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該瞭解的16個典故,春秋筆法、君子固窮......你知道幾個


中國人應該瞭解的16個典故,春秋筆法、君子固窮......你知道幾個

傾國傾城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入宮,即為這一傾國傾城的美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

高山流水春秋時期俞伯牙工琴,琴曲託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贊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期贊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詠絮才高東晉政治家謝安與兒女討論文義。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之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大加讚賞。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高才”。

破鏡重圓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樂昌公主。天下大亂,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賣鏡都市以謀晤合。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僕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所藏的半邊契合。就題鏡上。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大為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

君子固窮語出《論語 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指君子安於窮困,而小人則會胡作非為。

中國人應該瞭解的16個典故,春秋筆法、君子固窮......你知道幾個

春秋筆法來源於魯國史書《春秋》,相傳為孔子所修。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左丘明概括到:“《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所謂“春秋筆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

周莊夢蝶《莊子》中有一寓言: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後世遂以在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明卓著,他的《洛神賦》中描寫洛神的步態之美雲:“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十分傳神。後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步履輕盈。

鏡花水月鏡中花,水中月,士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以“鏡花水月”比喻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秉燭夜遊《古詩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劉禎,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詩於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以“秉燭夜遊”喻及時行樂。

章臺柳唐代詩人韓翃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翃為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未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寄詞柳氏雲:“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後人就名韓翃寄柳氏詞的詞調為“章臺柳”。“章臺柳”已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物,柳牆花專指妓女之類的人物。

中國人應該瞭解的16個典故,春秋筆法、君子固窮......你知道幾個

人面桃花唐代詩人崔護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又往探訪,唯見門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餘,乃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後來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綠葉成蔭唐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曾應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臨別相約十年後與他成婚。十四年後,被任為湖州刺史,方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並已生二子,杜牧惆悵不已,作《嘆花》詩以寄慨。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後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出嫁,並生有子女。

閒雲孤鶴五代時詩僧貫休頗負盛名。吳越錢繆稱王后,貫休以詩投偈。詩云:“貴逼身來不自由,幾年辛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萊子衣裳宮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名上凌煙閣,豈羨當年萬戶侯!”錢繆見後,令其改“十四州”為“四十州”,貫休不從:“州亦難改,詩亦難改。然閒雲野鶴,何天而不可飛?”後因以“閒雲孤鶴”喻來去自由,不受羈絆。

無絃琴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絃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後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卻並不快樂。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後,奔走於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使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雲:“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弦也可。”

白雲蒼狗大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棄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詩以天上浮雲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白雲蒼狗”,後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