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为什么没有收录李贺的诗?

鹅叔的小木屋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从升腾跌宕的上古谣曲中蹒跚走来,走过了《诗经》时代的温柔敦厚;领略了《楚辞》的瑰丽奇幻;深感于汉代乐府的哀乐情韵;经历过魏晋六朝的诗坛巨变,迎来一个神来、气来、情来的唐诗时代。诗佛王摩诘,诗仙李太白,诗圣杜子美,诗鬼李长吉……他们不仅属于那个早已消逝于历史云烟中的大唐王朝,他们属于此后的每一个时代。唐诗可谓卷帙浩繁,五万多首鱼龙混杂,难辨优劣,清代学者,蘅塘退士孙洙选编《唐诗三百首》,成为当代每一个人的独特记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这里跨越时代与大师交谈,领略文学之美,文字之美。翻开这本承载过往,昭示未来的诗韵之作,我们会看到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王昌龄、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孟郊、贾岛等初盛中晚唐有名气的诗人,但我们唯独找不到李贺的任何一首作品,《唐诗三百首》不收录李贺的诗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为之?

背离《唐诗三百首》选编的旨归

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交代了自己编此读本的缘由,一直以来作为童蒙读物的《千家诗》存在"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之弊,"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可见在蘅塘退士看来《千家诗》收录诗歌质量参差不齐,工拙莫辨,不利于后人学习。又言"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自己要从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再筛选出尤要的录成一编,最终还是要作为通俗读本,老少皆宜。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来验证《唐诗三百首》选编的价值。结合李贺诗歌的特点,其所具备的艺术审美价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当不容置喙,但若当作后人学诗的蓝本,被模仿借鉴却是极为不妥的。

畸零人的苦闷人生

作为李唐宗室后裔,李长吉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和清高,他也有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理想抱负,但家族的辉煌已成过去,家境颇为贫寒,心理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生出无限的失落感和屈辱感。再加之那奇怪的长相,"通眉""巨鼻""长指爪"且体弱多病,李贺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这注定了他压抑苦闷人生的开始。在人间游历了短短二十七载,骑驴觅诗,苦吟成性,将自己"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的人生苦闷,将"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的沧桑感一一见之于诗。这些诗作显示了诗人卓荦的才华,然而它们独属于长吉,独属于这个畸零人的情感世界。是他人无法理解的,诗歌所呈现出的高超诗情诗境我们又能体认几何,所谓长吉"诗心"或许就在于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若收录了李贺的诗,将成为一个幌子,一个口号。在李贺的诗作中,后人做得到"知人论世",却难以做到"以意逆志"。

反常态化的风格

中国的文学创作环境,尤其是诗歌创作始终处在一个"松紧放"的循环之中。当社会政治的束缚相对薄弱时,文学的发展也会多元化,艺术呈现也会愈加斑斓多姿。先秦两汉文学始终笼罩在儒家诗教的浓云密雾中,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汉末的动乱,解放了这个时代的文学,自《古诗十九首》开始,出现了温丽悲远的情调,诗歌开始灵动起来 ,有经历魏晋南北朝三百八十余年的发展,唐诗这个有情感有生命的东西出现了。它满载时代的回响,与诗人的脉搏齐跳跃,在这个开明的盛世中,李贺的诗表露个性色彩的程度可以说到达了更高水平。他不是以一个文人的身份在创作,更不是以一个儒家士大夫的身份在创作,他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用心体察生命,一切创作都体现着一种"反常态化"的风格,与群体相乖违,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彰显着独创性。

李贺的诗写鬼怪,写死亡,"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他的诗中满是难言的凄厉之美"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纵是《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这两篇名作,也是那样的诗情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凄艳的有种窒息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凤凰这种神鸟粗俗的叫,香兰的优雅与笑的意象拼接,都是那么的诡异。这样的诗作放在今天或许无伤大雅,然在《唐诗三百首》作者衢蘅退士孙洙生活的清朝,那是一个大兴文字狱,思想禁锢严厉的时代,选编作品时不得不考虑李贺诗歌的特殊性,这种与世俗的过度乖违,也是与政权主流思想的相悖,李贺的诗歌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距离太远了。从收录的其他作品也能得到反证,"郊寒岛瘦"是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论断,这二位作者的诗作也是带着中唐诗人的个性特色,是不和主流诗歌发展的,因而《唐诗三百首》选录二人的作品也是有意避开"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复唧唧""霜气入病骨,老人身生冰"此等作品,而是选了《游子吟》、《寻隐者不遇》等主旨明确,情感舒缓的作品,同样以求新求变著称的韩愈作品也是选脍炙人口,情韵明朗的。

李贺的诗歌展现的是一个敏感焦虑的青年人的苦闷和压抑感,他的诗情,艺术技巧,语言开拓,审美范式都将是文学史的光辉旗帜,但遗憾的是长吉不属于每个时代芸芸众生,他仅属于艺术的世界,文学的园地。这个世界还是需要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传达一些昂扬的格调,《唐诗三百首》更多的要传递正能量,这也是几个世纪以来经典咏流传的原因所在。(作者:骞翮思远翥)


一往文学


《唐诗三百首》没有收录李贺的诗,究其原因,只有一点:李贺的诗所创造的意境不适合《唐诗三百首》的定位。

首先我们来看《唐诗三百首》的定位,总结共有两点:

第一,整本诗集以推崇儒家之道为遵旨,所选择的诗都以正面、温和积极做为诗的主导思想;

第二,《唐诗三百首》在编成之时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便是作为家塾课本,并且教授对象是初学者,那么自然,其中收录的诗要以经典且好懂为参考标准。


接着再说回李贺的诗,毫无疑问的,李贺的诗正是与以上两点选诗遵旨不相符的,甚至其中很多诗是与之相悖的。以下,就李贺的诗加以说明。

李贺,被称为“诗鬼“,之所以有此称号,是因为其诗大多呈现一种冷艳凄绝之美,读来让人常有心泣哀绝之感。他的诗中常常出现”泣“、”血“、”鬼“、“死”等等一类悲情色彩的字词,再加上李贺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常将神话传说引用于诗中,整首诗往往是将冷艳诡绝之美呈现到极致。显然,这样诗风的感情色彩是与不符合《唐诗三百首》的诗风要求的。



读过“诗鬼”李贺诗的人想必都知道,李贺的诗因其诗人极具丰富力的想象,使得他的诗很多都比较晦涩难懂,因为你不仅要体会其诗的表面情景和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一首诗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下,所暗含的意象及文思逻辑。这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当然也不适合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作为家塾课本教授于幼童了。

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生于中唐时期,他本是李唐宗室之后,是已家道中落的一远支,一生坎坷不得志,27岁早逝,满腹才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诗鬼”李贺的诗作虽因风格特异未选入《唐诗三百首》,但并不影响他的艺术成就和其诗作在唐诗中所享有的地位。


听雪话诗词


《唐诗三百首》之所以没有李贺的诗,主要是因为李贺的诗不符合编著者孙洙的选诗要求。

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清朝乾隆十六年进士。他所编著的《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唐诗311首。

在《唐诗三百首》的序中,孙洙就提到了自己的选诗标准,即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城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洙选诗有三个特点,一是要脍炙人口,二是要体裁完备,三是选出的诗歌要有启蒙作用,要能够成为家塾课本。

显然,李贺的诗并不符合这三点要求。

一:奇字异辞,荒诞诡谲

对于诗歌来说,想要做到脍炙人口便要做到“易于成诵”,而“易于成诵”就要求诗歌在音节的变化上最好要有节奏感,有规律性,读起来抑扬顿挫,其次,文字也不能过于生僻。

而这些条件,李贺的诗并不符合。

李贺,有着诗鬼之称,在他的诗中多奇字异辞,内容荒诞诡谲。明人余飏就曾评点其诗

“险仄奇诡,无一字可调俗言,无一言可入俚耳”。

李贺的诗古体多,近体少,声调古拗,不易于朗诵,并且李贺还喜欢使用代词,把许多常见之物用一些陌生之词来表达。

比如在《梦天》一诗中“玉轮轧露湿团光”,在这里团光指的是月光。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李贺的诗中,鬼、泣、血、死等凄寒字眼经常出现,如“鬼灯如漆点松花”、 “鬼雨洒空草”,这些,都增加了朗诵难度。

二:择其尤要者

在孙洙的选诗要求中,要体裁完备,而更重要的是要择其尤要者,说白了,就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很不幸,李贺落选了。

首先,我们先来聊一聊七言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中曾这样评价过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开元之时,龙标、供奉,允称神品。 外此高、岑起激壮之音,右压多凄婉之调,以至‘蒲桃美酒’之词,”

可见,在唐朝诗人中,七言绝句要首推王昌龄和李白,接着就是高适、岑参、 王维、王翰、王之涣等等,在沈德潜的话中,并没有提到李贺。

接着便是五言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也提到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纯是化机,不关人力。”

在五言绝句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王维、李白、韦应物、崔颢等等,同样也没有李贺的存在。

可见,在当时,李贺在绝句方面并不能成为唐朝诗人中的代表人物。

而在古体诗中,根据沈德潜的评价,李贺也不能在唐朝诗人中排入前列。

再加上,《唐诗三百首》选诗侧重近体,而李贺又不喜近体,因而,能够入选的佳作就更少了。

因此,孙洙并未选录李贺的诗歌。

三:诡秘奇幻、凄苦悲凉

孙洙选诗的最后一个条件便是要启蒙儿童,作为家塾课本。

显然,李贺的诗非常不适合作为启蒙儿童之用。其原因,一是因为李贺的诗风诡秘奇幻,一是因为李贺的诗所抒发的感情多是悲苦凄凉之情。

在前文中,我们就已提到,李贺的诗中,多有一些鬼、泣、血、死等凄寒字眼的出现,而这些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阴森恐怖的世界。

比如《神弦曲》一篇中,

画弦素管声浅繁,花裙綷縩步秋尘。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而类似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在他的诗歌中,痛苦,绝望,悲凉,凄惨,这些情感的宣泄与环境的描述,自然不适合启蒙儿童之用。

除此之外,李贺的诗在观念上目无君王,比如称本朝先皇玄宗为“蜀王”,称汉武帝为“刘郎”,要知道的是,孙洙所处的时代正值文化高压期,作为启蒙儿童的诗歌应该是思想纯正的,哪能目无君王呢?

四:其他原因

《唐诗三百首》之所以没有李贺的诗,除了是因为李贺的诗不符合编著者孙洙的选诗要求外,还有一点原因,便是“雅正”的审美追求。

雅,指的形式上的典雅,正,指的是内容上的正大。

而“雅正”与“温柔敦厚”则是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因而,孙洙选诗自然也离不开“雅正”与“温柔敦厚”,但是,李贺的诗风,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到了,两字概括就是“诡谲”,因而,李贺的诗歌没有入选也是“理所当然”的。

总结

总的来说,李贺的诗歌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李贺是以“鬼诗”出名,而《唐诗三百首》作为启蒙儿童之用,自然不能选用李贺的诗歌。

诚然,李贺的诗歌也有一些不是“鬼诗”,但是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李贺的诗歌很难入选,毕竟,唐朝的诗人太多了。

虽说《唐诗三百首》中李贺的诗歌并未入选,但这并不妨碍李贺“诗鬼”之名流传百世。


世间人物


答:“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李贺的诗太难懂,写的又是神啊鬼的,不符合作者的要求。我们现在读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一个叫“蘅塘退士”的人所选编著的,他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入选。

而《唐诗三百首》在选诗标准上,是取正不取变,以儒家之“温柔敦厚”为宗旨,要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精华又是宗盛唐,主李杜。选取的诗歌,思想都需要纯正。所谓学慎始习,故入门须正。大抵就是如此。

另外,编者孙洙在序中说:“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


所以在选诗上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初学儿童的。而李贺的文笔过于高深,用意过于隐晦,所以都不选取。从整个唐诗发展史看,李贺成就重在“变”。袁本文学史曾将其特点概括为“凄艳诡激”四字,可见李贺的诗学习难度可见一斑。
明胡震亨曾引王思任之语评价李贺:“贺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

这样的作品,对初学者儿童来说,不论是学习还是欣赏,都是极大不合适的。



此外,钱钟书在《谈艺录 •长吉字法》中,亦对李贺之作有品评,可供参考互见。

综上所述:李贺诗歌是很难读懂的,即便对于专业研究诗词者,也要下过一番苦功夫才能弄懂。因此《唐诗三百首》不选李贺之诗,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


近来怕说当时事


其一,李贺诗难于接受。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前言》就说:“鉴于本书原本计划是给少年儿童读的,因此绝大多数作品较为浅近明了。……語言上的过于隔阂,势必要影响读者的赏析、掌握,本书所以未选李贺诗,可能这是原因之一。”

金先生是怕李贺诗文字生涩,影响少年儿童的理解与赏析。可是,他又推翻了自身的见解,他说:“韩愈的《石鼓歌》,既晦涩难懂又无甚含义,为何不能换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或《梦天》?

反之,韩愈的七律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七绝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却是亲切明净,倒确实脍炙人口,本书却未入选。”

他认为,不管怎么讲,也是该选李贺诗的。

其二,李贺诗趣尚险怪。没选李贺诗,是怕有负面效应。

于思想来讲,李贺诗怪异奇特,甚至近乎荒诞。

于作法而言,李贺诗刻意怪癖,雕琢涂饰,天花乱坠。

钱锺书说李贺诗“幻情奇彩,前无古人”。譬如那首为金性尧感到没选不可思议的《李凭箜篌引》,以虚写实,通感联觉,上天入地,亦真亦幻,虚幻性意境层出不穷。

其三,李贺诗不合诗教。《唐诗三百首》卷八《马嵬坡》题下注曰:“唐人马嵬诗极多,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故录之。”选本直接透露出其选诗宗旨。可是,纵览其所选,不一定都合此“诗教”规范,而李贺诗又不一定都不合此“诗教”规范。此说似也不能成立。

其四,李贺诗多见于古体。此依据更不可成立,虽说其选诗规范侧重近体,但其中古体四卷,篇数虽仅占四分之一,而篇数却与近体平分秋色,譬如长诗《石鼓歌》,长达56行的七言古体,而李贺诗古体多在二十行内。


六一说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作诗也会吟”,作为中国流传度最广的唐诗选集,《唐诗三百首》收录了311首唐诗。其中,“诗圣”杜甫占38首,“诗佛”王维占29首,“诗仙”李白占27首。

作为“诗鬼”,李贺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歌领域,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英年早逝,他的生命只走过了27个年头,却留下二百余首诗篇,高产高质量,所以他能和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但是,天才李贺的诗却没有一首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为何?

不是李贺诗歌成就不高,也不是《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水平不够,而是因为李贺的诗不适合被收录。

01对象不适合

《唐诗三百首》是清朝的蘅塘退士(本名孙洙),在担任山东邹平知县时所编选的。孙洙认为:当时的儿童启蒙读物——《千家诗》存在"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之弊,其诗歌体裁不备,体例不一,质量又参差不齐,不适合儿童阅读。

因此,他和自己的继室徐兰英相互商榷,决定重新编选一本更适合的儿童启蒙读物,并以此作为家塾课本。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光《全唐诗》中收录的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成年人都难以读完,更何况孩童?为了有针对性地选出适合孩童读的唐诗,孙洙定下收录标准:“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在流传度广的唐诗中选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的,可谓优中选优,简中选简。

而李贺的诗,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钱钟书《李长吉诗》),标新立异,风格独特。他的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人方能读懂,不适合初学诗歌的孩童阅读。

02语言不适合

李贺,字长吉,本是少年天才,却一辈子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情长期郁结心中,只有写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长吉体”诗应运而生。

李贺善于运用奇特的语言营造出悲冷的氛围,诗中多有“鬼、泣、血、死,”四字真言,让人读后心中悲苦,胆颤心惊。比如这首《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桐风、衰灯、寒素、冷雨、香魂、秋坟、恨血,种种意象,都透露出一种冷飕飕的寒意。香魂来吊、鬼唱鲍诗,都是因为诗人在人间难觅知音,只有地府中前代已做鬼的诗人懂得自己。

诗人怀才不遇的愁苦与愤恨,不得知音的凄伤,都在字里行间显示出来。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就语言来说,过于冷硬恐惧,阴飘飘的,不适合孩童阅读,故不宜收录进《唐诗三百首》。

除了“鬼诗”,李贺还有很多描写衰老、死亡的诗歌,时常有险韵奇字,语言过于悲冷凄苦,难以理解,不宜收录。

03风格不适合

《新唐书》记载李贺:“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贺亦早逝,”

李贺的诗之奇诡,当时居然无人可以模仿,这得益于他刻意锤炼后的奇隽语言,毕竟是“呕心只为天惊句”的痴人。钱钟书在《李长吉诗》中写道:“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

李贺的诗,修辞造句为第一,谋篇立意反而第二,这虽是他鲜明的个人特色,也是深厚文字功底的体现,却不值得孩童们学习。一是幼童未必能明白李贺诗中的修辞技巧,二是世人都认为写文著书,立意为上。所以,从诗歌风格来说,李贺的诗不适合收录进《唐诗三百首》。

小结

无论是对象,还是语言、风格,都是针对李贺的代表诗作而言。其实,李贺的诗并不都在写郁闷凄苦、生死鬼怪。三叶草小学时代学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就明快热烈,通俗易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读这首诗,似乎能让人穿越千年时光,触摸到李贺那颗想要建功立业的炽热之心。


三叶草青青


1,个人编选,不是教育部编选,总有个人喜恶偏好。2,李贺号诗鬼,诗歌题材怪异,措辞险绝,属于剑走偏锋的路子,不符合大众口味 3,唐诗三百首编选规则偏于启蒙,类似于编一个流行歌曲集,李贺搞歌剧的,不好归类,4.杜甫能写国破山河在,也能两个黄鹂鸣翠柳,李贺总是黑云压城,或者天若有情天亦老。题材幽暗冷酷,有专家统计:中国诗歌史上,几乎再没有一个青年诗人那样偏嗜描写衰老、死亡的事物,翻开长吉诗集,这类意象触目皆是,到处是老、死、衰等字眼,其他像残、断、堕、瘦、古、鬼、枯、颓、病、败、朽、暮、弊、破、哭、愁、幽、折、荒、血、寒、泣、悲、凄、苦等字眼也随处可见,统计结果表明,上述字眼在李贺诗集中共出现440余次,平均每首诗出现两次,出现最多的为“老”字(48次),其次是“寒”字(34次), “断”字(33次),“愁”字(24),“死”字(20次)……

不过对一个27岁离世的天才诗人而言,进不进一个什么诗选无所谓,喜爱他的自然爱到极致,比如毛泽东,直接用李贺的诗入诗,可谓千年知音。


一字一人一书


\r这跟 《唐诗三百首》选诗的标准有关。\r是清代一个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选编的,他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家入选《唐诗三百首》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写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其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飞翔之,白首也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从这可看出,《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家塾教材而也。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讽喻诗也没有被选入。这大概是因为 《唐诗三百首》本身是给小孩子读的,是给家塾做教材用的。另外作者还要照顾到所选的诗最好要能体现儒家的“诗教”,所谓“温柔敦厚”.编者说“录少陵诗,止就其纲常伦纪间至性至情流露之语,可以感发而兴,使学者得其性情之正,庶几养正之义云”。\r《唐诗三百首》与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博取功名的工具书了,可能出于这个原因,“蘅塘退士”认为“诗鬼”之诗不合符科举致仕的标准,从而打入冷宫。


权谋才智


《唐诗三百首》的性质是启蒙读物,所选的篇章都是一些通俗易懂之作。

关于《唐诗三百首》的选取标准有三:

1.取正不取变

必须遵循儒家思想,因为是启蒙读物,所以思想必须纯正。

2.取易不取难

(1)选取“脍炙人口之作”,无艰涩难懂之句

(2)选取当时一般学童易于理解的

(3)不选历史背景过于复杂,典故本事过于广博,文理过于艰深,用词过于隐晦

(4)选取艺术形象能为一般读者所欣赏领会的,不选怪怪奇奇、质木无文,缺乏审美价值的

(5)选取音节和谐,富于音韵感的,语言方面较为通俗的文字,不选诘屈聱牙,不便吟咏、难于记忆的

3、取情不取理

一般认为,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取胜。当时的科举考试,颇为崇尚唐诗。选诗时当然以表现唐诗主情的特点为主。

结合《唐诗三百首》的选取标准,不难明白李贺的诗为什么没有入选。李贺的诗艰涩难懂,对于初学者来说偏难,也不适合启蒙,而且李贺的诗有“剑走偏锋”之感,不适合考科举的人学习。总而言之,《唐诗三百首》要力求思想纯正(儒家思想)且通俗易懂,李贺的诗并不符合入选要求。






树于藤


唐朝是诗歌的盛世,整个唐朝历史中出现无数出色的诗人,他们也都创作出众多不朽的名篇,后来虽然经历战乱,但唐朝大部分的诗篇还是能流传下来。现在我们的教育里面,也是要求去学习唐诗,很多人在接触唐诗的时候,都是先从《唐诗三百首》这种总集里面开始学习,这里收录唐代诸多名家的诗篇,可让人有些不解的是,这部作品里面没有收录李贺的诗篇,在唐代历史上,李贺绝对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他被称作诗鬼。

唐朝诗人李贺的诗文风格如何,为何《唐诗三百首》不收录他的诗?

李贺的诗歌对于后世很多人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毛主席本人也非常欣赏李贺的诗歌,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也受到李贺的影响。这么出名的一个诗人,他也有诸多佳作传世,为何这部作品里面就没有收录他的诗歌呢?

其实这就与李贺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李贺这个人一生不得志,由于避讳,他一直都没有办法在仕途上有什么发展,出身李唐宗室的他,曾经有着非常好的理想,也有这个才能去做出一番事业,可现实非常残酷,被封建礼制严格束缚,他只能靠着祖辈的关系做个从九品的小官,升迁无望。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李贺活得非常苦闷,他与李白这些豁达洒脱的人不一样,李贺性子异常刚烈,心胸也没有那么豁达,现实对他不满,他就必须要发泄出来。

李贺的诗没能入选,最大的因素就是这种性格让他的诗文风格非常诡异,他被称为诗鬼就与自己的行文风格有关,后人总结李贺诗歌的特点,发现他最常用的四个字就是“鬼,泣,血,死。”光是看到这几个字,估计人背后都会发凉,很多人把李贺诗歌读完,内心是非常压抑绝望的,估计心里都在琢磨这个作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心里扭曲变态的人。

因此李贺他的这个风格,确实不适合进入到《唐诗三百首》中,这部作品就是用来给儿童或者是初次接触唐诗的人来启蒙的,那么李贺这种风格,上来估计就能把孩子们给吓死,就算是有些孩子承受能力比较强,可学习李贺的诗歌,长期下来也会变得非常压抑,这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要想学习李贺的诗,必须是要有一定的诗文功底,并且要有成熟的心智,否则容易被他的这种风格给带进沟里。还是李白,白居易这些人的诗歌更加适合孩子,初学者们来学习,还有一点,李贺的诗文主旨过于叛逆,违背传统的儒家思想,这种诗歌收录进来,会对这些封建统治者产生不利的影响。

李贺本人深受封建礼制的迫害,他利用自己的诗歌来讽刺批评,这种诗歌注定无法成为封建社会里面的主流,因此在收录诗歌的时候,是有意要忽略他的诗。当然,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李贺想象力异常丰富,不过他身上满满负能量,想象出来的也大多都是一些恐怖的东西,而且要是不能理解李贺的心境,是没有办法读懂他的诗歌,因此学习他的诗歌难度确实是非常大。在历史上诗歌风格与李贺相似的人也没有几个,除非是有非常好的天赋或者理解能力,否则其他人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接触李贺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还有,他在诗歌里面非常喜欢去用一些生词,有的时候光是读完他的一篇诗,里面都有很多的字是不认识的,这些生僻字并不常用,要是人们来学习的话,估计光是查字典就要费很长的时间,而李贺在用词方面也非常另类。学诗主要是品味用词格式,以及诗歌的思想情感,李贺在这些方面都太过另类,实在是不适合用来学习。当然,编录《唐诗三百首》的作者自己也是一位文学大家,他就非常喜欢一些温和清新的诗歌,像李贺这种风格的确实不是他喜欢的类型,由于这些因素,现代人对于李贺确实是不太了解,他的才华在唐朝文坛中绝对是顶级的,否则后世诸多大家也不会这么欣赏他。

我认为,李贺的诗歌没有被选中,确实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李贺虽是一个充满负能量的人,可他一生也创作出不少的诗篇,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不适合被录入的,比如他的诗歌里面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样慷慨励志的诗句,李贺也是一位充满少年豪情的人,要说他的诗歌一点都不适合学习,那还是有些误解他了。

但编录唐诗的人再厉害,那么多的唐诗也不可能都很好去理解,一个人的眼光与格局是有着一定的局限,在编录的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地方,因此李贺没有入选,是很可惜,但这不会影响他的伟大,好的作品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重视追捧,喜欢李贺的人不会因为他的诗歌诡异凄惨而放弃,讨厌他的人也不会因为他的才华而改变看法。

李贺是一个用生命在写诗的人,他的诗歌大部分都脱离现实,没有足够想象能力的人很难去理解。关于李贺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典故就是“呕心沥血”说他在写诗的时候废寝忘食,自己原本身体就不是非常好,却还是在劳神去专注写诗,这也让他只活了27岁就早逝。

李贺一生确实是非常悲剧,他留下诸多佳作,自己现实中却过得非常不如意,甚至他死后留下的诗篇,也是过去很久才被别人给拿出来发表,后来很多人谈到李贺,就不禁想到另外一位天才王勃,这俩人都是英年早逝的天才,也都有传世佳作。人们一直在猜想,要是他们没有那么早死去,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我认为李贺他在死前就已经自成一派,要是他继续活着,肯定能有更大的成就,相比之下,王勃的成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一生的传奇经历。

人们去读《唐诗三百首》更多还是要开始学习了解唐诗,李贺的诗歌确实更适合学成之后再接触了解,学诗也是有着很多讲究的,不是说谁的名气大谁就适合去当教材,比如在《红楼梦》里面黛玉去教初学的香菱来做诗,就明确表示不要去学陆游这些人的诗歌,先从王维等人的诗开始学起。确实,像李贺这些人能成功,都是有着非常出色的天赋,他们的风格与思维和常人是不一样的,因此学他们的诗歌,很有可能让自己走歪路,总得来看,这部作品里面收录的大部分诗歌,对于初学者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唐诗三百首》

《李贺诗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