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四大历史名巷,你了解吗?

定远四大历史名巷,你了解吗?

何俊飞

定远县城有着大大小小的巷子,每一条巷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一个城市的记忆总要附着在某个历史遗存上,巷子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它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

在定城众多的巷子中,有四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巷,这四大历史名巷融汇着历史、宗教、民俗等丰富文化,从这些街巷的名称,就能看到历史痕迹——黉学巷、操箭巷、城隍庙巷、董公巷。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定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定城古老质朴的文化依然没有丢失。让我们走进小巷,了解定远四大名巷的历史由来……


黉学巷

定远四大历史名巷,你了解吗?

黉学巷位于县实验小学对面。

读书人看到黉学二字,顿生敬意,芸芸众生往往不买帐,不少人写作“洪学巷”或者“红学巷”。

黉学,是古代官学的意思,亦是文庙的别称,历史上的中国,几乎每个州、府、县都有黉学,它是“庙学合一”制度的产物,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

定远儒学,位于城内原县衙东南侧,始建于宋孝宗淳熙年间,又名“文庙”,原建筑已毁,遗址位于县实验小学。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郑基于文庙东建“曲阳书院”(实验小学前身)。

历史上的定远儒学曾有两幅名联:

两间存至德;

万古仰斯文。

德合乾隆,立万世之师表;

道通中外,集群贤之大成。

顾名思义,“黉学巷”就是通往学校的巷子。曾看到一篇文章,说明朝丞相李善长就是定城曲阳坊(今定城镇黉学巷)人,是否属实,现在也难以考证了。

黉学巷里的房屋看上去鳞次栉比,挤挤挨挨,经过多年磨洗,老屋早已被风雨腐蚀褪下了明丽的色彩,留下了一种时光独有的温润。小巷深处随处可见穿梭在屋角下的猫。走进古巷,因为转角望不到尽头,明媚春光下恍如梦境。


操箭巷

定远四大历史名巷,你了解吗?

操箭巷连接着南后街与南大街,是一条窄窄的毫不起眼的古巷子,一缕春光抹在巷道的砖墙上,寂静的小巷给人一种厚重与沧桑之感。

操箭巷巷名来源于民族英雄戚继光。据相关史料记载,万历十三年(1585年),戚继光因病获准离职,从广州卸任回定远养病,戚继光第一次回到故乡修墓祭祖,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戚继光在永康祭祖后,被知县请到定远县城,住在城内南门大街戚家老宅,宅北有一条东西二里的小巷,巷子的东头有个土台,戚继光带病组织定远青少年演习阵法,练习刀箭,戚继光站在土台上亲自指挥,传授戚家拳法。后人为纪念戚继光,就将这条巷子命名为“操箭巷”。

操箭巷颇有一种大隐于市的感觉,又依稀有世外桃源的影子。走进小巷,已不见古墙内外金戈铁马的壮观景象,很想顺着风声听一听那战斗的号角,闭上眼,刀光剑影的场面依然清晰。

巷口一群老人安详地坐着。有的老人穿着年轻时的灰色工作服靠在破旧的椅子上凝神思考,有的老人聚在一起吆五喝六地下象棋,有的老人在门口带着孙子玩耍,平静的生活给古巷抹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城隍庙巷

定远四大历史名巷,你了解吗?

城隍庙巷位于县人武部南面。

县人武部所在地是原县城城隍庙处,通往城隍庙的这条小巷便以城隍庙命名。

城隍庙,起源于远古时代,当时流行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所谓“城”,是土筑的高墙。所谓“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代先民认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安全,都有神在主宰,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城和隍就是城市的保护神。

明朝道教再兴,定远城隍庙即于明洪武年间建成。清同治年间,又重新修建城隍庙。

过去人讲究“早烧香,晚烧香,私情难讲;善有报,恶有报,公正无偏。”何廷谦(定远县城人,字棣珊,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授翰林编修,曾任多省学政和主考。咸丰时,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曾为定远城隍庙作联: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那知头上有青天。

这是一副妙联,不仅有色有味,而且还具有警世作用,颇为难得。这副对联用酸、咸、辣、甜、苦“五味”对黄、白、红、黑、青“五色”,极为精巧。但在精巧的对句背后,又寓意不可对人残暴,不可见钱眼开。用如此对联来警醒世人,用心良苦。

如今的城隍庙巷意境幽古,店铺楼参差错落,老字号流光溢彩,小巷人来人往,有着热闹的市集,琳琅的店铺,保持着她特有的活力。


董公巷

定远四大历史名巷,你了解吗?

董公巷位于县建设小学西侧。董公指的是南宋名相董槐。

南宋时期,定远县出了一位重要人物——董槐。董槐(?一1262)字廷植,定远县城人。他身体魁梧;宽额丰腮,留有美须;幼时就学于叶雍门下,继而又师从于儒学大师朱熹的学生庆源辅氏,后又学于国子监,嘉定六年(1213)考中进士。历任广德军录参军、镇江府通判、户部侍郎、宝章阁直学士、福州知州及福建安抚使、参知政事,直至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等30多个官职;爵位由封子、封男到封侯、封公。他的身世在史书《宋史·董槐传》、《续资治通鉴》和许多地方志中都有重要记载。董槐为官勤政清正,政绩卓著,朝野闻名。

清《定远县志·邱垄》载:“许国公董槐墓,县西察院后(注:即现在建设小学内西南角)。康熙癸已年(1713),知县张景尉立华表、墓道,邑人凌涛题碑。”墓似馒状大土堆,直径约30米,墓的南边置一宽约60公分,长约2米的石墓碑。“文革”期间原有的墓堆、华表、碑记等均被毁坏。惟墓西小巷名董公巷,沿用至今。

定远县城的历史是由一条条老街巷书写的,而一条老街巷的形成往往须历经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定远四大历史名巷是特殊的文化遗产,有着醇厚、精深的文化底蕴,记载了定远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

古巷,是构成老定城风貌的主体,作为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记忆,定远四大名巷应该加以保护,让其承载的古代文明,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定远四大历史名巷,你了解吗?

作者简介:何俊飞 现任定远县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企业家联谊会会长。曾在《新民晚报》、《特别关注》等20多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百万字。近年来研究文史,著有《定远历史人物新考》、《定文章代表人物研究》、《拨开浮云看历史》、《定远往事》、《随笔录》等书稿。


定远四大历史名巷,你了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