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实为一种痛苦的清醒

孔子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对此好多解释都是:“只尊重知识分子,而鄙视下层劳动者。”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上,在古代是高尚;不移,一直应该这么做。尊重和崇尚有知识的人,同情、教育、帮助那些缺乏知识的人,并一直坚持这么做,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如果照原来的错误解释,不是正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相违背了吗?这些曲解,都是望文生义的结果。“难得糊涂”实为一种痛苦的清醒“难得糊涂”,是郑板桥在官场锥心的血泪体悟。然而遗憾的是,后世之人将这句话曲解者甚多。照史料上记载,郑板桥是在书写“难得糊涂”一年后丢去官的。当时,郑

板桥书写了一匾“难得糊涂”,此匾的说明文字让人颇堪玩味。这就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只要我们明了郑板桥的官宦生活,就不难看出此语所蕴含的反讽意义。他的本意是,在官场上,对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得不糊涂。目睹苛捐杂税,吏治腐败,司法黑暗,他无回天之力,如要抨击、抗争,结局可能更糟。怎么办?只有装糊涂了。这种糊涂是很痛苦的。明明不糊涂,却要装糊涂;本来不应该糊涂,但又不能不糊涂。在封建社会王道一统、宦海沉浮的高压而险恶环境中,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要清正为官,是非常困难的。

鲁迅在《准风月谈·难得糊涂》中说: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表现的是名士的牢骚气而已。”然而,郑板桥怎么也想不到,他那出神入化的艺术创造,竟然不如这句牢骚话能得到后人广泛的响应和流传。在一些人的眼里,“糊涂”成了好事,风气流行,甚至扇面上的题词都是以“难得糊涂”居多。岂不知,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浩叹,正是对官场上那种糊涂圆融之风的批驳。

应该说,郑板桥是清醒的。他那首《墨竹图题诗》这样写道:“寤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一首在政治上很清醒的诗。

就一个人来说,如果对“难得糊涂”只做表面的理解,而且甚至把它当作生活的信条,那么,可以试想,遇到了问题,该表态时你不表态,该挺身而出时你不出面,该揭露时你却不敢说话那你在人们眼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呀?这是很可怕的。所以说,对一个问题在道理上理解透彻了,对人生,对识生活,对事物的处理,都会是不一样。

“难得糊涂”实为一种痛苦的清醒

“难得糊涂”实为一种痛苦的清醒

文章笔者:慧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