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写历史人物志的人


太庙是一个王朝统治者死之后寄托灵魂的地方,这些皇帝在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还要有一个专门的地方让后世人祭拜他们,里面供奉的都是各路神仙以及祖宗牌位,历朝历代都有太庙北京的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先人的地方。

那么什么是配享太庙的配享太庙是皇帝给自己的大臣们死后的一种无上的荣誉,这些大臣们为皇帝卖了一辈子的命,流血流汗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活着的时候皇帝给他们很多奖励,死了之后也没有忘记他们,让他们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也给他们的亲人带来了很多的面子,其他的大臣也会非常的羡慕。为皇帝卖命,皇帝不花一分钱就让天下的成功为他卖命干活,这样统治的基础就会越来越稳固。

说白了配享太庙就是一种荣誉级别的激励手段,而配享太庙并不在正殿而是在偏殿。在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是非常的严格的,普通人没有这个机会获得这个荣誉的只有那些皇帝非常亲近的大臣才有资格获得这个荣誉,在满清王朝200多年的时间内,总共只有27个人获得了这种至高的荣誉,汉人中只有张廷玉有幸进入。张廷玉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能够获得这么大的功劳呢?张廷玉是一个官二代,他的老爸是大学士张英,张廷玉先后给雍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当过秘书,做到了军机大臣的高位,张廷玉为满清的皇帝卖命的非常非常的,为晚清皇帝卖命,宵衣旰食,擅于揣摩领导的意图,这样的人皇帝自然非常的赏识。尤其雍正皇帝看到张廷玉是非常的粗心,经常给他赏赐,有一次一出手就想给他上万两银子,后来在雍正皇帝病危的时候,还在惦记着自己的马仔,

驾崩之前还嘱咐张廷玉当顾命大臣,在遗嘱中还写明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上台之后。却有意的为难这个老人,对他进行打压,但是最终还是让他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资格。

配享太庙是皇帝给他的一种死后的待遇,是一种荣誉,虽然不能吃也不能喝也不能继承。但对于后人来说,也是一种有面子的事情。别人非常的羡慕嫉妒恨,自己也可以拿出来显摆,配享太庙就是一种无形的崇高的荣誉,是一种无形资产让后代,让家族的后人无形中就高别人一等。


历史小新


一般说来在古代的时候配享太妙,是作为臣子的最高荣誉,能够得到这个荣誉,对于这个家族来说都是相当了不得的。而在满清一朝能够得到配享待遇的汉臣,只有张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刘统勋,曾国藩等人都没有得到这个待遇。

张廷玉的待遇据说是雍正皇帝在遗诏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不怎么喜欢他,张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给他做保证,不能掉了这个待遇。因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这个东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够配享太庙,自然是无上的荣誉,所以张廷玉如此看重这个东西,其他的东西都能少,唯独这个东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配享太庙并不是什么太了不得的东西,还不如来点实际的东西。不过这个东西还是非常虚荣的,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虚荣,就如很多女人省吃俭用,花几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LV的包一样。不懂的人觉得那个包有什么用,值这么多钱,能多装多少东西呢,但是喜欢的女人可不会这么想。

配享太庙对古人来说确实算是无上的荣耀,因为只要皇朝不倒,那么配享的大臣可以永远享受皇家的香火,因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庙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够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么荣耀。这也就是说大臣死了,在阴间能够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够在阴间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够配享太庙,自然就享不了那么多福。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今天的太庙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北侧,是明清两个皇帝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在儒家的思想中祭拜先祖是相当完整的制度,最早的太庙只是供奉皇帝。配享太庙是皇帝对臣子的一项无上的光荣的奖励,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的人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牌位放在太庙中共接受供奉,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这些有功的大臣和历代皇帝一样享受它们后世子孙的祭拜,配享太庙的资格相当的难得,整个明朝只有37个人获得这个荣誉,大部分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清朝将近300年的时间,却只有26个人获得这个荣誉,

汉族仅有张廷玉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太庙是皇帝的私人宫庙,一般的皇亲国戚都是没有资格进入的,因此配享太庙的必须是皇帝亲近的有功于社稷的大臣,这些大臣们不光功劳很大,而且要受到皇帝的宠爱,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许才能进入太庙享受待遇。

当然配享太庙只是一种荣誉,并没有实际的福利,甚至后世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将这个人的牌位移出。但是获得配享太庙资格对于后世子孙还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这些获得这项资格的人自然早已经位极人臣之人,本来位高权重又获得了,又获得了皇帝的认可,只要没有经历改朝换代,那么后世子孙都可以享受祖上的荫蔽,荣华富贵过一生,在各种考核提拔之中都能够获得加分,从而更快的提拔升迁。


如是我闻人


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哦,人死了以后,经过几年、几十年,后代帝王想起来,把他的牌位或者弄个塑像,摆放到太庙中去,享受帝王的祭祀。

能不能享受到帝王的祭品,许多人心存疑虑。

如果豹眼跟你说能吃到,你可能会不信,在这里也不方便讨论这个问题。建议一点,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至于说有多少实际的好处,他自己已经吃到了别人吃不到的东西,这自然就是好处。

对于后世子孙,究竟有啥好处,这个还真没有明确的规制。历朝历代都基本如此,但潜在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青龙元年(233年),魏明帝曹叡诏令夏侯惇、曹仁、程昱因功配享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

这里有几个看点,这几个人为何在曹丕时期没有配享太庙呢?为何其他人没有呢?是因功配享太庙,其他人的功劳就不够吗?

景元三年(262年),郭嘉因功受到曹奂在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难道郭嘉的功劳就比他们差这么多吗?

因此,功臣配享太庙这个事,还是政治的需要,具有政治风向标的作用。

对于配享太庙的人,本身就是死后莫大的荣耀,对其子孙没有具体、明确的好处。但是肯定的一点是,能够被新帝王立为配享太庙,就确定了这些人在新帝王心中的位置,其子孙后代的地位、待遇只会得到提升,而不会丝毫受到影响。

一朝天子一朝臣,配享太庙的人,都是朝廷以前的重臣、功臣,但只代表过去;配享太庙这一骚操作,就是后代帝王对前代功臣的肯定,自然会对其子孙格外的隆遇。

尽管是在提倡一种理念,让在朝大臣活着的时候为死后考虑,不要太过任性。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制,但福荫子孙,潜在的好处还是大大的。

就像领导的饭局,总是点明让某某人参加。你说吃这顿饭有啥好处吧,没有。还不如自己在家里吃点咸菜,喝碗稀饭。但大部分人还是屁颠屁颠地去赶场,话不敢说真的,酒不敢喝尽兴。说吃这顿饭实际的好处吧,还真没有。

但其潜在的好处就难说了,没有哪个老板或领导叫你去参加一个饭局,事先承诺,之后会给你多少好处。

但经常参加领导酒局的人,自然就是老板信任的人,将来的利益是可以预期的。

配享太庙这事,跟老板的酒局差不多。只是祖宗吃了大餐,子孙可能会得到好处。

因此,豹眼认为,配享太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必定会给子孙后世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虽然历朝历代没有具体的规制,但绝对少不了的。

吃吃喝喝绝不是小事,活着的人如此,死去的人一样如此。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就失去了这样做得必要。


豹眼看历史


这玩意儿该怎么说了?打个比方吧,找两块布自己缝个袋子也能装东西,为啥还有那么多女生不惜网贷甚至出卖肉体也要去买个驴牌的包包?2块钱一个电子版表也能看时间,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男士要花几十万去买个劳力士?

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为了装饰自己的面子罢了!说得高大上一点,那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上的追求。

配享太庙也无非如此罢了!

要论实际的好处,赏赐良田万顷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巨额资产;抑或是给后人留下几个爵位那也是很美妙的。但如果有选择的话,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大半会选择配享太庙!

为何?

古语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翻译过来就是:对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与打仗。

打仗我们容易理解,打仗可以开疆拓土,可以抵御外敌。那么祭祀凭什么这么重要?远古时代,因为知识水平所限,人们对自然敬畏,于是便有了神明的存在,人们通过祈祷神明,乞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统治者们更是宣扬君权神授,而祭祀则是沟通神明的仪式。因此,不论是普通人还是统治者,都把祭祀看的异常重要。

而祭祀通过演变,不单单只祭祀神明,也祭祀先祖,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不过是把先祖神明化了而已。

祭祀很重要,帝王家族的祭祀更是如此。对于帝王们来说,最重要的祭祀有两种,一种就是祭天(神明),另外就是祭祀先帝。而士大夫们作为皇帝的附庸,能参与帝王家族的祭祀,都是无上的荣耀,而剥夺臣下们参与祭祀的资格,也是封建帝王们用来惩罚大臣的手段之一。

这份荣耀,究竟有多大,下面通过一个例子说明。

太史公司马迁的老爹因为生病不能跟随汉武帝参与泰山封禅的祭祀典礼,以至于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

由此可见,士大夫们对于能参与皇家祭祀典礼是多么的看重。

而配享太庙,则是士大夫能参与皇帝祭祀最高级别的方式之一了。

太庙,即是皇帝家族的家庙,里面祭祀的都是历代先帝。配享太庙,则是指皇后、士大夫或者其他皇室宗亲在皇帝的允许下,排位可以放进太庙享受祭祀。

这可以说是无上的荣誉。

试想一下,当皇帝率领群臣在祭祀列祖列宗的时候,顺便把配享太庙的士大夫也祭祀了,那面子上多有光。

所以,一代名臣张廷玉就是因为雍正口头上答应他死后配享太庙而激动到不行,害怕雍正的儿子乾隆不执行而一次又一次的找乾隆去说这个事情。


小镇月明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里面供奉着清朝历代皇帝的牌位。如果大臣在生前的贡献极高,那么就会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这在古代可以说是最高等级的荣誉了,很多人觉得大臣配享太庙后自己的后代也会获得一些好处,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三朝元老张廷玉在朝中兢兢业业的干了47年,死后获得了配享太庙的殊荣,同时也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但是配享太庙对于自己的后代其实没有什么实际上的帮助,但是自己老子的牌位要被当朝的皇帝跪拜,这项荣誉在封建时代可是不得了的。

并且张廷玉的儿子必定会获得皇帝的赏识,皇帝一定认为张廷玉这么厉害的人他的儿子肯定也差不了,在众人面前也有面子,想当年我父亲可是...所以要说配享太庙的唯一好处就是这个了。

配享太庙的人,对自己的家族也是一项莫大的荣誉,因为大臣如果配享太庙之后他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他的儿子孙子一直可以继承自己的爵位,每个月还能领取朝廷的俸禄,这可是没有期限的,一直可以领到大清朝倒闭为止,所以单看这一项就够诱惑人的人,所以这也是整个清朝只有27个人配享太庙的原因,要是人数太多了这也是一项巨大的财政开支,清朝也不想重蹈明朝的覆辙。

配享太庙其实也是一种帝王之术,用这种无上的荣誉来激励一批又一批的大臣为朝廷效命,就算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巩固。配享太庙并没有实际获得的东西,但是后代在无形当中就能够高人一等,对于后代来说这也是宝贵的人脉资源。


七七谈历史


太庙指的是明清两代皇帝用来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庙,在这座庙里面供奉了清朝的历代皇帝的牌位,一般来说除非这位大臣在生前对于朝廷,对于国家有着非常高的贡献,才能够有机会获得配享太庙的无上殊荣,这在古代社会对于,皇帝以下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具备吸引力的事情,也是算得上人生最高等级的荣誉。那么大臣配享太庙,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好处呢?

我们就以康熙时期的三朝元老张廷玉为例,他在清朝政府中兢兢业业干了47年,死后才获得了皇帝的首肯,得到了配享太庙的这个荣誉,同时它也是整个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得到了配享太庙机会的汉人大臣。其实从我们现在人来看,配享太庙,对于这个人的后代,其实并没有产生太多实际意义上的帮助,只不过对于他的儿子辈孙子辈来说,可能好处要大得多,毕竟自己的父亲或者是自己的爷爷能够被当朝的皇帝跪拜祭祀,这种荣誉在封建时期算得上是相当牛逼的。

就这么说,张廷玉能够获得皇帝的赏识,配享太庙,那么张廷玉儿子肯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父亲英雄儿好汉,那么皇帝肯定也会比较赏识张廷玉的儿子,而且张杰明儿子本人在众人面前也能够有比较高的地位,毕竟他自己的父亲可以配享太庙,其他人的父亲是达不到这种高度的。

当然配享太庙的人,对于自己的家族发展其实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正常大臣如果在配享太庙之后,他生前的绝味能够做到世袭网替,也就意味着他接下去的孙子孙孙子,都能够一直不变的继承自己的穴位,哪怕是不工作都能按期按时的领取,到朝廷发放的愤怒,只要这个朝代存在,就没有任何上限。就单纯干这一点就非常吸引人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仅仅只有27个人,也就是27位大臣能够获得配享太庙的机会。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人数少,才证明这项荣誉有多么的尊重。

总的来说,配享太庙,仅仅似乎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好处,但是认真来看,他也算得上是一种帝王权术的施展,正是利用这种无上荣誉来激励手底下的臣子们拼命地为朝廷效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获得更好的稳固。


小芊芊爱历史


配享太庙是古代大臣死后享受的最高荣誉,代表了帝王们对人臣的肯定,这可不是虚名,是古代大臣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陪享太庙的由来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对大臣来说死后能够陪享太庙是最高的荣誉,没有比这更能体现自己地位的了。比如清朝二百多年历史,那么多的王公大臣,陪享太庙的不过27人,正因为稀缺,乾隆皇帝就一直对他父亲指定张廷玉配享太庙非常不满,认为张廷玉根本不够这个资格。

著名帝王的陪享功臣

帝王们尤其是那些有功业的优秀帝王,陪享的都是非常厉害的功臣,可以说陪享阵容非常豪华。

配享太宗李世民庙庭的功臣

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赵国公,长孙无忌;

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后因其子房遗爱谋反,被取消);

检校侍中、吏部尚书、总管东宫兵马、尚书右仆射、蔡国公,杜如晦;
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国公,高士廉;
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行军总管、门下平章政事、卫国公,李靖 ;

工部尚书、检校行台仆射、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

配享太祖赵匡胤庙庭
太师、尚书令、真定王、韩王,赵普;

枢密使、赠中书令、济阳郡王,曹彬。

配享成祖朱棣庙庭

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荣国公姚广孝(后被嘉靖皇帝取消);诚意伯刘基;营国公郭英。

清朝享殿分东西两殿,东殿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

东殿供14人:武功郡王礼敦;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通达郡王雅尔噶齐;礼烈亲王代善;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肃武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怡贤亲王胤祥;超勇襄亲王策凌;科尔沁博多勒噶台忠亲王僧格林沁;恭忠亲王奕訢。

西殿供12人:超等英诚公、赠武勋王爵,扬古利;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直义公,费英东;一等大臣、赠公爵、宏毅公,额亦都;内大臣、二等果毅公、谥忠义,图尔格;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昭勋公,图赖;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谥文襄,图海;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勤宣伯,张廷玉(乾隆十五年被罢配享,乾隆二十年张廷玉死后,乾隆遵雍正遗诏,恢复张廷玉配飨太庙资格。;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谥文襄,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谥文忠,傅恒;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谥文成,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谥文襄,福康安;总督、赠一等宣勇公,和琳,嘉庆元年,清高宗命配飨太庙,嘉庆四年,和珅诛,清仁宗命撤出太庙。

太庙是至高荣誉,但是可遇而不可求

陪享太庙是无上的荣誉,代表着你是这个朝代最被皇室们认可的功臣,这些配享太庙的功臣和先帝一样,可以受后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头,享受到大型的祭祀,这是古代一个逝去大臣的最高荣誉,因为皇帝死后也不过是如此。

陪享太庙是臣子们的最高梦想,但是这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功劳最大的未必就可以陪享太庙,以清朝为例子,27个陪享太庙的人中只有张廷玉一个汉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功劳大不大,但是僧格林沁入享了,却没有曾国藩。

陪享太庙不是虚名,那些被陪享的人会被其他王公大臣羡慕嫉妒恨的。


我家的猫叫皮蛋


何为太庙?

太庙就是古代皇室专门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这是皇帝的家庙,其他人想都别想,包括皇室宗亲。

太庙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当时称为世室。商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起才称为太庙。

何为配享太庙?

起初太庙是皇帝专享。后来皇后、宗亲、功臣在皇帝的特批下,也可以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太庙一般分为大殿,在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当然大殿还是皇帝专享,配享太庙的人只能进配殿。东配殿供奉有功的皇族,西配殿供奉异姓的有功之臣。



大臣配享太庙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本身太庙供奉的都是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这些神仙级的人物,当朝皇帝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的祭祀典礼,要行跪拜礼的。想想大臣再功劳卓著,活着的时候不也是跪拜皇帝吗?现在和神仙级的人物待在一起,受当朝皇帝的跪拜,这在古代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何等荣耀?用多少物质也换不来的。太庙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他的高贵,其他赏赐皇帝可以大笔一挥就给了,而配享太庙的毕竟是凤毛麟角。

以明清两代为例。明朝配享太庙的只有37人,清朝配享太庙的仅有26人,其中汉人大臣只有张廷玉一人。

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的元老,他的父亲是文华殿大学士,也是雍正皇帝的授业恩师。张廷玉在九子夺嫡中支持了雍正,有拥立之功。

雍正上台后,很多的谕旨都是张廷玉应命承办,他出事小心,很少出错。后来成立军机处,所有制度都是张廷玉制定的。他也从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所有重要的部门一把手干了个遍。


雍正临终前,让他和鄂尔泰为顾命大臣,并配享太庙。

那么扯了这么半天闲篇儿,大臣配享太庙到底有什么实际好处呢?

我查阅了半天资料,除了至高荣誉外,真没看出什么实际好处。

因为配享太庙并不是爵位,比如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但是配享太庙并不能继承。也不会给他的子孙后代有任何物质上的赏赐。

但这是个荣誉问题,他的子孙会觉得非常有面子。可这面子也不是铁板钉钉的,如果子孙犯错或是皇帝不高兴了,把你的牌位从太庙移出也是分分钟的事。

比如嘉靖皇帝差点把明成祖朱棣的牌位从太庙移出去 ,在众大臣的竭力反对下,最后把皇帝资历最浅的朱高炽给移出去了。但人家是皇帝,更别说配享太庙的大臣了。


虽然是脸上有光,但对后代来说不顶吃不顶穿算不上实际好处。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帝王术,以此激励其他大臣,兢兢业业为朝廷奉献一生。


说史听涛


死后住在什么地方,按现在的话说可以福泽下代。实际好处?古代人么祖先是哪里出来的或者被赐予什么荣誉,后代可以吹吹牛逼,比如说我们祖上被赐予入住太庙了,比如我家被赐上方宝剑这种。要说实际点的么!这我还得查查历史上入太庙的历史人物。



清朝太庙

清朝太庙供奉了十三个大臣分别是: 舒穆禄·扬古利、费英东、钮祜禄·额亦都、图尔格、图赖。 图海、鄂尔泰、张廷玉、乌雅·兆惠、富察·傅恒、章佳·阿桂、福康安。

扬古利

跟随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将女儿许配给他。主要功勋是在努尔哈赤讨伐辉发部的时候记下战功。后期也跟随皇太极,率正黄旗的兵马攻打明军以少胜多受到皇太极的赞扬。崇德二年正月,皇太极命豫亲王多铎和扬古利前去阻击,当时正值下雪,在偷袭朝鲜时,朝鲜的伏兵突发鸟枪,扬古利不幸中枪,因伤重而死,时年六十六岁。

多铎将扬古利的尸首带回了营中。皇太极亲临为之祭奠,赐御用冠服。回京之后命陪葬福陵(努尔哈赤所葬陵墓)。 同年十一月,追封扬古利为武勋王。顺治年间,清世祖顺治帝命将其配享太庙。

从这里我们看到扬古利也算皇亲国戚了入太庙理所当然,且战绩赫赫。

费英东

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满族,瓜尔佳氏。努尔哈赤将皇长子褚英的女儿嫁给了他,使他成为额驸。而且他父亲归顺努尔哈赤时带了五百户,他也被封为一等公协助努尔哈赤处理政务。他死的时候太庙刚修建好,就入住了!

图赖是正黄旗人,费英东扎尔固齐第七子也。



钮祜禄·额亦都

这个姓想必爱看清宫剧的小伙伴非常熟悉吧,钮祜禄·额亦都,满洲镶黄旗。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首(其余四人分别为何和礼、费英东、安费扬古和扈尔汉)。

人家不用入赘就是大户,其后人基本都和皇家有血缘关系,他是康熙朝重臣遏必隆的父亲,孝昭仁皇后的祖父,孝和睿皇后是他的八世孙;孝穆成皇后为第六代后人;据杜家骥慈安太后也是他的后人。所以吧这个姓出皇后和太后。是个望族!

图尔格也是钮祜禄氏的, 清满洲镶白旗人,钮祜禄氏。额亦都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6),太宗即位,他佐镶白旗,为八大臣之一。




图海

这个人比较特殊,没有娶爱心觉罗家的女人,也不是开国元勋,还是寿终正寝并不是打仗受伤而死,他入住太庙比较晚的,到雍正时期才入住太庙。

历经三代帝王,起起沉沉,所以说吧,他为什么会有资格入住呢?而且是到雍正了才配享太庙,他可是没一点皇室背景的。原来他是顺治当太子时的太傅,这个职位最亲近皇帝,但是后来在刑部当职的时候被顺治革职,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说的没错,图海在顺治时期大起大落,到了康熙时期又被重用。可以说他入住太庙是顺治的赏识,有运气也是有实力在的,不然也不会死后在雍正时期配享太庙。

鄂尔泰

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字毅庵,康熙举人。任内务府员外郎,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亲王(即世宗)的心腹。这个人是真的实力派,虽然祖上也是稍有头脸的人物但是那已经是老黄历了还是他自己一步步经营的荣誉。他和图海一样是因为功勋才配享太庙的。

张廷玉

太庙里唯一的汉人,其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他的功绩主要是编纂清史和修补明史。

乌雅·兆惠

乾隆时将领,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族孙,都统佛标儿子。

章佳·阿桂

章佳氏,大学士阿克敦之子。清朝政治家,军事家,著名将领。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 定伊犁、讨缅甸、平定大小金川,战功赫赫,封诚谋英勇公。同时,阿桂还编有《军需则例》15卷。

剩下的富察·傅恒、福康安。看过延禧攻略的都知道这俩人和皇帝是亲戚就不用说了。

因此配享太庙是有功勋的皇亲贵戚才能入住的,当然也有少数得到皇帝赏识,当然自己也有实力被封一等公。这完全是靠自己实力,即使后代多少沾一点光,如若是草包杂鱼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还会笑话丢了祖宗的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