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安 三 神 医


华佗,这位大夫,内外妇儿,无所不能,临床经验丰富。他的名字,就是神医的代名词。我曾经一度怀疑他是不是“穿越”回去的,因为他的很多医学理念,跳出了时代的限制,跑在了历史的前头。


建 安 三 神 医


开刀,那时候很多医生都没有这想法,但华佗却自信满满地跑去要给当朝宰相,也就是总喊头疼的曹操做开颅手术。还好,曹操还没有那么高的前卫意识,没让华佗动手。不过,细想想,当时华佗掌握的剖腹刳背手术已经拿很多人练过手了,而且都很成功。


不过有个问题,外科手术,皮开肉绽的,这种疼痛除了关二爷也没人能抗的过去吧?毕竟关二爷只有一个,普通人缺了麻药,根本承受不住开刀带来的疼痛感。怎么办?如果华佗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就不叫神医了!他直接发明了一种麻药,叫麻沸散。麻沸散一喝,病人就会昏睡麻醉,接着再进行开刀手术。全身麻醉这技术,十八世纪初才在西方出现,比华佗晚了整整1600多年!


建 安 三 神 医


除了会做手术、救死扶伤,华佗还玩起了养生。发明了“五禽戏”,强调“预防疾病”的理念,就是将五种动物的动作编成“广播体操”。经常做这种体操,就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看看,这养生的理念,放在现在都不过时啊。外科手术、麻沸散、外加广播体操,所以啊,很多人都惊呼,华佗,您“穿越”了吧!


张 仲 景


张仲景,那也是强人一个,写了一本《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到现在都是中医专业的必读经典。如果华佗是“麻醉开刀流”,那张仲景就是“开方写书流”,张仲景这一生也是成就斐然。

建 安 三 神 医


但是他不像华佗,非要跟曹操过不去,导致很多超前的医学理论没有流传下来。张仲景这一辈子看了好多的书,也有很多的临床经验,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采纳百家之长,呕心沥血写出一本无上典籍——九阴真经,啊,不,是《伤寒杂病论》,中医理论系统的顶梁柱。伤寒,很多人理解就是感冒。谁没感冒过啊!这么多病种,最看不起的就是感冒!有啥可说的?这怎么就牛得不行了?您要是这么想,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成不了医圣的原因。


建 安 三 神 医


伤寒,可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感冒,中医上认为它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牛在哪?牛在它的“辩证治疗”。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再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这就和现代医学很相似,同一种疾病,因为有不同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就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就拿感冒来说,那个年代,中医都是大水漫灌式的治疗,郎中们判断感冒之后,把跟感冒沾点边的药全给你开了!总有一种好用,或者干脆都不好用,这对身体的伤害极大,甚至会加重病情。


建 安 三 神 医


但是张仲景玩的是高技术含量,滴灌式治疗,把药用在了刀刃上,从而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你说牛不牛?就像绝世武学,看似古朴,但是招招命中要害,还没有任何附带损伤。这是建立在高深的功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化繁为简,才敢纵横江湖的。所以,称张仲景为“医圣”,您没意见吧?

董 奉


董奉,我知道,因为这哥们儿,在民间传说中,都是“神仙”一般的存在。怎么说,他的医学生涯并不像前两位那么声明显赫,但是能和那两位大咖并称“建安三神医”,也绝非等闲之辈。


建 安 三 神 医


关于董奉的记载,比前两位少很多,更多的是野史趣闻,甚至还带有一些传奇色彩。比如,说他能让人起死回生、长生不老,每天腾云驾雾到处飞等等。我估计这可能跟他的道教背景有一些关系,也承载着那个年代大家对于名医的一种愿望和期盼。在古代,民间对好大夫还有一个鲜活的称呼——活神仙。总希望给自己看病的大夫是一位手到病除的活神仙。董奉这位大夫,流传最多的是他的医德故事。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就是来自于董奉的故事。传说他治病救人,不收钱,那怎么办呢?种树!如果大病治好了,你就在他家周围栽五棵杏树;小病治好了,就栽一颗杏树。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漫山遍野、蔚为壮观的一片大杏树林子。杏子熟了,董奉就让想吃杏子的老百姓用谷子,也就是小米来换,然后再把谷子送去赈济灾民。


建 安 三 神 医


医者仁心、医德高尚,这词用在董奉身上那可真是恰如其分。还有很多词来形容,比如“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等,当初都是赞美董奉的,到现在变成对好医生的赞美。我们的节目名称中的“杏林”二字,来源也是如此。是不是很有学问!

这三位医届千年泰斗身上的品质、妙手回春的医术、救死扶伤的责任感,还有仁心仁术的高尚医德,恰恰是老百姓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美好期许。希望我们的医生们都以这三位古人的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坐标。所以,医生不仅会看病,要做的其实还有很多。而我们能做的就是——

相信医生、理性就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