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1975年吞併錫金,當時的大國美國和蘇聯為何視而不見?


在2003年以前,中國的鄰國原本有15個國家,自從2003年10月8日起,我國的鄰國變成了14個,因為,原來的錫金王國已經從中國的版圖上變成了印度錫金邦。

1949年6月初,印度政府派兵進駐錫金;1950年,錫金的軍事、經濟、外交皆由印度保護;1974年9月,印度憲法再次修訂,規定錫金成為印度邦;1975年4月,錫金徹底被印度吞併,成為了印度錫金邦。這一時期,中國一直沒有承認印度吞併的合法性,但是,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蘇聯,卻對印度吞併錫金這件事視而不見,這到底是為何呢?

美蘇冷戰

首先,印度趕上了一個好時候。當時美蘇處於冷戰時期,正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對於印度的援助,讓印度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冷戰紅利”。美國對印度施以援手,完全是為了遏制蘇聯,防止社會主義影響擴展,所以,這個時候的美國,不可能去插手印度內部問題,它所要做的是將印度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不是將印度變成自己對立陣營的敵人。

至於蘇聯採取的也是這種戰略手段,1971年至1981年,蘇聯為了擴張自己的陣營,與印度、越南等12個國家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正是因為這份條約的簽訂,印度竟然藉助蘇聯勢力,軍事入侵巴基斯坦、錫金等國,自然,為了拉攏印度,蘇聯對於印度的吞併行為視而不見。

錫金國

其次,當時的印度有一定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印度獨立以後,奉行中立主義外交,隨後發展成不結盟政策。這種外交政策讓印度在美蘇大國爭奪戰中保持平衡,並獲得了較高的國際地位。

在印度不結盟政策提出的初期,美蘇兩國對於這個第三世界國家相當蔑視,然而,隨著兩大軍事集團對峙進入白熱化,印度所奉行的這種外交政策,得到了國際社會認可,一些弱小國家也紛紛效仿,這時美蘇兩國都想將印度爭取入自己陣營之中。

錫金邦

隨後,兩個國家先後對印度進行了經濟、軍事援助,在這個階段中,印度重工業飛速發展,甚至讓印度成為了世界格局中的“第三種勢力”首腦。這樣一來,印度既沒有捲入冷戰之中,同時又以左右逢源的態度獲得各方面的援助,迅速增長實力的印度,已經成為了次大陸霸主。

隨後,和實力一起膨脹的,還有印度的野心,印度政府所推行的“大印度聯邦”計劃,讓印度在處理鄰國關係時,採取了非常強硬的手段,比如印巴戰爭等,這些都將印度推上了南亞地區霸權地位。由於美蘇冷戰處於白熱化時期,雙方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任何一個盟友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面對印度這樣的一個地區霸權國家,他們也必須做出必要的讓步,最好的方法,自然是視而不見。

錫金城市景觀

最後,錫金是否被印度吞併,對於美蘇而言並不重要,甚至對於整個國際社會而言都沒有太大影響。早在1974年,錫金民族黨積極謀求國際社會干涉,甚至以謀求中國干涉。然而,當時的中國自顧不暇,對於印度的行為只能夠發表一些強硬的譴責聲明,無法為錫金提供政治、軍事援助。國際社會對於這個彈丸小國,早已經默認它屬於印度邦的一部分,美蘇視而不見也就在情理之中。


鳶飛九天2018


1975年,正值冷戰時期,美蘇作為超級大國,在印度吞併錫金一事採取默許態度,主要原因有:


一、錫金是通過全民公投方式加入印度,雖然這次公投是被印度脅迫進行的,但從表面上看屬於民主方式,美蘇強加干預在道義上難以站住。

自1947年,錫金與印度各自獨立後,印度就就處心積慮要把錫金納入自己的版圖。1950年,印度將錫金變為自己的保護國,控制了錫金國防、外交和經濟大權。1973年4月,印度強行對錫金實行軍事接管。兩個月後,被印度操控的錫金國大黨在議會強行通過憲法修正案,使錫金成為印度的“聯繫邦”。1975年4月,由印度操控的錫金議會宣佈廢黜國王頓珠南嘉,幾天後通過“公投”宣佈併入印度。

二、冷戰時期,美、蘇雖在全球各地展開激烈對抗,但唯獨都對印度這個國家偏愛有加。

1962年爆發中印邊境戰爭,美、蘇意識到印度可以在西南方向牽制中國,都向印度提供了大量軍援。兩大陣營同時支持一個國家在冷戰時期是極為罕見的。進入1970年代,中美關係尚未完全解凍,中蘇關係持續惡化,兩國都還積極鼓動印度在中印邊境挑事找茬,因此對於印度的霸權行為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三、錫金對於美蘇來說缺乏戰略利用價值,兩國不值得為撮爾小國與南亞強度印度惡化關係。

錫金與中國西藏、不丹、尼泊爾、印度接壤,其地緣價值對於中、印來說極為重要。我們知道,如果我國能夠控制錫金,就可以輕而易舉佔領西里古裡走廊,從而切斷印度與其東北部地區聯繫,那麼被印度長期非法佔領的藏南地區就可以收回。但是,對於美、蘇來說,錫金沒有任何佔領價值。如果讓他們選擇的話,美、蘇肯定更傾向於錫金被印度佔領。


大江東去斯基


因為錫金對於美蘇而言都沒啥價值,美蘇也不願意為了這們一個彈丸之地去得罪印度

今天的錫金是印度的一個邦,其地處南亞次大陸東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山脈南麓,面積7096平方公里,比上海大一點,今天的人口有60萬。在1975年之前,錫金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歷史上曾被稱之“哲孟雄”。(錫金地理位置)

1642年,也就是在清兵入關的前夕,來自西藏的貴族蓬楚格·納姆伽爾建立了錫金,因此錫金與西藏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繫。此後隨著清軍對西藏的控制,錫金也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1700年位於尼泊爾的廓爾喀王朝入侵錫金,錫金國王逃往西藏躲避,中國西藏,在接到西藏地方政府的求援之後,清政府兩度出兵,將廓爾喀人驅逐出西藏和錫金,史稱“平定廓爾喀之戰”,這一戰也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後一役。

原本錫金準備在清軍的幫助下收復失地,但因為不丹趁機從背後偷襲,使得錫金雖然復國,還是丟掉了大片土地。

到19世紀初,拿下孟加拉地區的英國殖民者開始入侵錫金。1835年英軍強佔了錫金南部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的地區。1861年,在英軍的武力逼迫下,錫金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88年,英國向錫金派駐行政專員,操控錫金內政外交。

1890年2月27日,清廷與英國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至此清朝承認了英國對錫金的控制。

不過英國並沒有正式吞併錫金,錫金依舊保持名義上的獨立,但是在英國控制時期,大量尼泊爾人進入錫金,成為當地的多數民族,徹底改變了錫金的人口結構,這為日後印度吞併錫金埋下了伏筆。

一戰後,在美國總統納爾遜的倡議下,英國政府也表示支持民族自決,英國當局把錫金政權交還給了塔希·納姆伽爾國王。塔希國王掌權後,開始了國家近代化改革。

1947年印度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獨立之後的印度就立即謀求在南亞地區的霸權,而南亞最為弱小的錫金則成為印度的盤中之餐。

早在1947年,印度就強迫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新德里將代替倫敦繼續向錫金派駐行政專員。由於在英國統治時期,大量信奉印度教的尼泊爾人湧入錫金,這些人都比較親印度,於是印度就在錫金國內扶植親印勢力。而在印度的教唆下,親印的錫金國家大會黨發起“不合作運動”,要求國王進行政治改革,意圖推翻錫金國王的統治。

1949年6月,印度直接派兵進駐錫金,強行任命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次年,拉爾代表錫金與印度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錫金的內政外交國防全面被印度控制。

面對印度的虎視眈眈,錫金國內的錫金族和雷布查族爆發了數次反印遊行示威,但由於人口較少,錫金族和雷布查族被印度成功壓制。

1973年印度軍隊完全控制錫金全國,並進一步與錫金親印政府簽署《錫金協定》,按照這個協定條款,錫金已經在實質上併入印度。兩年之後,印度索性廢除了錫金國王,並在當地搞了一個“全民公投”,正式將錫金變成了印度的一個邦,錫金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流亡海外,到1982年病逝於美國。(錫金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

錫金作為一個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被印度一步步的吞併,在此期間美蘇竟然沒有做出一絲反應,而在事後美蘇也很快承認了印度吞併錫金的現實,實在是有悖於兩國整天宣傳的正義之道。

其實印度早在獨立之初就備受美蘇兩國的拉攏,當年印度能夠順利獨立,美國是功不可沒的。二戰後美國政府為了進一步削弱英國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一直公開支持印度獨立,並在印度獨立後迅速與之建交。

而印度雖然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但在獨立初期卻是走的社會主義路線,因此也頗受蘇聯歡迎。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赫魯曉夫政府就曾大規模援助印度工業化,今天印度的工業基礎都是當年在蘇聯的幫助下完成的。(赫魯曉夫和尼赫魯)

印度之所以受到美蘇兩國的青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好,這裡遠離歐洲和北美,對美國和蘇聯都構不成威脅。並且印度還與某東亞大國接壤,是美蘇維持亞太平衡的重要棋子,因此備受美蘇的籠絡,而對於印度的擴張行為,美蘇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不願意為了錫金一個彈丸之地去得罪印度。


千佛山車神


1975年4月23日錫金王國被整體併入印度,王室流亡,對當時的世界局勢產生了不大不小的影響。二戰以後,世界整體進入了冷戰時期,其實局部動盪不少,不過惡狠狠的吞併一個主權國家,美國和蘇聯都不敢這麼做,然而印度卻這麼做了,還成了,當時的兩大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出人意料的沒有做出過多的干預行為,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與當時的世界形勢有關。眾所周知,二戰以後世界陷入了兩極爭霸的格局。印度是蘇聯的好夥伴,兩國關係十分親密碼,因此,印度吞併錫金其實蘇聯也是支持的。

其二,美國方面,一九七幾年的世界格局上,印度和美國都有共同的戰略需求那就是:遏制中國。因此對於印度吞併錫金,美國當年是摸默許的,因為這有利於美國對付中國的戰略。

正是這兩個因素導致印度吞併錫金反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實從今天來看,印度吞併錫金還是比較有戰略眼光。錫金王國雖然土地面積小,人口也比較少,資源什麼都沒有,但是對於印度來說卻是關乎國家命運前途的戰略要地。

打開今天的印度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錫金正好扼守印度國土中最為薄弱的西里古裡走廊。西里古裡走廊印度的重要戰略通道,它連接了印度東北各邦和印度的主體大陸,而印度的東北部一直是印度的心病,因為其中不穩定因素很多,錫金王國往西二十公里就可以封鎖西里古裡走廊。因此,一旦戰爭發生,敵國遏制住了錫金,那麼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印度的東北各邦與印度大陸分離。


是阿維啊


有一個國家曾經在亡國之際,瘋狂的向中國發出149封郵件,但是沒有收到任何的音訊,郵件的內容是要求併入中國。這一個國家就是錫金。

▲錫金皇后

錫金到底是怎麼被吞併的?

錫金是一個處在印度邊緣的一個小國家,面積不大也就只有0.7萬平方公里,全國人口加起來也只不過是60多萬。與我們的關係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當時還是我們的附屬國家。

公元1700年的時候,錫金差點被人攻破至首都,當時還是求得乾隆出兵,才挽回了最後的敗局。其實也是因為該次戰爭牽扯到了西藏,他也被列入了乾隆10全武功當中的最後一件事情。

而提到了錫金就不得不提到英國,當年英國在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印度又是最大的殖民地之一。雖然錫金對於英國來說連塞牙縫都不夠,但是蚊子腿再小都是肉。

他和印度一起被英國殖民,終於開始了磨難的一生。當時的英國政府為了徹底的弱化該地區,曾經大力鼓勵尼泊爾人民移居此地。也正是這一政策,為後來錫金被印度吞併埋下了隱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就開始收縮自己在全世界的勢力範圍。同樣位於錫金的英國勢力,也漸漸的從本國撤走。但是他們前腳剛走,錫金又再次迎來了被印度的殖民。

隨後的幾十年時間裡面,錫金的方方面面都要受到印度的鉗制。就連二戰爆發的時候,印度幹什麼事情都會時不時到拉上錫金(當然是沒有名分的出苦力)並且還在1947年,印度政府迫使錫金政府你簽訂了《維持現狀協定》。

條約當中所維持的現狀,就是印度對於錫金的背後控制。同時為了進一步可以控制他們的政府,印度開始在錫金扶持親印勢力。並且在二戰結束沒多少年,又派遣了大量的印度軍駐紮在錫金,美名其曰保護他們的安全。

從此之後錫金的國王就是一個空架子,從裡到外包括了外交、國防、經濟等都是印度說了算。更為嚴重的是在1975年,原來錫金的老國王被軟禁。在繞過王室成員的情況下,印度主持召開了議會,廢掉了原來的錫金國王。


同時在同一年時間裡面舉行了全民公投,因為錫金的人口結構早就被改變,很多人都已經不是原住民,對於他們來說跟誰都一樣。結果以大多數票同意了錫金併入到印度的提案。從此之後,錫金也就成為了過去式。

為什麼沒有人出來發聲呢?

在票選結果出來之前,錫金皇室成員曾經做過最後的掙扎。他們接連往中國政府發出149封信件,希望我們可以收留他們。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當時的時間點,正是1975年,我們內部正在發生文化大革命,正所謂是自己的屁股還沒擦乾,哪有心情去管他們?而且我們就算出兵,中間還隔著一個大山脈,以後怎麼管理?

所以是在考慮到諸多情況下,我們並沒有做出任何的回覆。那麼一直喜歡插手國際事務的美國為什麼沒有發聲?一直在四處找盟友的蘇聯為什麼沒有出面?
▲皇室照片

我們先不管這兩個國家,當時的聯合國到底在幹嗎?出現國家吞併的事情,最起碼出來打一個圓場。其實不是聯合國不作為,而是因為錫金並不是聯合國的成員。

也很好理解,因為錫金一直沒有拿到自己的國家主權。從清朝時期一直被周邊國家欺負,到後來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隨後又被印度欺壓。幾百年時間裡面,從來沒有自己發過聲。

當年組建聯合國的時候,他也就沒能有機會插手。其實從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印度已經有了吞併他的想法。或者說早就把他當成了囊中之物,不可能讓其他人再去覬覦。

而美國和蘇聯作為當時世界的兩極,能夠發聲的除了中國,也就只有他們了。雖然當時並沒有明確的消息,有關於錫金到底有沒有往這兩個國家求助過。但是根據當時的國際情況來看,就算是有求助,這兩個國家都不打算出援手。


▲當時的太子在參加典禮

正值世界兩極爭霸的關鍵時刻,而印度又作為一個“大國”,雙方都想對他進行爭取。所以無論說怎麼著,兩個國家都不會為了這小小的一塊領土,去讓印度不開心,然後把他推向對方的陣營。

其實也是因為這塊領土根本不重要,這麼多年裡面一直都被印度管轄著,早已經成為了實際上的印度聯邦之一。有關於印度吞併錫金的事情,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問題罷了。而1975年的事件,只是相當於已經辦過喜酒的夫婦去民政局領證。

再說這件事情是人家國家內部“公投”出來的結果,外部人員沒有權力插手。讓我不禁想起了當年的聯合國大會,正是因為非洲兄弟的幫助,我們才重新獲得了我們的席位。所以說出門在外,朋友非常重要。

至於他們吸金的王室成員,如今還流浪在美國,一直希望有這一天可以收復錫金,現在看來是基本上不可能了。


史之策


錫金原為錫金王國(今為印度共和國錫金邦)。1975年,錫金被印度共和國吞併為一個邦,中國政府於2005年正式承認了錫金為印度的一個自治邦的既成事實。




歷史上的錫金,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從7世紀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屬於西藏的領地。錫金現被印度侵佔。中國古籍中,古代錫金名為哲孟雄(Dremojong)。尼泊爾人移居於此稱之為“新地方”,早期西藏移民稱之為登疆,意為稻米之谷。遠在公元7世紀,哲孟雄是吐蕃(西藏)的一部分。9世紀時,哲孟雄成為獨立的部落,但其境內的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各大寺。

1835年英國人割據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的地區,1861年迫使錫金簽訂條約,將錫金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1887年,英軍強佔錫金。1890年,錫金正式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世紀,英國殖民者鼓勵大批尼泊爾人移居錫金南部,被稱為錫金-尼泊爾人。他們砍伐森林,開墾稻田。1918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交還給塔希·納姆伽爾國王。塔希國王實行許多經濟和社會改革,廢除各種無償勞役,徹底檢查稅收制度,廢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職能,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英帝國主義退出南亞地區後,錫金未能獲得獨立。1947年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1949年 6月,印度政府派兵進駐錫金。1950年12月 5日,印度與錫金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派駐錫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職權,並派政治專員對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進行全面的控制。 1968年8月,甘托克發生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錫條約。錫金的第12代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伽爾(1963~1982在位)提出錫金要錫金化,要求修改1950年的印錫條約。1973年4月,印度軍隊開進甘托克,接管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同年5月8日,印度政府同錫金簽訂《錫金協定》,規定印度政府不僅對錫金的國防和外交“負完全責任”,而且對錫金的內政和經濟“負責”。該協定削弱國王權力,使錫金的內政外交完全控制在印度手中。 1974年4月,錫金舉行“大選”,親印的錫金國民大會黨控制了議會32席中的31席。5月11日議會開幕,通過決議,“要求”印度派顧問來為錫金制訂憲法。同年9月4日和 7日,印度議會兩院先後通過“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在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席位。 1975年4月9日,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國王被軟禁。4月10日,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4月14日,錫金又為此舉行“公民投票”。印度議會也通過決議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

二戰後,英國人結束了在錫金的殖民統治,但錫金一直處於半獨立狀態,國家長期被印度所操控,既沒有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承認,也沒有加入過聯合國。因此當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國際社會不好干涉。


(1975年,印度人軟禁錫金國王,並強迫他簽署錫金王國併入印度的協議)

印度吞併錫金是採取漸進式的蠶食政策。在吞併錫金前,印度逐漸接管了錫金的國家權力,錫金是印度的保護國,錫金的大小事務都由印度說了算。


錫金地處喜馬拉雅山山麓,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在國際社會也沒有什麼影響力,可以稱得上被遺忘的國度,除了鄰國沒有任何人對它有興趣。因此在鄰國沒有采取行動後,印度心安理得的吞併了錫金。

印度是南亞大國,國力強盛,並非可以輕易對付的小角色。當時印度已經倒向蘇聯,有蘇聯為其撐腰,同時印度又和西方社會交好,在第三世界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此國際社會選擇了集體沉默,誰也不願意因為一個小小的錫金得罪印度,造成了印度吞併錫金的陰謀輕而易舉地得逞。雖然錫金國王流亡美國,但美國置若罔聞,錫金的復國夢已經不可能實現了。世界歷史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


鷹揚縱橫


1975年印度才吞併錫金嗎?如果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印度在建國之後的兩三年內,基本就“吞併”了錫金。

為什麼這麼說呢?簡單來說就是錫金的軍事不能自主,外交不能自主,國王受到印度政府的“冊封”。

也就是說錫金在當時,幾乎只能算是印度的殖民地,毫無主權可言,就連外交權利都受制於人。

而蘇聯和美國,以及大部分西方國家,都沒有承認過這個小國,甚至都變相的承認了印度在南亞的霸權。

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之下,華約和北約,都在世界各地搞對抗,都在搶奪對方的戰略空間。

此時的西歐國家,正在美國的幫助下,大力發展其本國工業和經濟。面對蘇聯所帶來的威脅,這些國家大多選擇了忍氣吞聲。

冷戰在六十年代,西歐國家幾乎從來沒有想過同蘇聯對抗,只有一個英國叫的最歡,沒辦法人家隔海相望。

而美國在意識形態等問題上,自然也是選擇了同蘇聯對抗,這個時候的世界,主要重心在西歐,也就是東德和西德。

也就是說此時的亞太地區、南亞地區,都不是各國關注的焦點,中東地區的話此時也沒有這麼複雜,至少中東國家的解放革命浪潮還沒有到來。

印度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控制了整個錫金。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這注定了印度對於錫金的控制,註定不被西歐國家和蘇聯所重視。

而1962年印度捱打之後,正式吞併錫金的計劃被滯後。但是印度沒有放棄對錫金的控制,反而是變本加厲。

例如防止錫金同他國聯繫,並且增加了在錫金的兵力,還順便控制了錫金的王室。

當中東局勢突變,冷戰重心轉移的時候,印度意識到了南亞的戰略地位上升,於是乎印度開始了左右逢源。

由於石油資源造成的矛盾,中東地區和印度洋,成為了當時北約和華約的鬥爭前線,可以說是中東風雲,導致了印度獲得天賜良機。

蘇聯和美國都不斷拉攏印度,頻頻獻媚。意識到這是絕佳機會,印度立刻開始了積極的外交政策,開始了“朝秦暮楚”之路。

這種左右逢源之下,印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並且這一期間,印度開始在國際事務中爭取更多的發言權。

到了1975年,印度在南亞已經是霸主地位,自信的說整個印度洋都是印度的利益所在,也正是在此期間,印度頻頻亮劍,每次亮劍,無一不是見血方歸。

感謝大家的閱讀,希望文章可以帶給大家生活一絲愜意!


小司馬遷論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雙重標準”,當然也跟當時兩個國家的局勢有關。

美國為何視而不見

  1.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美國首要的敵人是蘇聯,其次是以中國為首的第三世界,當時儘管尼克松實現了訪華,但國內的主流還是敵視中國。而印度是美國的盟友,經歷了62年中印邊界戰爭和71年印度肢解東巴基斯坦,美國認為印度至關重要,極力拉攏印度,所以印度做的好的他表揚,做的不好的他拐著彎表揚。

  2. 深陷越戰 。自肯尼迪發動“特種戰爭”,擴大越戰,美國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卻沒有取得什麼成果,且損失巨大。所以美國為了儘快從越南撤軍,也顧不上週邊什麼事情了。錫金本來就是小國,美國也沒有多大的利益,所以美國裝作沒看見。

蘇聯為何視而不見

蘇聯的原因就簡單多了,當時中蘇關係仍是劍拔弩張,勃列日涅夫甚至表示:跟赫魯曉夫相比,中蘇關係甚至沒有細微的變化。蘇聯當時國力正處於上升期,對中國實現了全方位壓制,而印度也是中國的潛在敵人,所以蘇聯巴不得印度跟中國撕破臉。

所以,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在印度吞併錫金時,都因為各自的原因和小算盤,均採取了默認措施。


六菠蘿說經緯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錫金這個地方。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現為印度的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海拔超過1500米,人口約60.77萬人,居民信奉婆羅門教和佛教。錫金曾經是一個王國,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第12代國王佩登東杜南嘉流亡美國。錫金與中國西藏、不丹和尼泊爾接壤。南部為肥沃的谷地,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錫金75%為尼泊爾族,其餘為錫金族和雷布查族等,信奉喇嘛教和印度教。1890年錫金淪為英國的被保護國。1950年又成為印度的被保護國,1973年4月,印度開進錫金,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翌年7月又使錫金議會通過《政府法》,規定錫金政府可參加印度的政治機構。9月印度議會又通過憲法,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動軍隊解散錫金的王宮衛隊,軟禁國王並使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4月23日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

而為何各大國都對印度吞併錫金視而不見呢?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1.在清末英國以武力搶佔錫金後,英國便將錫金歸於英國駐印度總督的管理之下。1950年,在英國人放棄對錫金的殖民控制之後,考慮到錫金位於印度本土與東北邦的戰略地峽地帶,印度人立刻填補了英國的權利真空,完成了對錫金的掌控,因此,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裡,印度一直掌握著對錫金的實際控制權,錫金基本沒有參與國際事務能力,因此印度完成最後的吞併,並未在國際社會激起太大的波瀾;

2.當時世界處於冷戰時期,而美國又剛剛結束長達二十年的越南戰爭,處於休養生息階段,而蘇聯則在準備入侵阿富汗,美蘇兩國為了爭奪全球霸權的需要,很想借助印度在南亞的大國影響,因此都比較注重和印度的關係。因此,印度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左右逢源。此外,由於錫金在國際上基本沒有任何影響力,對於其他國家而言也無任何戰略意義,因此為了一個彈丸小國得罪印度,顯然是不合算的。而中國當時正處於文革期間,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根本無暇顧及遙遠的錫金。


多維觀視界


不管現在咱們的網民怎麼嘲笑印度,但人家在短短几十年從一個四分五裂的殖民地基礎上硬生生建立起一個世界準一流國家,手段還是很高明的。

先說內因,印度一直控制錫金,而在吞併過程中用了比較高明的手段。

錫金本是中國的藩屬國。1861年英國入侵,迫使錫金簽訂條約,將錫金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1887年,英國更強佔錫金,並派駐專員。從此錫金被英國管轄。1890年英國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這時候,印度國大黨翻身尋求繼承英國在亞洲的權利地位,包括對錫金的“保護”。於是,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繼續往錫金派駐專員。受印度扶持的錫金國家大會黨開始頻發活動。

1949年,印度軍隊入侵錫金,把持了政府,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1950年12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專員擔任錫金首相,全面控制錫金,包括國防和外交。

1973年4月,印度再次派軍隊進入錫金,接管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迫使錫金簽訂《錫金協定》。錫金至此完全淪為印度的附庸。此後,印度操縱錫金議會修改憲法,並在1975年廢黜國王,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錫金國王流亡美國。

印度吞併錫金後,每年撥鉅款補助錫金,使得錫金民眾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由以上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印度對錫金的一步步控制到最終吞併,雖然始終動用了武力強迫,但明面上的工作卻有其合法性:最初的派專員、保護國,是“繼承大英帝國傳統”;而後面修改憲法、廢黜國王,直到吞併,則是用自己的傀儡政黨錫金國大黨操縱錫金本地議會。換言之,印度對國際社會的宣佈,廢黜國王,併入印度乃是錫金人民自己的選擇,這樣印度就可以不必負擔惡名了。此外印度為了收買錫金人心,給與補貼,這一點也使得他們能在錫金本地找到支持者。

當然,儘管印度稍微耍了些手腕,立了些名目,但這些花招,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穿。那麼為何美蘇兩國對此都不聞不問呢?主要原因是印度的特殊地位,使得美蘇都要拉攏他,都不敢得罪他。這也是印度能夠順利吞併錫金的外因。

印度從獨立開始,就是各大霸權勢力爭奪的香餑餑。畢竟這國面積近叄佰萬平方公里,土壤肥沃,人口世界第二,又位於印度洋要衝。他倒向美國,蘇聯就要頭疼;他倒向蘇聯,美國也要頭疼。

印度國大黨外交方面還是很能耐,不偏向任何一方,對兩方都敲打敲打,但同時又不徹底得罪完。對於第三世界國家,印度積極溝通聯絡。這麼著,印度成為了第三世界的領袖。

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發表演說,首次提到“不結盟運動”,並將中國總理周恩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1955年,由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緬甸、斯里蘭卡五國發起,召開了萬隆會議,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宣佈不願意捲入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決定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

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9月起,召開首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鬥爭,到冷戰結束已有一百多個成員。

靠著如此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印度更是左右逢源,吃了美國吃蘇聯。

這一點,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就能看出。巴基斯坦本來是美國的小弟,但美國居然同時宣佈對雙方禁運武器。而印度則從蘇聯拿到了大批武器,差點把巴基斯坦打得亡國。要不是某個國家仗義執言,支持巴基斯坦,印度真的就要一統南亞了。在這次戰爭中,蘇聯明著支持印度,美國暗中實際上在支持印度,也是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美國也好,蘇聯也好,在冷戰最關鍵的時候,都不會去得罪印度。對於印度給出的這個藉口,他們只能聽之任之。

否則,如果你抓住錫金問題,對印度橫加指責,印度火了,倒向對方陣營,你受得了麼?就算不倒向對方陣營,多和對方眉來眼去幾下,你也難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