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第二洞天”委羽山的“道”文化 甚妙

黄岩“第二洞天”委羽山的“道”文化 甚妙

委羽山作为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第二大洞天”“第四福地”、全真道北宗龙门派江南重要道场,现存道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委羽山原是“屿”

委羽山,位于台州黄岩城南5-10华里处,山体呈南北走向。主峰金屿(峰)海拔78米,山脊椭圆,形如龟状,又名“龟山”。虽不及雁荡、天台、会稽等崇山峻岭,但山上独产方石,系群仙炼丹之原料,故诸仙常栖迹,世传轩辕黄帝尝藏丹经于此。据历代《黄岩县志》记载,“大有真人”——刘奉林在此修炼得道,驾鹤轻举,鹤尝坠翮,委坠此间,遂名“委羽山”。昔日山间林茂竹翠,苍松挺立,草花飘香,溪水潺潺,千鹤翔集,宛如仙境。

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海水入焉。”据现代地质学考证,距今6555-5850年,受皇天畈海进侵蚀,温州、台州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距今5000年前,皇天畈海退开始,温州、台州逐渐呈露陆地。距今1600多年前(公元400年前),海水才退到现今的海岸线,此时是魏晋。原始社会时,委羽山是东海方壶岛(又叫方诸山、紫府洲,今台州方山)附近的“屿”,有金、木、水、火、土5屿(峰)。台州方山是黄岩九峰方山、东西仙源山、温岭羊角洞方山、仙居方岩、仙居景星岩、天台方岩等一系列的“岛”,跟委羽山的5“屿”,二者组合成东海漂浮的神仙居住的“岛屿”,仙岛里有奇禽异兽和奇花异果。

第二大洞天

在委羽山东北麓有一洞,名曰“大有空明洞”,据唐代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天地宫府图》已佚失,其序文传下来。)记载:“第二委羽山洞,週廻万里,号曰大有空明之天。在台州黄岩县,去县三十里,青童君治之。”在唐玄宗李隆基授权下,司马承祯首次把天下名山大川封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唐末五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记载:“第二委羽洞大有虚明天,週廻万里,司马季主所理,在武州。”北宋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第二委羽山洞,週廻万里,号曰大有空明之天。在台州黄严县,去县三十里,青童君治之。”据《天地宫府图》记载在“台州黄岩县”;《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则记载在“武州”(在山西),疑“武”是“台”的误抄;《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中,疑“严”是“岩”的误抄。

北宋李思聪的《洞渊集》,将洞天福地系统情况略有改动,将委羽山第二大洞天位置改回台州,纠正杜光庭之误,此后没有再有这类系统阐述洞天福地的书和文,南宋光宗赵惇[dūn]绍熙四年(1193年)状元及第的陈亮在金华永康的芝英镇八村的《重建紫霄观记》再次提到。自东晋以来的文献基本上记载委羽山位于台州黄岩,由此推测“第二大洞天”应在台州黄岩。

青童君者谁

南朝陶弘景的《真诰》引东晋魏华存的《上清大洞真经》记述:“东华方诸宫高晨师玉保王青童君。”元代《三教搜神大全》记述:“东皇公号曰元阳父,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方诸君,或号青提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圣朝至元六年正月日上尊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青童君即“东华帝君”,姓王,名玄甫,又称东君、东木公、东王(皇)公、元阳父、方诸君、东皇太一、扶桑大帝等。东王(皇)公在汉代就有记载,跟汉代的阴阳观念有关,是代表“阳”的男神。汉代记载的东王(皇)公,就是先秦楚地的太阳神——东君等神,东王(皇)公一开始就是包括台州的楚越一带的民间信仰的神。郭沫若《卜辞中的古代社会》记述:“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人化为二人以上,一事化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

大有宫

在委羽山东北有一道观,便是千年道教圣地——大有宫,乃委羽山的代表性建筑。始建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年间(502-549年),历代均有修建。有关大有宫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南朝陶弘景的《真诰·卷十四·稽神枢第四》:“司马季主后入委羽山石室大有宫中,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法于西灵子都。西灵子都者,太玄仙女也。其同时今在大有室中者,广宁鲍叔阳、太原王养伯,颍川刘玮惠、岱郡段季正,俱受师西灵子都之道也。”司马季主是西汉时人,生卒年月难考,他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被记载跟贾谊曾在长安东市交谈。而贾谊去世于前168年,司马季主与贾谊交谈后到委羽山石室大有宫,那么委羽山有石室大有宫的时间起码在前168年前,即西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前180-前157年)。青童君治委羽山,青童君就是东王(皇)公(东华帝君);东海方诸山,即是委羽山附近的台州方山;大石室,即委羽山大有空明洞天。

大有宫现存主体建筑大多修建于清代乾隆(1736-1795年)、嘉庆(1796-1820年)年间。宫内有山门、大殿、两厢、侧房等建筑52间。第一进为山门,左右有“龙”“虎”两字,即道教中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第二进为主体建筑灵霄宝殿,供奉“玉帝”“太乙救苦天尊”“吕祖”及“邱祖”;方丈楼在其后方,二楼设立三清殿,供奉道教中三位最高神明“三清”。供奉三清、玉帝、吕祖及邱祖塑像,为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年间(1662-1722年)的贴金木雕。据碑文记载:“明宣德甲寅、肖玉帝像于其中”,可见玉帝像为明代塑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神仙传说,为这座“两晋无双地,南国第一宫”蒙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