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後發展動向,此文都說清楚了:大規模調整經濟發展空間佈局


中國今後發展動向,此文都說清楚了:大規模調整經濟發展空間佈局

雄安新區提出來並付諸實施以後,將不是一個簡單的個案,而是標誌著中國今後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動向,就是要大幅度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空間佈局,先從北京開始,未來可能會討論到上海、廣州、深圳。


兩年前,清華大學經濟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經濟學家魏傑在第二期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央企業領導人員經營管理培訓班上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解讀。

以下根據魏傑教授的講課整理:

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主要把握好兩個問題:一是風險在哪裡,二是增長動力在哪裡?風險在哪裡?主要是防範金融風險。增長動力在哪裡?就是推動供給側結構型改革。

一、防範金融風險

(一)抑制資產泡沫

什麼是資產泡沫?就是資產價格漲得太快太高。資產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從中國目前情況來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於三點判斷:

一是證監會目前主要職能是加強監管;

二是證券部門對場外資金配置極度關注;

三是IPO速度快規模大。

預期未來五年內,股市將呈現慢牛態勢。目前來看,資產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點關注住房供給與剛性需求的關係。房產具有兩種屬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資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為住房供給大大超過剛性需求,加上美國的剪羊毛,從而導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走出泥潭。房產超過剛性需求後,一旦沒有居住功能,也就沒有了投機功能與投資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對策就是:中短期對策與長效機制相結合。中短期對策主要是兩個立足點:一是嚴格約束投機和投資性需求。採取嚴格的限購政策;二是約束開發商的行為。今年以來兩個手段很見效,一個是控制融資通道;另一個就是讓麵粉超過麵包價格(地價高於房價)。長效機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權、共有產權、調整空間佈局等手段。

關於調整空間佈局,是前段時間的熱點問題。突然冒了一個雄安新區,有的人很吃驚,我說不用吃驚。我們幾年前就在討論調整空間佈局。北京三大體系已經逐漸進入負面層面所以有必要調整,調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剝離出去,找一個地方來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裡承載啊?這個地點選擇很重要,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公佈的是雄安新區,承載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什麼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個就是政治中心,第二個國際交往中心,第三個文化中心,第四個科學創新中心。這四項最後確認為首都功能,其餘都屬於非首都功能。

比如說北京不是經濟中心,因此經濟方面的功能逐漸要離開北京。我估計可能未來,許多企業總部可能會搬離北京。第二個不是教育中心,所以我估計可能一些大學搬離北京,當然北大清華不會搬。但是要擴大規模很難,擴大可以辦分校。再一個不是醫療中心,現在北京看病人85%是外地人,醫院辦到北京幹嗎?等等。還要往下排,都屬於非首都功能。這些功能要尋找新的地方,最後尋找的地方就是雄安新區,承載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不屬於首都功能的陸續要轉向雄安新區。

如果雄安新區建設取得成績的話,下一步就要討論上海怎麼辦,上海定義為經濟中心,什麼叫經濟中心,哪些不屬於經濟中心?上海一樣尋找新的東西,承載他未來的功能的,在哪裡?大家看到北京選擇了雄安新區,因為雄安新區是河北地區欠發達地區,承載能力巨大而且經濟落後。我們一旦啟動雄安新區一箭三雕,一個北京非首都功能轉掉了,第二欠發達地區發展起來,第三北京房價穩定住了。

下一步討論可能是上海,再一個深圳、廣州,深圳、廣州最近有一個苗頭提出來越港澳大灣區,如果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再造一個的話,就是產生四個新的一線城市,對中國經濟拉動,巨大的拉動力。所以實際上雄安新區提出來,有人把他看的是很局部的問題,這是調整國內空間經濟發展起點,標誌著我們調整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空間佈局。雄安新區是一個試點,是一個千年大計,一定是長久的影響。

實際上你們知道深圳和浦東都是靠尋找新的承載區起來的,沒有浦東就沒有現在上海,沒有深圳也沒有珠三角,實際上也是尋找新的承載區。現在三十多年過去了,一線城市有四個,需要尋找新的承載區。雄安新區提出來不簡單是一個個案,標誌著中國下一步經濟發展動向,就是要大幅度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空間佈局,先從北京開始,未來可能會討論到上海,廣州深圳。

廣州深圳我看了一下,已經有一點討論的基礎,大家注意看到有各個原因找到雄安新區,原來通州太小,沒法承載功能。所以雄安新區這個概念標誌著我們要調整中國的經濟發展空間佈局,要再造幾個一線城市,如果再造幾個一線城市大家想一想,在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20年應該沒問題,實際上中國經濟發展啟動的一個新的發動機,通過調整空間佈局,把中國經濟持續向前推進,所以大家要關注雄安新區建設,關注他所有動向,因為不簡單是個案,是我們下一步整個經濟過程中一個重大的問題,要調整我們經濟發展的空間佈局。

雄安新區不知道你們在座去過沒有,我已經跑了幾次了,跑的原因幹什麼呢?就是通過在這裡設計一個新區,來思考一下未來我們尋找新的承載區堅持什麼原則,中央決定雄安新區一定有極其深刻的原因,不是簡單的原因。有人問我,會不會一陣風就完了。我說你錯了,千年大計,而且沒有上升到重大戰略調整高度上來,雄安新區起點實際上告訴大家,中國將大規模調整自己境內的經濟發展空間佈局,從一線城市先開始。未來將很大發展力度來支持中國持續的發展。

我估計我們很重要的經濟戰略調整,就是全面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空間佈局,以雄安新區作為一個龍頭,全面推動和討論。這就是我們宏觀上要調整經濟發展的空間佈局第一個層面,境內。就要從雄安新區開始,要支持中國經濟增長最少在20年左右,第二個就是要調整我們中國在境外的空間佈局,也就是所謂我們在世界的空間佈局,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主體,而且中國經濟生產能力已經嚴重過剩,我們產能過剩是一個大問題,所以這個時候也要尋找新的空間佈局,在國際上的空間佈局,怎麼來重新佈局?

(二)穩住外匯

外匯風險去年6月份開始顯現,一方面是外匯價格貶值壓力加大,另一方面是外匯儲備加速減少。中央政府果斷提出兩個“不能持續”,即人民幣不能持續貶值、外匯儲備不能持續減少。並出臺了三個應對措施:一是放開的項目不回收,但是沒有放開的暫時停止(包括個人三項投資等);二是海外併購加強控制,對技術類的放開,非技術類的嚴格審查;三是“一帶一路”投資使用人民幣投資。措施已經開始見效,人民幣價格企穩回升,外匯儲備守住基本底線。外匯引發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正在減少。我最近參加了一個海外投資研討會,與會人員認為,對外投資放松管制的可能性不大。穩住外匯仍然是未來幾年防範金融風險的重點任務之一。

(三)穩住債務

債務分為三種:一是個人債務。去年全國房貸餘額大致4萬億,這是個人債務大頭。中國人消費習慣決定以存款為主,個人債務風險不大;二是企業債務。企業債務普遍偏高,但細分後發現,主要集中在國企債務偏高,去標杆的重點是國有企業。但國企偏高有其合理性,比如中國鐵路,主要購買公共產品。聯通混改、東北特鋼打破剛性兌付是解決國企債務偏高的兩起典型案例;三是政府債務。這個明顯偏高,主要是地方政府。地方融資平臺、PPP項目(去年以來增加了4萬億以上)、產業引導基金(去年以來增加了1萬多億)等加速推動地方政府債務上升。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痛下重手,對地方政府官員實行債務終生負責制。

(四)治理金融秩序

今年年初以來,對金融秩序治理越來越重視。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改革中由於規則未能跟上,引發金融混亂。放開非金融機構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在准入條件和運行規則上有所欠缺,導致某些領域出現混亂。大量的投資公司(線上和線下)、基金、保險公司湧現出來,很多投資公司的商業模式不可維繫,很多基金、保險的項目是存在問題的。二是新技術的產生,引發的混亂。比如區塊鏈等在金融領域的引用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要不要堅持金融的基本原則?要不要加強監管怎樣加強監管?

(五)調整貨幣政策

1991年以來我國基本上採用貨幣寬鬆政策,但總有一天要轉向。中央企業年初已經明確提出,要從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次進行明確。未來,大面積投放貨幣的可能性非常小,作為企業應該關注這個動向,趕快進行自我調整。目前,貨幣增長速度已經回到2位數。

(六)穩住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穩不住,總有一天會轉變為金融風險。大部分實體經濟處於盈利邊沿,必須想辦法增加實體經濟盈利,最快的辦法就是降低成本:一個是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另一個是制度成本。具體有五個方面的潛力:(1)稅費。營改增是減稅措施,但需要解決抵扣存在的問題;(2)社會保障。降低五險一金比例;(3)融資成本。我國的融資成本總體偏高;(4)租金太貴。地價太高必然推高房價和租金;(5)企業商務費用仍然偏高。這涉及政府改革的問題,讓更多政府權力交給市場。我們作了一個調查,如果制度成本降低10%,很多實體企業會扭虧為盈。

二、推動供給側結構型改革

未來的增長點和動力在哪裡?反覆討論後形成的共識就是推動供給側結構型改革。供給側結構型改革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調整經濟結構;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三是調整開放戰略;四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一)調整經濟結構

調整經濟結構,核心的是調整支柱性產業。傳統的支柱性產業有兩個,一個是傳統制造業。現在存在的問題是產能嚴重過剩,對策是去產能。另一個是房地產業。過去一直保持20%的增長速度,而且引發的產業鏈條很長。存在主要問題是資產泡沫嚴重。產業政策調整的方向是“退二進三”:兩個產業要轉為一般性產業,即傳統制造業與房地產業;三個產業要上升為未來的支柱產業,即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現代製造業。

1.關於戰略性新興產業

這個概念有兩個關鍵詞:戰略、新興;有兩個特點明顯:市場巨大;短期內技術能夠突破。未來五年至十年新能源將成為趨勢,具體有八個要點:

(1)新能源。化石原料是傳統能源,非化石原料統歸為新能源,六個形態:水能、風能、地能、生物能、太陽能、核能;

(2)新材料。新材料屬於戰略新興產業,未來好多產業的提升是靠新材料實現的。未來中國的許多產業提升是靠新材料來完成。

(3)生命生物工程。當前,市場對生命生物工程需求巨大,涉及到農業、醫療、健康等等,技術突破也比較快

(4)信息技術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在信息元部件和裝備、信息終端使用、大數據與安全性等三個領域;

(5)節能環保。解決資源節約和汙染是是個大問題,但是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光靠法律和政策,最終解決是要靠技術,一旦技術突破了,它就成為一個產業。市場需求巨大、技術突破很快。中國每年的廢水處理差不多有近萬億的市場價值,但是我們搞不出來。化工廢水和醫療廢水都處理不了,就排到地下,土地都重度汙染。如果能夠完成得有多大的市場價值?

(6)新能源汽車。現在我們汽車都是傳統能源汽車,沒法解決汙染問題。最終將轉向新能源汽車研發,像電動汽車。國家已經把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發展重點方向。

(7)人工智能。

這個時代很快就會到來。我參加烏鎮的互聯網會議時,問那幾個搞互聯網的同志,你們是不是該退休了?你們這一代已經結束了,該輪到我們這一代了。智能化和機器人在未來都有很大的空間。

(8)高端裝備製造。我國的高端裝備製造,比如磁共振等依賴進口。

以上這八個要點不斷的發展,逐漸讓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我們國家的支柱型產業,這對當前的工業企業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建議大家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增長的第一個增長點就是所謂的戰略新興產業。因為它給我們帶來的市場價值非常大。我們算了一下,戰略新興產業搞起來會給我們每年帶來的GDP總量應該在36萬億以上。36萬億是什麼概念?我們2016年的GDP總量可能是71萬億,一個產業就帶來36萬億。新增長點會有很大的前景。

2.關於服務業

第一類,消費服務業。所謂消費服務,為人們消費生活提供的服務就叫消費服務,消費服務包括六個部分:第一是餐飲與商貿,第二是醫療與健康,第三是養老消費服務,第四是兒童消費服務,第五是家政消費服務,第六是信息消費服務,這六個組成部分統稱為消費服務。中國目前特別缺乏養老消費服務,有很大的投資空間。

第二類,商務服務業。商務服務就是為人們的商務活動提供的服務幫助的行業。商務服務是個很寬泛的產業概念。第一類金融綜合服務類。例如商業銀行服務,投資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隸屬於金融綜合服務。第二類是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第三類是投資諮詢服務。第四是園區管理類服務。園區管理類的這種業務也屬於商務服務。所以商務服務是很寬泛的產業概念,包括四大類服務業在內。現在商務服務最好的國家,一個美國,一個英國,摩根和高盛都是美國的公司,實際上它業態都屬於商務服務。所以中國的商務服務業還有巨大的投資空間。

第三類,生產服務業。生產服務是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是一個非常寬泛的產業概念。舉個例子,北京有一家公司為全國的鋼廠服務,幫建包頭這個鋼廠調整一下工藝流程,實現節能環保。包頭的鋼廠在出口處加一種原料,或者在你冶煉的裝備上噴上一層原料,讓你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這些服務業是生產服務業,直接為生產過程提供服務就是生產服務。所以技術服務是生產服務的重要內容。再比如設計也屬於生產服務,像服裝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建築設計等等都屬於生產服務,設計也是生產服務的一種模式。

例如工業產品設,大家最近買空調,在網上諮詢一下網民意見買什麼牌子好,你們注意網民給你推薦的第一個牌子一定是三菱,為什麼是三菱?空調技術都沒有變革,都一樣,為什麼買它?三菱的設計發生了變化,修改設計後,三菱出風口聲音非常小,這是設計所帶來的市場價值,所以設計也是生產服務的內容。生產服務現在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們在產能過剩條件下,實際上解決這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想辦法要提升它的這種效率和功能,一個很重要的是靠生產服務。外包服務也是生產服務的範疇,深圳很多企業是從外包服務開始的。

第四類,精神服務業。精神服務就是為人們精神生活提供服務的,人的享受實際上分兩種,一個是物質享受,一個是精神享受。為物質享受服務的就是所謂的消費服務,為精神享受提供服務就是精神服務業。精神服務也是個很寬泛的產業概念,包括影視、旅遊、文化、出版等等都屬於精神服務,同樣具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一部電影賣10幾個億也很正常。這個關鍵是要看準人們的精神需求,80、90後的興奮點在哪裡?能滿足此類需求的話,一定會獲得巨大的票房價值。《歡樂頌》拍攝前詢問我可不可以投,我鼓勵大膽投,結果大賣。旅遊景點、文化出版體育都是精神服務範疇,未來都有很大的前景,千萬不要小看精神服務業。

總體來講,我們現在所講的服務業是這四大類服務業,消費服務、商務服務、生產服務、精神服務,都會把它歸結為現代服務業。有人預測,這個產業將達36萬億以上。因此,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就這是未來中國支柱型產業第二個產業。

3.關於現代製造業

現代製造業未來可能成為中國支柱型產業。有一種說法,現代製造業未來,將可能上升成為我們國家支柱型產業。為什麼呢?大家知道製造業分兩種,一個叫現代製造業,一個叫傳統制造業。傳統制造業生產是私人產品,當前私人產品嚴重過剩,吃的穿的用的都過剩。而現代恰恰是公共產品短缺,所以在傳統制造業不能服務支柱型產業的條件下,現代製造業就會上升成為支柱型產業。當前公共產品我們短缺,所以現在要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怎麼發展呢?目前提出五個要點。

第一是航空器與航天器製造。航空器就是飛機,航天器就是衛星。為什麼把飛機制造作為現在重點的原因?我們講大飛機,現在波音每年產量的30%賣給我們,空客是28%賣給我們,我們如果不買他們的飛機,我們自己生產會節省70%的成本,很可惜你生產不出來。同時我們是通用飛機的需求大國。

第二是高鐵裝備製造。以“復興號”為里程碑,標誌著中國高鐵知識產權取得了重大突破。高鐵裝備製造我們成功了,未來市場需求巨大。

第三是核電裝備製造。華龍一號,一臺機組就能賣300多億。我們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三代核電裝備和第四代核電裝備我們都完成,現在不僅在國際上出口,到發展中國家,而且還要進軍發達國家,未來市場需求巨大。

第四是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製造。當前,我們國家已經決定用特高壓輸電技術來改造我們的電網,過去還有爭議,因為這個技術一旦使用的話,將成為全國統一電網,世界上沒有統一電網,美國現在是以州為單位的電網系統。那麼,統一電網會不會有安全性問題?現在逐漸形成共識了,已經決定用它來改造我們電網,所以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製造成為現代製造業的一個重點。內蒙建設了世界上最大的火力發電廠。

第五是現代軍工製造。一個是現代船舶製造。我國上升很快,烏克蘭認為中國已經超越。另一個重點是航天器。人類社會進入遠程制導的新時期,關鍵是航天,控制了航天就搶佔了未來的制高點。

總體來看,目前判斷中國結構調整,原來的支柱型產業逐漸將不再作為支柱型產業存在,新的支柱型產業將要起來,歸納就是三個產業方向。戰略新興產業、服務業、現代製造業,未來這三個新的支柱型產業發展起來以後,將代替原有兩大支柱型產業,繼續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目前正處在這種結構調整期,日子很艱難,我們這個標題是谷底重生,我覺得重生有好多辦法,有許多事要做,其中一個就是要完成結構調整,結構調整完成之後,當然,中國經濟將進入下一階段的發展。而且一旦結構調整完成,中國經濟在結構上將接近發達國家,我們什麼東西都能生產出來,將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這次谷底重生雖然壓力很大,但是未來前途很光明,一旦完成之後,我們的經濟結構將進入發達國家序列。對我們來講,這次谷底重生將不是一般性的重生,而是做更大的調整與顛覆,期待結構性調整對未來經濟帶來更大的提升。

(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中國過去主要依靠勞動力、土地、貨幣等要素投放推動經濟增長,這種要素投放的模式已經到頭,不可持續了。

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方向。創新驅動有三個層次:一是產品服務的創新。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三是技術創新。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技術創新,最難的也是技術創新。

創新基礎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法律基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二是財力基礎。需要強大財力支持;三是物質基礎。沒有現代化的實驗室,不可能有創新。美國之所以能吸納全世界人才,關鍵是有最好的實驗室。北京提出要建設三大科學城;四是人才基礎。核心是將人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人才制度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國無限度擴大教育功能的問題很嚴重,教育僅僅是開發,不能再搞應試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要讓孩子的天賦釋放出來。

(三)調整開放戰略

過去我們的開放戰略兩句話:一是擴大出口,二是吸引外資。實際上就是達全球化便車。全球化有兩次:一次是1750到1950年,主導方是歐洲列強,西班牙、葡萄牙,他們推動全球化方式就是殖民地,以殖民方式推動全球化。我最近查了一下只有一個國家沒有被殖民,就是日本。日本為什麼沒有被歐洲列強殖民呢?因為歐洲人到了日本發現,這個地方只有地震,什麼資源都沒有,嚇跑了,所以沒被殖民,其他國家都被殖民過。英國最近首次公佈了火燒前的圓明園,全世界驚歎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

第一次全球化主要方式就是殖民,戰爭、暴力,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標誌著第一次全球化過去,美國認為是二戰最主要的戰勝國,所以美國主導了第二次全球化,特點就是國際貿易,國際貿易是第二次全球化特徵,殖民地是第一次全球化特徵。國際貿易成為推動全球化的主要方式。

中國在1978年也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最後的結果現在人們發現,中國是全球化最大受益方,我們後半場才進來的,有很大優勢,像打籃球一樣,人家筋疲力竭我們上場。1997年我們月收入幾百塊錢,現在幾千塊錢。1997年我們高速公路,你想想有多少高速公路,現在中國基礎設施引領全球。

中國是全球化最大受益方,美國是主導國,發現自己是最大的受損方。美國現在連年國債,基礎設施越來越陳舊,北美藍領工人的工資20年沒有加一塊錢。大家看到全世界都開始反全球化,以美國為主。我前些年去美國碰到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謬爾,跟我聊這次全球化,這次全球化本來是國際貿易為核心,國際貿易理論基礎就是比較優勢,什麼叫比較優勢呢?每個國家搞自己搞的最好的,然後交易,大家獲得收益,但是中國加入進來之後你們破壞這種規則,你們中國什麼都要搞了現在。一開始你們搞鞋帽、襪子、服裝。緊接著搞家電,之後搞汽車,汽車之後搞高鐵,高鐵之後搞IT,IT之後搞飛機,我們搞什麼?我們生產什麼?發現中國這種全能的發展,實際上破壞了他們所謂的規則,對我們意見非常之大。

中國之所以什麼都搞,因為中國有巨大市場,十三億人口市場能承載這個問題,所以批評中國你們破壞了規則。去年美國大選,我一直判斷一定是特朗普上臺,因為不是個人的問題,是一個思潮。特朗普上臺以後,中美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中國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我們判斷第三次全球化,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製資源,不是國際貿易了。技術、資本在全球配製。因為一旦轉向全球配製資源的話,大家將會利益共享,中國現在到美國建玻璃廠,給美國出口玻璃的話,一定是美國受損。但是我們建玻璃廠怎麼辦呢,美國有稅收了,就有就業了,我們有資本回報。我們應對這一條,提到巨大決策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等於在全球範圍內重新配製經濟發展空間,不是簡單的、一般的問題。

我們在全球要配製自己經濟發展空間,所以提出來“一帶一路”,“一帶一路”論壇剛剛開始歐美日牴觸,但後來都來了。你來或不來,我們都要幹!大家看成果非常豐厚。實際上未來中國發展將產生一個新的機遇和空間,等於在國際範圍內,給中國重新找所謂生長的空間配製。

“一帶一路”狀態你們會感覺到,標誌著中國開始配製自己國際發展空間,因為我們現在是第二大經濟主體,估計2030年成為實際第一大經濟主體,你是世界第一大第二大,一定是全球資源,而不是中國簡單的問題,所以“一帶一路”率先啟動,中國2018年辦第二次“一帶一路”論壇,也就是我們整個國際增長空間的重要舉措。你們中央企業的要研究這個問題,去一帶一路沿線去看看。但是走出去,一定改變原來思維模式,要積極應對風險。

(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明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週年。我們今天的改革,必須面對現實,堅持問題導向,哪些問題最為尖銳就改革哪裡。

一是產權保護問題有待進一步落實。歷經改革發展,人們都從無產者為有產者,這就是現實。大家都會擔心財富安全問題,怎麼讓大家放心,保護產權的改革就非常必要。去年出臺了保護產權的決定,恰好碰到溫州房產20年到期,大家都很著急。溫州有批房子20年期限到了,國土資源部回覆“兩不兩正常”。“兩不”是不用再申請延長期,不用再交所謂的土地出讓金。

“兩正常”是正常登記,正常交易。所以房產在70年到期以後還是你的,連土地出讓金都不用交。因為溫州事件代表了全國未來的方向,要保護產權,所以在保護產權方面可能會陸續出臺一些辦法。雖然文件沒有講取消原罪的問題,但實際上就是既往不咎。所以,中共中央去年12月份推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護產權的若干決定》。今年的兩會推出民法總則,都是圍繞保護個人財產做法律上的準備。過去沒法可依,現在有法可依了。

二是提高信任度,加強簡政放權的改革。第一個向社會放權。把更多權利開放給民間組織,實現自我治理。第二個向市場放權。凡是市場能解決的問題,政府一律不管,交給市場去解決。第三個向企業放權。凡是企業自己能完成的事,交給企業自己去完成。40年主要是推動市場化方向,市場化核心階層是企業家。怎麼保護和發揚企業家精神。民營企業則面臨提升的問題,要引導民營企業家正確對待財富,成為財富的主人。企業家都有兩個責任:一個是社會責任,包括為公眾提供產品服務、為政府提供稅收、為社會提供公益、為環境提供保護等四個方面;另一個是道義責任。

三是生態文明改革勢在必行。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經濟發展確實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整個環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生態文明改革刻不容緩。企業要不斷提升自身在環境和生態方面的標準,建立新競爭環境下的生態優勢。在城市建設上,也將以智慧生態作為標準。比如雄安新區的建設就是自下而上,先規劃地下所有資源,再做地上的城市建設。

四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不能一直在改革之中,走到今天應該有一個定論。其實已經知道核心問題在哪裡。國有經濟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利益群體。改革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有沒有決心。最近從國務院國資委肖亞慶主任的多次表態來看,已經有了很多想法和措施,國有企業改革應該會有所推動。

今天一整天,著重圍繞防範金融風險和推動供給側結構型改革進行了一些分析,主要是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給大家一些參考。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