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多鄉思幾多情——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思鄉與家國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這是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在農曆正月十五所寫的具有思鄉之情的詩作。思鄉,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一個重要而又恆久的話題。尤其是在通信和交通極不便利的古代,遠離故鄉的遊子表達思念家鄉和親人的一種極佳方式,便是用詩詞來抒發內心的鄉愁。


每逢佳節更思鄉


    中國的不少傳統佳節都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尤其像春節、上元節(正月十五)、中秋、冬至這樣的節日,更是閤家團圓、親人聚會的溫馨時刻。每每遇上這樣的日子,遠離家鄉的遊子就會平添一份更加濃厚的思戀故鄉之情。古詩中有關佳節思親的詩作實在不少,出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無疑是表達這一情緒的格言式和標誌式的警句。


除夕,是中國人最看重的一個節日;除夕之夜,更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唐代詩人高適有一名曰《除夜作》的七言律詩,單看詩的題目或認為是喚起人們對這個傳統節日的歡樂記憶和想象,然而該詩的除夕之夜卻是另一番情景:“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全詩的感情由此生髮開來。在家家戶戶歡聚一堂的除夕之夜,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觸景生情,兩相對照,不禁感傷萬分。尤其是“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與詩人內心的悽楚。此種情景下,“獨不眠”則是很自然的了。“故鄉今夜思千里”中的“故鄉”是指家鄉親人,“千里”則指自己。意即故鄉的親人在這除夕之夜定會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孤身一人如何度過除夕。詩的精彩之處在於,把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的情緒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發出來,詩的主題由此得到了完滿的表現與詮釋。


明人袁凱的詩作《客中除夕》亦把除夕節日思鄉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真切感人:“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首聯從發問起始,今夜應該是怎樣的夜晚啊?我竟然在他鄉訴說著自己的故鄉。表達了作者觸景生情,描寫了作者在除夕之夜,面對家家團圓而自己卻常年淪落他鄉的孤獨處境,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如此這般,只有揮灑淚水、借酒消愁,以寄託濃濃思鄉之情。其實,袁凱這番急切的歸鄉情亦源於家人對他的牽掛,從詩人另一篇《京師得家書》裡“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的詩句就不難看出,親人之間的相互牽掛無疑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期盼早日回家的催化劑。正因為有綿長的思鄉之苦,古人才會有“雲中誰寄錦書來”的熱切期盼,也才會生髮“家書抵萬金”的切膚之感。


在唐代,冬至是個重要的節日,這樣一個佳節自然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然而,這一天不能回家與親人歡聚的白居易,只能在客棧裡用《邯鄲冬至夜思家》表達自己的綿綿鄉思:“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作品的感人之處在於,作者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裡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節,由於自己離家遠行,家裡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夜不能寐的時刻,家裡人大概同樣也未入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說”了些什麼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想必每一個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以根據個人的生活體驗做出自己的回答。


羈旅他鄉盼歸鄉


長期客居異域,自然思鄉心切。古詩中反映類似題材的詩篇可謂不勝枚舉。杜甫入蜀旅居他鄉之後所寫的《絕句二首》其二,便是一篇思鄉之作,詩人以優美的筆觸抒發了羈旅異鄉的萬千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前兩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宛如一幅鑲嵌在鏡框裡的風景畫。君不見,江靜波碧,水面成了一面碧玉打造的鏡子,一隻掠過江面的水鳥露出那潔白的翅翎,像一束耀眼的白光把詩人午後的鄉愁喚醒。江岸的山巒青翠欲滴,山花像燃燒的火焰絢爛無比,一片紅豔。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格外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但詩人的用意並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歲月荏苒,歸期遙遙。怡人的風光非但不能激發詩人的興致,反而勾起了客居他鄉的遊子漂泊的感傷和思鄉的情緒。


《春夜洛城聞笛》是大詩人李白在夜深人靜之時因思鄉難寐而生出的繾綣之情。小詩優美而又深沉:“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已經平靜下來。忽然傳來清亮悠揚而又悽清婉轉的笛聲,笛聲的曲調隨著春風傳遍了整個洛陽城。此時此刻,一個羈旅他鄉的詩人還沒有入睡,他倚窗佇立,仰望星空中的明月,耳聽悠遠的笛聲,陷入了對故鄉的深深思念之中。這首詩意境非常美,表現的是詩人聞笛之後的感受。不知名的吹笛人用聲聲笛音叩擊著一位遊子的心房。尤其那曲調正是古時代表著離別的《折楊柳》,就更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描寫久別家鄉而思念故里的古詩名句還有不少。如韋應物《聞雁》中“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方千《思江南》中的“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故鄉情”,范仲淹《漁家傲》中“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以及納蘭性德《長相思》中“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等諸多詩句,均從不同的角度把遠離故土遊子的歸鄉之情表現得細膩而深刻。


明月傳遞思鄉情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明月曆來被認為是母性的,而故鄉也是母性的。所以,背井離鄉之人,看到明月便會想到故鄉,想到故鄉便會想到母親。由此可見,明月、故鄉、母親這三者從來都是水乳交融般地連在一起的。


要說古代詩詞借明月抒發戀鄉情懷的詩句,最為經典的要數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秋夜是分外明亮的,然而在詩人的筆下,月光又是清冷的。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悽婉動人。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又是豐富的。它的文字表述近乎白話,卻又蘊含著意味深長的意境。它的構思細膩深邃,卻又脫口吟成,渾然無跡。這些都充分地表明瞭李白絕句的“自然”與“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唐詩詠月的篇什中,還有一首很著名的詩作就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的首句描寫的是月光照射在庭院之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裡,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清素潔之感。“樹棲鴉”三個字簡潔凝練,既寫了棲樹之鴉,又烘托了月夜的寧靜。兩句詩描寫中秋明月勾起了詩人無盡的思鄉之情。一個“落”字為句中詩眼,詩的意境也因此而顯得新穎雋永,思深情長。


古詩詞中以一輪明月寄託鄉愁的詩句還有不少,如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和《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張九齡《望月懷遠》詩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諸多有關以明月寄託鄉愁的詩詞,無一例外地都表達出了真切熾熱的故鄉情結。


社會在變化,時代在發展,但綿綿鄉愁、悠悠鄉思永遠不會淡漠和消失。有鄉愁可記憶的人生是有溫度的,記得住鄉愁的人生是有詩意的。


鄉愁,就是家國情懷,就是文脈延亙,就是精神歸屬。記得住鄉愁,即有心安處。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