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张仲景为什么对病症的原因没有过多的分析,而着重说了症和方?

伤寒之我见


伤寒论不问病机病因。主要是看人体对疾病的反应。同样是外感风寒,个体差异原因,有人会急性发热,有人会脉细但欲寤。故而专注人体对疾病汗、吐、下、渴、头胸腹项背疼痛、水肿、咳嗽、大小便、发热与否、能食否等一系列具体证状。这些证状再组合分类,三阴三阳确定治法。所用药物皆与人的体质高度相关,形成药证,然后结合反应复杂证状,组合成方证。达到方证人合一的目标。六经分类是在方证的基础上抽象,亦有不完善之处。民国大医陆渊雷分析,其实只有三阳一阴。厥阴与太阴可以归入杂病。


swordandli


《伤寒论》里的条文叙述的多是病症,然后是方药,简洁朴实,症药相对。是古人对治病经验的总结。没有过多的“为什么”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要背诵《伤寒论》里条文的原因。正所谓“有是症,用是药”。这是最简单的学习《伤寒论》的方法。

之所以《伤寒论》里的没有对病症和方药做详细地解说,一是以治病为根本,二是那时古人书写文字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惜字如金”,三是张仲景只是把自己的治病经验和前人的治病经验收集起来“集大成”,加以编撰。

后人,多“引经据典”的“肆意”发挥,加以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就形成了许多“伤寒大家”。当然其中不乏有正确的见解。

有人会问,为什么《伤寒论》里的药方用起来没有效?那是因为方症辩证不对。只要方症相对应正确,无论是经方还是时方,都会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已。😂😜

毕竟《伤寒论》年代已久,古文条文简洁,没有过多的解释,理解起来容易产生异意。


为生命祈祷74818844


伤寒论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的病变特点,以六经为纲,将外感热病的发病过程,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来进行辩证论冶。六经可分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和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都是前圣人绐病的准绳标准。

它的症状原因也写得很明确,如果深入其内容也有很深奥,伤寒门中篇举例了很多病证、译按。如太阳经病由腠理蔬松,风邪犯卫,营卫不和所致。卫阳与邪气相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使腠理蔬松,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恶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风邪入侵,经气不舒,阻滞津液的运行,经脉失其濡养,则项背强急。脉浮缓主表虚。

又如太阴病证原因,脾虚失运,中阳不振,致寒湿内停,气机郁滞,故腹满时痛,食欲不振;脾气不升,寒湿下注则腹泻;胃气不降,浊气上逆则呕吐。有阳虚不能温煦体表肢体,故四肢厥冷。心肾虚衰,阳气不振气血不足,致精神萎靡,困倦欲寐。阴寒内盛,故口不渴。亦有因肾阳虚,不能化气生津,或下利甚损伤津液而致口竭,但以喜热饮,饮量不多为特点。小便清长。这些都是伤寒论其中一小点症的原因吧。


乡村牛兄


中医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黄帝内经里也有大量的运气学论述,有六经体系的痕迹。

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根子上都涉及到五行相生相克。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里写道: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而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里,还有这样一段话,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也就是说,中医看病,主要在掌握病机,实际上病机都是在阴阳五行里。

这也就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什么只谈六经,然后就是症与方了。

病机不离六气,外加疾病表现,已经可以下药了!

实际上就是说,病机已经告诉了你发病的位置,病症表现进一步说明疾病的细节。对于大医,这些信息已经足够了。

张仲景是很好的掌握了中医之根本的,所以他成为了中医的医圣。

现在只是,他明白的阴阳五行、中医根基,后世很多人不明白,到了现代许多人甚至无法理解,才出现了中医传承上的问题。


踏雪无痕5141815


读伤寒论是读他的精神,需要悟,有什么证用什么药,不管你什么病,什么原因,证一样,用药原则一样。

学习医学经典,需要读懂原文,同时还的有悟性,医学经典的条文及每句话,每个字都是广义的,不能单从字面或者句面理解,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咋们就拿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句理解,冬和春是指节气、时间,不能单从理解为冬天和春天;伤于寒是邪气,不是单从的寒冷凉的意思。必温病是肯定的语法。也就是说,在节气转换过程中或者在一个时间段,如果受了不适时宜的邪气,就肯定会会发病。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不管你在那个节气,如果你在某一天做锻炼运动后汗流浃背,你到有空调的家里降温,或者喝冷饮,当时很舒服,但过后你会觉得全身不适,有的人颈肩背特别不舒服。

个人见解,同道学习



健康就是幸福lgd


中医最大的失败是拿着老祖宗的东西一直延用,把祖宗的东西奉为经典,而没有那么一个人站出来青出于蓝胜于蓝去发展中医,去更好的完善中医,时间长了很多东西就断档了,如果每个时期中医都有新的发展,中医肯定不像现在这样仍不被世界认可。中医是有用的,但是现在太多的人本事不咋地,可打着中医的幌子牛逼吹的震天响,把中医坑害了。


用户52761539027


这得从《黄帝内经》谈起。《黄帝内经》之所以被称为中医的顶级之作。很少术医或称之为葯医的中医能真正意义上理解。尤其是现代中医。这也是中医逐步被西医化所造成。更别说在其中找到真正的错误存在。当然、有人也批中医的理论属于糟粕、伪科学。难道就拿医院(西医),在很多疾病方面或是康复方面为什么西医会推荐给你看中医呢?往往收到的效果也不错?这是为什么呢?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西医在这一方面确实已经达到了他说认为的最好程度。再无向前一步的或是治愈的可能。所以、对于一般负责任的医生。往往会推荐给你另一种治疗方式。这也是中医好过西医的一些证据。这里并没有贬低西医含义。只是各有所长的表现而已。《黄帝内经》之所以叫内经,这是古先贤对人体最早的认识、最大程度的认知、也是反应了古先贤最真实的对人体的理解和认知。所以我说它是古先贤对人体研究的最早的成果(那时可并没有核磁共振、X光等等手段)。而这个成果确实早在几千年就达到了这种程度。甚至、就是现在的西方医学还没达到这么深刻的认知。之所以、《黄帝内经》被称为内经的关键所在。而中医之所以再无关键性著作。也是《黄帝内经》皆是道医所著。就凭现在的中医怎么可能理解的了道医这个层次上的智慧?这也是先代中医无法真正理解中医真正意义上中医的经义的主要原因。更不用说找出其中的错误之处。有人会说,西医可以核磁共振、拍片等等手段。能看的见摸得到,中医行吗?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中国古先贤,在几千年前就能搞明白这些东西是为什么?在怎么看或是观察,也只是了解脏腑得姿态和运动规律。你能感知到脏腑得感受吗?你知道内部神经、经络、气血运行的轨迹吗?这些都不是西医所能了解到的东西。但是古先贤却能真实感知的到。并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为什么常说:西医是一种粗浅的表象医学,中医是精微的医学。也是我常说的:中医医学体系,是最符合人体的医学体系。说到这些,不要说一般老百姓。就是中医尤其以科班毕业院校的学生都不认可。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些正确的东西反而被定为了迷信或是糟粕。就以一个行医证就灭绝了真正的中医。还谈何发展?如果我说:道医是中医开创者,亦是中医深化发展的科研人才。又会几人相信?但是、很不幸的告诉你。这是真的。

说到为什么张仲景不谈理论。道医、谈出的理论又有几人能达到那种境界和理解能力?就拿一个阴阳五行理论来说。有几人认为这个理论是个框架性理论?而这个理论是对应着无时不在变化的人体?所以这个理论亦是活的理论,而不是固定下来得定论?这也是中医符合天道变化的一个理论。更符合人体的变化。这也是中医为什么更贴近人体的一个证例。当然这也是中医的高明之处。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一帮蠢才在无时无刻批判?显示你的无知和愚蠢吗?是砸了你的饭碗吗?这也是为什么:道德不能近圣者,智慧不能近神者。不能为医说辞的解释。

我是道医,研究人体、中医基础医学、中医基础医学构架、疑难杂症、治疗、康复二十多年。咨询、交流、验证皆可,一路从实践中走来。有自己一套理论皆有几例或是数百例的痊愈者来佐证其理论的正确。

河北省泊头市渡生堂(宣)


绽放的生命310


本人愚见:

本人在学习研究中医的时候,经常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方能治百病,却不能治百人。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人生病的病因是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病,但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也就是一人一因。所以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辩证。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八纲辩证无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甚至同一种病就会出现“千人千方”的情况,然后,中医理论又是统一的,药方的配伍又把个人身体所有病症统一于一方治疗,所以大病都是复方治疗,很少出现单方。我想张仲景在行医过程中,他没时间没精力这根本不可能去详述记录每个病人的病因成形,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各个名方的基础配方和适应的症状。


伫颜空间


因为张仲景是临床医生。他要写一本旷世奇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愿望实现了。《黄帝内经》是那个时代,中医理论的大总结。系统完备,空间维度,内容之大,范围之广,令现代人惊叹。而《伤寒论》是继《黄帝内经》后又一次大的总结,但是,这个是临床经验的大总结。力求精准,特效。写作上要求更高,惜字如金。略具中医基础,依证用方,依法用方,无不中的。当时,视为秘笈传抄。后经太医令王叔和收集传抄本,经校堪,整理。得以传承至今。后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当之无愧。因此,日本人把《伤寒论》视为中医的核心,抢注113方。这将是中国人永远的痛。拯救中医,发展中医,利国利民,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山村野夫顽石


医圣的智慧之处,在于其把握可以把握的,而不在没有办法把握的地方浪费精力。

古籍书上,写的病的原因机理,大多是自己画个圈,自己里面跳。反正也不用证实/伪。

即便如当今之科研条件,绝大多数疾病的机理都是离真相很远。

继承或者发展,要有理性与科学之方法。

而非脑门上给别人或者自己用双面胶加个标签。

屠先生,一个团队,数年时间,是发现针对一个病的数千方子是无效的,一张葛洪方有点靠谱,才获进展。

还有多少方子是无效的?

伤寒一百多方,以证开方。是以实证之精神,确有效果。

至于人体黑盒,避而不论,这是高明处。

而他人不察,假说横行,以为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