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史家提出,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张居正!张居正做了什么导致明朝灭亡?

桃大人222


明朝的灭亡,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一件遗憾的事,因为明朝当时非常强大,周边又有不少臣服于其的小国家。所以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被灭亡,很多人还是觉得遗憾。而明朝灭亡的原因,不少人都一致归咎在了其最后一任帝王——崇祯皇帝的身上,认为是他的猜疑心太重,最后才会没有人帮他,大明天下才会亡。这一个说法是得到了大众认同,可是在这些年,网络上又流传出了另一个声音,有人认为,大明朝的灭亡,罪魁祸首并不是他,而应该是张居正。为什么是他呢?这一个人又做了哪些祸国举动呢?



其实说到底,这是因为张居正当年推行变法,所以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其实他的最初目的是好的,其推行变法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了让百姓有更好的生活。在明朝的后期,天灾开始不断的出现,土地种不出粮食,百姓们吃的东西就大大减少。一旦天下的人们吃不饱饭,那么起义现象就会频频发生。张居正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于是推动了土地改革,将土地资源重新分配,让农民们多多的种植。并且承诺他们,他们只需要每年将耕种的东西上交就行,种什么就交什么,这就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



从这个方面来看,他这个举动的确是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而事实上,他在世之时,由于监督到位,下面的执行也很给力,故而当时百姓们的生活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可是,张居正去世过后,变革的事情就移交给了其他的官员。而这些官员心怀小心思,没有一颗最纯粹为民的心,所以他们就利用这个事情,大力的压榨百姓。在向百姓们征收赋税时,并没有履行当初许下让他们种什么交什么的诺言,而是逼迫他们必须交出粮食。这样一来,那些商人又在其中嗅到了商机,又开始从百姓们身上压榨一笔。最后,很多农民们不得不选择改行,选择去打工,不再种田养家。这就导致种植的粮食不断降低,更多的百姓吃不起饭,再加上灾祸不断,故而才使得了大明朝被灭亡。



这样看来,张居正所做的事情对大明朝的灭亡,是有一定的间接原因。但是他最初目的是好的,而且也因为他做的这些事情还给国家带来了一些希望,若是没有这些事,官员们依然会压榨百姓,他们的生活依然过得水深火热,大明朝最终还是得亡。所以归根结底来说,其原因并不是出在了张居正身上,而是和这个天下的形势有关系。


江上孤舟


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了一场改革。张居正通过重用名将李成梁、戚继光等,镇守北部边防,为改革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卓有成效。

任内推行一条鞭法与考成法,改革赋税与官吏考核制度,影响深远。这场改革历时十年,最终以张居正积劳成疾,病死而告终。


有历史学家认为大明亡国,而非崇祯,实始于张居正,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

我认为张居正导致明朝灭亡的理由,则是所谓的万历中兴只是表象,实际上则是饮鸩止渴,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而这一切的核心争议,在于一条鞭法带来的争议。

第一,“一条鞭法”促进了社会流动,增加了官员的贪腐程度,和百姓的负担。

张居正主政时期,对明帝国的税收制度,采取了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法,简单概括,就是将百姓所要缴纳的一切赋税,一并折合成银两,然后上交给国库。


但是朱明帝国的各地发展情况差异很大。征收银两作为赋税适合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但对其他依旧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地区来说,当地百姓缴税的时候需要额外兑换银两,而兑换过程中,免不了有奸商趁机收取好处,而官僚集团在收税的过程中,贪污严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而官僚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保住地方利益集团的利益,同时,也满足朝廷的需求,而这一切的负担,则要加倍的落在普通百姓身上,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陷入窘况,最终破产,沦为流民。

第二,“一条鞭法”降低了政府对农村社会的管理,里甲制度明存实亡。

“一条鞭法”地推行,也从农村管理结构上说,有了重大改变。但对于这种改变,明政府并没有做好准备。

变法之前,底层农民的生活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其一,国家制度法规的影响;其二“里甲制度”的影响。里甲负责维护治安、收税,负责解决乡镇的社会纠纷等。可以说里甲制度是明朝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从农村结构上说,之前交给国家的税收是实体的大米、小麦、布绢等,里甲需要组织人力物力去运输,这就是劳役内容之一。

“一条鞭法”实施之后,农民们只需要直接把钱交给县里的衙门,如此,省下了之前的各种必要的成本,明政府在增加了国家收入的同时,里甲却失去了作用,明政府失去了对“乡村”地控制。

第三,“一条鞭法”加剧了晚明粮荒的程度,降低了农民抵御灾难的水平。

在农业生产力没有取得空前发展的情况下,白银税收也迫使一部分农民放弃农耕生产,转而从事其他非农活动的生产,最终,导致晚明粮荒程度加剧。

最终,到了崇祯帝在位期间,这一切发展到了极致:遭遇天灾的地区没有粮食,而没有遭遇天灾的地区,也没有粮食,最终,饥民揭竿而起,葬送了明朝。

张居正的改革之所以暴露出这些问题,其实是因为他所存在的那个时代。当时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晚期,各种社会弊端积重难返,张居正企图用一个人的力量来挑战各种社会弊端,延长朱明王朝的国祚,就算他当上了首辅大臣,也不异于以卵击石。随着他的病逝,改革措施被废除,大明王朝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宜居爱之城


把大明亡国的锅全扣在张居正身上,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张居正改革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镇守边防,北疆稳定而为朝内改革提供保障;推行“一条鞭法”赋税改革而使国仓粮满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明朝灭亡是由于内外交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负面影响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短期来看使明朝的粮食安全得到一定解决,国仓粮满,缓解了明朝初年以来的粮食匮乏局面,同时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取消了苛重的力差,对于当时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起到缓和作用,使明朝的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但长期来看,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后,名存实亡的一条鞭法,却给明朝粮食危机挖下大坑:一条鞭法未明确规定赋役的征收额度,而导致后期官吏的横征暴敛,加重百姓疾苦,迫使农民起义;推行农商并重的政策,主张反对对商人征收严重的苛税,使许多农民为追逐从商的高额利益,而闲弃土地。“今一甲所存无四五户,则空一里之人,奔走络绎于道路。谁复有种田之人哉。”这就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崇祯年间粮食价格贵如油,粮食匮乏,百姓生活疾苦,加剧农民起义,明朝的灭亡。


天灾严重,加剧明朝灭亡

明末时,气候突变,中国进入小冰河期,气温低下,致使北方的少数民族牲畜、粮食的供给短缺,便迫使他们向南边进发。

同时,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旱灾越来越频繁。据记载,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七十年之久!!这对于以农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

祸不单行,鼠疫的流行使明朝死伤遍野。在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000万人以上。

结语

可谓是天不如人愿,近两亿人口而粮食增长不足、天灾频发致疾病流行、百姓饥寒交迫、边外民族犯边戍南进求存、农民起义、清军入关,不谈朝堂政治腐败、皇帝无能昏庸,就天灾因素也够大明吃一壶的了。

拙见,欢迎评论!!


历史学舍


对于这个说法我觉得有失偏颇,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崩溃的崇祯披头散发围绕皇宫跑了几圈,安排儿子们化妆出逃,手刃自己的女儿,自己跑到景山公园,找了一个歪脖树上吊自杀,崇祯的离去宣告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我们后人了解的崇祯是个非常勤奋而节俭的皇帝,那为什么他的努力付出没有拯救大明王朝呢?

对于大明的灭亡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人说大明灭亡是气数已经,是自然的历史规律,也有人说大明亡于东林党人,甚至有人说大明的灭亡源于张居正。

那明朝灭亡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

张居正是万历时期的首辅,因为他是万历的老师,又有万历母亲李太后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全力支持,形成了一个权力的铁三角。张居正是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为了振兴大明,他实行了‘’万历新政‘’,万历新政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虽说万历新政也有不少弊端,但确实让万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国库富有,让万历皇帝以后的多次战争,也没有为钱发愁。

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万历皇帝的亲政,改革也就戛然而止,因此说万历新政并不是一次彻底的改革,万历新政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不彻底就会留下许多的未知。

万历新政的愿望是非常好的,也为政令的及时传达发挥了效果,但同时也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加上改革需要的效果,地方官员弄虚作假的现象更加严重,腐败加深。张居正时期也是文人集团的权力巅峰时期。但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对恩师张居正及党羽进行了清算。在以后万历还发动了多次战争,很快就把张居正留下的家底挥霍一空。

万历去世后,长子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光宗是个有政治抱负的皇帝,本想大干一番,可是天命不济,登基一个月不到就去世了。

明熹宗继位后,由于宠赖奶妈客氏,客氏专横跋扈,迅速提拔自己的对食魏忠贤,魏忠贤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自封为九千岁,明朝廷实际上成了魏忠贤的朝廷,他排挤贤良,大权独揽。此时文人集团和宦官集团视同水火,魏忠贤打压东林党人,让文官集团远离了权力中心。

东林党人代表的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在魏忠贤的打击下,明朝从这些人手中获得了不少的财富,同时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此时的明朝仿佛又迎来了新的希望,不得不说魏忠贤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随着明熹宗的去世,明思宗崇祯继位,魏忠贤被诛杀,宦官集团倒塌,崇祯皇帝重新起用东林东林党人,卷土重来的东林党人有了权力之后,撕下了伪善的面具,继续为大地主和大商人撑腰,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李自成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军风卷残云,直接导致大明的灭亡。

张居正是个能相,但不能约束自己,以至于改革没有延续,导致他死以后政治更加腐败,他对明朝的灭亡有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是东林党人的无耻,他们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去治理国家,所以说明朝的灭亡根本原因是东林党人的祸乱。






史道驿站x


砖家为博眼球,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没有张居正,万历之后再穿3、50年就明亡了。当然轮不到崇祯朝亡国。


陇西游隼


文臣个个该杀!崇祯皇帝临死前发出的命令。说明文人误国误民,不是阉党。张居正把阉党干掉的,会没责任?没阉党,张居正为首的文臣,只清廉了七个月后,就胡作非为的腐败了!他有主要责任。


静里水声1


《明史神宗本纪》说,有史论者认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就是神宗后期,政治混乱。特别是因为储问题而引发的“明末三案”,对后来的政治产生了极其不利的消极影响。使得后代政治持续混乱,并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这样的说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但是,把大明之亡,归绺于张居正身上,如果不是睁着眼晴说瞎话,就是别有用心。其实,某些所谓的历史学家抹黑张居正与美化魏忠贤其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宣传一种历史奇葩的历史观。魏忠贤的合理性,就是流氓统治的合理性。而抹黑张居正,就是对为国为民勇于担当精神的打击。

上网查查,类似观点的文章还真不少。大意无非是说,张居正的改革,造成了许多后遗症,因此造成了明朝的灭亡。比如考成法,为人们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还有一条鞭法,也引起了许多问题。许多所谓的专家们,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上,提出了张居正改革造成的巨大破坏。所以,明之亡,实亡于张居正。

这样的论调,纯属是指鹿为马,混淆事实,颠倒是非。考成法,确实是官员们很难过。但是,官员们惰性的消除,不正是百姓的福分吗?这种情况,古今一致。

关于一条鞭法,有经济学专家,以现代经济学的观念分析了明朝实行一条鞭法之后,也就是税收货币化之后,产生的一些问题和困扰。且不说,以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明朝的事合不合适?他们列举的问题真是明朝社会经济中所遇到的吗?人何史料为证?可是,这一切,他们都不管,只要用这种理论能证明张居正的罪大恶极就可以了。但有一个事实是被他们有意忽略的。张居正执政时期,他的改革是有成效的。这一点,无论当时还是后代都承认的。任何改革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出现后,应该因地制宜的加以解决就行了。张居正去世之后产生的问题,应该由之后的执政者承担。不能把板子打在张居正身上。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的父亲去世的时候,给你留下一个两亿资产的企业。因为你自己经营不善,几年之后,企业倒闭。这时,你不断变得分文皆无,还因为在经营中的违法行为被判刑两年。这时,你会说,要不是父亲留下的这个企业,我也不会弄到监狱去。今天的一切,都是父亲的错。把明亡的责任推到张居正身上,其思维方式,与此相同。

《明史》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通识时变,勇于任事,是明史对张居正的评价。纵观张居正一生,可谓确评。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用在张居正身上,也是合适的。威柄震主,祸起身后,正是这句话的写照。

有论者说,历史不能全信。但事实否认不了。至于《书》中所说的“臣罔以宠利居成功”是利己者的保命全身之道。而儒家是有舍生取义精神的。敢于任事,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

总之,自由的时代,人们可以自由思想。评价明代灭亡的原因,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无论什么立场。把脏水泼到张居正身上,都有点无耻。因为他们是在肆意侮辱大众智商。


七月流火140400643


说明朝亡于张居正,这位专家恐怕是王阳明的拥趸吧?要不然怎么会有如此恶意泼脏水的论断?除此之外,实在想不出这位大明首辅做了什么导致明朝灭亡!

张居正打压心学,大力推行提倡程朱理学,其实也是出于集权统治和改革推行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行合一”最得真传的恰恰是张居正本人啊!

如果没有张居正在明朝后期这首辅十年间的强力改革,极大地改善了明末财政、军事、政治的一团糟现况,那大明确实不会亡于崇祯,因为已经等不到崇祯了,万历就已经差不多了。

1、财政方面

这个大家最能理解,明朝在万历接手时,由于太多前辈祖宗们的折腾,国家财政已经是羸弱不堪,国库被搞得已经江河日下,余量不多。

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宗王大爷们,已经成了大明绝对意义上的蛀虫,他们与当地的地主阶级们兼并土地,挥霍无度,利用政策的漏洞肆无忌惮地中饱私囊。

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统一按标准摊丁入亩,杜绝以人力充税的弊政,根本上截断了这些权贵们从中牟利的路子,从而保证了国家财政源源不断的收入,并且逐步提高了税收成效,硕果满满。

2、军事方面

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有了财政的坚强后盾,军事能力的提升自然更有底气。

所以,在军队战斗力的确保和提升方面,张居正也着墨很多。最知名的举措,就是在他手下出现了有明以来最为后人所知晓的两大能臣悍将——李成梁、戚继光。

李成梁镇守辽东,效果显著,成功地确保了关外的平静,直到他死,辽东都没有出现可以挑战大明权威的势力;戚继光更不用说,在搞定东南倭患后,又被张居正调整到帝国的北疆,镇守大同前线。再加上以李、戚为代表的其他一些优秀的将官,在张居正的安排和把控下,把大明的内政、边防军事搞得有声有色,朝廷总体上可以安枕无忧!

还有一点,就是在军队装备上,明朝的大兵们也是够幸福的,很多先进的武器大量列装,也在另一个程度上确保了军事实力的优势。

3、政治方面

因为张居正的原因,他的个性以及求实的工作作风让大明最为奇葩的一种政治生态——清谈搏名得到了极大的抑制。

有明以来,言官们满嘴仁义道德,但却更多的是不干实事的嘴皮子买卖,甚至为了博取所谓的青史留名,不惜以生命来维护所谓的良知,当政者惩罚得越狠,他们越得瑟,这种颇有些病态的风气极大的损耗了明朝的政治生态,朝廷上往往半天也整不出一个有效正确的决定,却全是吐沫星子乱飞。

张居正一改这样的弊习,培养和扶植了一大批真正有实力,干实事的官吏,为改革的顺利推行储备了必要的官僚队伍,当然也是为大明留下了一笔最为珍贵的政治遗产,尽管改革最后被绞杀了,但这种拨乱反正的行动还是值得去赞赏和鼓励的!

之所以最后功败垂成,固然有张居正自己的原因,但需要说的是,张居正不是完人,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他对于大明是功远大于过的!

正像张居正说的:宁为玉而有瑕,勿似玉而为石!


小哥烩史


这个是错误的!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明亡于张居正,实际上就是明亡于万历的翻版。张居正和万历的变化实际上延长了明朝的寿命。

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就始终存在皇权和官僚集团的斗争,空印案、胡惟庸案,目的就是官僚集团侵吞国税、打倒朱元璋从而达到架空皇权的目的。这次斗争以朱元璋的铁血镇压而取胜。到了万历的时候,明朝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官绅不纳粮的规定,使得地主把土地挂靠到官僚旗下逃税避税,获得了经营上的优势,而自耕农和军田因为要照章纳税,在成本上同地主无法竞争,只能破产,土地被地主兼并;而江南发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资本家的代言人东林党的呐喊下,鼓动手工业者抗税减税。土地收不到税,工商业收不到税,皇帝派去的征收税收的太监被东林党鼓动的手工业者打死打伤,加税只能被官僚转嫁到农民头上,激起民变。明朝的财政面临崩溃,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针对官僚集团的一次税改战争,打击地主的偷税漏税,打击官僚充当地主和资本家的白手套,打击政商挂靠勾结。这场战争,严重损害了官僚、地主、资本家的利益,导致了以官僚集团为首的利益集团的反击。

张居正的改革实际上是延长了明朝寿命,但是已经无力回天。张居正一死,官僚集团立刻进行反攻倒算,逼迫万历清算张居正,废除税改。史书上说因为万历在幼年时作为老师的张居正对万历极为严厉和苛刻,万历登基后大权独揽架空万历,所以张居正死后进行清算,这是错误的。本质上是官僚集团和和万历、张居正为代表的皇权斗争,张居正一死,面对强大的官僚集团,只能拿死去的张居正作为替罪羊,从而保护万历。万历为什么不上朝,因为已经被官僚集团架空,官僚集团不带万历玩了。税改废除,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万历张居正的变法和税改,是皇权对官僚集团最后一次反击此后的天启、崇祯均已无力回天。明朝的灭亡也指日可待了。


公子天行健


朱明朝亡于朱元璋、朱棣造的毒瘤——宗室,当发展到举国百姓勒紧裤腰带也无法养的时候,必亡。

张居正的改革实质是大大地政善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但支出并没有改善,故只能续命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