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渭橋”前世今生詳解!方便三原、蒲城、富平、韓城通往省城

高陵區渭河大橋是210國道(當地人叫西韓公路)上的一座重要的橋樑,多年都是渭北人除過坐火車去西安唯一選擇的路線。

高陵“渭橋”前世今生詳解!方便三原、蒲城、富平、韓城通往省城

渭橋,地理範疇那可不少,就直通白蟒原上,最著名的只有一座,就是位於西安市高陵區耿鎮,橫跨渭水。1965年3月動工,12月建成,橋長530.97米,寬9米,當時陝西省最大的橋樑。是渭北三原、蒲城、富平、韓城等通往省城的捷徑,當年全國跑長途的老司機,從藍田、長安騎自行車下“河北”換糧食四周八下的鄉黨,路徑西禹公路的都會對這兒有所記憶,在當時,這裡武裝護橋真槍實彈,嚴防“破壞分子”投機倒把,這裡也就成了西安周邊農村百姓茶餘飯後最關注的地方,事過境遷,今天的關中農村百姓生活富裕,回想幾十年前為了一家老小換糧、買菜那驚心動魄“遊擊”經歷,誰也忘不掉——高陵渭橋。

高陵“渭橋”前世今生詳解!方便三原、蒲城、富平、韓城通往省城

渭橋,舊讀(yū 橋),七八十歲的老人現在還這樣叫,有人說是大禹治水倒涇入渭,平息水患後人們為了紀念大禹的功績,給這條河命名渭(yū)河,關中方言中韋、葦在普通話普及前讀(yū),例如長安的韋曲,讀(yu)曲,本地的蘆葦叫做葦(yu)子,蘆葦蕩叫葦(yu)子壕,渭橋北有個鄉鎮榆楚鄉,就是因韋、楚兩姓建村有韋(yu)楚地名,後來為了保持讀音就演變成榆楚了……

高陵“渭橋”前世今生詳解!方便三原、蒲城、富平、韓城通往省城

渭橋這個名稱可追朔到兩千年前的漢代,雍正《高陵縣誌》津樑載:“渭橋在縣南十餘里,即古之東渭橋。漢高帝造,以通櫟陽者也。”史書中記載了這裡很多歷史事件,尤為戰事,可見此地為兵家必爭之地。唐興元元年(784)二月,德宗在奉天詔李晟赴難。李晟自蒲津(今山西永濟縣)擠軍於東渭橋。和叛軍激戰平息叛亂,使大唐中興,後封西平郡王,李晟去世後就葬於曾經征戰的東渭橋北原上。

高陵“渭橋”前世今生詳解!方便三原、蒲城、富平、韓城通往省城

李晟碑

唐中和元年(公元881)九月,夏綏節度使拓拔思恭與黃巢起義軍交戰於東渭橋,被黃巢擊敗;二年再發兵至東渭橋,又被黃巢部朱溫擊敗,其弟拓拔思忠陣亡;三年(883)四月,李克用等合兵攻打黃巢於東渭橋。黃巢起義軍三戰三敗。曾經的金戈鐵馬、冷兵廝殺讓這裡留在中華歷史的記憶裡。還是大唐,日本平安時代著名僧人靖益僧圓仁隨第十八次遣唐使就是從東渭橋進入長安城的,圓仁在他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對東渭橋也有詳細的記載,可見此地也世界歷史的記憶裡。漢唐幾百年東渭橋隨著渭河河床變移不斷修建,到了明代,東渭橋隨著地殼運動變化已不復存在,但“渭橋”這個地名卻留存下來,明高陵狀元,關學鴻儒呂柟在他編纂的《高陵縣誌》中記載有渭橋渡,並記載蒲城、富平兩縣在此置舟協濟。到了清代,延續明制。民國初,附近村莊合資置大船兩隻,可載數輛大車和數十人馬。1937年,劉志丹曾率紅軍過此渡,並於渡口收繳了國民黨駐兵槍支。新中國成立後,渭橋渡口由高陵縣接管,有職工34人。1965年8月,與渭南運輸公司實行聯營,配85匹馬力、可負載36噸機動拖輪一艘,駁船3只。1965年 12月,渭河大橋建成後,渡口廢。也就在渭橋渡北白蟒原畔,也就自然形成了一個村落——渭(yū)橋,雍正《高陵縣誌》已經收錄,可見當時已成大村,1983年《高陵地名志》記渭橋村全村當時有45戶,在冊180人,土地面積277畝。

高陵“渭橋”前世今生詳解!方便三原、蒲城、富平、韓城通往省城

渭橋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延綿流長,這裡是關中八水合流之地,“宜居”是先民們生存的首選,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文物普查時定名的渭橋村遺址,位於村南50米渭河北岸二級臺地上,面積約0.9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不詳。採集有泥質紅、灰陶和夾砂灰陶片,飾繩紋。器形有罐、瓶等,這裡先民農業為主,副業為漁,文人騷客也在這裡徵客停車而向渡,騷人策蹇以尋幽。呂柟在他的《暮至渭濱觀網鰱記》中記載:“遂獲巨鰱,肥澤新美,不羨黃河之魴、楚江之鱘也。”可見當時這裡網漁時興。和呂柟同修《陝西通志》的三原好友馬理也曾到此,留下了“清秋涉渭涯,清渭正漣漪。水底覺天動,舟中見地移。”的美篇佳話。雍正《高陵縣誌》中著名的高陵四景之一——渭水秋風,就在這裡。

高陵“渭橋”前世今生詳解!方便三原、蒲城、富平、韓城通往省城

渭水秋風圖

清人王起鵬《渭水秋風》詩云:“渭擯木葉飛,西風一何疾。水面粼粼波,渡口澄澄月。持竿者誰子,手把珊瑚拂。高吟郭璞詩,弘崢亦蕭瑟。”又清人樊景顏同名詩云:“渭陽渡口夕陽舟,雁影橫空月影蘆。最是雙飛花滿地,楓林葉落水悠悠。”這種燕落緩流,沙起平灘。遠浦歸帆,漁歌唱晚……不是江南勝江南。

高陵“渭橋”前世今生詳解!方便三原、蒲城、富平、韓城通往省城

當今渭橋,東有“高陵之學”代表楊恭懿先賢的“元故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領太史院事贈榮祿大夫太子少保弘農郡公諡文康楊公神道碑”。

高陵“渭橋”前世今生詳解!方便三原、蒲城、富平、韓城通往省城

楊恭懿碑

西有“涇渭分明”自然景觀,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既有歷史的厚重,也有自然的灑脫,尤其涇清渭濁,還是渭清涇濁,人們討論了千百年。

高陵“渭橋”前世今生詳解!方便三原、蒲城、富平、韓城通往省城

這裡近年來又橫架兩座大橋連接南北,為西安北跨掃除交通限制,在建設以渭河為中心的國際化大都市中,這個千年古地又將會發揮它重要的戰略地位——高陵渭(yū )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