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長,是不是該反思自己教育的行為了

堅持培養孩子的善良、愛心、勤奮、開朗、誠信等,一定是我們的底線,和孩子在一起不需要太多的討論成績問題,不需要討論未來去什麼大學的問題,這一切都不是重心。重心在於愛心、價值觀、善良、積極、樂觀、向上、勤奮。這些守住了每一個孩子就是成功的,每一個家長就是成功的。

---------俞敏洪

一、嘮叨

說到對父母的反感和不滿,幾乎所有父母都選擇了嘮叨。他們說的很多話講一遍就夠了,但他們總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雖然我們也知道他們嘮叨是為了督促自己,但說的次數多了,心裡就覺得煩。中國的孩子似乎都是這樣長大的:小時候父母總是嘮叨著吃穿,讀書時總是嘮叨著學業,工作了就來嘮叨事業,年齡稍大些就嘮叨著我的婚姻。

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很高,總希望孩子事事順自己的心願,若有不順心就不停地說教,翻來覆去,便成了嘮叨。父母嘮叨一般總是指責的多,批評的多,報怨的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孩子當然不愛聽,甚至會感到厭煩。

找出了問題的根源後,做家長的就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學會尊重孩子,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談話指導孩子,這樣的教育才易於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中國式家長,是不是該反思自己教育的行為了


二、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由於他們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對孩子過於苛刻。當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時,就埋怨、指責孩子。

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級甚至全校、全世界最優秀的。他們對於孩子的表現,這也不合心,那也不滿意;而且老拿別人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做比較,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激勵孩子,但是他們恰恰忘了這樣做不僅引起孩子的反感,達不到激勵的目的,反而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給孩子成長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因為你老是說他這也不如人,那也比人差,孩子聽慣了負面的評價,他哪裡還有自信心,哪裡還有成功的慾望?

所以,要給孩子自信、給孩子追求成功的慾望,家長就必須克服埋怨、指責和拿其他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缺點比較的壞習慣,對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導和評價。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中國式家長,是不是該反思自己教育的行為了


三、不問是非 逮住就罵

這種情況雖不是普遍現象,但是也是比較重要的,也能體現孩子們對父母粗暴態度的反感。

一個學生說:"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氣為什麼那麼差,稍不順心就會發作。我在家裡,只要他看不順眼,不問青紅皂白逮住就大吵大罵,根本就不許我解釋、申辯。我實在反感爸爸的做法。"

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歡脾氣暴躁、方法簡單的家長。所以,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家長應當加強自我修養,儘量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為一丁點小事大動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為發火的對象。當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時候,家長也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千萬不要簡單粗暴,不然效果會適得其反。

家暴這個家庭陋習一直延續至今,應該消失在家庭教育的視線中,打罵並是不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相反,這可能是悲劇的起始!漢中11歲女孩雯雯,因夜不歸宿留宿同學家中,清明節當天被其父親脫光衣服暴打兩小時後去世。

中國式家長,是不是該反思自己教育的行為了


四、命令式教育

對孩子太嚴厲,管的特別多,都是家長說的算,孩子連一點反駁機會也沒有。這樣會讓孩子沒有主見,長大後遇到困難不知道怎樣處理,永遠不會成熟,很幼稚。

有個學生說她的父母對她的管理特別嚴格、特別細,而且多數是不合理的、限制性的,如不許出去玩、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電腦、不讓買自己喜歡的衣服、不讓剪自己喜歡的髮型、不讓和男同學交往……這也不讓、那也不讓,讓她感到很反感、很壓抑。

所以,對待孩子不要太嚴厲、太細、管理太多,也不要簡單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採取命令式,多一些協商,讓孩子在平等寬鬆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以上就是孩子們最反感家長的幾種做法,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暴力式教育,這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吧。所以中國的家庭教育還是得好好借鑑下國外的,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的做這做那的,不讓孩子反感,讓他們能自在的接受才是主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