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满腹才华,精通兵法,在三国时期会投靠谁,是曹阿瞒,还是刘大耳,少帅孙权?

蟀锅华仔


不用假设,我就是满腹才华,并且精通兵法。

想当年我也曾参加过高考,不怎么顺利的考上了一个二本院校。

当年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解方程会画力的分解图,什么电磁感应,什么基因工程,什么唐诗宋词,楚辞汉赋,那都是信手拈来。尤其熟悉历史,洞悉兴衰的根源。

就凭我这渊博的知识,随便投靠魏蜀吴哪一家,分分钟都得被当做学术大、神供起来。时不时给他们来那么两句“仰天长啸出门去”。当时就能镇得他们不要不要的。

可是洒家志不在此,毕竟咱也是精通兵法的人。孙子兵法咱读过,三十六计咱也懂,什么三韬六略,也都仔细研读过,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咱都懂,另外还有最强大最精妙的兵书mz,d选集,他老人家的书,那才叫百战百胜的好书啊。我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战略战术的精髓早已烂熟于心。更厉害的是,我读过太多次《三国志》!要说神机妙算,郭嘉诸葛亮也不好使啊。咱是拿着答案在考试哈哈。

事事都能料敌机先,每次都能未卜先知,对手必然毫无还手之力啊。

这还不算,我还知道火药的配方,知道火枪的制作方法。原始地雷的威力可也不小。还懂得使用马镫,让骑兵如虎添翼。更知道冷锻甲、神臂弓、鸟枪、三眼铳的制造方法。

其实我完全可以自成一派,一统寰宇。

但是我还是希望投靠刘备,跟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做好朋友,以碾压时代的知识储备,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不让他们再留遗憾。


上将嗳福斯


如果真的能有这么一次机会,并且我还精通兵法,满腹才华的来东汉末年,我会选择投靠孙权。

我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基本上都选择投靠曹操,或者刘备。当然人各有所志,也各有所谋,都有自己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有人才青睐,前去投奔。而我选择孙权,理由如下。

首先,说一下孙权的用人特点:

其一,用其所长,弃其所短:比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虽然作战勇敢,但是学问不足,孙权劝其读书,后来果然成为栋梁之才。

其二、用人以专,信而不疑:赤壁之战后,为了除掉周瑜,曹操和刘备分别使损招离间周瑜和孙权。没想到,孙权不为所动,仍委其重任。

其三、重才华不重身世,能破格起用人才:当刘备大军为其弟报仇,兴兵伐吴。当时陆逊才二十刚出头,但孙权看中陆逊的才华,破格起用陆逊,提拔陆逊为大都督。历史证明孙权没有看错,陆逊一招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七十万大军。

其四、深得用人之法,动之以情:对文武大臣的丧葬,孙权极为重视,都是亲临吊唁,素服举哀,并厚待其家属。

在孙权的英明领导下,东吴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一时之俊杰。

我们再来看一下刘备和曹操:

先说一下刘备:刘备因为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刘备的人才观比较狭隘,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十分重视武将,虽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却经常打败仗。

后来,刘备终于认清了自己的片面性,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才割据一方,建立蜀汉政权,当上皇帝。

可是蜀汉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内部派系众多,其中以诸葛亮为核心的荆州派、以法正、李严为核心的东州派以及黄权、李恢为核心的益州派明争暗斗,互相不合。

这是因为刘备刚愎自用,用人唯亲,一碗水端不平,所以蜀汉内部矛盾很大。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关羽与麋芳、刘封与孟达、杨仪与刘巴、诸葛亮和魏延等等。

再说一下曹操:曹操虽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但是却生性多疑,无容忍之量,诸将有计画胜出已者,随以法诛之。

就像西川张松来献图,曹操不仅没有周公吐哺般的礼仪去接待张松,相反却高傲相待,驱逐张松,这才导致刘备有机会得到益州。

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许攸、杨修、师勖等都因为曹操不能专人其用,把这些人才用到合适的位置上,相反最后都被曹操杀了。

而且在重任上面,曹操喜欢用自己的宗亲和亲信。众多重任都是交给夏侯家和曹家出身的将领,其中像曹爽、夏侯楙等无能之背都能当上大都督,就因为他们是宗亲。

反过来再看孙权,他在上任初期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三国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比较能说明问题。

孙权小时候比较贪玩,老是跟管钱的会计吕范要钱,吕范不敢擅自做主,就把这事告诉了孙策,孙策把孙权训了一顿,孙权特别怨恨吕范。

等到孙权作了阳羡长以后,手里就有了点小权力,手下有个叫周谷的功曹,擅长做假账,经常贪污公款供孙权挥霍,很得孙权欢心。

孙策死后,孙权上台。孙权却认为吕范忠诚,特别信任他,对他屡加重用,而周谷则因为,伪造簿册文书,被开除了公职。

由此可见,善于识人用人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综合来看,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中,孙权兼曹刘二人之长而避其短。所以我认为如果我真的满腹才华、精通兵法,投靠孙权,或许还能像陆逊一样当上大都督,一展自己的雄心抱负!


历史TOP榜


如果是现在的我回到三国时期,虽平生奉曹公为楷模,但其阵营文臣武将如云,我可能也会和徐庶、关羽等人一样,最终黯然地离去……

要是具备了满腹才华,又精通兵法,我铁定会去追随魏王,助其平定诸侯各国,统一四洋天下。

我为什么会如此信奉曹操?那就得从我认识曹孟德说起。

曹操本姓夏侯,可因其父曹嵩,认了宦官曹腾为父,故而改姓为曹。

在曹操不记事之时,其母已然病故离去。父亲曹嵩,每日里忙于官场,自无暇教导于他。故而,自幼疏于管教的曹操,很快就成了,邻居家口中的坏孩子。

为了不让自家阿满,变成小混混。曹嵩不惜花钱走关系,总算是让调皮儿子,进入了世家子弟的生活圈子。

这些世家子弟虽人数不多,但却几乎都出自当朝要员之家。一大帮公子哥们聚在一块,自是要选出个领头的。

经过众人举手表决,“四世三公”的袁绍,以最高票数荣获,团体大哥之位。

对于第一个投自己票的曹操,袁绍随后,就以结交的方式,领了对方的情。在父亲曹嵩的再三警告下,曹操只能心不甘,情不愿般,做了这位袁大哥的跟班。

由于有了袁绍的照扶,曹操在每日读书打猎的日常中,收获了不少的益处。不过数年之间,曹阿满不仅文学方面有所造诣,就连体格,也越发结实硬朗。

熹平三年,曹操20岁。在其父的帮助下,被举为孝廉,昭入京都洛阳为郎。

借助父亲再次的送礼走关系,曹操不久后,便被朝廷委任洛阳北部尉,管理京师治安。

刚当上公务员,又正值弱冠,本就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加之经过十余年的孔孟教诲,如何不令他滋生,大干一场的冲动。

为了能改善,历来混乱的洛阳治安。曹操苦思冥想一番,下令贴出了“宵禁夜出、乱棒杀之”的布告,用以警示。

此时的东汉百姓,虽是见告示贴出,但却从心底压根不认为,这个新来的年轻所长,能够说到做到。

还不是如以往官员一样,下了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面子告示。

听到百姓话中的讽刺之意,曹操直感有苦难言!转念一想,就本朝官吏的斑斑劣迹,自己若是民众,想必也会这般说。

果不其然,就在布告张贴的当天夜里,曹所长刚颁布的政令,就遭到了权贵的无视!

由于此时天色渐晚,城门已然紧闭,但华贵马车里之人,又急于出城。本以为楼上那小子,在知晓自己身份后,也会如以往那些官员,识趣的打开城门。

可这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小杂毛,非但不懂做人,还一本正经的和我扯什么宵禁布告。好,看在你新来的份上,就再多给你一次机会。

小子,我家侄儿是当朝中常侍,你要是现在乖乖打开城门,老夫可以对先前之事,既往不咎!如若不然,你头顶的乌纱,怕是就保不住了。

城楼上伫立的曹操,瞪了劝说自己的下属一眼后,随即怒斥道:

“你们急什么,不就是个狗仗阉势的老匹夫吗?莫非以为我堂堂北部尉,还怕他不成?

见部下们,又是同情,又是复杂的看着自己,曹操却是不动声色的开始盘算起来。

看来就是眼前这帮人,坏了我大汉的律法,伤了百姓们的心。既然今晚你非要往枪口上撞,那本部尉就成全你。

心念至此,曹操就下令将此人杖毙。

此事一过,仿佛在曹操心里,未掀起丝毫波澜一般,他回到家中,倒头便睡······

向来爱睡懒觉的曹操,第二天是在父亲,曹嵩的咆哮声中惊醒的!还没弄清情况,就被父亲揪着耳朵,臭骂一通。

可曹嵩嘴上骂归骂,但还是在第一时间,给昨夜儿子得罪的所有人,送去了赔罪厚礼!同时也在早晨的国朝上,提出罢免曹操的奏请。

中常侍们,见曹嵩还算识趣,看在其父曹腾生前,也同是宦官的份上,这才没有在皇帝面前,置曹操于死地。

即使心有不甘,可惹祸的曹操,也只能遵从父亲的安排,前往老家避祸。

曹嵩怕儿子不在自己身边,又会闯祸。为了能让爱子收收心,曹嵩备了厚礼,就前往丁府提亲去了。

娶妻的宴席,办完的第二天,调放圣旨,就已然颁下。曹操随即启程,前往外郡。

虽是远离了京师,但曹操刚正的性格,仍是锋芒毕露。经过一段时间,又再次将一干同僚上级,得罪了个干净。

按照如此情形分析,他曹孟德此生,怕是再无升迁入京的可能。不料,随后的黄巾起义,却是为他送来了机会。

黄巾起义这年,曹操25岁。在父亲曹嵩的帮助下,坐上了骑都尉的武职。

或许是他天生的军事才能,发挥了作用。在抗击黄巾叛乱中,还建立了不少小型战功。

这些战功,虽说对整场战役而言,起不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可在官油子曹嵩的辅助下,却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眼见儿子,已快要邻近而立之年。心急的曹嵩,忍着肉通,将家中钱财多数拿出,经过一番前后打点,总是是疏通了关系。

30岁的曹操,被大汉朝廷,册封为“济南国”国相一职。此次为相经历,为日后曹操的执政,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毫不夸张的说,如若没有这次为相,也绝不会有以后“奉天子以令诸侯”的魏王。





书从文


一个人的成功,自身才华很重要,时代机遇也很重要,跟对的人则更重要。

三国是个风云际会,英才辈出的时期,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谋臣,武将好过江之鲫,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留威名。

在这其间,曹操,刘备,孙权无疑是当时的执牛耳者,最有票房影响力的天皇巨星,也开创了属于他们的不世基业。

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雄才为建立不世之功,纵横驰骋,东讨西伐,南征北战,自然需要良臣猛将运筹帷幄,冲锋陷阵。

所以,如题主所言,如果你才华满腹,精通兵法,确的经天纬地之才,穿越到三国,你绝对会大有作为,建功立业的成功概率极高。

当然,在这其间,站对边,跟对人,投靠名主,象吴起之于楚悼王,商鞅之于秦孝公,张良之于刘邦,有旷世之才,遇真命天子,才能成就一翻伟业。

先直接说结论,阅遍三国,对比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特点,如果让掌心选择,还是孙权为靠谱,曹操次之,刘备再次之。

刘备根基浅薄,地寡兵少,加之其本人刚愎自用,又有妇人之仁,难成霸业,故首先pass。

之所以首先排除刘备,主要他有以下三大硬伤。

一是资源先天不足。

不得不说刘备想成霸业,资源缺乏是最大的硬伤,相比于曹操的显赫家世,孙权的父兄基业,刘备虽然贵为刘氏宗亲,号称刘皇叔,其实也就一织席贩履之辈,以至于48岁前,不是在投奔就是在投奔的路上,以至于有“脾肉之叹”,连张飞都为其打报不平,认为堂堂皇叔,竟于立椎之地,简直是没天理。

好不容易蹭在宗室刘表的荆州,抓住赤壁之战的重大机遇,拿下荆州五郡,顺势夺了另一个刘氏宗亲刘璋的益州,横跨荆、益,建立蜀汉政权,不料很快就被关二爷一个大意把荆州给弄没了,最后,刘备的蜀汉政权彻彻底底成了偏安一隅的小王朝,失去了问鼎中原的可能性。

资源不足的另一方面,就是人力资源,也就是人才的匮乏。益州地理闭塞,偏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导致人才厚度不够,而且小富即安,北定中原的进取心严重不足。而且刘备集团内部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分化明显,东州派、益州派对蜀汉这个外来政权的认同感非常低。

二是行事瞻前顾后。

仁德宽厚是刘备最大的政治优势,但同时也是他最大的政治缺陷,严重制约了他事业的发展。比如投奔陶谦时,刘备本有直接拿下徐州,却非要搞个三让;刘表去世时,刘备本可顺势接盘荆州,却非要拥立公子刘琦;谋图西川时,庞统本有上策一举拿下成都,却非要选中策。

明明心里很想,却非要装作不要不要,但最后还是要了,毕竟身体是诚实的。

刘备这种瞻前顾后的行事风格,说好听是仁德宽厚,说不好听其实就是心口不一,想吃怕烫,瞻前顾后,犹犹豫豫,错失了许多大好机遇,在他手下干活,只能跟着干着急。

三是为人刚愎自用。

《三国演义》中,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凡事任由诸葛亮处置,遇事自己要么抹下眼泪,要么问诸葛亮"为之奈何?"完全是一幅甩手掌柜的架式.

但熟悉正史的条友肯定都知道,刘备绝对不是这样的.

按《三国志》记载,刘备不仅勇猛杀敌,而且非常有主见,逢战一般都是自己拿主意,诸葛亮在刘备时期,只是充当了后勤部长的角色,帮忙筹集粮草,稳定后方,在行军作战方面基本上靠边站。

特别是与东吴的夷陵之败,完全是刘备的一意孤行导致,充分体现了刘备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

纵观刘备的这三大硬伤,除去第一点外,其余两点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妇人之仁”,“好断无谋”非常相似。

刘备起点比项羽差很多,从性格特点上讲,可以说刘备就是三国时期的项羽,这样的主公,掌心当然不会去投靠。

曹操奸诈狡猾,好于权谋,重用本家子弟,又不按常理出牌,难得善终,故也不作考虑。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拥中原,俯视群雄,最有霸王气质,按理说投靠曹操应该是最佳选择,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曹操也有三大硬伤。

一是疑心重,喜欢整人。

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奸雄,所谓“奸雄”,奸诈狠毒又有雄才大略是也,也就是有在本领却又不按套路出牌。他善于谋略,善于利用人,却又时时防着人。

同样是大谋略家的司马懿在曹操面前只能夹站尾巴当孙子,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大谋士荀彧最后也只是郁郁而终,杨修,许攸、孔融等名士都成了曹操的刀下鬼,就连曹操的两个宝贵儿子曹丕、曹植也被曹操压制得大气都不敢出。

可见在曹操手下干活,危险系数高非常高,没有安全感。

二是重本家,亲疏有别。

曹操兵多将广,军力最强,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掌握兵权的都是曹操的曹姓和夏侯姓本家子弟,这就造成象张辽、徐晃、张郃、于禁、乐进这样威镇四方的“五子良将”,却始终居于曹仁、曹洪、夏侯惇、曹真这样的本家亲将之下,受其节制。

可见,如果你不姓曹或者夏侯,在曹操手下干活,发展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三是重权势,霸气太甚。

作为曹魏帝国的缔造者,曹操的江山都是他亲自率军出征打下来的,可以说,曹操的一生,不是在忙于征战,就是在忙于征战的路上。

每次大战,曹操都不仅亲自出征,更是亲自运筹帷幄,决断指挥,象郭嘉、荀彧、贾诩这类超级牛人始终只能充当参谋不带长的角色,有建议权,却没有决断权。

曹操不仅牢牢控制军队,朝廷,文武百官都是绝对控制,年轻气盛的汉献帝都被曹操逼得没有脾气。

可见,在曹操手下干活,只会成为他手中的棋子,难逃被其驱使的命运,何谈个人发展。

孙权坐拥江东,固守基业,又老成恃重,善于纳言,敢于放权,为人大度,有帝王之才,值得投靠。

对比以上分析曹操,刘备的硬伤,我们发现,投奔孙权,绝对是最好的选择,理由如下。

一是待人以宽,能够容人。

相比刘备的刚刚愎自用,曹操的奸诈多疑,孙权才是真正的宅心仁厚宽容大度,展示出了一名君王的气度。

赤壁之战时,张昭是主降派的头子,带领着一帮江东士族极力主张投降曹操,孙权虽然知道这些人的心思,但事后也没秋后算账,把张昭怎么样,照样当作江东士族领袖供着。

还有一次,东北的公孙渊意欲向孙权称臣,合力攻打曹魏,孙权非常高兴,但张昭当场极力劝阻,认为这是个阴谋,弄得孙权很没面子。张昭竟然和孙权玩起冷战,宅在家里不上朝,孙权心里你不是不出门吧,于是让人把张昭家大门用土封住,张昭更绝,让人也从家里面用土封住。孙权心想,你跟我来劲是吧,于是放火烧张昭的家门,逼张昭出来,张昭就是不出来。孙权最后只得向张昭求和,收回成命,承认错误,两人才重归于好。

孙权的丞相顾雍为人沉默寡言,又非常清廉,孙权每次决策最后都要听一下,顾雍的意见,如果顾雍不表态,孙权就知道要慎重考虑了,就连和大臣们一起喝个酒,开个PATTY什么的,孙权都得躲着顾雍,怕自己酒后失态被顾雍看见。孙权说:“顾公在坐上,让我们无法开心。”

大将朱桓出征时,孙其为其饯行,朱桓提了一个要求,说:“要是能摸到陛下的胡须,臣死而无憾”,孙权竟然真的伸去脑袋,让朱桓上前捋须,朱恒感叹道:“今天总算捋到虎须了。”孙权大笑。

以上几则故事,充分展现了孙权的器量宏伟,厚恩雅量,所以大家评论三国时,称曹魏占天时,蜀汉有地利,东吴则人和,此言的确不假。在孙权这样的雄主的手下效力,性命是有保障的,而且工作得非常开心压抑。

二是用人不疑,敢于放权。

孙权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因为他有一好父亲孙坚和好哥哥孙策,他虽然不像父亲、哥哥,以及曹操,刘备那样打打杀杀,立马安天下,却很会用人,知道怎么笼络人才,为己所用。

把人才延揽过来,然后人尽其才,唯才是用,这是孙权最大的优点,像东吴的几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都是充分放权,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帮忙自己打天下,孙权自己要做的就是喝喝茶,和部下谈谈心而已。

孙权真正做到了当老板就是“定方向,用干部,搞保障”三件事。他手下的几任大都督,无论在军事指挥,外交谋划等方面都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孙权把握大政方向,手下的干就是了,至于怎么干,孙权是绝不会插手手下的具体事务的,这样的君臣关系真是绝配。

三是资源丰厚,潜力巨大。

孙权的东吴,在三国时期虽然地广人稀,大片土地还没完全开化,但毕竟也是六郡八十一州,坐拥扬州,兼得荆州、豫州大部分,地盘是最大的,兼有长江天险,进可攻,退可守,战略资源丰富。

如果说曹魏是只绩优股,那么东吴则肯定是只高成长股,刘备失去荆州后,龟缩在成都平原,成了彻彻底底的地方小政权,完全没有发展空间,成了标准的绩差股。

所以要想成就一翻大事业,投奔象东吴这样的高成长公司,绝对有发展前途,况且还有象孙权那样器量宏伟,厚恩雅量的伟大CEO。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如果满腹才华,精通兵法的我能生活在三国这个群英荟萃的时代,我会选择投靠孙权。

在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人才之众,放在整个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都是非常罕见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个国家的开创者都比较善于用人,而在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人中,县吏之孙孙权之所以能威镇江东,是和他善于用人分不开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孙权有这样的评价:孙权委屈自己,不惜忍受向曹魏称臣纳贡的耻年,任用人才,崇尚有智谋的人。他有当年勾践的奇才,是当时的一代英杰。所以孙权他能独据江南,与魏、蜀两国形成三足之势,成就了一番大业。

孙权确实是一位“任才尚升”的英杰。 孙权手下有四员大将,对于建立和巩固孙吴政权起者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四员大将就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员大将在建功立业的时候,年纪都不大。周瑜做建威中郎将时,不过24岁;鲁肃加入孙权阵营,也只有三十上下:吕蒙在赤壁之战时,是31岁;陆逊初在孙权幕下任职,年纪更小,不过21岁。孙权手下不是没有老将,一批老将尚能征善战,但孙权除了继续发挥这些老将的才能之外,还亲自提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将领,让他们独当一面,这就是孙权知人善任的本领。

当曹操挟80万大军的优势,乘着锐气,直压长江的时候,东吴内部议论纷纷,胆小怕事的、图保家室的、另谋图靠的,都主张投降。如果孙权不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就难免左右动摇,就不能听主战派周瑜、鲁肃的劝告;即使听了他们的意见,也不会毅然提拔周瑜为都督,并从而取得战功。

夷陵之战,当刘备亲率大军,誓报荆州之仇的时候,东吴的局势也是危急的。当时孙权手下不是没有大将,他们或是孙策时代的老将,或是孙氏本家的亲贵,或是孙权早年旧交,可是孙权却提拔陆逊为大都督,夷陵一战,击败刘备,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这也见孙权在用人方面的高明。 孙权用鲁肃遭张昭反对,孙权并未被张昭意见所左右,在周瑜死后,毫不犹疑,拜鲁肃为奋武将军, 代瑜领兵。孙权用吕蒙,尽管吕蒙武人出身,不晓作书写字,但孙权认为:“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国土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鲁肃死后,孙权又令吕蒙代替统领军马。

就连孙权对手曹操都对孙权赞赏有加。据《三国志.昊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军与孙权军对峙,孙权乘轻船入曹军,“行五六里,迥还作鼓吹”。曹操“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意思说养育儿子就应养育孙权这样的,刘表的儿子不过如同猪狗一样罢了!

对于这样一位能知人善人知人,如果我满腹才华,精通兵法,投靠孙权肯定也能得到重用,使得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维穆之史


孙权挟父兄三代之烈,乃守成之君。没有大展鸿图的历史机遇!

所以,将孙权打入另册。

刘备挟皇叔空名,利用同宗同族的人脉关系,坑蒙拐骗,不择手段!

凡投靠刘姓宗亲,必谋之!

刘备取西川,假救助之名,行抢夺之实!刘璋用自己的鲜血,写成控告刘备的控状!戳穿了刘备虚伪之心!

刘备何德何能?连结拜弟兄都保护不了……关羽失荊州,身败名裂,身首异处,头颅行千里!

张飞亦作了刀下之鬼!无头之鬼!

和关羽结拜结伴,辜负了生前身后的一世英名!

刘备之无能,结拜弟兄都保护不了,能依靠吗?!

魏武挥鞭,统一中原!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统一完整!

魏武挥鞭,打破几多分裂份子,称王称帝的狼子野心!

魏武挟天子以令诸侯,极力维护大汉王朝,将局面定格为:三国:

三国若无魏武,天下必定四分五裂!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国家正不知要回到夏万国,商三千,周八百的分裂时代!

孙权,刘备,是分裂份子。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曹操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卫道士!

穿越到三国时代,顺应历史潮流,挟曹操平定孙权,消灭刘备,一统天下,天下一统!

统……这个字,用来纪年,……

一千五百三十九年!!!

孙权挟父兄三代之烈,

刘备挟皇叔虚假名号,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本人挟曹操一统…1539年!!!


主天安


我选择曹操!理由如下:

一、参与军阀混战,是为了天下苍生,而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国鼎立之初,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兵多将广,经济上人多物博,制度上曹操英明睿智、从善如流。除第四条外,其他三条孙刘两家都不具备。所以,尽快结束战争统一全国,免除百姓战乱之苦,非曹阿瞒莫属。

二、曹操英明睿智,从善如流,奖罚分明。

在这样的老板下工作,不但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因环境宽松而非常愉快。

三、若选择其他两家,只会阻碍统一步伐,延长战乱时间,增加百姓痛苦。

选择孙刘两家的人,或感情用事,或私心太重,总之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天下苍生!比如孙权阵营的周瑜、鲁肃等,或亲或友或为感恩,都是感情用事。刘备阵营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都是感情用事; 诸葛亮则有私心,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逆天而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无论去投曹操还是孙权,都不可能位居老二,都不可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建立“不朽”之功而“流芳百世“。他倒是成功了,可天下苍生却因此而多受了几十年的战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止、生灵涂炭,和当时那些精英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如果我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智,只为正义而战、为百姓而战、为和平而战,决不为体现个人价值、为当英雄豪杰、为“留名青史”而战!否则,宁愿默默无闻、终老乡野!


万家兴本哥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三足鼎立。曹操盘踞北方,谋士众多。刘备坐拥蜀地,有诸葛亮等辅之。孙权称霸江东,亦有周瑜,鲁肃等良臣贤将。

虽说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有很好的名声,但因为其的中心是尊刘贬曹,所以不可全信。刘备虽以仁德著称,但其的能力确实一般,开始他只是个卖草鞋的人,最终多亏有了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的辅佐,才有了后来的蜀汉。



再看曹操,它拥有北方广大的地盘,还有众多良臣,却多疑成病。



最后是孙权,江东地区物产丰盈,人民幸福,不愧为鱼米之乡。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向东有宝岛台湾,向南有中南半岛,即使在现在孙权统治的区域,也是中国最富饶的区域。再说孙权,其人精明能干,行事果断坚决,对臣下亲如兄弟,从善如流,这或许也是当年为什么孙策自己有儿子却把王位传给孙权的原因。孙权能够在三国乱世,凭借自己的能力,处理好江东的内忧外患,将江东发展壮大,实属不易之举。李宗吾评价道,他虽然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一个英雄。



所以,我更愿意投靠孙权


w123


如果我满腹才华、精通兵法的话,我想我会投靠曹阿瞒,也就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说。

1、在当时曹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在讨伐各个诸侯的时候,在明面上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他是代表汉天子来征讨四方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给人留下造反或者是图谋不轨的话柄。

2、他本人也有很大的英雄气魄,在兵法这一方面非常的精通,有着很强的机制应变能力。不管是赤壁之战,还是平定凉州,都体现了他较高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在治军方面,非常的严明,而且在任用人才方面,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可以让我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曹操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也有着很强的智谋和勇气,跟着这样一个主公,会有很大的可能让我成就一番事业。


郭老侃历史


诸葛亮够满腹才华、精通兵法了吧,他投靠了谁?效忠了谁?这不是最佳回答吗?

人们常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你给富人送几百块钱,他会觉得无所谓,甚至看不起你。给穷人送几百块钱,他会感激涕零,视你为恩人。当年工作队下乡,我给带队领导提议,多开会说漂亮话,不如多带些礼物到老百姓家访贫问苦,让他们知恩感激。果然,我们工作组工作顺利,好评如潮,效果显著。

说回当年三国情形,曹操在北方已根基稳固,手下猛将谋士云集。如果诸葛亮裸投他,和他手下的旧臣故吏竞争,能排上老几,能获主子重用、言听计从、施展抱负才华吗?南方孙权和北方曹操情形差不多。而夹缝中的刘备,兵将少且谋士寡,四处游击而无立足之基,志存高远而能力微薄。刘备思贤若渴,不惜低姿态三顾茅庐。他正是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以诸葛亮的超“管仲乐毅”之才,深得主子信任,结“鱼水之情”,言听计从,施展才华,何愁干不出一番伟业。诸葛亮精心设计的著名的“隆中对”,“三分天下”构想,肯定看中刘备手下的天下良将关羽张飞赵云,以刘备为一分之主。历史发展,虽然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光复汉室宏伟大业。但作为三国之一的开国首辅,身居相位,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