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錢幣收藏故事——錢文上的忠與奸

蘇東坡:蒼勁豪放體勢秀偉

東坡“元祐”與東坡“元豐”是泉界一直爭論的事情。

許多錢幣資料和文史文獻中說,蘇軾在宋神宗時書寫了“元豐通寶”錢文,稱之為“東坡元豐”。有人認為,蘇東坡書寫的是“元祐通寶”,而不是“元豐通寶”。

上海錢幣學家葉世昌就認為,“元祐通寶”行書錢文才是蘇軾書寫的墨跡。也有一些人認為,“元祐通寶和“元豐通寶”都是蘇東坡書寫的。也有人認為,飄逸瀟灑、跌宕起伏的元祐通寶錢文的不是蘇東坡書寫,書寫者是宋代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和書法家司馬光,並將此錢稱為司馬錢。


北宋錢幣收藏故事——錢文上的忠與奸

大多數人認為,“元豐通寶”是蘇東坡在元豐元年所書。元豐通寶的初鑄時間為元豐元年,蘇東坡在元豐二年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期間有一年的時間差,這種說法也未嘗不可,也許就是因為蘇東坡的入獄造成了這枚古幣的停鑄、銷燬與短命。

蘇軾的翰墨,以行書見長,他早年法王羲之的《蘭亭序》,得瀟灑之姿;中年學顏真卿,又得雄渾豪放的氣象;到了晚年,再學唐人李邕,得到一股險峻之勢,從而自成面貌,曠達中有含蓄,汪洋恣肆中又帶有質樸厚重。行書“元豐通寶”錢文書法,四個字豐潤酒脫,強調字形的左低右高,字勢也是上半部右傾而下部左收,欹中有正。這在蘇軾書法中隨處可見,可與《寒食詩帖》做比較,從而肯定這種認識。尤其是“豐”字這種特徵更為明顯。蘇軾書寫的“元豐通寶”,在整體風格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又有一些變化。

這些變化源於廓與穿之間有限空間的限制。任何方孔圓錢的錢文都要受這種制約,這個限制對字形工整的真書和纂書來說,相對容易適應,而對於結體自由的行書來說,摹刻原文於這個特定的空間之內,某些字就要做變形處理,而這種處理容易喪失原作的神韻。同時,摹刻書文於錢範的工匠的審美標準,也會對書作墨跡的原始風貌有一定的改變。

行書元豐通寶的書法神韻,行家可以一眼看出是蘇軾的手筆。有人認為,不僅元豐,元祐也如此,只是在元豐的基礎上變了個祐字,元字的末筆由回鋒下牽改為上挑。


北宋錢幣收藏故事——錢文上的忠與奸

再看看蘇軾在書法題款中寫的“元祐”二字,與錢文中的“元祐”做比較,“祐”字的撤畫寫法都誇張的長。二者的寫法極其相似。蘇書人錢之風、,並非僅此兩枚,再晚一些的“紹聖通寶”的行書錢文,依然是蘇軾的書風。

不過“紹聖通寶”的書法已經有了李邕李北海的風格,帶有一些方折的筆法,略顯瘦硬了。蘇軾的書法與其文章一樣,除去了當時文壇上的“綺羅香澤之態”,蒼勁豪放,態濃意淡,體勢秀偉,骨勁肉豐。蘇軾也自稱“詩不求工字求奇,天真爛漫是吾師”。

從元豐八年冬到元祐八年秋的將近9年時間,是蘇東坡生平最春風得意的歷史時期,也只有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蘇東坡才有機會為朝廷書寫“元祐通寶”錢文。細觀現在常見的“元祐通寶”,錢文雖然清秀工整,但狂氣不足,有人說應為當時的文人雅士所書,因為它不符合傳說中蘇東坡潑墨寫“元祐”的書法。有一位收藏家仔細研究了他收藏的這一枚“元祐通寶”,堅稱這才是真正的東坡書寫的“元祐通寶”啊!蘇東坡的書法與其文章一樣蒼勁豪放,態濃意淡,體勢秀偉,骨勁肉豐,東坡潑墨的“元祐通寶”字體冰肌玉骨,錢文闊大,氣象具有磅礴氣勢。


北宋錢幣收藏故事——錢文上的忠與奸

錢文“元”字點筆有如“捲起千堆雪”,其左撇的飄逸之悠和右折的縛肋之筆,那個亦“豐”亦“祐”的錢文“祐”字用筆雄健,縱放豪逸,“持節雲中”,格調高曠,風韻清越,有如“把酒問青天”的蘇軾。然後,揮寫出“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的“寶”字,顯得肥碩,猶如“堆金積玉”於其中,一種曠達、超脫、洞明世事、悟透物理的處世態度。

錢幣上的“元”字的起筆與神韻都酷似蘇東坡的筆跡,而“祐”字與“寶”字又是十足的狂草,這種字體非蘇公又有誰能夠寫出呢?

蔡京:筆法姿媚字勢豪健

“崇寧重寶”錢文是蔡京用他最拿手的隸書題寫的,其文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在錢幣文字中風格獨具。蔡京題寫的崇寧重寶錢現在傳世不少,唯有一種夾錫的崇寧重寶十分罕見。據《宋史》記載,有一次蔡京題寫一種夾錫的崇寧重寶新錢的錢文時,為宣洩多次被貶的怨氣,故意將錢文崇字的山宗寫成了豎筆相連,寧字省去了心字,於是有人說這是蔡京“有意敗宋,無心寧國”,宋徽宗聽聞大怒,下令將這種錢停止發行了。

蔡京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權相和貪官,也是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名列北宋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中,連一向狂做的書法大家米芾都曾經謙虛地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

相傳有一次蔡京與米芾聊天,蔡京問米芾:“當今書法什麼人最好?”米芾回答說:“從唐朝晚期的柳公權之後,可能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

蔡京問:“其次呢?”米芾說:“那當然就是我了。”關於蔡京的書法還有個小故事。一天,蔡京閒來無事,在兩個下級官吏把玩的扇子上順手題了兩句杜甫的詩。幾天之後,蔡京發現這兩個小官闊綽起來了問才知道,他題過詩的那兩把扇子,被當時還未登上皇位的端王趙佶花兩萬錢買走了。趙佶就是後來的宋徽宗,那更是一位大書法家。


北宋錢幣收藏故事——錢文上的忠與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