大量名校學生沒有機會。

對個人而言,就算畢業自名校,能不能被選上還是未知之數,存在“選上”和“選不上”兩種結果,勝算只有50%。當然,相比於非名校畢業生來說,他們多了被選擇的大概率機會。

可是,非名校畢業生存在“逆襲”的可能性,他們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勝算依然是50%。像拋硬幣這般讓人覺得有“天意使然”。存在即可能,即便勝算只有50%,仍應選擇大概率被使用的方法

“大概率被使用的方法”指的是什麼?舉個例子。想進排名全球前三的頂級諮詢公司,他們大概率選擇有名校背景的人,不排除有逆襲的可能性(少數)。

倘若每天想著用逆襲的方式實現理想,成長曆程會較為辛酸,倒不如選擇大概率發生的方式,努力讓自己進入名校深造。換個角度來看,沒有名校背景的人,也可以在“大概率被選擇”的領域裡發光發熱。

大數定律:成功幾率有多大?應選擇普遍使用的方式還是劍走偏鋒?

03

職場上的“大數定律”和應用方法

我們時常忽略存在“大數定律”的職場現象。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講求極速,即便拿數據說話,也挖掘不出深層次的問題。

舉個上下班搭乘地鐵的例子。有三次提前出門,坐上前兩班的地鐵,車廂內非常擁擠,當下就判斷出日後要延遲十五分出門,才不會遇上人潮高峰。可即便延遲了十五分鐘才出門,依然會遇上高峰期,還偶爾遲到。

大數定律的核心,便是經過大量的實驗,從隨機出現的結果中找出規律。用了十個工作日的上下班時間來試驗,統計每日抵達地鐵站到上車的時間點,以及每一站的上下客流數,再取概率較大的數值,得出符合“大數定律”的結果。

十個工作日的實驗數量還不足夠,實驗數量越大,得出的結果越“靠譜”。曾有個員工遲到,遇上上班高峰期,說人已經到樓下(確實在樓下),等電梯到抵達公司門口需要五分鐘。

掐指一算,實際需要十分鐘(她確實花了十分鐘才上來),她的第一句話是沒想到電梯要等那麼久,還要停在好幾個樓層。

當你乘坐同一部電梯五十次以上,用心去統計相關數值,便可以得到大概率出現的結果。怎麼把大數定律的價值應用到工作中?大數定律非常適用於為決策做依據,判斷現象是否“靠譜”

① 首先,明確你想要驗證或得到的結果(目標)。站在正向思考的角度,通過獲取的大量信息來得出“靠譜”的結論;或站在反向思考的角度,驗證你獲取到的信息是否“靠譜”。

② 其次,選定A、B兩種方案,確定需要試驗的次數和週期,詳細記錄相關數據;

③ 再者,分析數據,選取大數(發生頻次較高),得到結論或驗證結論;

④ 最後,迴歸到現實中檢驗論證的有效性,數據說話,及時調整相關路徑。

應用方法:提供論據 - N次試驗 - 數據分析 - 得出結論 - 驗證結論有效性

大數定律:成功幾率有多大?應選擇普遍使用的方式還是劍走偏鋒?

04

判斷是否“靠譜”的五個關鍵點

大數定律在職場上的應用,多數是為驗證決策是否“靠譜”,或求得“靠譜”的結論。判斷某項決策是否靠譜,應注意如下五個關鍵點。

1、深度思考: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不輕易下結論。即便發生過三次相同的結果,仍需要驗證結論的有效性。

2、大數原則:大部分人喜歡逆襲,喜歡劍走偏鋒,打破常規是好事,但並不是每一次決策都需要去顛覆它。多數情況下,遵循大數原則,找到做事情的規律,才有可模仿性

3、保持良好的心態:我們常說的AB Test,用在技術上是灰度測試,用在營銷上是明確目標市場和玩法。而用在職場上,是找到更好的方向。勝算概率是50%,保持良好的心態

,不成功就推倒重來。

4、增強邏輯思維能力:理性看待問題,擅於找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它。熟記“提供論據 - N次試驗 - 數據分析 - 得出結論 - 驗證結論有效性”這一應用模型。

5、數據說話:在工作中,養成數據說話的好習慣才不會吃虧。無論是向上彙報工作,還是為決策提供依據,關鍵一定是基於事實(信息與數據)說話

創作者:美瑾之年。視覺系出身的MBA兒,資深品牌戰略官,創作發明獎獲得者。自營讀書會,創辦文化科技公司,以才情與德藝行走江湖,是有溫度感的公益人。樂於分享職場智慧,閱讀我的文章會進步。關注我,和我一起成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