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贴是不是失去自我?

吃着玩


临摹名家字帖,不会失去自我。

1、任何事情都是要学习的,一个人从哇哇大哭落地开始,以后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学习与临摹,正如说话一样,跟自己的父母学,读书学知识跟老师学,进入社会工作跟有经验的前辈学习;

学书也一样,需要有人带,你不可能自己创造文字,也不可能自己创造书体,从篆书到草书、行书、楷书,那都是经历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2、学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艺术的美感,而名家字帖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他肯定是形成了书法的艺术美感,我们通过临摹去体会其中的美,少走弯路,避免闭门造车。

3、书法艺术是一种传承:名家的字帖,也不是完全从无到有创造的自我,这种自我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整合,融会贯通而成。像欧阳询的欧楷,在之前的一些墓碑上就已经有近似的风格,只是欧阳询在传承中再加入自我,形成了欧楷风格。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需要传承,不断的在前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才有这么光辉灿烂的文明。

4、临贴根本不用担心失去自我,你始终是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字帖临得再像,一旦脱离字帖,写下的第一笔就具有了自我,我们练习书法,肯定不是为了天天临摹,我们最终的理想是创作,创作就形成了自我。


设计师清华


书法件需要有共性也需要有个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千书一面,每个书者的境遇,性格,才情,修养不一,映射在笔下的作品,也当各具面貌,书法精髓在于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然书法又是一个传承与开拓并存的艺术形态,这两者如何协调,如何促进,拙见如下:

一:书法临帖在临什么?


书法的学习,从描红摹写开始,以某家某碑某帖为范,心追手摹,毕生效仿,毫发不爽,连作品的用墨枯润,牵丝盘旋,渍墨飞白,圈点涂删,等全盘承接,从而形成强烈的肌肉记忆,下笔必成所学碑帖之态。用功越深其形态就越接近某帖,从而无限用功无限接近。此法受古今诸多书者所推崇。在当下亦成主流,愈演愈烈。观书展亦有穿越之感........

愚以为如此临习书法非习书之道也,几点心得如下:

1:选师:,对古贤人的充分了解,在你心中给其画像,包含:身高体态,性情习惯,德行学养,书法论著,履历典故等,在你心中丰满其艺术形象,从而对其有一种为师的崇敬。

2:选帖:根据你个人的性情喜恶,选择你喜欢的法帖,深入了解法帖背后的故事,读懂法帖的文章内容,以及法帖写成的背景。(古人法帖多为文章载体,其文意会主导书写的情绪,风格,节奏等,碑不在此列),

3:读帖:结合以上两点读懂法帖的精神内涵;读懂法帖的章法,总结出其节奏,避让,空间的分割,找到法帖的开始—高潮—结尾的变化,以及章法之眼等;研习法帖的运笔的内在轨迹,思考在这种内在轨迹下,如何产生的该帖的笔法,(每个法帖的内在运笔轨迹几乎一致,这点很重要),总结该法帖的普遍结字特点,找到字眼等。总结出以上资料,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简单的理解,就像数学的公式,这个公式是自己去总结归纳的)

4:临写:根据以上总结针对性的练习。可适当强化系统中的特点。

5:出帖:当临写达到一定的水准时,将自己的书法见解,和以上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的实践锤炼,而形成一套全新的书法系统,全新的属于你自己的书法面貌由此诞生。

二:书法件如何创作?


当下书法的创作与古人已经有截然的区别,古人杰出的书法件的诞生都是“无意为佳乃佳”,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书法亦然;用”创作“的方式呈现书法件,是当下“书法作品”诞生的主要途径;我们如何创作出一件书法作品呢?

1:文辞内容:确定好文辞内容,充分明白其内涵,及出处背景等。

2:书体,墨法的选择( 根据文辞的内容,分析出其内在的精神美学,是雄壮、温婉、禅机、励志等,选中相应的书体和墨法,书体和墨法本身具有其独特的语言)

3:字法的准确性,篆、隶、草、楷、行。中都有独特的字法形式,特别是篆、草,需要反复考证其正确字法。

4:立意:创作者对作品的表达。(作者的艺术思想,和精神内涵,)

5:章法的确定,思考尺幅大小,文字在载体上的分布。

宗上对临帖和创作的草草阐释,抛砖引玉,同修书道!


夏庸一二三


临摹名家字帖的目的是与字帖对话,一种心灵感应,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不会失去自我。

古代的名碑名帖,是培养创作书法艺术的摇篮。也是一座宝藏,通过临摹,会逐步学到表现自己情感所对应的线条语言,通过临摹会了解当时古人的思想,使创作的作品内涵高雅丰厚。

唐代宗李世明学习书法,以王羲之为宗,视他的法帖为珍宝,潜心临摹,后来又师虞世南,不仅没有失去自我,而且还创作出《温泉铭》这样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的个人风格。

张怀瓘赞道:"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温泉铭》为唐太宗李世明书。)


神韵轩书法


看这个问题,说明很多人对“因”和“果”都分不清。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善书法!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这是一个必经的学习过程,没有“因”,哪有“果”呢?这个时候你都还没学会写书法,你哪有什么“自我”可以失去呢?

你此时的“自我”,对于书法而言,就是一个尚未开化的自我,没有经过书法教育的自我,一个书法的门外汉。就算失去了,那也是一个没有书法价值的“自我”。

打个比方吧,有人还没有出去挣钱,就担心说“要是我挣了钱以后被小偷偷了怎么办?”,“既然有可能会被小偷投钱,拿我就不去挣钱了”,你说可笑吗?岂不是“因噎废食”!

其实,临帖就是书法学习和自我的培养塑造过程,不必担心临摹名家字帖会失去自我,相反,临写名家字帖洽洽是提高你的书法技巧,丰富你的书法内涵,使你不断成长(而不是失去)的必经之路。


比喻不一定很恰当,但理就是这个理。(附图:赵孟頫行书《疮痍帖》)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


麓风轩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任何技能或艺术的学习均从模仿起步,特别是模仿优秀的作品。所以,你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书法史上任何一位名家均从临摹学习中出来,从未出现一位没经过临摹训练的书法家。也就是说书法要经过临摹阶段才有成为书法家的希望,否则就一定不可能。

著名的书画大师吴昌硕在诗、书、画、印各领域成就非凡,石鼓文书法更是站在了历史的巅峰至今无人超越!他从三十岁开始临习《石鼓文》,一直临习到八十多岁,也就是说他仅《石鼓文》一帖就临习了五十年。现代人一提到《石鼓文》必提吴昌硕,临了五十年他不仅没有失去自我,反而创造了自我!一个初学者

如果想学《石鼓文》,一开始就用《石鼓文》原拓本是根本无从下手的,原文虽然有斑驳陆离、朴拙奇趣的美,但是大部分笔划甚至结构都看不清楚。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从吴昌硕临本入手。我们从上两图对比中…看得出吴昌硕他临《石鼓文》临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成就非凡!

历史上还有很多名家,如王羲之学卫夫人和钟繇而成了“书圣”,颜真卿临习二王但创立了与二王相反的书风,苏东坡习颜却引领了宋朝尚意的书风。这些临古创新风的例子举不胜举!

注意的就是…临摹初学专于一家,打好基础之后则一家为主,百家为辅。不断增强文学诗词修养和学习书法理论。多欣赏古今名家法帖,多对比、分析、思考。

书法是非常神妙的传统文化艺术,其中的过程更加奥妙!在临习漫长的历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把字写美观了,而且还会在那个过程中…收获知识、思想上的升华、艺术上的领悟,甚至练到一定程度还会如佛家修炼那般的顿悟!到了这个境界…不知不觉…笔墨之下流尚出来的…全是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才华、思想、情怀!


许悦爱书法


首先感谢提出这个问题。

属于共性的想法,长时间临摹名家书法帖子,笔墨就没有了变化,成为名家的傀儡,是书奴,临摹是否能够出帖,走出古人或名家书法的影子,应该是没一个书法人非常急切的愿望。

事情的过程,两面性,学其笔法,必有学习他人,一定程度上又想要脱缰写出自己的笔画风貌,所以事物属于辩证的,自己的书写有了瑧熟,不可永远在停留在别人或是书家书墨中徘徊,独立自主,写出自己的理想笔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其中的奥秘,是为背叛名家书之笔形,尝试着自己的笔画特征,若此才能够转入出帖的境况。若还是不能够走出书匠的思维,绝对是真正的书法跟屁虫。

由此如何出帖,不趋步书家字帖的模式,从这个窠臼中勇敢的走出来。必然有一种脱离且不本分的举动。

在临贴中不断的加入自己的元素,自己情性表现出来。

具体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上,需要较长的时间。非一日可成就自己的风度。

有人认为临帖不可全似,具有七分笔意,三分自己的笔貌。对出帖非常重要。这种学书,是自己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资。这样会有自己的创作阶段。


狂喜淡墨a


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字帖是不是失去自我,我想开始学习必须失去自我,不要有太多个性,要融进原作,进入名家的内心,先打进去,然后跳出来!我看临摹名家字帖失去自我有几大好处。

1、站在巨人大师肩上,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我们临摹的名家作品都是个人与那个时代、环境的创造体现。每一个名家作品都是一座高峰,我们临摹作品,就是他们在传授给我们文化知识!

2、通过临摹名家作品,我们可以直接学习笔法、结构、章法布局,美感等。

3、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历代巨匠大师,我们有几人能及!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重要代表,能量相当大!

临摹名家作品,我们是在继承,传承,学习,我们在临摹学习后,融汇贯通,创新,才能成就自己有个性创造的作品!





书法学习钦


第一,很多只强调描摹,不重视临写。因为描摹字帖,写完了字帖也就没用了,这样促使你去买下一本,这样字帖的销量就起来了。如果按正确的临摹方式,一个字帖可以用一辈子,商家就赚不到钱了。但是,对练字者而言,临摹结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第二,很多只依赖田字格、米字格,不重视自然书写。实际上各种格子只是一个初学阶段的工具,不能长时间地去依赖它。事实上,确定笔画位置的方法并不是靠在田字格或米字格上的坐标,更不要说井圆格、八卦格之类的复杂辅助线。滥用坐标法确定精度的最大问题,是很容易让人忽视字内部笔画的相互关系,举个例子:

这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的成字,作为主笔的戈钩位置至关重要。如何确定起笔位置(A点),常用的方法是把这个字放进米字格或者九宫格,然后尽量找到A点的坐标,最后在格子里写准对应位置。

但更好的方法是观察笔画之间的相对位置,尤其是与上一笔的承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对应坐标。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欧阳询在处理这个字的时候,戈钩的起笔位置正好在上一笔折钩钩角(B点)的正上方处。然后我们对比九成宫中有所的成字,发现尽管戈钩长度不完全一样、弧度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却都有AB点对应关系。再对比一些其他书家的结构特征,发现王羲之、钟繇等尽管字形迥异,但同样存在这样的规律。

为什么有这样的对应关系,其实即便是楷书也是连贯书写的,有一个回环。当下方的折钩写完,笔挥到上方写戈钩时,显然是正上方落笔比其他任何一处落笔来的更明确。反之,如果不这样书写,楷书不过是单纯几个笔画在坐标上的机械化拼接、搭合,那就不是字了。

推而广之,那么所有含有戈钩笔画的字,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其他笔画又有何规律?如果只是依赖于米字格、九宫格、井圆格等坐标,那么就很难发现这些共性规律。

同时,这种方法观察并练习获得的书写能力,在今后脱格书写时同样有效。反之,一般的今人字帖当中,基本上是没有脱格练习这个阶段的。这意味着你在字帖和格子上写的是一个样子,平时日常写字又是另一个样子。

所以我建议是格子只推荐田字格,而且练到单字稳定后立即要淘汰,不能一辈子依赖它。


威武先生正传


书法实在是我们进入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简要读本。如果说它简要的话,并不是说它浅,它很深,它很高。但是图像一看就知道那个人的人格结构。如果有机会练练书法,读书法,追一追书法,崇拜崇拜一些书法,我们的浑身所谓的书卷气就会增加,我们的生命价值就会出现新的等级。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很多人常常都迷失其中,那么,面对这种困惑,应该如何解决呢?

  问:这种迷失自我现象,应该是每个书法学习者都经历过吧?

  答:应该都经历过,有的明显,有的不那么明显,持续时间也长短不一罢了。有的人,迷失了一段时间后,通过自我反省,而逐渐找回了自我。而有的人,则一辈子就这么迷失下去。

  问:但有的人,没怎么过临过帖,也说不要迷失自我,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答:这种现象,基本上就属于空谈。你没临过什么帖,没感受到古人逼人的法度和气韵,又何来迷失自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刚刚学习游泳的人,还在浅水区扑腾的人,就大谈特谈如何在深水激浪中保持自我而不被淹死,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问:对于已经临帖多年的人而言,如何保持古人与自己个性之间的平衡?

  答:不过分崇拜古人,再找回你刚刚学习书法时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这就是比较合适的一种心态了。这并不是说你就不要临帖了,帖照样还是要临下去的,但要学会取舍、分析、思考,做到不人云亦云。





沐子樱心泽


答:书法爱好者临摹名家是不是失去自我?你提的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首先说一下你的提问,这样的一个提问的话有点太笼统,我先按我的理解来给你做一些讲解,因为我也不知道你是临摹名家,指的是哪里的名家?是指以前的古代的,还是现代的?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临摹要临摹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要临摹什么?临摹是取法我们要取什么法,就从他最好的源头开始,这样我们学习到的是他的方法,追宗思源最早的或者是最好的一些古人的法帖,每一个书体都有他的法度,我们怎么样去先把他的法度继承下来?这个步骤很关键。当我们继承了某个字帖的特性,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掌握了这一个字贴的方法。这是属于一个集成阶段。

学习书法要先继承,再借鉴,再创新就是要继承学习综合利用,相互借鉴,取法合理,有传承在综合性的特点,能把几个帖融合在一起,这才是我们合法合度的创新表现自我。不能凭空想象表现自我,这是很多人都在不遵循法度,不遵循碑帖而异想天开的想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传承,有出处的表现,自这就是很多人在讲的,书法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