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


鋤禾日當午

鋤地,是田間勞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鋤地,就是除莊稼地裡的草。綠豆地、花生地、玉米地......在莊稼長出地面之後都是需要及時除草,否則草長起來會和莊稼爭奪養分。以前在村子裡,要想看誰是勤快人,只需要觀察兩個地方,一個是柴垛,一個是莊稼地。院畔如果燒火柴整整齊齊碼放好的人家必然是勤勞人家,地裡莊稼茁壯成長碧綠一片的當然也是。所以,莊稼人在乎土地,一來是面子,二來土地是生存的依賴。

鋤地需要的工具是鋤頭,鋤頭有鐵鍁和钁頭一樣的木長柄,前面安著鋤刃,刀身平薄橫裝。除草時,雙手緊握鋤柄,把鋤刃放在草的前面,然後使勁後拉,草就攔腰剷掉。

小時候我喜歡跟著爺爺奶奶下地除地,爺爺專門打製了一把小鋤頭,鋤柄也是“量身”定製,鋤地對於我來說與其說是為了除草,還不如說是為了好玩。


鋤禾日當午

剛可以鋤的地莊稼和草是一般高,有的草長得偽裝成草的模樣,一不小心就會連苗帶草一同拿下,奶奶就心疼禾苗不讓我幹,爺爺卻說,不怕不怕,這些活總要學著乾的。

莊稼是一行行的整齊生長,鋤地是需要擺好架勢的,比如落腳應該一前一後踩在莊稼的空隙之地,以免踩了苗,比如鋤刃要緊壓地面,如果手力氣不到位要麼鏟不到草根,要麼鋤頭架空,甚至鏟到自己的腳或者腿,比如拿鋤把一定要緊握,握不緊手指根部會起泡。我常常因為握不緊鋤把手掌起泡,水泡圓溜溜大豆般大小,看起來還挺順眼,摸起來軟軟的,但是一旦破了,一股水流出之後那是鑽心的疼痛!手上打幾個水泡晚上都能疼醒。不過鋤過幾天地之後打泡的地方就會結疤,然後就慢慢生成老繭,那種即使用針扎都沒有了疼痛感的老繭。小學時候記得學過一篇課文《手》,裡面描寫主人公的手像是小耙子,可以想象是受了多麼多的苦啊!

鋤地一般在夏日裡,炎熱難耐,在地裡鋤地會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體會。所以鋤地的時候希望有雨,下雨了天氣會涼快,可是爺爺父輩卻不這樣想,因為一下雨,草還會拔節瘋長起來。鋤地最好的結果是,鋤完地,一連能暴曬幾天,那樣一些草就會一命嗚呼。可是總不能天隨人願,要想有個好的收成,莊稼地都要鋤好幾遍。於是我就有點佩服那些草生命的頑強,有的草連根拔起後,過幾天再去地裡看,只要根部沾點泥土又會倔強地長出新芽。精心呵護的不一定能茁壯成長,打壓摧殘的卻可以笑對人生!

現在的生活,我們都能穿暖吃好,但是常常會有一種體會:那些苦苦的日子所奢望的食物現在做吃起來卻沒有原來的味道了。

究其原因,我想不是食物改變了,而是我們生活方式變了的緣故吧。

就像鋤地,除去了草的生命成就了莊稼的收穫,在辛勞的過程中能享受獲得的成就感。

人生也是一樣,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鋤禾日當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